仁壽村

仁壽村

仁壽村隸屬於雲南省大理永平縣杉陽鎮,該村國土面積23.1平方公里,海拔1315米,年平均氣溫19.7℃,年降水量807毫米,農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務工和種植業為主。

基本信息

1、雲南省大理州永平縣杉陽鎮仁壽村

該行政村隸屬永平縣杉陽鎮,地處杉陽鎮南邊,距杉陽鎮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杉陽鎮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43公里。東鄰博南鎮東莊村,南鄰興隆、小寨村,西鄰保山市平坡村,北鄰杉陽村。轄仁壽1至8組、龍台1至10組、窪子1至12組等3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212戶,有鄉村人口5161人,其中農業人口4946人,勞動力312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702人。
全村國土面積23.1平方公里,海拔1315米,年平均氣溫19.7℃,年降水量807毫米,適合種植稻穀、玉米小麥、蠶豆、大豆、薯類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2673畝,人均耕地0.54畝,林地23656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5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27元。農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務工和種植業為主。

2、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固驛鎮仁壽村

仁壽村有17個村民小組,共1070戶,3500多人,其中移民170人,勞動力2100人,農田4602畝,整個村的範圍屬於糧倉地區。近年該村試行優質糧食集體化集約化經營,通過業主成片租賃土地、引導農民向城鎮集中居住、土地承包經營權收益換社保等辦法,初步探索出一條“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新路子。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視察該村時予以高度評價:“邛崍試點體現了城鄉一體化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大趨勢。”

3、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異龍鎮仁壽村

仁壽村隸屬於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異龍鎮大水村委會,屬於壩區。位於異龍鎮東邊,距離大水村委會3公
里,距離異龍鎮9公里。國土面積5.14平方公里,海拔1420米,年平均氣溫23℃,年降水量8000毫米。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08.30畝(其中:田152.00畝,地256.30畝),人均耕地0.3畝;擁有林地6853.50畝;水面面積400.00畝,其中養殖面積400.00畝;其他面積50.00畝。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有農戶466戶,有鄉村人口1667人,其中農業人口1628人,勞動力973人。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1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2萬元,占總收入的13%;畜牧業收入110萬元,占總收入的1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38頭,肉牛7頭,肉羊1頭,肉雞3742隻);漁業收入200萬元,占總收入的22 %;第二、三產業收入344萬元,占總收入的38 %;工資性收入133萬元,占總收入的15 %。農民人均純收入3225元,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3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3人(占勞動力的3%),在省內務工21人,到省外務工12人。

4、福建省泉州晉江市安海鎮仁壽村

【地名含義】
因後橋村朱仁壽犧牲,為紀念朱仁壽烈士,故命名為仁壽。
【歷史沿革】
民國32年屬安海鎮山磚保。建國後,1956年屬內坑區仁壽鄉;1959年屬安海公社仁壽大隊;1980年屬安海鄉;1985年改安海鎮仁壽村委會,由上嶺自然村、後橋自然村組成一個行政村。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
位於安海鎮西北5公里,北界內坑鎮,西界南安縣官橋鎮。政府駐地安海鎮所跨行政區域。
【村落與居民】
村總人口1668人,面積2163.5畝。以糧為主,花生大豆甘蔗
【交通運輸】公路連線福廈公路。
【域內設施、文化生活、企事業單位】
1、名稱:晉江市安海仁壽國小 地址:仁壽村 聯繫電話:85781164 聯繫人:吳寶強
2、名稱:安海仁壽榮鑫塑膠廠 地址:安海鎮仁壽村 聯繫電話85789383 聯繫人:朱金釵
3、名稱:村老人活動中心 地址:仁壽村上嶺村 聯繫人:朱泗水
【下級組織】老人協會、計生協會、治安巡邏隊

5、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仁壽鎮仁壽村

地理概況

仁壽村位於順昌北部,與建陽、邵武建甌三市的交界處,海拔248米,是仁壽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為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信息、商品流通的交流中心,仁壽取“仁者益壽”之意古稱“順陽”又名“仁陽”,全村1118戶,4608人,三個自然村,20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4038畝。
仁壽村歷史悠久,地靈人傑,五業興旺,有清朝名將饒元,康熙26年,任四川、夔川副總兵,康熙36年浩封都督,同知加一級授“榮祿丈夫”,由於饒元智勇兼備,被譽為“三邊名將”。
仁壽村物產豐富,五興興順,有杉木林13015畝,生態公益林4499畝,毛竹林1411畝,柑桔3540畝,板(錐)粟462畝,芙蓉李、奈、青梅467畝,以及楊梅、批杷、桃等果樹,全村生豬存欄1500頭,養羊350隻,蔬菜250畝,流通業、餐飲業、文化娛樂業發達,是筍竹、電動機的集散地邊貿中心。
仁壽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緊緊圍繞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可持續發展”這一目標,努力打造“經濟發展、繁榮穩定、文明城信”的文明新村,按照村里制定的28字方針的發展思路,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而努力奮鬥。

歷史沿革

仁壽村原是順昌北部與鄰縣建陽交界的古集鎮,離縣城60公里。境內有6個坊,房舍毗連,長達1公里,人煙稠密,商業繁盛。清代,曾列為全縣四大集市之一。清末至民國時期,由於連遭兵患、火災,街坊屋舍被毀千餘間,商業一蹶不振,至解放前夕,僅有平房280幢,商店75家。
建國後,仁壽街坊建設逐步開展,1962年,建成埔(上)宸(前)公路,南通順昌城關,北達鄰縣建陽,並開通華家山、余塘、江墩各村的3條鄉間公路,改變了過去交通閉塞狀況。1962年後,先後建成3座裝機總容量320千瓦的水電站,1座日供水量250噸的水廠,從此戶戶有電燈,飲用自來水。仁壽舊街道狹窄,排水溝寬不盈尺,雨天道路泥濘。1983年進行改建,路面加寬至8米,用水泥鋪面,兩旁下水道由明溝改為寬0.65米的暗溝,排污暢通,街道整潔。新建住宅、商店逐年增多,至1988年,已建住宅714幢、商店51幢,還有學校、衛生院、文化娛樂場所等建築總面積達15.44萬平方米,街坊建設面貌一新。

6.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仁壽鎮仁壽村

仁壽村包括上嶺、後橋兩自然村,位於安海西部,為紀念革命烈士朱仁壽而命村名。
上嶺在宋、元、明時曰“州嶺”,宋時屬開建鄉、仁孝里,元、明、清屬六都,清代改“樟嶺”,據傳州嶺在歷史上曾經是安海港一主要內港,現存的“龍尾橋”(俗名松尾橋)就是當年的商船停泊處;在龍尾橋至後橋村的龍山地界有一條“海客路”,以及繁榮鬧市(現已廢為農地,但尚有破碎磚瓦為證);此外,州嶺在廢村後,尚存的“康王宮”(航海護神康王公、聖侯公)。就是當年對外貿易較為繁榮的見證;海客路起自龍尾橋至後橋直達閩粵大道,上可通泉州,下過南安“康店鋪”通廈、漳到廣東,北經南安官橋達安、永、德,南出安海港海運四通八達。特別在明代實行禁海緝私時,以其特殊地理位置,正是私人商貿一重要貨物集散地。據老一輩傳說:“上嶺早於明末毀於地震,我們是後來再搬進來的。當時樹林茂密,常有母雞自孵小雞自林間出。”按《朱氏族譜》記載,上嶺朱姓人系清乾隆年間從後山遷入(部分為朱詢後裔),而現存的墓誌僅有“樟嶺”而無’州嶺”字樣,說明州嶺在清代已不存在。經查《晉江縣誌》,歷年地震的記載,未見有因此而“廢村”之說,根據《晉江縣誌》的記載,安海曾經歷過三次毀城浩劫。“安海經丙辛毀鎮後,夷廢近30年,變成荊棘遍野,狐兔出沒的荒灘野地”。為此有理由認為,地處內港的州嶺、海客路毀於清順治年間。縣誌中的“狡兔出沒”和傳說中的“母雞帶小雞自林間出”是相吻合的。
上嶺現有人口1684人,先為周姓人開闢,繼而茂山朱氏部分房祧遷入(俗稱上下鈔茂)。約於1735—1745年間,後山朱氏又有二房祧遷居上嶺。現尚有幾戶吳姓人,但何時遷入未明。1959年,南安建後橋水庫,又有幾戶洪姓人家移居上嶺。
後橋村,是烈士朱仁壽出生地,是古“閩粵大道”的小站點。後橋早時何年置村已無從稽考,但據後橋《朱氏族譜》記載,後橋朱姓人約於清乾隆年間(1735———1745),為勢所迫從後山遷入,現人口600餘人。
上嶺、後橋均為革命基點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