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寺[廣東]

西山寺[廣東]
西山寺[廣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山寺位於中山市中區西山,始建於明代,初為明代鄉賢毛可珍讀書之所,後改為寺院。經清代順治、康熙和乾隆、嘉慶、鹹豐年間和民國10年(1921年)、1988年多次增建重修。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西山寺西山寺

西山寺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石岐西山,原名仁壽禪林,又稱仁壽寺。也稱武峰和第一峰。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是明鄉賢讀書之所,尋改為寺,延僧居之,距今已逾四百多年。該寺使用土地面積1671.85平方米,建築面積1363.46平方米。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距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西山古稱武峰,西山寺原名仁壽禪林,又稱仁壽寺。是讀書人喜聚之地。清道光年間,邑人曾望顏曾在此攻讀詩書,至鹹豐六年(1856年)他任陝西巡撫署四川總督時,特募資將古寺加以擴建。由隱泉庵派僧人心恆為主持,歷代相傳,到1949年已傳至十三代。

現寺內有伽蘭殿、韋陀殿、大雄寶殿、準提殿、觀音殿、六祖殿、地毅殿、塔殿等,頗為壯觀。“文化大革命”期間,寺內文物散失,僧人撤走。但門前一副對聯“紅棉舊蔭,福地重光”,橫額“仁壽禪寺”(字型剛勁有力,筆力渾厚,相傳是清代名書法家張玉堂用拳頭寫成的,後人稱為“拳書”),幸得完好保留。1987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將古寺重新修建,1988年10月開放,供遊客觀賞。

特點

西山寺,位於長安西鄉,灃河東畔。相傳為大唐高僧玄奘於貞觀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創建。該寺座東朝西,含玄奘西行印度取經之意。寺前的聖女泉,亦相傳為玄奘西行時的飲馬處。據清嘉慶年長安縣誌二十二卷載:西山寺在西鄉黃堆潭,去城三十五里, 山門外有聖女泉,即今黃堆潭也。

寺院四十畝,建大雄寶殿五間、大佛殿(臥佛)七間、廂房六間、齋堂三間、山門三間、石獅兩尊、碑文多處及十三層佛塔一座。另有良田八十畝,古井兩口,車輛、牲畜、碾磨、侖房及一應農具俱全。由此可以看出,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西山寺儼然是一座農業王國式的大寺院。由於關中地區大寺院多為隋唐鼎盛時期依皇家背景所建,而又依玄奘實際上是一位友好使者為唐王朝外交做出的巨大貢獻及皇帝給予的特殊禮遇遠高於宰相的事實(如唐高宗為收藏玄奘從印度取回的梵經而建造了至今巍然屹立的大雁塔;在玄奘圓寂後,高宗又選址在少陵原南畔高踞之處建造興教寺,專以安葬他的遺骨),他若想建一座為西行印度做紀念性的寺院,當不費拂灰之力。即使玄奘個人謙恭質樸,也會有人為唐王朝政治利益著想首倡建造的。因而,西山寺與玄奘及唐王朝的淵緣有著必然的社會基礎。

歷史

清初順治年間,邑宰戴仁初次修整,康熙年間朱公明再修,朝隆年間彭候翥增建大士殿,嘉慶年間馬侯德又增建襲爽台。然不過補苜罅漏,未能換然一新,百數十年後,風雨剝蝕,棟宇傾頹,而襲爽台竟成瓦礫廢墟。鹹豐年間(185-1986年)進士曾望顏自閩歸里,募捐重建。修佛殿,塑佛像,重建寺門。第八代住持僧易銓法師募資立“仁壽禪林”匾額,寺門兩側對聯“紅棉舊陰,福地重光”,為書法家循州張玉堂所書(今保持完好)。當時六棵古木棉樹已經枯毀,邑人再補上六株(尚存五株),修復“六棉古道”,並立石牌坊於東南端,兩側對聯:“山小豈無雲出岫,台高還有樹參天”為里人曾望顏書。另鑿井七星泉(今已填平)。本寺尚存鹹豐六年重建武峰仁壽寺碑,系曾望顏記,弟子曾捷書所書,住持心恆法師勒碑。

民國十年,本寺亦加修繕。後日寇侵略,邑境淪陷,寺亦受損。大“文革”期間,又遭受浩劫,庭院殘損,經籍蕩然,佛象催毀,僧侶離散,一片蕭條,僅存破舊正殿、兩楹聯及重建第一峰而已。 地方特色產品手冊

由於資料失損,第一代至第七代住持已難以追溯。現在能考證的是第八代易銓、第九代昆成、第十代浩明、第十一代來恩、第十二代了華、第十三代現任住持純真。

中山市人民政府尊重邑人宗教信仰,保護名勝古蹟,將西山寺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79年春成立西山寺籌建委員會,撥專款重修。本市施主、海外華僑及港澳台胞聞訊回響,踴躍捐資。昔日寺僧重返禪林,主持修建事宜。1987年廈興工,先後修建了大雄寶殿地藏殿多寶塔殿伽藍殿韋馱殿六祖殿準提殿觀音殿。重塑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消災廷壽藥師佛、地藏菩薩、伽藍菩薩、韋馱菩薩像。後續塑十八羅漢、準提、六祖慧能、觀世音菩薩。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欣然書題“大雄寶殿”、“萬德莊嚴”匾額。1988年仲夏,首期修復工程告竣。1993年又重建觀間殿。盛世豐年,西山寺佛光普照,鐘聲常鳴,安民護國。

1992年7月,成立西山寺寺務委員會,由純真法師任寺務委員會主任,負責寺務事宜。

1993年冬開工,在大雄寶殿背後增建藏經樓一座,建築面積二百多平方米。建樓資金系中山市榮譽市民、香港林余寶珠女士所捐,1994年2月建成。

1994秋月重建西山寺六棉古道和西山第一峰石級人行道,兩旁欄板全部用花崗麻青石構成,古香古色,雄偉壯觀。

西山寺 西山寺
西山寺 西山寺
西山寺 西山寺
西山寺 西山寺

西山寺的傳說

千百年來,民間有關玄奘與西山寺的傳說源遠流長:貞觀元年八月(公元六二七年),玄奘為索求佛經真諦,不遠萬里,隻身西出長安去印度取經,踏上漫漫征途。中午時分,驕陽灼炎,至聖女泉。此一泉碧水,柳蔭環抱,波光粼粼。玄奘下馬拜泉,牽馬飲水。畢,須叟少歇,重策馬登程匆匆西去。十七年後,玄奘取經功成回國,唐王朝遣特使及衛隊遠赴流沙(今新疆境內)迎接。於是,由二十匹駿馬滿馱梵經六百五十七部,在王朝衛隊的護衛下,玄奘於貞觀十九年正月回到長安。唐太宗在洛陽,特地委託宰相房玄齡朱雀門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長安人民傾城出動,幾十萬人排滿在幾十里的大街兩旁,歡呼玄奘榮歸故里,盛況空前。第二年,玄奘便在當年西行時的第一站聖女泉旁,建造了西山寺,昭示紀念。寺成後,皇帝又賜御棍三十六條,供寺僧護院之用,距今已一千三百餘年了。聞名遐邇的聖女泉也有著這樣美麗的傳說:漢朝初年,建漢城。朝廷徵發民伕運南山之漆至未央宮。於是,無論烈日苦雨,在綿綿百里的黃土道上,無數服苦役的民伕背負漆料終日不絕於途。民伕的苦難引動了天上聖女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之心,她駕雲降臨人間,從發上取下一根銀簪,輕輕一划,從灃浴下至漢城由南向北劃出了一道細溝,流淌涓涓細水,供民伕運漆之用,這道細溝便叫“漆渠”。只是菩薩當初執簪劃線時,中途玉腕隨意一鏇,又劃出了一個圓圈,日後竟成十餘畝大的粼粼水面,即“聖女泉”。據長安縣誌十三卷聖女泉風光載:惟止水一泓,深不可測,池東有西山寺,沿池植柳,波光樹影,郁為勝境。又據鄉間幾位九旬鶴髮老人近日對筆者講:民國十八年,關中大旱、連年無雨,六料無收,飢饉遍野。惟聖女泉水,依然充盈。泉中水草茂盛,菱魚競生。菱大者如茶蓋,魚肥者長二尺許,可謂當世的一大奇景。 “漆渠”又實在是一條婉約小河。“小橋流水,魚躍蛙嗚”是前代文人對它的讚美。其水甘洌清澈,水底卵石、歷歷可數,小魚群游、忽聚忽散,石間小蟹、伸手可獲,鶯啼鷺唳,時亢時囀。凡春夏明日,兩岸垂柳倒映,芳草萋萋,野花盛開,香氣四溢。若徐風拂來,花瓣灑滿河中,隨波而去。每逢農曆初一、十五,西山寺上香之日,四縣八方民眾扶老攜幼紛至沓來,必用此水沐洗手臉,才進寺焚香拜佛,以示虔誠,這又是當年的一大美景。民國年間,西山寺闢為完小,學童在廂房念書,寺僧在大雄寶殿供佛,各執其事。據曾任完小校長的已故老人林鳳祥生前講述:他當年曾親眼見過御棍十餘條,寺僧視之為寶,常不肯與人撫摩。另各殿均有色彩鮮麗的壁畫,其中一幅“玄奘西行圖”,用筆工整、線條飛颺,人物及白馬皆栩栩如生。鄉間賢達王忠林老人前日也曾敘說:民國時他尚幼,每天清晨是寺院的大銅鈴喚他去念書的。那大銅鈴光亮形美,懸於大殿檐下,搖起來聲音清脆悠揚,遠傳數里。後來,他長大娶妻生子,再後來,兒子也長到了念書的年齡。於是寺院的鈴聲又喚他的兒子去念書了。這曾搖響了幾十年、喚起幾代人去念書的寺院鈴聲,至今一些年已古稀的老人們回憶起來還十分地懷念。一九六六年,文革興起,寺僧被迫離散。一九六七年,又闢為民辦國中。一九七五年學校撤離時,竟愚蠢地拆毀了所有殿宇。從此,西山寺一片荒蕪。

西山寺新氣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改革開放的英明國策,宗教信仰和歷史文化亦得到了國家的保護。自一九八三年起,近鄉民眾曾數次捐資修葺西山寺。新大殿立木之日,各村寨青壯年幾乎全體出動,趕來義務幫工。香港的佛教團體亦空運漢白玉菩薩雕像一尊,情誼無價。由於有著與玄奘法師的共同淵緣,西山寺現已闢為興教寺下院。興教寺住持常明法師多方奔走籌集資金,正雄心勃勃地依唐制重建西山寺。奠基儀式已於近日舉行,應邀出席的貴賓有政府官員及省 ? 市有關團體的負責人。另外,四方民眾及媒體記者亦紛紛趕來助興,場面十分地熱烈。計畫重建單項除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廂房、法堂外,僅大雄寶殿的設計面積就達 1300m2 ,早已敬塑完成的幾尊佛像只待歸位。其氣勢之恢弘,令人振奮。另外,為使遊人既有休憩之所,又能觀水賞魚,還環繞聖女泉植柳並建涼亭數座。只有在百業興旺、政通人和之今日,西山寺重現昔日雄風的夙願才能夠實現。若社會各方為繁榮西安經濟、開發西安的旅遊事業再聯手努力,依舊貌環聖女泉廣種珍花異草、通漆渠,恢復“波光樹影,郁為勝境”和“小橋流水,魚躍蛙鳴”之自然美景。那么,在現代西安又多了一處風光秀麗又蘊含著厚重歷史文化的旅遊勝地

其他信息

營業時間:24小時開放
交通線路:1B、2、10路車

美景欣賞

西山寺 西山寺
西山寺 西山寺
西山寺 西山寺
西山寺 西山寺
西山寺 西山寺
西山寺 西山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