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體質

中醫體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新興學科。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中醫體質學從基礎理論、實驗研究、臨床運用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為中醫體質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簡介

中醫體質中醫體質

中醫體質學以生命個體的人為研究出發點,旨在研究不同體質構成特點、演變規律、影響因素、分類標準,從而套用於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治、康復與養生。

中醫對體質的論述始於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 ,但長期以來,有關中醫體質內容,僅散見於一些醫著和文獻,並未形成專門的學科體系。

中醫體質學套用範圍廣泛,通過研究不同體質類型與疾病的關係,強調體質的可調性,從改善體質入手,為改善患病個體的病理狀態提供條件;實現個體化診療,在臨床對疾病的診治活動中,對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療手段建立在對體質辨識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該人的體質特徵,並針對其體質特徵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貫徹中醫學“治未病”的學術思想,結合體質進行預防,通過改善體質、調整功能狀態,為從人群體質的角度預防疾病提供了理論和方法。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分類

中醫體質中醫體質

一、平和體質:機能協調,七情適度
平和體質是一種身體和諧、自穩能力強的體質。擁有這種體質的人,身體不一定結實強壯,甚至可能還有些氣血不足、血壓偏低,脈搏也不是很有力,但是臟腑、氣血很和諧,七情適度。這種體質的人,多數生在長壽家族,比如五世同堂的大家族,而平常的人家四世同堂就不容易了。平和體質通常表現為情緒穩定,生活規律,體重波動小等;得病少,對於環境和氣候的變化適應能力比較強;生病以後,對治療的反應敏感,好治,自我康復能力強。
二、陽虛體質:火力不足,畏寒怕冷
陽虛體質的人,一年四季手都冷,夏天大家都喜歡吹空調,他不敢,一吹空調就手腳冰涼,還要加一件毛衣。但是如果冬天只有手冷,那不算真正的陽虛,“手冷過肘,足冷過膝”,才是貨真價實的陽虛。比如說同樣是感冒,別人感冒時是喉嚨疼,流黃鼻涕,吐黃痰,扁桃腺發炎化膿;陽虛體質的人感冒,就會流清水鼻涕,打噴嚏,喉嚨發癢,吐痰吐的是清稀白痰,反映出寒象。陽虛體質的人,給人的整體感覺就是火力勁不夠。
三、氣虛體質:氣力不足,容易過敏
“氣”令我們提勁,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出入有序,營養精微向上向外布散,糟粕廢物向下向外排泄。這股氣,由空氣、谷氣、元氣組成。空氣由肺吸入,谷氣從脾產生,元氣自腎提供。因此,氣虛體質是由於肺、脾、腎三髒功能相對不足,尤其是肺、脾不足造成的。比如一進空調室就打噴嚏,春天春暖花開也打噴嚏。有的氣虛的人對溫度非常敏感,冬天很冷,晚上睡覺時,剛開始被窩是冷的,就在他鑽進去暖被窩的那幾分鐘,身上會起風團,被窩暖熱了風團就消下去了;早上起來穿棉衣,棉衣是涼的,一穿到身上又起風團,等到活動活動,棉衣熱了,風團又落了。
四、痰濕體質:下肢沉重,容易發胖
痰濕體質是水太多了或者生命的河流不那么暢通,導致不是這裡堵塞就是那裡泛濫。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和脾臟功能相對不足有關。人體中70%左右是水分,在嬰幼兒或者年輕女性身上這個比例可能會更高些。所以中醫說“百病皆由痰作祟”。腰痛、脂肪瘤、眩暈、頸椎病、高血壓糖尿病、單純性肥胖、帶下症、不孕症、月經不調等疾病有一部分就屬於中醫的痰濕作祟,所以中醫還有一句話:“頑痰生怪病。”
五、濕熱體質:又濕又熱,排泄不暢
大家都知道“桑拿天”空氣又濕又熱,使人感覺非常不舒服,濕熱體質體內就像桑拿天,內環境不清潔,又濕又熱,濕熱氤氳,排泄不暢。內外皆顯得“濁”。在濕熱的環境中,東西非常容易腐敗,產生很難聞的味道。對應到人體,濕熱體質會表現為口臭、汗臭味大,汗液發黃,皮膚油膩,容易感染化膿,小便黃、味道大,大便很臭,下體外陰異味較大,白帶色黃,口苦,煩躁易怒,等等。濕熱體質通常是由於各種先後天因素導致的肝膽、脾胃功能相對不暢通,肝膽鬱結化熱,脾胃積滯化濕,濕熱熏蒸而形成的。
六、陰虛體質:煩熱躁動,口乾口苦
一陰一陽謂之道,人體也是由陰陽組成,陽氣就是各種功能活動,陰就是有形的物質,包括陰液、津液。在人體,陰陽水火是相互依存、制約的。健康狀態下,陰陽平衡互涵,應該既感覺不到陰盛也感覺不到陽盛,否則不是寒證就是熱證。很多陰虛內熱的人經常煩惱、躁動,生命體驗不好,我們就要想辦法讓他們靜下來。
七、瘀血體質:面色晦暗,易生腫瘤
瘀血體質就是血脈相對不那么暢通,有點緩慢瘀滯,但是又達不到疾病的程度。“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因此瘀血體質很容易產生各種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而且疼痛較為持久、位置固定,是刺痛、憋痛,比如偏頭痛、痛經、胃痛、胸痹、痹證等,而且疼痛聚集、瘀滯時間久了還會生腫瘤包塊,比如全身各種良性及惡性腫瘤。如果一個人體內的血液循環不好,還會帶來很多外形的變化,比如說面色口唇比較晦暗,容易生色斑、留疤印、生黑眼圈等。瘀血體質一旦得病,不及時正確治療很容易轉化成難治的慢性病,中醫有句話叫“久病入絡”,基於瘀血體質的各種慢性病尤其如此。所謂“入絡”,就是病位很深,藥力不太容易達到。
八、氣鬱體質:氣機不順,情緒鬱悶
怎么理解“氣鬱”呢?大家試著體會一下,在“理不通,氣不順”、“這口氣實在咽不下去”、“好憋屈啊”、“真鬱悶”、“堵心”、“添堵”等狀態下,身心是什麼感覺。“氣”是力量、是動力,要夠力,同時氣在發揮作用時還一定要暢通無阻,無掛礙、無阻滯。在人體,氣的基本運行形式是升降出入,就是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陽氣發散,陰精收藏。這個過程一定要順,人才能周身通泰。
正常人群裡邊,一般分這八種體質。就個人體質來說,不大可能是單純的陽虛體質、瘀血體質或痰濕體質等,更為常見的是各種體質間夾、混合,比如瘀血兼痰濕和氣虛、陽虛兼濕熱、陰虛兼濕熱和瘀血等。小孩子的體質可能會簡單些,所以古代醫家說“小兒髒氣清靈”。但是,隨著環境年齡等後天因素的變化。

常見現象

比如從形態上來看,有的人高大威猛,有的人短小精悍,有的人五大三粗,有的人嬌小玲瓏,女性更是環肥燕瘦,體態各有不同。

從皮膚上來看,有的人皮膚非常好,膚如凝脂,不用花很多的錢去買化妝品,一年四季皮膚都非常有光澤;有的人皮膚乾燥,尤其到了秋冬季,天天離不開油膩的、滋潤的護膚品;而有一些人是油性皮膚,終年毛孔粗大,油光滿面,時不時地臉上還長痤瘡,令人煩惱。

從頭髮上來看,有的人的頭髮濃黑茂密;有的人的頭髮則稀疏黃軟。

從性格心理方面來看,有的人心胸寬,有的人心眼小;有的人比較敏感,有的人比較遲鈍;有的人外向開朗,有的人內秀沉靜。

從疾病方面來看,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病、癌症,或者支氣管哮喘等疾病,通常都有比較明顯的家族史,在一個家族裡面,可以有多個患者。這些病本身不遺傳,但是因為這個家族的先天稟賦有共性,體質遺傳,使得他們對這些疾病具有非常高的易感性。

從治療效果來看,同樣藥物治療同樣疾病時會得出迥異的效果:多數病人體現了很好的藥物療效;有些人就會過敏或不適;而個別病人只反映了藥物的毒副作用,毫無療效可言。所以醫生會感嘆“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方少”。這也是體質使然。

研究進展

中醫體質中醫體質

中醫體質類型模型的建立
中醫學一直重視個體差異,蘊涵著豐富的體質學內容,但有關體質的論述一直散在於古典醫籍之中,未經系統整理形成理論體系。研究人員在系統整理、綜合分析古代醫學文獻基礎上,以形、征、色、脈等特徵為依據,結合形體結構、功能、心理性格等特點,提出陰虛質、陽虛質、氣虛質、濕熱質、痰濕質、氣鬱質、正常質7種體質分類方法及標準,同時強調對理論模型要在臨床中進行驗證、修正、補充、完善的思路和方法,使體質學研究建立了方法學,脫離了文獻整理的理論階段,進入到體質套用的實踐階段。

研究人員首先從痰濕質的研究入手,採用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對1036例肥胖人群、169個痰濕體質相關因素進行調查,對統計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篩選出13項與痰濕體質聯繫強度最大的體徵和表現,再進一步評分,制定出痰濕體質標
準。以此標準返回原人群作Bayes判別分析,其靈敏度為99.8%,特異度為96.7%,總複合率為98.5%。說明該標準具有相當的可靠性和實用性。通過此方法建立的中醫痰濕體質定量規範化判斷標準和常模,使體質分型進入到規範化、定量化階段,為研究痰濕型體質與疾病的關係建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其他體質類型的研究提供了示範。

中醫體質與病證發生的相關性研究
中醫體質學說認為,體質反映了機體在發病前的一種潛在趨勢和對疾病的易感性。研究人員在對337例肥胖者和318例非肥胖者進行對照研究時發現,痰濕體質者肥胖發生率為73.37%,非痰濕體質的發生率為25.82%,兩者有顯著性差異,且痰濕體質與肥胖程度成正比。痰濕體質中兼氣虛型、氣虛血瘀型、陽虛型的比例高於非痰濕體質類型。研究人員在對100例肥胖高脂血症患者調查時發現,肥胖高脂血症痰濕體質 的患病率(71.56%)明顯高於非痰濕體質(32%),肥胖者患高脂血症的機會也遠大於非痰濕體質者(機會比為5.348)。在對265例肥胖的冠心病患者進行調查時發現,痰濕體質占58.5%,非痰濕體質占41.5%,有明顯瘀血表現者占16.6%,說明痰濕與瘀血是冠心病的常見體質與
證候。

在對370例糖尿病患者調查時發現,痰濕體質者244例,非痰濕體質者116例,說明肥胖者痰濕體質患糖尿病的機會遠大於非痰濕體質(機會比5.348)。研究人員還採用艾森克個性問卷對其中的痰濕體質進行個性傾向和神經水平測試。結果顯示,痰濕體質中中性性格為53%,內向型為36.41%,外向型為10.5%,說明痰濕體質的情志改變與發病具有一定的關係。通過以上這些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人員發現不單純性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腦中風病人的中醫體質分布特徵規律。認為在上述疾病中,痰濕體質類型最多,說明體質與疾病的發生有明顯的相關性,對指導治療有積極的意義。

痰濕體質的基礎實驗研究
研究人員對23例痰濕體質組、21例非痰濕體質組的血脂、血糖、胰島素、血液流變學、甲皺微循環等進行觀察,發現了痰濕體質的病理學基礎。結果表明,痰濕體質的膽固醇、甘油三酯、極低密度脂蛋白、血糖顯著高於非痰濕體質,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痰濕型顯著低於非痰濕型,說明痰濕型體質的形成與機體的物質代謝活動失常具有重要的內在關係。對甲皺微循環和血液流變學的觀察發現,痰濕體質組全血粘度、紅細胞電泳、血沉、血小板聚集率及纖維蛋白原均高於正常組,反映痰濕體質者血液處於濃、粘、凝聚狀態。此外,痰濕體質者甲皺微循環表現為各項檢測指標都高於正常組,說明痰濕體質異行管襻增加、血液流態異常。通過以上多指標、多層次的系統研究方法,研究人員從細胞到分子水平揭示了痰濕型體質在糖代謝、脂代謝、能量代謝及免疫遺傳學方面的基本特徵。

中藥改善中醫體質的研究
研究人員給予痰濕型體質單純性肥胖人群化痰祛濕方藥,治療3個月後,患者的體重減輕,痰濕體質指標得到改善。藥效學實驗表明,化痰祛濕方藥能減少體內脂肪積聚,改變脂質代謝,降低血液粘稠度,使病理性脂肪肝得到逆轉,防
止肝纖維性變,從而達到改善痰濕體質而減肥降脂的目的。此外,他們還開展了中藥過敏康膠囊治療小鼠I型超敏反應研究,證明中藥可降低小鼠抗原特異性IgE,抑制致敏小鼠肥大細胞組織胺釋放,對過敏性疾病的治療與預防復發有良好作用。通過以上實驗,研究人員認為體質有穩定性和可變性兩個方面,中藥改善痰濕體質與過敏體質的藥效和臨床研究,證實了體質的可調性。

中醫體質的遺傳學基礎研究
研究人員採用國際通用的淋巴細胞毒方法進行了肥胖人不同體質類型與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的關聯性分析,對痰濕體質的遺傳學特徵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痰濕體質在HLA-A11、B12、B5、B35、B405個位點上,抗原頻譜與基因頻譜高於非痰濕體質,經統計學處理,B40有顯著性差異,說明痰濕體質與HLA-B40有關聯。此外,通過對41例肥胖者與50例正常人的HLA檢查表明,具有HLA-B12抗原譜上的人,其發胖的可能性是沒有該抗原人的3.868倍。驗證了痰濕體質免疫遺傳學基礎。

面臨問題

中醫體質中醫體質

我們的鄰邦韓國和日本,也加大了他們本土醫學———韓醫和漢醫在此方面的投入,意欲成為“21世紀體質個體醫療的中心國家”。雖然韓醫和漢醫源於我國的中醫,但由於政府較大的支持力度,他們的體質研究頻頻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擴大了他們的國際影響。而我國體質研究卻仍然單兵作戰,王琦甚至欠債做研究。專家擔心,我國的中醫體質研究會再次出現類似“端午祭”的歸屬之爭。
中醫體質研究:用新方法研究東方傳統醫學
現年67歲的王琦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30年前開始對中醫體質學發生興趣。幾千年歷史的中醫學里,有很多是對人體個體差異———體質的描述,如果按照這種方法把人群分類,就可以建立一種適用於大規模人群看病、防病的模式。先辨明體質種類,再和疾病聯繫起來,根據哪類人群易患哪類疾病,有針對性的治療和預防。“但是中國中醫古書對體質的描述,未形成理論體系,不便於臨床套用。”王琦說。近代,有許多中醫想要按照這個思路進行研究,但是都未成熟。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體質辨認重點研究室的調查,既往中醫界對體質類型的研究,由於缺乏方法學的支持,缺少精確地、可重複性的資料和數據,缺少標準制定的相關要素,故分型雖多,卻難以規範。

王琦決定用西方慣用的方法學對中國體質學進行研究。他帶領課題組採用國際前沿的研究個體差異的方法———單核苷酸多態性(SNP)和拷貝數變異(CNV),為人群體質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學解釋。經過三十年對全國21948例中醫體質分類流行病學調查,初步掌握國人不同體質類型、不同年齡、性別、地區人群的基本特徵及其分布規律,並掌握了每種體質易患疾病種類。在此基礎上,課題組把中國人分為9種基本體質類型,即平和質(A型)、氣虛質(B型)、陽虛質(C型)、陰虛質(D型)、痰濕質(E型)、濕熱質(F型)、血瘀質(G型)、氣鬱質(H型)和特稟質(I型)。

該項研究被納入國家973計畫,研究成果獲得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9年4月,課題組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我國第一部《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已被認定為中華中醫藥學會標準,使體質分類科學化、規範化,為實施個體化診療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

“我們是以中醫為理論基礎,用現代科學的方法進行調查論證。所以體質學雖然研究的是中醫內容,但能夠得到國際的認可。”課題組組長王琦說。王琦舉例說,我們發現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與平和質比較具有獨特的基因表達譜。陽虛質甲狀腺激素受體β(TRβ)表達下調,為陽虛質不耐寒冷的表現提供了分子生物學解釋,為人群的客觀分類提供了生物學依據。有人評價王琦的研究是用西方的表達方式,說出了中醫的內容。世界衛生組織多年前就提出,今後醫學的發展方向是個體化診療,但世界醫學界卻未能找到方法。看到中醫體質的研究,美國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等一批學者認為:“我們西方醫學只是剛開始考慮這個問題……而王琦教授開創的中醫體質學,卻可用於干預、預防和治療疾病,這將有利於全球性的公共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中醫體質學為個體化診療提供了研究方向。
日韓兩國各有側重
然而,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國家加大了在體質學研究方面的投資,向我國發起了挑戰。韓醫四象醫學是韓國惟一的民族醫學,它依據人體內陰陽含量的多少,將人分為四類,類似於中國的體質學,其理論源於中醫的《靈樞·通天》。韓醫學研究院2006年啟動體質醫學研究計畫,即李濟馬計畫,到目前為止已投資6600萬元人民幣進行體質研究,並計畫增加投資量至6億元人民幣,其目標是使韓國“四象醫學”在2015年占據全球替代醫學領域10%的份額。目前,李濟馬計畫已經建立了體質信息銀行,開發了體質診斷及治療儀器,並對體質的生物學特性進行了研究。韓醫學研究院希望通過這一計畫,使韓國“成為21世紀體質個體醫療的中心國家”、“世界第一水平的醫療保健服務國家”。日本一貫堂醫學也創立了獨自的體質醫學體系。1950年成立日本體質醫學會,2008年成立未病解析套用研究部門,構建未病預防醫學體系。2003年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和日本電氣公司聯合研究小組,從遺傳信息的個體差異入手,開發出了能預測藥物療效的系統,幫助患者獲得最適合本人的治療方法,取得了個體化醫療的新突破。同時,日本也是青少年兒童體質調研資料最全的國家,積累了一百多年來的青少年兒童體質資料進行研究。
中醫體質研究條件窘迫
中國進行中醫體質研究的並不多,王琦的研究組是我國規模最大的課題組,並且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認可。然而他們的狀況卻很窘迫。王琦課題組30年共用資金不足500萬元。“由於許多研究資金不到位,至今我們還欠債幾十萬元。”王琦說。目前多個國家的體質研究都欲獲得國際認可,搶得先機,從而取得主導地位。王琦說,地位的確立要看在世界權威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數量。但是由於缺乏資金和平台,課題組無法進行大規模、大樣本地研究和實驗,“現在我們有很多課題,本可以出成果,寫成論文在世界權威雜誌上發表。但就是因為這方面的限制而無法完成。”王琦擔心這樣下去,在國際上的地位將會被日韓取代。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負責人陳其廣認為,日、韓兩國體質研究都有國家支持,並且做了長期規劃。我們國家則是單兵作戰,沒有體系和完整方案。陳其廣說:“中醫是我國內涵豐富的遺產,不要等其他國家在國際上做出影響了,我們才開始重視。不要讓其他國家在這方面捷足先登。”他希望“端午祭”事件不要再次上演。
為大面積人群“治未病”提供方法與途徑
王琦說,中醫講究針對個體的辨證論治,很難用一種模式進行大規模的推廣。體質學採取分類指導的方法,先辨明體質種類,再和疾病聯繫起來,根據哪類人群易患哪類疾病,有針對性的治療和防治。他們編制推出的量表通過大量實驗,表明是可以重複的。我國中醫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認為,這是對中醫學內涵的豐富和發展。“我們以前總是讓疾病牽著鼻子走,而沒有注意到這些疾病的共同背景。”王琦說,抓住了體質就抓住了根本。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中風屬於痰濕質多發病症。明白自己屬於何種體質,就可以提前預防這種體質易發疾病,並通過干預使人的體質偏頗失衡狀態得到改善與調整,從而恢復健康。“我們的中醫體質研究人員提出"體質三級預防學說",針對不同人群制定相應的預防保健措施,為大面積人群"治未病"提供方法與途徑。”王琦說。

首先是生命前期的防護,即把“治未病”提到在母體中時。其次是臨床前期的調控,即對亞健康人群的防護。再次,在個體化養生保健中,改善體質,提高人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目的。用這種方法,可以更好發揮中醫“治未病”的優勢。目前,很多國家都在尋找通過“治未病”的途徑,以減輕國家醫療經濟負擔。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提供的資料顯示,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疾病預防中心的研究表明,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開始注意行為和環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開展以“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為基石的健康教育,使高血壓發病率下降55%,腦卒中下降75%,糖尿病減少50%,腫瘤減少1/3,使美國人均預期壽命延長10年,而用於這方面的費用僅為同一時間醫療費用的1/10。目前,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的全國41家“治未病”中心,均套用9種體質分類建立體質辨識中心、體質調整方案,運用《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在普通體檢和住院體檢內進行體質辨識,心理評估、亞健康狀態評估等,使受檢者了解自己的體質類型、易患疾病、健康狀態,並提出相應的健康保健原則,實現中醫治未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的核心理念。

相關看法

中醫體質分類缺乏科學性
最近,中華中醫藥學會根據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等的“中醫體質研究”,發布了一個名為“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表”的“學會標準”(見王琦 田原著《解密中國人的九種體質》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筆者認為該表十分缺乏科學性,簡要商榷如下。

該表所言“九種體質”主要是把中醫熟知的七種常見“證候”改稱為“中國人的體質”,把中醫辨證改成了體質分類,其結果是造成了學術上的混亂。

一.體質與證候內涵不同,不可通約;體質主要反映肌體的正氣水平、相對穩定的內在功能結構,多數人體質正常;證候則是對正邪盛衰、肌體內外、病因病機、人天相關的總體認識,把常見證候說成體質,就得出了“多數人體質跑偏”的錯誤結論。

二.辨識與分類不同,中醫辨證重在辨識而不是證的分類。正如人有男女、好壞、高矮、胖瘦之辨,但不能說人可分類為男、女、好、壞、高、矮、胖、瘦八種。把八綱辨證通約為國人的體質分類八種,實為低級錯誤。

三.“九種體質”屬於不同層次(如陽虛與痰濕),不具有排他性;“九種體質”分類不是按同一標準,故不應並列分類。

四.“九種體質”互相交叉而且又不能窮盡國人所有體質(如不見疤痕體質),從分類學角度來說,這種“中國人的體質分類”站不住腳。五.中醫認為症應分主次,而“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表”中對各種症狀與體徵不分主次,皆最少1分,最多5分,完全成了一種簡單數學遊戲。例如,總是(非常)“皮下出血”與“健忘”、“黑眼圈”等都具同樣意義,這就有可能誤導血液病患者把“重病”當成“未病”的“血瘀質”的“體質問題”。病與未病人命關天,豈可隨便忽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