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再平衡戰略

亞太再平衡戰略

亞太再平衡戰略,是美國提出的一項對外政策,戰略要點包括:在亞太地區日益成為世界財富與權力中心的背景下,將美國軍事、政治和外交資源的分配向該地區傾斜;通過參與主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介入亞太經濟的一體化進程;增強美軍在亞太的超級優勢,並制定以威懾和擊敗中國的“反介入”實力為主要目標的新軍事戰略;其最終目標是強化美國的亞太“領導”地位,實現亞太地區內部的“再平衡”等。該戰略實施的主要目的是限制中國不斷增長的影響力。

基本信息

基本概念

2011年11月,美國總統歐巴馬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非正式首腦會議上正式提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

亞太再平衡戰略亞太再平衡戰略
在2012年6月3日閉幕的年度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美國防長帕內塔再次提出了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指出美國將在2020年前向亞太地區轉移一批海軍戰艦,屆時將60%的美國戰艦部署在太平洋。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戰略要點從歐洲、中東阿富汗轉移,二是在目前亞洲各國間存在領土爭端背景下,美國實現對其東南亞盟友的防務承諾。美國在澳大利亞部署250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就是出於這一目的。

本質上講,再平衡不是什麼新概念,它依然是在利用中國周邊個別國家對中國發展的疑慮,來加固美國的戰略地位。“亞太再平衡戰略”被視為是對美國重返亞太的進一步充實。

2017年3月,美國國務院代理助理國務卿董雲裳在談到特朗普政府亞太政策時,表示歐巴馬時期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已經正式結束,特朗普政府的亞太政策,將可能有新的方式。

提出背景

亞太再平衡戰略設計之初有幾個原因:一是基於過去60年美國在亞洲影響力的判斷;二是對21世紀美國的繁榮與安全將與亞洲緊密聯繫的認識。

2009年歐巴馬政府執政之初,對美國全球外交政策進行盤點,要考慮美國之前在哪裡過度投資,在哪裡缺少投資,怎樣能讓資源得到最佳化配置。當時得出的結論是,美國在中東投入了過多的軍事資源,而在包括亞太在內的地區投入的精力則過少。起初,有些人將這一戰略命名為“重返亞太”,“重返”是一個太強烈的詞,並且容易讓人誤解美國將完全撤出在中東的投入轉向亞太。相較於“重返”,“再平衡”更能體現該政策對資源配置重新調整的意圖。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動力源自其危機感和進取心。歐巴馬執政之初,恰值金融危機導致國內經濟衰退,加之長期深陷對外戰爭泥潭,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國力式微、自信心受挫。為適應內政需要,美國的對外戰略需要有縮有進,保障重點。

從地區層面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重心東移,亞太地區成為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亞太地區多樣化的合作機制和形式削弱了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的集體性崛起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構成挑戰。從全球層面看,金融危機引發了關於美國實力及其全球領導地位的質疑和爭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美國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主要目標是維護其在該地區長期以來形成的主導地位,防止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大國強勢崛起對其地位構成顛覆性挑戰。

歐巴馬曾承諾,在其任期內,美國絕不當老二。永遠維持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符合美國的利益和願望,但自身狀況欠佳與中國等新興大國的崛起,使美國切實感受到挑戰和危機。通過實施再平衡戰略,美國做出些姿態甚至採取些必要行動,增強自身在亞洲的存在感和影響力。即使客觀上達不成遏制中國崛起的目標,但期許能起到某種制衡作用,並對盟友和國內民眾有所交代。此外,亞洲是21世紀世界經濟成長的中心,為了振興經濟,較長時間地維持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美國需要依託亞太地區,加強並深化與亞洲各國的合作和經貿往來。

美國主動從歐洲抽身,將注意力集中到亞太地區,這一思潮並不是從歐巴馬政府才開始的。一些觀察者早就表示,太平洋地區的地位對美國將越來越重要,美國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到太平洋事務上。歐巴馬上任後,這種趨勢更加明朗。但是截至2014年,這一戰略的目標到底是什麼,美國從來沒有說清楚。

形成原因

亞太再平衡戰略亞太再平衡戰略
美國重視亞太有兩大考慮:一是亞太地區經濟持續繁榮。美國在該地區的出口和投資不斷增加,2012年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出口額達到3200億美元,與中國的貿易額近5000億美元,亞太地區已成為美國經濟優先考慮的地區;二是美國與亞太地區許多國家有著重要的政治軍事關係,在該地區有很多軍事基地,這一地區任何形式的危機衝突都會對美國的利益產生直接影響。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落實動力是要汲取亞太地區的經濟活力,拉動美國經濟成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已開發國家陷入經濟衰退,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異軍突起。美國必須加強和亞太地區國家間的合作,才能保持其經濟成長。美國國務卿克里2014年2月對亞洲國家的訪問,表明美國希望在外交和經貿領域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間的合作,淡化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軍事色彩。這符合亞太地區國家和美國的利益,因為軍事加強意味著對抗,而亞太地區國家更需要的是和平。歐巴馬4月對亞洲四國的訪問將延續克里訪問的基調。

戰略意圖

亞太再平衡戰略所包含五項戰略要點:

1、首要是重新恢復美國與其亞洲盟友的關係。2008年至2009年初,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了美國與盟友的關係;經過一段時間的修復,美日與美韓同盟都恢復到了較好的水平。但當前的問題是,日韓之間的矛盾已經影響到美日韓三國的同盟關係。

2、注重發展與亞洲開發中國家的關係。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美國在亞洲的夥伴國,如發展與印度、印尼的關係。

3、加強亞洲的制度建設。歐巴馬自上任以來,多次與東協國家領導人舉行會晤,國防部長哈格爾2014年4月參加了在夏威夷召開的美國與東協防長會議。此外,每年歐巴馬還參加東亞峰會,致力於將其打造成亞洲安全和外交討論的首要機制。

4、第四層戰略意圖,是建立經濟機制。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占全球總額的近40%,該協定對美國及其夥伴設定高質量、高標準的經濟發展思路極為重要。

5、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另一重戰略目標就是與中國發展建設性和富有成果的雙邊關係。加上第三屆核安全峰會的會晤,歐巴馬已與習近平主席進行了3次會晤。美中元首會晤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美國的盟友和夥伴希望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美方能夠起到保障亞洲和平發展的作用;另一方面,美國在亞洲的盟國和夥伴也希望美國與中國保持建設性和富有成果的關係,不需要讓亞洲國家選邊站。

基本內容

歐亞地區戰略的平衡

即認為歐洲不再是美國的戰略重點,亞洲已經取而代之。帕內塔說,今後五至十年,美國將繼續加強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存在,將更大比例的部隊部署在該地區。此前,他在美國海軍學院2012年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要求該學院畢業生“保持並加強美國在廣闊的亞太海域的力量”。

軍事戰略的平衡

即更加注重海軍和空軍,到2020年前,美國海軍力量將改變目前在太平洋大西洋“五五開”的部署格局,將60%的戰艦部署在太平洋;大部分巡洋艦、驅逐艦潛艇與瀕海戰鬥艦部署在太平洋,航空母艦數量增加到6艘。帕內塔說,除數量外,美國還要在太平洋部署更先進的高科技潛艇與戰艦,以及新的電子戰設備與通訊系統等,以提高質量。

部署方式的平衡

即不再像冷戰時期那樣建設新的大型的永久性基地,來加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而是與盟友及夥伴國協作,通過接受臨時任務,參加聯合軍演、訓練和行動,確保夥伴國提供港口、機場和其他設施供其使用。這種做法更加經濟實惠,花費少成本低,夥伴國的政治反對相對較小。

各種“平衡”之外,美國還需要考慮另一個“再平衡”,那就是擴軍與加強美亞經貿關係之間的矛盾。與“緊縮歐洲”及其他地區相比,亞洲經濟蓬勃發展,是最具活力的增長區。美國急需提升亞洲在美國對外經貿戰略中的地位,以便擴大對亞洲地區的出口,增加國內就業,分享亞洲經濟成長的紅利。

實際效果

對中國的制約

亞太再平衡戰略亞太再平衡戰略
美國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在經濟領域,加大了戰略中心向亞洲轉移的力度。主要舉措為力推TPP,促進亞洲市場進一步開放,為國內經濟復甦尋求外在動力源泉,強化對亞洲區域合作的控制權,降低和削弱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及其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的號召力。在政治外交領域,美國通過密集的高層互訪和峰會交流,深化與傳統盟國關係的同時,拉攏越南、印度等與中國存在領土主權爭端的國家,並不遺餘力地繼續在這一地區推廣西方價值理念和政治社會制度。在安全領域,美國強化與亞太國家之間的雙邊軍事同盟關係,加強與東協其他夥伴國以及印度在軍事、海上救援、武器出口等方面的合作,夯實美國在亞太地區軍事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

就目前(2014年)情況來看,在一定程度上,美國已實現了既定戰略目標。但日益強大的中國,不僅在經濟上與周邊國家間的聯繫日益增強,取代美國成為亞洲許多重要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並且在政治安全領域的影響力明顯提升。

中國是巨大的消費市場,中國的經濟發展帶動了亞太地區國家的出口增長。如果美國無法扭轉亞太地區國家對中國在經濟上的依賴,美國在軍事和安全領域的再平衡就達不到預期效果。基礎設施建設能推動東協國家的經濟發展,但美國在這一方面無法與中國競爭。亞太地區國家在經濟上更多地依賴中國,而在軍事、安全方面更多地依賴美國。美國推動TPP談判,意在打造新的世界貿易規則,削弱亞太地區國家對中國的依賴。儘管美國戰略雄心勃勃,但是實際效果低於預期。

中東地區隱患

對美國來說,一方面,亞太地區的利益是最主要的,另一方面,美國希望在中東地區做出一些成就。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也不甚清晰,美國在中東的行為像是一種緊張、恐慌的應對措施。西亞北非動盪讓中東地區面臨著很多新的挑戰,民主化並沒有給這個地區帶來和平,反而帶來更嚴重的破壞和混亂。美國明顯沒有預見到這種事態的發展,它一方面表示將對該地區進行經濟援助,一方面又擔心所有的投入最終可能都會隨著革命的浪潮化為烏有。這說明美國只有美好目標,而沒有切實的中東戰略政策。這種情況似乎與其在亞太地區的尷尬局面相似。

美國正在同亞太地區部分國家展開TPP談判,希望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個全球性貿易標準,但這並不能稱之為美國落實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新措施。美國自二戰後就已經開始從事這方面的工作。美國反對殖民主義不是為了解放殖民地人民,而是為了貿易自由。同樣,美國現在倡導TPP不是為了亞太各國,而是為了建立一個標準或規則。貿易自由是美國一直以來的戰略手段,國際社會的共識是美國現在是一個實力正在下降的超級大國,而實力下降的超級大國一般都更關注如何不失去之前的利益,它更多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但卻無法找到相應的方法。

美國在中東地區存在重大利益和安全關切。巴以衝突埃及各派系衝突、伊拉克前途、阿富汗局勢、敘利亞國內紛爭、伊朗核問題,諸多矛盾和衝突遲遲得不到化解與緩和,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歐巴馬戰略東移的計畫和進程。歐洲許多國家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仍深陷泥潭,經濟結構性矛盾無法化解,需要美國予以更多關注。世界其他地區的突發危機,如烏克蘭危機、朝鮮半島核問題等,也都相當程度地牽制了歐巴馬政府的精力。一些受益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亞洲國家,一方面希望密切與中國的聯繫以獲取更多的經貿利益,另一方面又想利用美國的戰略轉移來平衡中國崛起的影響,按照美國的意圖加入制衡中國的行列。

制約條件

自身經濟財政狀況出現問題,美國無法為其在亞太地區實現更大規模的戰略存在投入必需的巨大財力和人力。而與此同時,美國與亞太盟國及其夥伴國間在利益需求上存在差異。大多數亞太國家出於國家自身利益的考慮,希望在中國和美國之間維持平衡,不願承擔過多的安全成本和對抗代價。從全球層面看,歐洲的不滿、俄羅斯的復興、中東的亂局,都是美國戰略轉移的羈絆。

財力不足

預算減少導致國防開支緊張。由於缺乏充足軍費支持,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更多的是對前任小布希政府亞洲政策的延續,而沒有實質性進展。該戰略提出亞洲對美國至關重要,是一項涵蓋外交、經濟、安全等多元素的綜合政策。但該戰略的主要經濟政策,如美韓自貿區和TPP,在小布希政府時期就已經提出。歐巴馬在其任內更多地訪問亞洲,但實際戰略成果寥寥無幾。為克服該問題,美國政府準備儘量避免縮減海軍預算,因為海軍對於實施再平衡戰略、踐行其對盟友的承諾非常重要。

準備不足

美國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較為倉促,事先並沒有經過縝密謀劃。最初,該戰略過分強調軍事,引起一些亞洲國家的擔憂。美國決策層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對該戰略有所調整。對美國來說,亞太地區不存在迫在眉睫的軍事威脅,即使該地區出現軍事衝突,也與中東地區的大規模衝突有本質區別。中東局勢牽扯了美國很多精力,因為中東的反恐戰爭關係到美國的本土安全,而亞太地區潛在的衝突對美國本土並不構成威脅。美國對亞太地區局勢是有評估的,因此美國現在比較強調發展以TPP為代表的經貿合作。

該戰略如果不能巧妙地得到實施,就會為美國外交製造困境。一方面,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國希望美國積極參與並實現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承諾,而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對中國一再解釋,美方沒有把中國排除在該區域之外的動機。但中國對這一解釋並不認同,這就容易造成雙方的誤判。對於歐巴馬政府來說,難題是在履行對盟友承諾的同時,還要避免激怒中國,而與中國發展建設性的合作關係。

歐盟與美國間的聯繫,並不像中國讀者所想像的那么緊密。歐美雙方確實有跨大西洋交流機制,但是雙方主要圍繞貿易、科技和外交等領域討論涉及雙方利益關切的問題。美國沒有義務也沒有意願向歐盟解釋其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具體內涵及主要行動方案。因為在某些領域,歐美雙方也是一種競爭關係。在斯諾登爆出“稜鏡門”事件後,歐美雙方間的不信任一直在加深。美國沒有向歐盟闡述該戰略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自己也對該戰略的目標十分混亂。

前景發展

只有尊重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致力於共同利益的最大化,美國才能真正為地區和平和發展做出有益貢獻。

1、美國重返亞太對地區安全局勢的負面作用

近年來在亞洲地區,國家領土主權糾紛加劇、朝鮮半島緊張局勢升級等,重要原因之一在於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實施,對地區安全局勢起到了一定的負面作用。美國增加亞太地區的兵力部署,針對中國的一些言辭、行動,使區域內安全環境和局勢以及一些原有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同時美國自身也面臨著因為一些問題而捲入衝突的風險。

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不會無底線地支持日本當前軍國主義思潮的抬頭和蔓延,也不應阻撓中國的和平崛起。與之相反,美國應將中國作為亞太地區安全局勢的穩定劑加以合作,幫助中國崛起。因為中國的崛起勢不可擋,阻撓中國的崛起極其愚蠢,也非常不可取。

東協國家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不希望惡化與任何一個大國的關係,也不想選邊站。東協國家普遍希望加強與美國在經貿領域的合作。美國應淡化亞太再平衡戰略針對中國的色彩,中國則可以考慮如何在經貿領域,比如在TPP談判中與美國合作。

2、中美兩國間的衝突和對抗,不符合兩國利益,也不利於地區與世界的和平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致力於走和平發展道路。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說過,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美國只有尊重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致力於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加強與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在經濟、政治、安全,尤其是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美國才能真正為地區和平和發展做出有益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