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

中國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於1972年10月11日建交。建交後各方面關係總體發展順利。兩國外交部建立了外長互訪和在聯大會晤及外交部官員定期磋商等不同層次、各種形式的政治磋商制度。現任大使吳紅波。

使館大樓簡介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大樓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大樓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位於柏林市中心區施普雷河畔,大使館大樓建成於1988年,原為民主德國“自由德國工會聯盟”總部。1990年兩德統一後改作“柏林會議中心”。它是一座多功能綜合大樓,占地面積7900平方米,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

1999年8月中國政府購得此樓。同年11月,中國駐德大使館從波恩遷至柏林,開始在此新址辦公。2000年3月至2001年8月,經全面改造,該大樓煥發出新的生機,簡潔明快,氣勢恢宏,並增添了一些中國古典建築的文化韻味,成為柏林施普雷河畔一道壯麗的景觀。

中德雙邊關係

中德政治關係

吳紅波大使接受採訪吳紅波大使接受採訪

中國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於1972年10月11日建交。建交後各方面關係總體發展順利。

1978~1989年兩國高層互訪頻繁。

兩國外交部建立了外長互訪和在聯大會晤及外交部官員定期磋商等不同層次、各種形式的政治磋商制度。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後,聯邦德國參加對華制裁,兩國關係降到僅維持一般事務性接觸狀態。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兩國關係逐步恢復和改善。

1990年9月兩國外長在聯大恢復會晤。1992年中德關係進一步改善,走上了正常發展軌道。

1993年德政府決定不批准向台灣出售潛艇,兩國關係出現積極發展勢頭,9月德國政府提出以中國為中心的新亞洲政策,11月德國總理科爾第三次訪華。1994年喬石委員長和李鵬總理先後訪德。

1995年中德關係全面發展,7月江澤民主席對德進行國事訪問,11月德國總理科爾第四次訪華。兩國密切的政治關係有力地推動了其他領域雙邊關係尤其是經貿關係的發展。但1996年6月德議會通過了“改善西藏人權狀況”的反華決議,使兩國關係受到嚴重干擾。9月兩國外長在聯大期間會晤,德方在會晤中強調德政府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認為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分歧應通過對話解決。11月,赫爾佐克總統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

1998年4月,朱鎔基總理和唐家璇外長在倫敦亞歐會議期間分別會晤了科爾總理和金克爾外長。

1998年10月德國施洛德政府組成後,強調要保持對外政策的連續性,重視與中國的關係。1999年3月唐家璇外長訪問德國。5月施洛德總理對中國進行了工作訪問,並於11月正式訪華,就進一步加強雙邊關係問題同中國領導人交換了看法。

2000年3月傅全有總參謀長訪德。6月底朱鎔基總理正式訪德。9月吳儀國務委員訪德並出席漢諾瓦世博會中國館館日活動。10月政治局常委尉健行應社民黨邀請訪德。11月德社民黨總書記明特費林訪華。12月德副總理兼外長菲舍爾訪華。

2001年2月德國防部長沙爾平訪華,為德國防部長首次來訪。菲舍爾外長5月來京出席第三屆亞歐外長會議。吳邦國副總理6月訪德。施洛德總理10月底第三次訪華。國家副主席胡錦濤11月訪問德國。

2002年3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訪問德國,這是中國國防部長首次訪德。4月,江澤民主席對德國進行了第二次國事訪問。5月,德政府修訂亞洲戰略,更加重視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發展對華關係。10月,雙方舉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動慶祝兩國建交30周年,兩國元首和外長互致賀電,德前總統謝爾和馮•魏茨澤克訪華。11月,唐家璇外長訪德。12月,德國總理施洛德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並出席上海磁浮列車通車典禮。

2003年9月,德國總統勞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11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兆國訪問德國。12月,德國總理施洛德訪華。

2004年5月,溫家寶總理正式訪問德國,兩國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在中國與歐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框架內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夥伴關係。7月,德國副總理兼外長菲舍爾訪華。11月,曾培炎副總理訪問德國並參加在漢堡舉行的中歐論壇首次會議。12月,施洛德總理對華進行工作訪問。其間,雙方簽署《中德關於在北京中南海與柏林聯邦總理府之間建立直通保密線路的協定》等多項政府協定和經貿契約。在曾培炎副總理陪同下,施洛德總理還訪問長春並出席東北三省與德國經貿合作座談會。

2005年3月和4月,德聯邦參議院議長普拉策克和聯邦議院議長蒂爾澤相繼訪華。這是德兩院議長首次正式訪華。吳邦國委員長與蒂爾澤議長舉行了會談,並共同簽署了聯合聲明,將兩國議會之間的各項交流與合作機制化。5月和7月,胡錦濤主席在莫斯科出席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60周年慶典及在蘇格蘭出席八國集團“8+5”對話會期間與德國總理施洛德會見。11月10日至13日,胡錦濤主席對德進行了首次國事訪問,取得了實質性成果和圓滿成功,推動了中德關係進一步發展。12月1日,溫家寶總理與德新任總理默克爾進行了熱線通話。

2006年2月22日至23日,應李肇星外長邀請,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3月2日,溫家寶總理應約與德國總理默克爾進行了熱線通話。5月21日至23日,默克爾總理首次正式訪華,雙方就進一步發展雙邊關係達成廣泛共識。6月6日,溫總理應約再次與默進行熱線通話,雙方主要就伊朗核問題交換了意見。9月13至14日,溫總理對德國進行了工作訪問,取得了豐碩成果。訪問期間,雙方簽署了《中德青年交流的協定》、《國家知識產權局與德國專利商標局2007年智慧財產權合作紀要》等8項協定。11月9日至10日,中德首輪副外長級戰略對話在北京舉行。12月21日,溫總理應約與默進行熱線通話,雙方主要就雙邊關係和國際局勢交換了看法。

2007年3月19日,溫家寶總理應約與德國總理默克爾進行了熱線通話,就雙邊關係和國際熱點問題交換了意見。2007年5月23日至26日,克勒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5月31日,胡錦濤主席應約與默克爾總理通話。6月1日,楊潔篪外長與施泰因邁爾外長通電話。6月8日,胡錦濤主席在德出席G8+5對話會期間會見默克爾總理。8月26日至29日,默克爾總理對中國進行第二次正式訪問,宣布啟動為期三年的德在華系列活動“德中同行”。10月,中德建交35周年,胡錦濤主席和克勒總統、楊潔篪外長和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互致賀電。

2007年9月,默克爾總理在總理府會見達賴,雙邊關係受到嚴重負面影響。9月、11月和2008年1月,楊潔篪外長分別在第62屆聯大、在華盛頓出席中東問題國際會議和在柏林出席伊朗核問題六國外長會期間會晤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德方表示,德方高度重視發展對華關係,將繼續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承認台灣和西藏是中國領土一部分,堅決反對台灣“入聯公投”,不支持、不鼓勵謀求西藏獨立的任何努力。

2008年2月15日,溫家寶總理應約與德國總理默克爾通話。默表示,本屆聯邦政府將繼續奉行積極的對華政策和久經考驗的一個中國政策,德反對台灣“入聯公投”,不支持“西藏獨立”。4月,中德第八屆法治國家對話在德國慕尼黑舉行。6月10日,溫家寶總理應約與默克爾總理通電話,就雙邊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6月13日至15日,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訪華,溫家寶總理、國務委員戴秉國分別會見,外交部長楊潔篪與施舉行會談。7月9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日本出席八國集團同開發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期間與默克爾總理簡短寒暄。8月,德國前總理施洛德來華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德國防部長容、柏林市長沃沃萊特及內政部長朔伊布勒分別來華觀摩北京奧運會。9月7日至11日,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會見默克爾總理,與德國經濟與技術部長格洛斯舉行會談,並出席中歐論壇第三次會議開幕式。9月6日至8日,德總統克勒來華出席北京殘奧會開幕式並觀摩部分比賽,胡錦濤主席會見。10月23日至25日,默克爾總理來京出席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並正式訪華。溫家寶總理與默克爾總理會談,胡錦濤主席會見。10月和11月,中德第二輪戰略磋商和第七次人權對話在北京舉行。年內,楊潔篪外長先後六次應約與施泰因邁爾外長通電話。

2009年1月28日至29日,溫家寶總理第三次正式訪問德國,會見德總統克勒,與默克爾總理舉行會談,會見副總理兼外長施泰因邁爾,並與默克爾總理共同出席第五屆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雙方還發表了《中德關於共同努力穩定世界經濟形勢的聯合聲明》,簽署了多項雙邊合作檔案。4月,中德第九屆法治國家對話在中國深圳舉行。6月8日,中德第三輪副外長級戰略對話在京舉行。6月25日,溫總理應約與德國總理默克爾通話,就雙邊關係和熱點問題交換了意見。7月6日至7日,“中德對話論壇”第五次會議在柏林舉行。10月10日至14日,習近平副主席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會見德總統克勒,分別與總理默克爾、自民黨主席韋斯特維勒舉行會談,並出席第61屆法蘭克福書展開幕式和中國主賓國活動開幕式。

中德經貿關係

經貿洽談經貿洽談

貿易:30多年來,德一直是我在歐洲最大貿易夥伴。2002年我首次超出日本成為德在亞洲最大貿易夥伴。2009年1至10月,雙邊貿易額為850.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2.3%。其中我對德出口401.5億美元,同比下降19.4%,我從德進口449.4億美元,同比下降4.7%,貿易逆差47.9億美元。我從德主要進口機電設備、鐵路、汽車及船舶等運輸設備、化學品、光學、醫療儀器等。我對德主要出口電器、機械設備、紡織原料及製成品、化學品和玩具等。

財政、技術合作:德是對華提供發展援助最多的國家之一。1985年,兩國政府簽訂了財政合作協定。財政合作領域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城市基礎設施、通訊、環保、林業等領域。截至2008年10月,中德財政合作資金累計73.16億美元。

1982年,兩國簽訂技術合作協定。援助形式有技術合作項目、糧食援助、緊急援助、項目外獎學金生和資助研討會。德是歐洲對華技術轉讓最多的國家,截至2009年8月底,我自德引進技術13299項,金額473.7億美元。2009年1至8月,我新批自德技術引進契約731項,契約金額15.5億美元。截至2009年8月,德對華無償技術援助約8.44億歐元。

2003年4月,德政府決定,在兩國財政合作框架內向我緊急提供價值1000萬歐元的醫療設備抗擊“非典”,是向我提供援助最多的國家之一。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之後,德政府及各界累計向我提供價值約2400萬歐元的援助,並將中德發展援助項下的2000萬歐元用於災後重建。是向我提供援助最多的歐洲國家。

直接投資:德是對華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截至2009年8月底,德在華投資項目累計6484個,對華實際投資157.6億美元。2009年1至8月,我新批德在華投資項目208個,同比下降18.1%;德方實際投入6.8億美元,同比增長3.2%。德在華投資領域主要為汽車、化工、發電設備、交通、鋼鐵、通信等,大部分為生產性項目,技術含量高,資金到位及時。德國企業在華約有1700個子公司或代表處,大眾、西門子、巴斯夫、戴姆勒、寶馬、拜耳等大公司均在華建立了獨資和合資企業。目前,我在德成立的中資企業和機構已超過700家。

金融:截至2007年3月,共有12家德國銀行在華設立了10家分行、2家支行及13家代表處,另有2家德資非金融機構在華設有2家獨資公司。經批准,有5家德資機構入股中資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及中國交通銀行4家中資銀行在德設立有分行或代表處。2004年12月,中國銀監會與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簽署了銀行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在保險業方面,截至2007年3月,共有6家德保險機構在境內設立7家代表處,4家德保險機構在境內設立9個營業性機構。兩國保險業監管機構於2001年9月簽署了保險監管合作備忘錄,目前雙方正在商談開展技術合作項目的可能。

旅遊:2002年7月,中德簽署了《關於實施中國公民團組赴德國旅遊的諒解備忘錄》,2003年2月中國公民赴德旅遊團首發團成行。

科技、文化和教育交流及軍事交往

科技:中德兩國於1978年10月簽訂了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在此協定框架下,雙方還簽訂有航天科技合作協定、海洋研究和海洋技術合作協定。1993年雙方簽署《中德政府在環境與發展領域合作的聯合聲明》和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德兩國政府間科技合作的《會談紀要》。1995年雙方簽署了《關於成立中德高科技對話論壇的諒解備忘錄》。1997年4月中德高技術對話論壇成立,並舉行了三次會議。2000年10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與德意志研究聯合會共建的“中德科學促進中心”成立。12月中德環境合作大會在北京召開。2005年11月,中德在北京共同舉辦了國際可再生能源大會,並通過了旨在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北京宣言》。2006年1月,中德在青島舉辦了第二屆中德環境論壇。兩國已舉行了19次科技合作聯委會會議。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研究機構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弗朗霍夫等機構建有合作夥伴關係。2006年11月,中德雙方共同舉辦2005北京世界可再生能源大會,並通過旨在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北京宣言》。2008年10月,科技部長萬鋼訪德,與德國教育與研究部長沙萬舉行會談,並與默克爾總理共同出席第三屆德國機械製造峰會開幕式。2009年3月,中德雙方在柏林舉行了“中德科教年”開幕儀式,簽署了相關合作備忘錄。中德科教年是由中德雙方共同發起,旨在促進中德雙方科技教育界的合作和交流的一項活動,由雙方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參與。6月,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關於加強中德科技合作的備忘錄》,強調雙方將加強生命科學、環境保護等領域合作,並探討建立聯合研究中心等新的合作模式。

文化:兩國於1979年簽訂文化交流協定。近年來文化交流活躍,藝術展覽和商演頻繁。2001年9月中國作為主賓國參加了第三屆柏林“亞太周”。2002年4月,中德簽署了《關於中德互設文化中心的會談紀要》。2005年11月,胡錦濤主席訪德期間,雙方簽署了新的文化合作協定,柏林中國文化中心正式奠基,2008年5月舉行正式啟用儀式。此外,“中德對話論壇”正式成立並舉行了首次會議,論壇第二次會議於2006年9月在北京舉行,第三次會議於2007年7月在柏林舉行,第四次會議於2008年7月在北京舉行。在胡錦濤主席和克勒總統共同支持下,德國計畫於2007年至2010年在華舉辦系列文化活動——“德中同行”,其中首站活動已於2007年成功於南京落幕,第二、三站活動於2008年分別在重慶和廣州舉行。青年交流成為雙邊交往的新亮點。應溫家寶總理邀請,400名德國青年中的300名已於2007年分批訪華。2008年10月,應默克爾總理邀請,團中央第一書記陸昊率400名青年代表團訪德,默克爾總理會見代表團全體成員。2009年10月13日至18日,第61屆法蘭克福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出席了書展開幕式及中國主題館開幕式。我274家出版單位共約1000人參加,簽署著作權輸出契約2417項。書展期間共舉辦了612項文化交流活動。10月7日至18日,柏林亞太周活動期間,中國作家協會代表團、中國京劇院代表團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舉辦了“中德文學論壇”和京劇表演,廣州交響樂團在柏林憲兵廣場音樂廳舉辦了專場音樂會,北川藝術團舉辦了“羌風”演出。

教育:80年代以來兩國教育交流發展很快。2002年4月,兩國簽訂《關於相互承認高等教育等值的協定》,這是中國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簽署的第一個此類協定。德還是我最大的職教合作夥伴。迄今中德合作在德建立了8所孔子學院,其中6所已經正式運作。中國從1974年起向德派遣留學人員。目前,我在德各類留學人員約3萬人,在華學習的德國學生總數為2700多人。我400多所高校和德近百所高校建立了校際聯繫。

軍事交往:1976年兩國在各自使館互設武官處。2001年2月和2002年3月,兩國國防部長實現了互訪。2001年9月,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首次出訪歐洲時,訪問了德國海軍威廉軍港。2003年,德聯邦國防軍總監察長施耐德漢上將訪華。2005年6月,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梁光烈上將訪德。2007年4月,德國防部長容訪華。雙方還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對話和磋商機制。2007年11月,德國聯邦國防軍副總監察長多拉中將率團來華參加中德兩軍第三輪防務戰略磋商。2008年9月,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梁光烈訪德,與德國防部長容舉行會談。10月,第四屆中德高級軍官研討班在北京舉行。11月,德國海軍監察長諾爾廷訪華。8月,中央軍委委員、海軍司令員吳勝利上將正式訪德,與德海軍監察長諾爾丁中將舉行會談,並會見國防部國秘科森戴。這是我海軍司令首次正式訪德。9月,副總參謀長馬曉天上將率團赴德進行第四輪中德防務戰略磋商。11月,第五屆中德高級軍官安全政策研討會在德舉行。

省州交往:截至2008年底,兩國已建立59對友好省州(市)關係。

領事關係:中國駐漢堡、慕尼黑和法蘭克福總領館分別於1984年5月14日、1997年6月7日和2005年6月23日開館。德國駐上海、廣州和成都總領館分別於1982年10月15日1995年11月6日和2004年12月5日開館。

大使簡歷

吳紅波大使吳紅波大使

吳紅波,男,1952年5月生,山東省人,大學畢業。

1976年-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外交人員服務局科員;

1978年-1980年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進修;

1980年-1981年駐紐西蘭大使館職員;

1981年-1983年北京外交人員服務局科員;

1983年-1987年外交部翻譯室三秘;

1987年-1988年外交部港澳事務辦公室二秘、副處長;

1988年-1991年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處二秘;

1991年-1995年外交部港澳事務辦公室一秘、處長;

1995年-1997年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參贊銜);

1997年-1998年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參贊;

1998年-1999年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首席代表(大使銜);

1999年-2000年外交部西歐司副司長;

2000年-2002年外交部港澳台司司長;

2002年-2003年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

2003年-2005年駐菲律賓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2005年-2007年外交部辦公廳主任;

2007年-2009年外交部部長助理,主管歐洲地區事務、新聞和領事工作;

2009年8月-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已婚,有一女。

使館機構

使館工作人員使館工作人員

吳紅波,特命全權大使

李念平,公使銜參贊

甄英平,參贊

禮賓組

政治處

新聞和公共外交處

武官處

文化處

科技處

領事部

經濟組

經商處

教育處

辦公室

波恩留守

中國駐外大使館名錄

大使館是一國在建交國首都派駐的常設外交代表機關。大使館代表整個國家的利益,全面負責兩國關係,館長是大使,由國家元首任命並作為國家元首的代表履行職責。大使館的首要職責是代表派遣國,促進兩國的政治關係,其次是促進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軍事等方面的關係,使館同時具有領事職能。促進兩國關係和人民間的往來是領事館的重要職責,但其最主要的職責是領事工作,比如:維護本國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向本國公民頒發或延期護照、向外國公民頒發籤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湯加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黑山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海地商代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瑞典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牙買加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泰王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烏克蘭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加拿大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富汗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蒙古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紐西蘭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薩摩亞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瑞士聯邦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韓民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挪威王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喬治亞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卡達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科威特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荷蘭王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丹麥王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巴貝多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格瑞那達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巴林王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緬甸聯邦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以色列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斯里蘭卡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巴哈馬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智利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希臘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剛果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多哥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哥斯大黎加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伊拉克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墨西哥合眾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安哥拉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法蘭西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葡萄牙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尼日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菲律賓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奧地利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利堅合眾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吉布地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突尼西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烏干達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約旦哈姆王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馬拉威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塞席爾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尚比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蒲隆地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維德角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根廷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厄利垂亞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立陶宛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愛爾蘭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喀麥隆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匈牙利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義大利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馬爾他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馬其頓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幾內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肯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西班牙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黎巴嫩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盧森堡大公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土耳其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盧安達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利南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新加坡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芬蘭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巴拿馬貿易代表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印度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俄羅斯聯邦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捷克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丹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多米尼克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冰島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加納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加彭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葉門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曼蘇丹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古巴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比利時王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葛摩聯盟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賴索托王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土庫曼斯坦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秘魯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貝寧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摩洛哥王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馬利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查德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中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波蘭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高棉王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南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獅子山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波札那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塞爾維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賽普勒斯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辛巴威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拉脫維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莫三比克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亞美尼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摩爾多瓦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斯洛伐克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萬那杜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象牙海岸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模里西斯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巴西聯邦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玻利維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厄瓜多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斐濟群島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吉里巴斯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哥倫比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納米比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安提瓜和巴布達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賴比瑞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馬爾地夫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汶萊達魯賽蘭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白俄羅斯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保加利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亞塞拜然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愛沙尼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吉爾吉斯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剛果民主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塞內加爾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幾內亞比索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赤道幾內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蓋亞那合作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馬達加斯加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東帝汶民主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烏拉圭東岸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辦事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爾及利亞民主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茅利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衣索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使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大使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