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擺祭祈平安

中秋擺祭祈平安,是蒼南縣靈溪鎮於中秋時節的一種祭祀活動。對蒼南縣靈溪鎮大觀南山邊鄭姓村民來說,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是中秋節,在該地有“嘗新不值七月半,七月半不值八月半”的說法。鄭姓人過中秋之所以特別排場,就是因為在這天他們要祭請家神“三乳媽”。中秋節這天,鄭姓人家家家戶戶要邀請外公、娘舅等直系親戚來家過節,出嫁的姑媽、女兒也會主動趕回娘家過節。過節前要先行祭請“三乳媽”的儀式,以求“三乳媽”保佑族中大小和順平安。 大觀南山邊鄭姓人家祭請三乳奶,可一排屋或整個自然村合祭,也可一家單祭。

中秋擺祭祈平安

對蒼南縣靈溪鎮大觀南山邊鄭姓村民來說,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是中秋節,在該地有“嘗新不值七月半,七月半不值八月半”的說法。鄭姓人過中秋之所以特別排場,就是因為在這天他們要祭請家神“三乳媽”。中秋節這天,鄭姓人家家家戶戶要邀請外公、娘舅等直系親戚來家過節,出嫁的姑媽、女兒也會主動趕回娘家過節。過節前要先行祭請“三乳媽”的儀式,以求“三乳媽”保佑族中大小和順平安。大觀南山邊鄭姓人家祭請三乳奶,可一排屋或整個自然村合祭,也可一家單祭。單祭在自家進行,合祭一般在祖屋大廳舉行。單祭,可在自家選擇清靜處,橫著擺放一張桌子,桌上左側立三乳媽的神位,右側立土地爺神位,神位前擺放九層米糕一籠,米粉做成的冥齋、壽桃各五枚,水果四盤,全雞一隻,魚一條,肉、紫菜香菇、木耳、紅棗各一盆,酒一杯、茶三杯,還要在九層米糕上擺放數束五色絲線和數個特意製作的香囊。祭品可多可少,但九層米糕和五色絲線、香囊不可缺少。五色絲,即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的絲線,按陰陽五行的理論由五種不同顏色的絲線組合而成,這五種顏色分別象徵東南西北和中央,所以絲線雖是小物件,卻蘊含著五方神力,能夠驅除邪魔。大觀鄭姓人家,中秋節用置放在九層米糕上供過三乳媽的五色絲,依男左女右之俗,或繫於兒童的手臂、手腕,或掛在兒童的胸前,或懸於蚊帳內,信能得到“三乳媽”的庇佑,能快快長高,還能辟邪、驅除疾病、使人健康長壽。香囊用綢、緞布做成人身、蒜頭、五毒、老虎、葫蘆等形制,外繡有福、祿、壽等吉祥文字或魚樣圖案,內裝硃砂,雄黃、香藥等,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讓小孩佩帶於身,寓意可以拒百毒、辟邪和圖吉祥,香袋和五色絲線,每年中秋節換一次,直至孩子十六歲成年。 獨家祭“三乳媽”時,由家裡長輩主持,主持人在神位前焚、插香三支、點上一對紅蠟燭,給“三乳媽”燒暝錢“銀子”,給土地爺燒暝錢“大金”,一杯一杯敬茶,敬酒並將酒灑地上,全家跪拜,畢,主持人用手推倒冥齋,口念“吃飽退位”,便可倒掉茶水,撤下祭品煮中秋宴吃,撤下五色絲線,給當年生下的小孩掛上,給其他孩子脫下舊絲線並換上新絲線,再給男孩掛上香袋。若族人合祭,一般在祖屋的大廳進行,由族內有威望的長輩主持。在祖屋大廳的靈龕前橫著擺上二至三張大桌,桌上擺開各家各戶送來的冥齋、壽桃、雞、魚等祭品,祭祀程式與單祭基本相同,只是祭品要豐富一些,各家聚攏,場面要熱鬧得多,族裡有讀書人的,還要寫了祭文祭請,祭請畢,在神龕前焚燒祭文,各家派代表,按先後順序逐一上前跪拜。拜畢,敬神片刻,主持人推倒冥齋,對著靈位口念:“吃飽退位!”,對眾人宣布撤位,各家便可端回自家送來的菜蔬煮中秋宴吃,拿回自家的五色絲線和香袋給自家的孩子掛上。祭請時,女人要迴避,各家送來的菜,燒煮人絕對不能嘗過味,這是禁忌。吃畢中秋宴,主家要將九層米糕切分了給各家的親戚帶回家去,意祝各家親戚各項事業日日高、層層高。據《蒼南章氏史志•裂趾記》記載,“三乳媽”是古時河南滎陽郡鄭孔懷之妻,姓金,名琴璋,字啟仙,身有三乳,人稱三乳媽。朝廷聞之,宣召入宮為太子啟乳娘。三乳媽進宮後,宮廷奸佞作亂,發兵沖向皇宮。三乳媽抱著太子逃出宮門,當時,追兵已近,三乳媽急中生智,眼見岔道間一叢荊棘,枝繁葉茂可作避難之地。於是,立即脫下繡鞋,拋相反之處,見太子熟睡,將裙披其身上,撥開荊條,藏身於叢中。未已,叛軍隨至。前面叛軍見繡鞋,朝繡鞋方向追蹤,後面叛軍以長矛亂刺荊叢,刺中三乳媽尾趾。三乳媽急忙拉起衣裙拭去矛尖鮮血,叛軍見矛無血跡,便隨前隊向前而去。三乳媽與太子得脫。朝廷平叛後,皇上詔示:三乳媽救太子有功,御賜榮歸。歸後,生十八男一女,十八男俗稱十八郎,女喚十九娘,生下尾趾甲皆裂痕。爾後,代代相傳,無一異也。後裔孫女嫁與章氏,章氏子孫的尾趾也裂甲。章、鄭人家為紀念兩姓裂趾相親,在祖堂上設龕立像,奉祀三乳媽。

相關條目

習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