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豆酥魚

五更豆酥魚

五更豆酥魚,菜名,鱈魚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D、鈣、鎂、硒等營養元素,營養豐富、肉味甘美,有利於預防高血壓、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五更豆酥魚五更豆酥魚

五更豆酥魚

工藝:蒸 口味:微辣

主料:鱈魚(500克) 豬肉(肥瘦)(100克)

輔料:豆豉(15克)

調料:大蔥(5克) 姜(5克) 大蒜(5克)辣椒粉(5克) 鹽(5克)味素(3克) 黃酒(15克)

類別:四川菜 高血壓調理 冠心病調理 活血化瘀調理 健脾開胃調理

製作工藝

1. 先將蔥、、大蒜切細末;

2. 豬肉剁碎成餡備用;

3. 將鱈魚的大骨、鱗去掉,放長碟中,淋酒,入籠用大火蒸10分鐘;

4. 將炒鍋燒熱,放油,將蔥、姜、蒜炒出香味放豆豉,肉餡同炒,到豆豉散化發出香味,加辣椒粉、醬油、味素炒勻;

5. 將炒好的豆豉松澆在放五更火上的魚上即可。

食譜營養

鱈魚:鱈魚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D、鈣、鎂、硒等營養元素,營養豐富、肉味甘美;魚肉中含有豐富的鎂元素,對心血管系統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有利於預防高血壓、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其肉還有活血祛瘀的功效;鰾有補血止血的作用;骨能治腳氣;肝油能斂瘡清熱消炎。

豬肉(肥瘦):豬肉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並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具有補腎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但由於豬肉中膽固醇含量偏高,故肥胖人群及血脂較高者不宜多食。

食譜相剋

豬肉(肥瘦):豬肉不宜與烏梅、甘草、鯽魚、蝦、鴿肉、田螺、杏仁、驢肉、羊肝、香菜、甲魚、菱角、蕎麥、鵪鶉肉、牛肉同食。食用豬肉後不宜大量飲茶。

五更豆酥魚所含營養素

·熱量 (911.79千卡) ·蛋白質 (121.39克) ·脂肪 (40.49克) ·碳水化合物 (16.76克) ·膳食纖維 (3.32克) ·維生素A (246.30微克) ·胡蘿蔔素 (950.00微克) ·硫胺素 (0.43毫克) ·核黃素 (0.88毫克) ·尼克酸 (17.65毫克) ·維生素C (1.40毫克) ·維生素E (7.29毫克) ·鈣 (242.65毫克) ·磷 (1359.37毫克) ·鈉 (2968.56毫克) ·鎂 (484.21毫克) ·鐵 (6.03毫克) ·鋅 (6.97毫克) ·硒 (137.45微克) · (0.36毫克) ·錳 (0.89毫克) ·鉀 (2025.92毫克) ·維生素B6 (0.08毫克) ·泛酸 (0.06毫克) ·葉酸 (7.40微克) ·維生素K (0.35微克) ·膽固醇 (650.00毫克)

鱈魚

五更豆酥魚鱈科

(鱈魚科)Gadous macrocephaius

鱈科(Gadidae)大型冷水性重要經濟魚,學名Gadus morhua。產於北大西洋兩側,一般棲於近底層,其分布由近岸帶到深海區。是名貴食用魚,其肝可制魚肝油。具三背鰭、二臀鰭、一齶須。體色多樣,從淡綠或淡灰到褐色或淡黑,也可為暗淡紅色到鮮紅色;體上並有深色斑點。一般捕撈個體的體重可達11.5公斤(25磅),但最大的可達1.8米(6英尺)長,91公斤(201磅)重。以其他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食量大,是貪食的洄游魚類。北太平洋東部及西部均產的大頭鱈(G. macrocephalus)與大西洋鱈很相似,但較小,最大可達75厘米(30英寸),斑駁的淺褐色,側線白色。

地方名:大頭青、大口魚、大頭魚、明太魚、水口、闊口魚大頭腥石腸魚

形態特徵:體延長,稍側扁,尾部向後漸細一般作長25~40厘米,體重300~鱈(Gadus morhua)750克。頭大,口大,上頜略長於下頜,頸部有一觸鬚,須長等於或略長於眼徑。兩頜及犁骨均具絨毛狀牙。體被細小圓鱗易脫落,側線明顯、背鰭3個,臀鰭2個,各鰭均無硬棘,完全由鰭條組成。頭、背及體側為灰褐色,並具不規則深褐色斑紋,腹面為灰白色。胸絡淺黃色,其他各鱔均為灰色。

產地、產季:分布於北太平洋。我國產於黃海和東海北部。主要漁場在黃北部、山東高角東南偏東和海洋島南部及東南海區。漁期有冬、夏兩汛,冬汛是12月至翌年2月份;夏汛為4~7月份。

經濟價值:屬冷水性底層魚類,為北方沿海出產的海洋經濟魚類之一。鱈魚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6.5克、脂肪 0.4克。其肉質白細鮮嫩,清口不膩、世界上不少國家把鱈魚作為主要食用魚類。除鮮食外,還加工成各種水產食品,此外鱈魚肝大而且含油量高,富含維生素A和D,是提取魚肝油的原料。

鱈魚大部分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北方水溫0℃~16℃的寒冷海里。

只要會動的東西,什麼都吃,吃得多,因此長得也快,約10年多就能長到1米大;繁殖力也強,體長1米左右的雌魚,一次可產300萬~400萬粒卵之多。因集群性生活,捕捉很容易,自古就是相當有名的食用魚。

世界上最不怕冷的魚,是南極的鱈魚。在南極寒冷的冰水中,它能夠凍而不僵。原來,這種魚的血液中含有一種叫糖肌的成分,功效和汽車的防凍劑相似。

南極鱈魚生活在南大洋比較寒冷的海域,甚至在位於南緯82°的羅斯冰架附近都有它的分布。它體長40厘米左右,體重為幾公斤,體型短粗,呈銀灰色,略帶黑褐色斑點,頭大,嘴圓,唇厚,血液為灰白色,沒有血紅蛋白。作為食用魚類,它肉嫩質白,味道鮮美可口,營養價值較高。它的獨特生理功能是抗低溫,因此南極鱈魚除了作為重要資源而進行商業性開發外,它的抗凍功能也備受重視。

魚類生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一般魚類在-1℃就凍成“冰棒”了。南極鱈魚卻能在-1.87℃的溫度下活躍地生活,若無其事地游來游去。原來,在南極鱈魚的血液中有一種特殊的生物化學物質,叫做抗凍蛋白,就是這種抗凍蛋白在起作用。

抗凍蛋白所以具有抗凍作用,是因為其分子具有擴展的性質,好像其結構上有一塊極易與水或冰相互作用的表面區域,以此降低水的冰點,從而阻止體液的凍結。因此,抗凍蛋白賦予南極鱈魚一種驚人的抗低溫能力。

鱈魚通常是指鱈形目魚類,是海洋世界的大家族,已知約有500餘種,是海洋漁業的主捕對象。1996年全球鱈魚捕獲量達1071萬噸,占海洋漁業總產量的12%。主要捕撈種類屬鱈科、無須鱈科和長尾鱈科。已知全世界鱈科魚類有50多種,它們中大多數分布於大西洋北部大陸架海域,重要魚種有太平洋鱈、大西洋鱈、黑線鱈、藍鱈、綠青鱈牙鱈、挪威長臂鱈和狹鱈等。

狹鱈是鱈科中的重要種類,是冷水性中下層魚類,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北部,從日本海南部向北沿俄羅斯東部沿海,經白令海和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南岸、加拿大西海岸至美國加利福尼亞中部、法羅群島、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是兩個重要漁場。狹鱈是漁獲量很高的經濟魚類,最高年產量600多萬噸,1998年漁獲量為409.4萬噸,其中俄羅斯和美國占86.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