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雜菜飯

中式雜菜飯

中式雜菜飯(新式英語:Chap Chye Png;英語:Chinese Economy rice)是一種起源於馬來西亞,流行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的經濟型飲食方式,雖然不屬於新馬泰三國的主流美食,但廣泛存在於這三個國家的小販中心、路邊攤或食閣之中。以價廉物美、方便快捷著稱。中式雜菜飯類似於中國的蓋澆飯、日本的丼物、印尼的雜菜飯,通常在透明的玻璃展示櫃中陳列出10-15樣烹飪好的食物,包括有肉類、蔬菜、雞蛋和豆腐。顧客選擇自己中意的幾樣菜,與米飯一起盛放在一個大餐碟內享用。一些考究的店家會在食物展示櫃的下方放上熱水槽與電加熱器以保證食材的溫度,但是大多數的店家不具備恆溫設備,烹飪好的菜餚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冷去。一般來說,吃到微溫的菜餚對於雜菜飯而言也屬於正常情況。

起源

中式雜菜飯的菜色品種以中國菜為主,也會有少量的馬來西亞或印尼菜。許多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華人認為,雜菜飯就像是“自家燒的飯菜”,中餐與晚餐都會食用,通常以米飯為基礎加上各類烹飪好的菜餚。雜菜飯是普通民眾外出就餐的一種既方便又經濟實惠的選擇,特別是如果食客僅僅選擇食用蔬菜和豆腐這類價格低廉的菜餚時,雜菜飯往往是小販中心內最廉價的正餐。

常見菜色

常見的雜菜飯菜色包括了甜酸肉、咖喱雞、紅燒豆腐、紅燒捲心菜、燉蛋、炒蛋、炒各種時令蔬菜和各式炸魚。根據店家的中國祖籍背景,還會提供各種與其祖籍地相關的特色菜餚,如釀豆腐、炒蘇東、荔枝肉等.主食除了米飯外,有的店家還會提供炒米粉、炒粿條、蛋炒飯等。

其他名稱

“雜菜飯”俗稱點飯(PointPointRice),因為食客在盛上一些米飯後只需用手指點一下所需的菜餚就可以了。這一名稱的起源以無從考證,‎有一種未經證實的說法為發明人是新加坡人MarianneTan,因其無法用正確的中文對菜色進行描述而採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進行選擇。

文化影響

馬來西亞新山獨立電影人戴敏非在2007年資籌拍攝了電影《雜菜飯》,於2008年以DVD方式在馬來西亞各大音像店上市。這部電影為輕喜劇,全程在新山、居鑾一帶取景,片中啟用了60名民眾演員,其中包括17位新山當地的華文記者。劇本邊拍邊寫、邊演邊改,演員隨來隨用,所有元素自然混雜,就像市民吃雜菜飯一樣,隨性自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