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魚館

中華鱘魚館

中華鱘魚館一般指中華鱘園。中華鱘園(Chinese Sturgeon Park)位於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江心島,以展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而得名。該園為國家首批AAA級景點。景區占地2萬平方米,包括鱘魚館、標本館、鱷魚館、熱帶魚館、水族長廊、展覽廳和將要對外開放的生產養殖車間。在該園遊客可欣賞到享有“水中大熊貓”美譽的各種規格中華鱘,以及多達上十個品種的世界各國鱘魚,而且還可以看到揚子鱷、灣鱷、胭脂魚和種類繁多的熱帶魚及長江名特魚類。

簡介

中華鱘魚館中華鱘魚館

中華鱘魚被譽為黑色黃金。為中國一級保護的水生動物,屬世界27種鱘魚之冠,它個體碩大,形態威武,長可達4米多體重逾千斤。鱘魚類的祖先在地球上已有1.4億年的歷史。鱘魚和骨髓(俗稱龍筋)有抗癌因子,素有“鯊魚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補陽”之說。中國皇室均視其為珍品。毛澤東主席在批建葛洲壩之前,曾多次指示,建壩首先要考慮“三救”,即救魚、救船、救木。葛洲壩水利樞紐建成後,陰隔了中華鱘的回遊通道,為了救護中華鱘,國家成立了專門救魚機構--中華鱘研究所。中華鱘園為湖北省旅遊定點單位。中華鱘園幾經改造現已建成為集環保、科普、教育、趣味性為一體的綜合性的觀賞園。

1982年,黨中央、國務院採納魚類專家的建議,指定國家有關部門審批成立了救護中華鱘的專業機構--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研究所每年向長江投放中華鱘規格幼鱘30萬尾以上。自1984年第一次人工繁殖以來,已累計向長江投入各種

中華鱘魚館中華鱘魚館

規格的中華鱘幼鱘444萬尾,放流大規格的胭脂魚種6500尾。

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在以保護中華鱘為首要宗旨的同時,在國家法律政策充許的範圍內開展多種經營,1993年正式建立並對外開放了中華鱘園。中華鱘園地處湖北省宜昌縣小溪塔集錦路河心島上,占地面積189畝。鱘園地理位置優越,機場、火車站、港口等近在咫尺。

園內設鱘魚館、標本館、鱷魚館、水族長廊等。鱘魚館展示有古生物長江魚王——中華鱘,及美國匙吻鱘、俄羅斯鱘、黑龍江史氏鱘和最具生長優勢的雜交鱘。鱷魚館有國家一級保護的爬行動物揚子鱷、大型野生動物灣鱷;園內還有國家二級保護水動物娃娃魚、胭脂魚。“三峽漁村”可供遊人品嘗長江水產品。

標本

中華鱘魚館中華鱘魚標本

園中展館陳列著中華鱘及其相關標本。從標本上看,中華鱘與白鱘的外型非常容易區分,而與長江鱘卻很相似,從外觀上看只是個體較小些。中華鱘個體碩長,成魚體長可達五米,體重超過千斤,可以說是長江里的“魚王”。

中華鱘體形仿錘狀,長著掃帚式的尾巴,身披五行骨板--背部一行,體側和腹部各有二行,象不象武士的盔甲?而白鱘的“鼻子”很長,身上沒有骨板,很好區分。1982年,中華鱘同大熊貓一樣,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動物,譽稱“水中熊貓”。

發展

中華鱘魚館中華鱘魚養殖
中華鱘魚館原為“長江葛洲壩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所”。

中華鱘研究所位於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江心島上,占地12公頃。是國內唯一一家保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的專業科研機構,自1982年建所以來的20年時間裡,累計人工繁殖並向長江中放流多種規格的中華鱘近500萬尾,有效地補充了中華鱘的種群數量,使中華鱘這一珍稀物種不因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工程的建設阻斷其洄游通道而滅絕。在中華鱘人工繁殖保護過程中,中華鱘研究所共取得了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30項;形成了一整套關於中華鱘人工繁殖保護方面的操作技術規程,培養成了一批在中華鱘保護方面的中青年專業人才。此外,中華鱘研究所還積極探尋對長江中其它珍稀魚類的保護,開展了對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的人工繁殖,累計繁殖放流胭脂魚1萬多尾,成熟地掌握了胭脂魚的人工繁殖技術。與此同時,中華鱘研究所始終堅持科研繁殖保護和宣傳保護相結合,努力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與關注生態平衡的危機意識,積極地開展科普教育工作,在此基礎上,1993年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了以中華鱘為主要參觀內容的旅遊公司,近十年的時間裡接等中外遊客近200萬人,創收近千萬元,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黨和國家領導人及中央有關部委的主要負責同志多次到中華鱘研究所參觀視察,充分肯定中華鱘研究所在中華鱘等長江珍稀魚類保護工作中取得的成績。
中華鱘研究所有在崗員工56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3人(高級職稱7人,中級職稱16人)。下設科研中心、辦公室、黨群部、財務部、後勤保障部、質量安全保證部和宜昌中華鱘旅遊開發公司。

貢獻

中華鱘魚館中華鱘魚館

農業部、三峽開發總公司和葛洲壩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在長江宜昌段舉行中華鱘放流活動,紀念中國人工繁殖放流中華鱘20周年。在此次放流的1萬多尾中華鱘中,有兩條身長240厘米的魚王———“盼盼”和“圓圓”。

它們是開展中華鱘產後親魚康復培育研究以來,在淡水環境下存活時間最長的野生親魚。

科研

中華鱘魚館總理題詞

中國的科技人員發現,建立一個有效的,中華鱘人工養殖的種群,是恢復中華鱘野外種群的關鍵。1982年,葛州壩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正式建立,這是長江上第一個從事中華鱘人工放流的專業機構。科技人員每年在中華鱘的繁殖季節,在葛州壩下捕撈數尾親魚,進行人工催情、受精、孵化出魚苗後,經過精心培育,然後將它們放流到長江。

現在,科技人員可以成功地對中華鱘採用人工合成催產,改變以往大量捕殺中華鱘採集腦垂體,用於催產的方法,有效地保護了中華鱘資源。

中華鱘研究所,已經建成了初具規模的中華鱘魚苗孵化基地。

為探索中華鱘人工繁殖和放流的成功之路,科技人員不斷積累經驗,發現放流體長不足10厘米的幼魚苗後,大部分成為天敵的鉺料,成活率極低。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最大限度放10厘米以上的魚苗,並且增大投放數量,才有可能提高它們的成活率。

科技人員對放流的魚苗採用了微型數碼標誌法、基因標誌法和可用肉眼觀測的體外銀質標誌牌法,以便將來可以科學地鑑定區分人工放流魚苗和自然繁殖魚。現在,已經發現了人工放流的中華鱘的個體。
科技人員正在進行人工蓄養親鱘,促進性腺發育成熟的試驗,這將為中華鱘的全人工繁殖奠定良好的基礎。

旅遊指南

在宜昌市區乘4路公共汽車到鱘魚研究所下車。

門票:25元。

相關詞條

湖北風景區

湖北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約占全省總面積55.5%,丘陵和崗地占24.5%,平原湖區占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