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紀念中學

中山市紀念中學

廣東省中山紀念中學始建於1934年,由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長子孫科秉承其父“謀建設,培人才,為富強根本”的遺願而創辦。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基本概況

廣東省中山紀念中學始建於1934年,由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長子孫科秉承其父“謀建設,培人才,為富強根本”的遺願而創辦。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學校就被廣東省教育廳定為廣東省首批重點中學,1994年被評為廣

中山市紀念中學中山市紀念中學

東省首批省一級學校。2006、2007年,學校均以全省最高分通過了廣東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初評和複評驗收,首批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市屬公辦學校。

中山紀念中學現有10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200餘人,是一所全寄宿制的完全中學。學校分新舊校區。整個老區建築紅牆綠瓦、飛檐雕梁、厚重古樸、氣勢恢宏。新區主要為近十年先後竣工的一批與舊區格調一致的現代化建築。校園內樹木參天,花香綠濃,厚重典雅的宮殿式建築與頗具時代感的現代化大樓交相輝映,景致怡人。

73年前,中山先生長子孫科秉承其父“謀建設培人才乃富強根本”遺願創辦本校,並親任校長。建校以來,紀中人始終高揚愛國主義旗幟,牢記中山先生為國育才遺教,義無反顧,奮鬥不息,百折不撓,勇立潮頭。歷屆師生堅持“祖國高於一切,才華貢獻人類”校訓,在校史上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湧現了一大批光耀千秋的傑出人物,他們或為國棟樑,或造福桑梓,或服務海外,彰顯出紀中人成就一流的英雄本色。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山紀念中學在繼承光榮傳統,面向新世紀,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走全面育人之路,特色辦學之路,實施了“高素質人才培養工程”,形成了“中山精神+現代素質”的辦學模式,實現了教育教學,科研競賽,校園文化建設及學校管理工作全方位騰飛,業績顯著,聲譽卓著,成為市內領頭,省內領先,國內知名的育人效益好,示範作用大,輻射能力強,在國內舉足輕重的省重點中學,得到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國內外同行的充分肯定和全社會的廣泛讚譽。被教育部國家督學、著名教育家朱世和譽為“我國基礎教育中一面鮮艷的紅旗”。

設施完善

學校設備先進,生活設施齊全。紀中是全省第一個、全國第二個實現有線加無線的高度智慧型化、人性化的校園網配置的學校。多媒體廣播系統、電腦教學室、教學軟體管理系統和資源庫設備先進;設施達到全國一流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內還設有最先進的探究室;現代化的圖書館藏書十五萬冊、電子圖書五萬冊;建築面積達2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配備12.58平方米的大型電子螢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心語閣設施設備先進;各功能室、課室及學生宿舍均配備空調。 學校體藝設施完善。學校有藝術館、一流的全塑膠標準的400米跑道的田徑場、多功能體育館、標準游泳池、健身館。校內共有籃球場38個,羽毛球場50個,排球場9個(其中沙灘排球場2個),網球場3個,手球場2個,桌球台51張,保齡球館1個(4條球道),足球場2個,單、雙、高低槓等百餘副。圖書館、體育館、藝術樓、運動場、科學館等各項現代化教育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功能齊備;現代化的藝術中心、新的科學館、小球館正在興建中。

德育工作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紀中人秉承中山先生“為國育才”的遺訓,以“祖國高於一切,才華貢獻人類”為校訓,形成了“中山精神+現代素質”的特色辦學模式;在“培養‘中山精神+現代素質’的創新高素質後備人才”的辦學理念的引領下,努力培養具有“高尚品德、高強才智、高質身心”的“三高”人才;堅持弘揚愛國圖強、天下為公的精神,形成特有的“誠信、知禮、高雅、和諧”的優良校風。學校在教育教學、學科競賽、信息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及學校管理工作等方面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紀中的學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對母校的承諾。

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學校,中山精神是紀中得天獨厚的育人寶庫。紀中以學習孫中山“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為依託,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教育學生具有高尚品德,培養高強才智,鍛造高質身心,並圍繞“三高”建立德育網路:一是建立德育工作規範,使之條款化、制度化;二是成立家長社區委員會,發揮家長、社會的聯手教育作用;三是創辦學生業餘黨校,青年團校;四是開展“身邊希望工程”活動;五是建立學生自治自理機制,包括“三級建制”“三大宗旨”“三級鍛鍊”等;六是建立傳統、國情、軍情、法制、鄉情等五大德育基地;七是定期舉辦藝術節、體育節;八是經常舉辦“請進來報告會”,請傑出人物、歷屆校友、專家學者舉辦專題講座;九是組建“青年志願服務大隊”。各種活動豐富多彩,德育工作有聲有色。

富於特色的系列教育形成了紀中特有的“德育場”,優良的校風使人踏進校門就能夠意會到、感受到。學生的理想信念,從言談中可以了解到,從舉止中也能感覺到。學生從行為習慣到思想道德,都能夠體現“三高”要求。例如,希望工程每年都收到學生捐獻的大量錢物,用以資助貧困同學。業餘黨校每次招收學員報名者十分踴躍,僅近三年,就有27名同學被吸收入黨。全國第六屆“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在紀中舉行期間,來自全國一百多所中國小的代表隊親身體驗到了紀中學生無處不在,無微不至的關愛——沒錢的能很快收到學生的捐獻,有病的很快會得到送醫送藥的關心,郵寄信件包裹學生會替你送往郵局,飯堂宿舍衛生,熱水供應有學生全天候服務——熱情和笑臉伴隨他們競賽的全過程。遼寧省錦州市代表隊臨別時留言道:“中山紀念中學不僅校園美,學生的思想境界更美,如果全國的中學生都達到這樣的程度,中華民族就會非常的有希望。與偉大的中山先生的名字連在一起的紀念中學的學生應該是所有中學生的榜樣,是所有青年人的榜樣。”全國少工委主任、“華杯賽”組委會負責人對市領導說:“這次‘華杯賽’是舉辦以來最成功的一屆,紀中的學生表現出來的高尚精神風貌尤其令人難忘。”青年志願服務大隊的“送溫暖”分隊、“保護環境”分隊、“保護明天”分隊在學校及周邊地區扶危濟困、助老幫殘,播撒著精神文明,維護著文化的聖潔和環境的整潔,展示著紀中學生的高尚人格,高雅情操。

更可貴的是,紀中的學生不是僅限於少數人做好人好事的淺層次,也不僅限於在校內表現好,而是高層次的全員的。學生的思想道德整體素質高是隨處可見,隨時可感的。學校經常收到來自校外的表揚信、感謝信。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生源情況比較複雜的幾千人的學校,多年來違法犯罪率為零,這便是一個有力的佐證。每年數萬慕名而來的參觀訪問者,在讚嘆校園曠世之美的同時,無不留下這樣的感嘆:學風這么好,紀律這么好的學生真難得見到!《人民教育》曾以《培養明天的主人,托起未來的世紀》為題,以一萬三千字的篇幅對紀中德育工作作專題報導,在全國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2000年,紀中被教育部授予“全國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稱號。紀中在改革開放的前沿走出了一條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成為全國基礎教育中德育工作的典範。

教學競賽名列省市前茅

德育為先,教學為本,教學應始終成為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主陣地。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離不開高質量的教學。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按照“中山精神+現代素質”的辦學模式,學校努力營造團結開拓,催人奮進的氛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教學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教學管理以制度化為保障,規範化為核心,創新化為方向,現代化為途徑,高質量為目標,邁開了超常規、跨越式前進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從建章立制入手,學校制定了《教學常規實施細則》,根據績效優先,公平公開的原則,建立了反饋評價體系和一系列獎勵條例,在全面評價、科學考核基礎上實行“能進能出”,在德識優劣、績效高低的基礎上實行“差別獎勵”。這些措施極大的調動了教師積極性,加強了教師的責任感和危機感,教學在有序中不斷突破,教師在循規中勇於探索,敢於創新,促進教學質量連年大幅度提高,進而穩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以高、中考為例,高考升學率連年穩定在90%以上, 2000年有122人上重點線,312人上本科線。梁巧儀、吳嘉暖同學分別奪得全市總分第一名、第二名。各學科800分以上人數占全市三分之二。綜合分700分以上人數占全市二分之一。各單科全部名列全市第一。2001、2002兩年,高考再次刷新紀錄,上重點線人數占全市45%,800分、700分人數均達全市三分之二以上,單科繼續保持全市第一,其中有七個學科高出市第二名20分以上,數學科更高出第二名59.26分。中考與高考互相呼應。2000年,紀中考生只有全市百分之一,600分以上的考生卻占全市六分之一,並奪得中考狀元和學校總分第一名。2001年又有新的進步。2002年,中考再度取得空前佳績,全市前十名紀中占8名,前20名占16名,前100名占64名,前200名占91名。這些枯燥而神話般的數字,是紀中教學管理質量領先的令人信服的體現,凝聚著全校師生拼搏進取的心血汗水,驗證著紀中年復一年創造“高進優出”的奇蹟,保持“低進高出”的傳統優勢。

在看不見硝煙的奮戰中,教師們經受的是血與火的洗禮,鑄就的是光榮和輝煌。一批骨幹教師脫穎而出,或成為市教育名師,或成為全國、省、市優秀教師。校長賀優琳被省政府認定為廣東省教育專家,被教育部評定為國家級骨幹校長。吳定剛老師在全國語文教學競賽中獲第二名;張慧生老師在全國政治學科教學競賽中獲一等獎;王亦工老師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青年物理教師教學競賽奪得全國一等獎的第一名;徐榮華老師在全國計算機多媒體物理教學研究成果評比中,參評課件獲全國一等獎;王亦工、馬軍老師的參評課件獲全國二等獎。每年都有一批教師在省市錄相課、說課評比中獲一、二等獎。蔣曉敏老師因指導生物競賽成績突出,被聘為廣東省生物奧賽隊總教練,2002年被評為“中山市十大傑出青年”。殷志學老師評為廣東省特級教師。鄒倦生等數十位教師被授予全國、省、市優秀教師榮譽稱號。紀中校史上,將留下辛勤耕耘、出類拔萃的教師們一串串閃光的名字和非凡的業績。

靜心教書,潛心育人,努力做學生愛戴、人民滿意的教師,一直是紀中教師追求的目標。近年來,一大批優秀人才加盟紀中,其中有經驗豐富的特級教師,學校陸續招聘了一大批北大、中科大、北師大、華東師大、東北師大、華南師大、華中師大等優秀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在校工作。學校現有教職工480人,其中高級教師152人,特級教師6人,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教師百餘人。

近幾年,紀中的學科競賽工作大大加強,一批拔尖人才在省內外大展身手,摘金奪銀。層次之高,數量之多,令人刮目。學科競賽已經成為紀中在全省一路領先,在全國影響日甚的強項,成為紀中的“龍頭產品”之一。

實績榮譽

學校的高考升學率連續五年達100%,四年獲中山市總分狀元。2005-2008紀中連續四年超額完成重點和本科院校預測指標,向高校輸送本科生達3898人,其中重點大學2258人,為中山市培養高層次後備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貢獻。09年,紀中重點大學錄取690人;本科大學錄取1206人,胡舒婷同學奪得中山市文科狀元、全省文科總分第三名,何允昌同學奪得中山市理科狀元;學校重點上線率、本科上線率、升學率三率再次高居全市第一;學校免試保送重點大學52人,免試保送重點大學人數連續六年居全省第一。2009年,紀中1200餘名學子通過自己的努力100%跨入高等學府,近700餘名同學分別被國內外重點大學錄取。 2004-2009年,紀中學生參加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全國一等獎人數連續五年蟬聯廣東省第一;重點大學保送人數連續五年居廣東省第一。近五年,共有19人進入國家冬令營,10人進入國家集訓隊,2人進入國家隊。周芳頡同學奪得國際化學競賽奧賽金牌;陳啟峰同學奪得廣東省首枚國際信息學奧賽金牌,填補了廣東省的一項空白。

紀中多次組隊代表中山、代表廣東、代表國家參加全省、全國和國際的體育比賽並屢創佳績。中山紀中定向越野隊連續三年在全國賽場上金牌榜第一名,獎牌榜第一名。近六年,紀中共為高等院校輸送了115位優秀運動員,其中國家級運動健將10人,國家一級運動員46人,國家二級運動員126人。2004-2009年,紀中體育競技在單項總成績方面共奪得國際級金牌34枚;國家級金牌147枚;省級金牌91枚以及市級金牌136枚。紀中的體育部分項目已在廣東領先,享譽全國,走向世界。

紀中教學質量節節攀升的同時,紀中的素質教育更是碩果纍纍。國家教育部組織中央新聞採訪團來廣東考察,廣東省、中山市將紀中作為德育典範考察學校。在第七屆全國中國小思想道德建設優秀成果展評活動中,中山紀念中學關於班主任隊伍建設經驗的文章《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鍛造優秀育人之師》獲全國特等獎,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郭永福先生對紀中班主任隊伍建設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教育部全文刊登了紀中題為《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鍛造優秀育人之師》的班主任隊伍建設探索經驗的文章;中國教育電視台也以“培養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為題報導了紀中培養班主任的經驗做法。《中國教師報》以“一切為了學生的未來”為題,連續四版大篇幅地報導了紀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先進事跡,全方位地展示了紀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和所取得的成果,引起社會強烈轟動。

甘為人梯,作育英才。紀中先後榮獲“首批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綠色學校”、“全國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廣東省先進集體”、“廣東省安全文明校園”、“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中國小心理健康示範學校”、“廣東省優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中山市十大模範集體”、“市高考重大貢獻獎”等幾十項全國及省、市級榮譽稱號。

科研工作後來居上,成果纍纍

開展教育教學科研是教師適應創新人才培養形勢,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學水平,增強自身素質的需要,是教師向研究型、學者型轉變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設現代化一流學校的必由之路。學校制定了鼓勵參與科研,鼓勵成名成家的獎勵辦法。幾年來,紀中80%以上教師參與了課題研究。教師在各級報刊上發表論文600餘篇,出書26本。紀中《“中山精神+現代素質”育人模式研究》和《教學藝術研究》兩本專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並向全國公開發行。先後有92項課題成果獲國家、省、市獎勵。其中“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國家教育部重點課題”中有3個課題獲國家一等獎,有6個課題在全國同類課題研究中處於先進水平。紀中因此被評為全國科研優秀學校。賀優琳、蔡大繼承擔的子項目《建設現代化一流校園文化,培育高素質創新後備人才》及《中山精神+現代素質育人模式研究》以很高評價通過鑑定,並已出書。《面向21世紀中學教學藝術研究》(下設85項子課題),全部研究論文及資料已完成,通過驗收,也已出書。吳新華等承擔的《新形勢下中學生“三觀”教育研究》已完成研究報告。殷志學《校園網環境下如何實施因材施教》,以新的創意通過終期驗收。出色的科研工作及其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引起了廣泛關注,在全國發揮著示範作用。紀中以“育人模式”、“校園文化”、“教學藝術”等研究的出色成果,被省教育廳、中央電教館確定為“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試點學校”、“課題研究優秀學校”、“廣東省普教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培訓基地學校”。此外,還被市政府確定為“青少年科普教育示範學校”,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廣東省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學校”,被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確定為“高中數學課程教材與信息技術整合研究實驗學校”、“構建體育(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研究實驗學校”。中央教科所閻立欽所長視察紀中科研工作後說:“紀中的科研工作起步晚,起點高,成績卓著。科研課題既聯繫學校現在的教育、教學、管理實際進行了研究,具有現實性;又面向21世紀的教育發展趨勢進行了探索,具有前瞻性。紀中科研是基礎教育中科學研究值得推廣的一個模式”。

辦學體制改革強勢推動,效益良好

早在199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敢為天下先的紀中人,率先出擊,將國中部改制為民辦中山中學。這一大膽的改革舉措實踐證明是非常正確的。依靠其辦學收入不但保證了中山中學發展所需,而且為紀中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辦學條件改善,教學質量提高,教師待遇增長有了更厚實的保障。紀中超常規發展,憑實力很快躋身省市前列正是國中部改制後的八年。

為了使紀中品牌效應得以延伸,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盤活,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市政府有關檔案精神,2001年,紀中與中山市三鑫貿易有限公司聯手創辦了中山紀念中學三鑫雙語學校。創辦伊始,即聲譽鵲起,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好評如潮.紀中的品牌、管理優勢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一年之內成為全市最大的民辦學校,發展速度之快國內罕見。目前學生已達2300多人,發展勢頭良好,前景喜人。紀中三鑫雙語學校一炮打響,成為社會力量辦學的成功範例,再一次顯示了紀中這一教育名牌的威力,顯示了紀中人勇當排頭兵、勇於進取的眼光和魄力,同時,更加堅定了紀中人打造全國名牌、名校,培養更多合格建設人才的信心。

各項工作全面進步,整體處於先進行列。紀中能伴隨改革開放的大潮一枝獨秀,且連續多年保持快速穩健的發展,不斷超越先進,超越自我,為中山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為基礎教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為中山、為廣東爭得了榮譽,與學校有一個具有改革創新精神,勇於開拓進取,思想政治過硬,熟悉教育規律、廉潔高效、紮實深入、領導有方的行政班子是分不開的。在他們的帶領下,紀中在校園文化建設、信息化建設、黨建、工青婦、統一戰線以及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都有許多創新之舉,與學校的中心工作一樣,先人一步,高人一等,成績突出,不斷受到各級政府和有關方面的表彰獎勵。學校連續十三年被評為中山市文明單位,先後被評為市校園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市高中素質教育辦學水平綜合評估先進單位,市離退休教師工作先進集體,中山市先進集體,市十大模範集體之一,廣東省先進集體,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中學共青團建設先進單位,廣東省創建“美麗校園”活動先進單位,廣東省貫徹體衛工作條例先進單位,廣東省中學普及國語先進單位,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體衛工作先進集體、全國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等數十項榮譽,激勵著全校師生員工永不懈怠,再創偉業。

紀中正處於發展史上最好時期。今天的紀中,作為全市、全省教育的著名品牌,每天都有眾多世界各地、全國各地的參觀訪問者慕名而來,在既有靚麗外觀又有強勁實力內涵的校園留連,在賞心悅目之餘,思考、尋求紀中創造奇蹟走向輝煌的秘訣。我們相信,紀中不會辜負一切關心支持者的厚望,將以業績更突出、優勢更明顯、校園更優美、設施更完善、隊伍更整齊、觀念更現代、上下更齊心、管理更科學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步履矯健,必將在教育創新中更加奮發有為。

總理故鄉

總理生平善用才而尤重育才其說之散見於遺著中者蓋可考而知余追紹先志謀所以繼述者久已深惟人才之培養出於學校而學校之設於故鄉則愈有以見 總理殷拳之意而收觀摩感奮之效二十年夏余自京師還里遂從事於本校之經營越三年乃成謹刻石載辭以志始末而為後人告曰當清之季世上昏下愚內煎歪迫瓜分之禍在於旦夕 總理知國休未更政權不屬則一切之改革舉皆無由故首倡大義糾合英豪傾覆清廷以建民國舉數千年專制之整體一廓而清之開歷史未有之局其艱虞勞若之狀百折不回之志固天下所共聞吾人所永念也逮夫共和紀元之後大盜移國軍閥繼之又不得不竭心力於國是之爭先其大者難者然其所以追懷 總理不也之勛亦所以策勵諸生矢志於學有以明夫立國之本巨建鞏費用所自出中央及地方(交刂)助為多而卓康成楊華日陸肇強林逸民諸君皆分承其役者於例得付書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夏五日 孫科 謹撰(八開 上下結構)書

校史

校史概括

(一)初創時期與遷址澳門(1934.7—1947.8 )

(二)大發展時期(1947.8—1966.6)

(三)十年浩劫和恢復時期(1966.9—1984.9)

(四)第二次騰飛(1984.9—1999 )

創辦的背景和由來

中山紀念中學的前身是“私立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

私立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創辦的背景和由來:1929年2月8日國民政府第十九次國務會議 確定中山縣為全國模範縣,直屬國民政府管轄。同年4月9日,作為實施訓政建設模範縣的 計畫指導監督機關——中山縣訓政實施委員會在中山縣成立。6月1日,國民政府在南京舉 行了孫中山奉安大典。9月28日,中山縣訓政實施委員會委員孫科在其二屆二次會議上提 議:為建設中山模範縣,特規劃翠亨鄉為全國模範農村,擬先建設總理故鄉紀念學校一所(即今日的中山紀念中學)。孫科先生親領籌辦之責。

經過他的積極奔走努力,南京政府撥給1928年賑災公債十八萬元、廣州國民政府撥款十萬 元、廣東省政府撥款十萬元,共籌集約三十萬元的建校經費。至1932年學校建築經費尚差 十萬元,孫科在同年8月14日中山縣訓政實施委員會第五屆大會上提議:“此項不敷之數, 擬應由縣政府設法籌措。”當時的中山模範縣縣長唐紹儀批示“由政府準此,自當照辦。”1933 年6月30日,中山模範縣政府“令土地局另行設法劃撥沙田,充總理紀念學校校產”。同年 七月,“該沙田九十餘畝……以年租銀一萬元投承,租期十年。”有人查實,中山模範縣曾經 利用為紀中建校解決經費的藉口拖欠應上繳省府的費用。

學校的發展

學校於1931年11月27日奠基建設。學校的建設用地主要為孫家祖地和孫家墳場,並占用 拆毀了孫氏宗祠。被搬遷走的孫家墳場由於沒有來得及建設,如今還是一座座的土墳。據翠 亨村村民的回憶:當時建校初期的建築工地上還有瘴氣和毒蚊,因此死了幾個工人。 1933年校舍基本落成。1934年奉準備案開學,聘請黃中廑主校,八月在各地招生,九月開 課。這一年共招收了高中普通科一個班,國中兩個班。學校共有學生一百四十餘人,教職員 三十餘人。當時部分校舍借給了中山縣鄉村師範學校,由紀中校長兼任鄉師校長。所以這一 部分鄉師的師生一直被認為是紀中的校友。1934年12月鄉師遷回石岐,中山縣府另派專人 負責辦理。

學校自1935年秋季招生,在普通班的基礎上增設了高中農科班,並接收了縣立師範學校撥 來的初級農職班。1937年1月即奉教育廳訓令核准立案,並領發校鈐。同年七月參加畢業會考,高中三年級全數及格畢業。

學校在1938年9月遷澳門辦學。初時由於本校圖書儀器設備較為完善,學生來學者日眾, 頗得僑胞稱許。鼎盛期1941年在校學生人數增至五百餘人,學校只得搭蓋葵棚以充課室。 其時在翠亨的校舍及在校一切產物全部借與中華聖公會港粵教區主教難民營,至1941年 難民營停辦止。中山淪陷以後,翠亨校舍被日軍占據曾改為傷兵醫院,破壞甚多。

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經過修復,師生於1947年3月返回翠亨校舍上課。此時政府已經宣 布將沒收縣內敵偽產業的一半充撥紀中作校產基金。

紀念中學雖然處在國民黨政府控制下,但是革命火種很早就在這裡被點燃。1936年,中共 中山黨組織恢復活動的時候,曾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簡稱“中青”)的名義在紀 中發展組織。1937年,中共中山縣委在紀中吸收進步學生為黨員,有的由“中青”轉為黨 員。後來這些同志作為黨的骨幹被派到其他學校和地方去開展革命工作。解放前夕,黨又派曾海波、江士馬癸以教師身份來校開展工作。1949年9月的一天,中山大地上的第一面五 星紅旗就在紀中校園升起。

解放前本校的全稱為:私立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建校提案中曾用名:總理紀念學校。1931 年11月27日的建校奠基石上,鐫刻:總理故鄉中山紀念學校。建校期間曾用名:總理故鄉 紀念學校籌備處。解放後不久,本校改名為:中山紀念中學。

需要說明:學校是“私立”的,它不同於各公立學校要受教育廳或局的領導,因此校長之任 免和校中的一切經費,均由學校董事會主持,董事會為學校的最高行政機關。每個年度的經 費預算案,由學校制定董事會審查通過。經費的來源,一部分是收自學生的學費,一部分則 收自田租等。經費不足和遇有特殊的開支,則要依靠董事會設法解決。校董會主席、校長孫 科先生為此費盡心機勉力維持。在學校遷澳門前曾接收廣東省建設廳中山模範農場作為本校 實驗農場。

當時孫中山故居,政府沒有設專門機構進行管理,基本上由“私立總理故鄉紀念中學”主管, 據當年《紀中校刊》圖文資料登載,孫中山故居曾是紀念中學的一部分,故居管理雇員均從 紀中領取報酬,政府發給楊鶴齡陸皓東等烈士遺屬的撫恤金也由紀中轉發。

歷任校長及任期

任職時間 姓名 職務 備註
1934.8-1936.7 黃中廑 校長
1936.8-1936.10 楊國荃 校長
1936.11-1946.8 孫科 校長 孫科為孫中山先生長子
1936.10-1938.10 司徒優 代校長
1938.10-1946.8 戴恩賽 代校長
1946.8-1947.7 馮百礪 校長
1947.8-1950.3 唐穎波 校長
1950.3-1953.8 江士騤 校長
1953.9-1954.8 張華京 校長
1954.3-1966.6 江士騤 校長
1966.6-1968.11 - - 工作隊宣傳隊進駐學校
1968.11-1970.4 楊悅生 革委會主任
1970.4-1972.7 黃伯弟 革委會主任
1972.8-1978.8 吳景星 革委會主任、校長
1978.8-1988.9 沈大啟 校長
1988.9-1996.1 姚本棠 校長
1987.9-1992.9 張鎮鎏 書記、副校長
1996.1- 賀優琳 校長

招生概況

學校自辦學初時起就進行國中、高中的招生,其中國中部曾被稱作中山中學,學校從08屆招生開始,高中30個班,國中6個班。自2007年起,中山紀念中學成立國中本部,每個年級6個班。望2010年後,全校班級定為108個班。(好多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