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是中山大學依據教育部教發8號文的精神,按新機制、新模式申辦、經教育部批准設立的獨立學院,是一所多科性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也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設的重點大學之一。學院現有兩個校區,分別位於廣州市天河區和與廣州市黃浦區一江之隔的東莞市麻涌鎮。學院現有校園占地面積385畝。學院現已招收五屆學生。在校生近5000人,分屬11個系18個專業。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秉承母體學校中山大學的優良辦學傳統和理念,十年來,辦學水平不斷提升,規模不斷壯大,已成為一所橫跨穗莞兩市的萬人高校,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占據重要一席。未來,學院將立足廣東,面向全國,放眼世界,力爭辦成位居全國同類獨立學院前列的套用型、開放性、多科性的大學。

基本信息

辦學歷程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2005年5月,教育部函復廣東省教育廳(教發函〔2005〕68號),同意中山大學與廣東東寶集團有限公司合作試辦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2005年9月,學院迎來首批學生,2005級724名學生順利報到註冊。

2007年5月,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函告中山大學,東莞市黨政領導班子聯席會議討論同意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在東莞市麻涌鎮選址辦學,征地1800畝。

2007年9月,學院醫學系副主任王秀嵐榮獲廣東省2007年南粵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2008年6月,經廣東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批准,東莞校區建設項目列入2008年廣東省重點建設項目。

2009年9月,學院藥學系主任陳家樹榮獲“2009年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稱號。

2010年3月,學院印發《關於實施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若干意見》,實施學院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

2012年1月,學院被批准為廣東省獨立學院新增學士學位授予單位,14個申報專業為廣東省獨立學院新增學士學位授予專業。

2012年9月,學院經濟與貿易系主任袁持平榮獲“廣東省2012年南粵優秀教師”稱號。

2012年9月,學院教師許振剛被廣東省民辦教育協會評為2012年“廣東省民辦教育優秀教師”。

2013年6月,學院2011學年本科教學工作評估順利通過。

2013年10月,國際數學大師、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丘成桐蒞臨學院指導。

2014年9月,面向廣東省外10個省份招生。首次招收本科插班生,打通高職高專套用型人才教育的合作交流。

2014年11月,首創獨立學院“新華逸仙班”順利開班。

2014年12月,在廣州承辦2014國際護理教育論壇。

2015年1月,舉辦“周有光與中國語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同時,南粵首座“周有光先生學術展覽館”開館,粵高校首個“周有光學術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2015年1月,國內首個“中國大學生產學研創新創業實訓基地”揭牌。

2015年2月,麻省理工學院MIT通過了Fab Lab XH創客實驗室為國際Fab Lab成員。

2015年3月,學院成為國內獨立學院首個“中國醫學數字教育項目示範基地”學校。

2015年5月,當選中國教育信息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單位。

辦學條件

學校規模

學院現有兩個校區:廣州校區規劃占地面積256畝,位於廣州市天河區火爐山森林公園北麓華美路與廣汕一路交界處,交通便利,教學設施完備。已有課室43間(5514個座位);有電腦室9間,電腦562台(其中液晶顯示的300台);語音室9間(座位525個);多媒體課室33間(座位4780個);圖書館有與中山大學聯網的電子圖書以及44.5萬冊藏書。

東莞校區規劃用地1800畝,位於與廣州市黃埔區一江之隔的東莞市麻涌鎮,毗鄰華陽湖生態旅遊區,環境優美。在東莞市和麻涌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底新校區正式啟用,開啟了“一校兩區、共同發展”的新格局。新校區可同時容納20000人學習與生活,規劃建設包括:教學樓、圖書信息大樓、實驗樓、行政樓、綜合樓、運動場及體育館、食堂、學生活動中心、學術交流中心、學生公寓等。該校區與廣州市隔江相望,交通便利,通訊網路發達,生活設施配套,校區三面環水,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是學習深造的理想勝地。學院教學設施齊備,由中山大學監管辦學質量,與中大實現教學師資、校園網等教育信息資源共享互聯。

實習就業優勢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現有兩個校區:廣州校區位於廣州市天河區龍洞華美路,交通十分便利,也是獨立學院中唯一所距離廣市中心最近的高校。東莞校區位於與廣州市黃埔區一江之隔的東莞市麻涌鎮,規劃用地1800畝教育用地1200畝,毗鄰華陽湖濕地公園是全國唯一與自然生態環境連在一起高等學府,距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廣州校區和中山大學南校區約為40分鐘、有兩路公共汽車直達廣州,每天都有校車往返,為學生實習和就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東莞校區與廣州校區、中大南校區、中大北校區之間每天有校車往返便利師生出行和交流,更有368、369跨市公車,由學院站直達廣州5號捷運線和夏園BRT總站。

師資力量

中山大學對新華學院的教學和管理負責,並監控辦學質量。學院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現有專任教師692人,兼職教師417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者占32.51%以上,具有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占81.07%。依託中山大學優質辦學資源,採取多種人才舉措,如“雙百計畫”(引進和培養百名博士、百名骨幹教師)、“海內外高端人才引進計畫”、“雙師型教師引進辦法”等。師資主要來自:中山大學教師(含在職、退休);社會招聘的優秀專任教師;聘請高校、企業和有關行業富有實踐經驗的高層管理人士、專業技術骨幹。學院聘請了一批在國際有重大學術影響力的專家學者來院任職,其中首席教授5人,學科帶頭人10人,兼職教授9人,講座教授2人,客座教授21人,推動學院學科建設與發展,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

2012年廣東省開始全面實施“強師工程”,學院倍加重視師資隊伍建設,開展博士沙龍、每周一培訓、一對一老帶新、“送出去,引進來”,選派青年教師赴美國索爾茲伯里大學、台灣中山醫學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交流訪學,促進青年教師成長為學科和專業的骨幹力量。同時,為適應複合型、套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我院還聘請了一批具有豐富實操技能和經驗的校外導師、“雙師型”教師來充實師資力量和結構,打造實踐育人、產學研平台。如:醫學系、財務與會計系、法律學系、公共管理系等均建立起由系主任帶頭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其中《財務管理》建設團隊“雙師型”教師高達78%,具有多年銀行、企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中高層工作經驗。

學院為充分發揮中山大學老領導教授、專家學者治校辦學的優勢,學院專設院務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督導組等機構,指導學科建設、專業設定、課程建設和骨幹教師培養,監督檢查教學質量,這一系列舉措為辦學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系部專業

2015年,學院設16個系、2個教學研究部,36個專業。在校生16423人,其中1.2萬名學生在東莞校區就讀。

2015年3月13日,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新增4個專業,分別是投資學、商務英語、數字媒體技術和人力資源管理,積極適應部分新興行業的發展需要。

2015秋季入學的學生,護理學、藥學、生物醫學工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信息資源管理、康復治療學及聽力與語言康復學安排在廣州校區就讀,其餘專業四年均在東莞校區學習。

中國語言文學系(含大學語文教研室)

漢語言文學(文秘方向)

外國語言文學系(含大學英語教研室)

英語(經貿方向、翻譯方向)、商務英語

法律學系

法學

管理學系

工商管理、電子商務、市場行銷、旅遊管理、物流管理

財務與會計系

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公司財務方向、投資理財方向)

公共管理學系

行政管理(基層行政管理方向、人力資源管理方向)、公共關係學、人力資源管理

經濟與貿易學系(含高等數學教研室)

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統計學、稅收學、金融工程、投資學

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方向、會展經濟與管理方向、低碳經濟方向)

信息科學系(含計算機基礎課教研室)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數字媒體技術、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套用方向、嵌入式計算機系統方向、物聯網工程方向)

生物醫學工程系

生物醫學工程(醫學物理與技術方向、生物醫學儀器方向)

醫學系

護理學

藥學系

藥學(藥學方向、藥物行銷方向)

資源與城鄉規劃系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藝術設計學系

藝術設計學(服裝設計方向、服裝工程方向)

資訊管理系

信息資源管理

康復醫學系

康復治療學專業

聽力與言語科學系

聽力與言語康復學專業

公共基礎課教學研究部

體育教育教研室、軍事理論教育教研室、就業與創業教育教研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

教學建設

《藥理學》、《護理學基礎》、《財務管理》、《大學語文》、《藥劑學》、《法理學》等6門課程轉型升級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以《大學語文》、《大學計算機基礎》等為代表作為特色教材建設;並將護理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會計專業、電子商務專業、法學專業、藥學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等9個專業作為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

國際交流

自創辦以來,學院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推進開放式辦學,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港澳台等地的多所學校或學術機構建立合作交流關係。截至2015年中旬,開展的對外交流與合作項目包括博士、碩士、本科、寒暑假遊學、國際碩士預科等。

學院專門設有海外學習交流與社會實踐獎學金,用於獎勵資助品學兼優的學生出國留學以及參與社會實踐。對短期研修和假期遊學項目中表現良好的學生給予一定公共選修課學分。

2015年,與學院達成合作意向的國(境)外學校、機構有:美國舊金山東華醫院、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孔子學院、英國朴茨茅斯大學、英國倫敦攝政學院、英國歐洲聯盟教育與語言考試中心、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公開大學、台灣美和科技大學等。

學院開展的對外交流與合作項目

博士項目:

1、美國舊金山大學護理與健康學院(4+2+2)本碩博連讀項目

醫學系【研究生】

碩士項目:

2、美國索爾茲伯里大學(4+1)工商管理碩士/英語教學碩士

全校學生【研究生】

3、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4+2)藥學碩士藥學系【研究生】

4、澳門城市大學(4+2)工商管理碩士全校學生【研究生】

本科項目:

5、美國索爾茲伯里大學(3+1/3+2/一學期)

經濟與貿易系/管理學系/公共管理學系/外國語言文學系【本科】

6、英國密德薩斯大學(3+2)

經濟與貿易系/管理學系/財務與會計系/藝術設計學系【本科】

7、台灣中山醫學大學(一學期)

醫學系【本科】

寒暑期遊學項目:

8、美國索爾茲伯里大學暑期遊學項目(4周)

全校學生【本科】

9、台灣中山醫學大學暑期研修項目(15天或22天)

醫學系【本科】

10、世界頂級名校交流項目(赴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香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UC伯克利大學、紐約大學等QS世界大學排名前五十的部分高校學習交流)

全校學生【本科】

11、名企參訪與研習項目(赴聯合國訪問研習,赴法國ESSEC高等商學院參加奢侈品管理課程,赴位於香港、新加坡等亞太地區的部分世界五百強企業開展金融研習活動,如訪問香港證券交易所(HKE)、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新加坡證券交易所(SEX)等)

全校學生【本科】

國際碩士預科項目:

12、英澳美IPMP國際碩士預科項目(英國1+1,澳大利亞1+1.5/2,美國1+2)

全校學生【本科】

國際大學預科項目:

13、英國密德薩斯大學預科項目

高中畢業生【高中】

雅思(IELTS)培訓項目:

14、歐洲聯盟教育與語言考試中心雅思培訓項目

雅思B1(4分)以上、高二以上學生【高中及以上】

2015年6月24日,麻省理工學院MIT實驗室外賓、日本teamLab.inc公司布道師及NiconicoGakkai bata執行委員會成員Masakazu Takasu(高須正和)一行10人來訪我院Fab Lab XH創客實驗室參觀交流。。

2015年2月23日,經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Fab Lab審核,我院科技套用與創新中心的創客實驗室(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開源實驗室)正式成為國際Fab Lab的成員。

名校來訪

哈佛大學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國際數學家丘成桐院士蒞臨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參觀指導與師生親切交流。丘成桐院士的到來使得新華校園沸騰了。可容納百餘人的演講課室早就座無虛席,過道中、走廊上都擠滿了聽演講的師生。丘院士走上講台,與新華人親切交流。

“很高興見到同學們,看到你們很年輕,前途無量啊!”這是丘院士對新華學子的深切祝福。“看到學院門口校名碑的題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你們應該秉承這種精神倍加努力,希望你們一輩子都要記得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的重要性,尤其是自強不息,對我們同學乃至我們的國家也同等重要。”這是丘院士對新華人的激勵與鼓舞。“我也是第一次來到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匆匆一看,看到校園很現代,同學們很熱情,很感動。以後有機會再多來。”這是丘院士與新華人的美麗約定。丘成桐院士的鼓勵和祝福激起陣陣掌聲笑語,經久不息。

麻省理工學院

2015年6月24日,麻省理工學院MIT實驗室外賓、日本teamLab.inc公司布道師及NiconicoGakkai bata執行委員會成員Masakazu Takasu(高須正和)一行10人來訪我院Fab Lab XH創客實驗室參觀交流。

我院實驗與信息管理部李偉林部長及胡鐵君教授陪同來賓參觀。李部長表示,我們做為創客成員一份子,很期待與世界各地創客們進行思想碰撞、交流與合作。胡教授則為各位創客們做總體介紹,提出我們如今實行的“跨學科創意”公選課的概念,通過這個課程,將技術與藝術專業相結合,將創意與實踐相結合。在此過程中,學校提供資源,學生提供創意,兩者結合,推動了各項創意項目的實現。

來賓對新華創客給予充分的肯定,對胡教授的跨學科創意設計挑戰課程的實現狀況以及新華創客實驗室的成立之快、效率之高表示敬佩。來賓和創客們還參觀了我院微機實驗室、模擬電路實驗室、藝術設計工作室等特色實驗室。

辦學理念

培養模式

學院院長王庭槐教授強調,辦學須秉承“兩個傳承,三個堅持”辦學理念。兩個傳承——傳承中山先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之校訓;傳承中大“包容、開放、創新”的大學精神和人心向學的優良校風。三個堅持——堅持“三基三嚴三早”教學傳統,誠信求是、開放包容、篤實創新的教學精神和“早、正、嚴、實”的教學原則;堅持“辦學以教師為本,教學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第一”的宗旨,把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複合套用型高素質人才作為辦學使命。

學院倡導啟發式、互動式、TBL、PBL等教學模式。推進學分制和主輔修制,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及健康人格養成,結合珠三角區域產業升級和行業發展現狀,切實提高學生學習、實踐和創新能力,強化實踐教學,注重職業能力培養。學院2015年共建有經管、文法、理工、醫藥和藝術五大實驗實訓平台,總計117間,其中“醫學護理實驗室”的高級智慧型3G模擬人、分娩模擬人、急救模擬人是目前國內配置最先進的設備,此外學院還引入了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微觀裝配實驗室(Fab Lab XH),正式成為麻省理工大學FAB LAB成員,成為全國第二所獲批通過的高校。同時學院已建立了142個校外實踐基地,與110家政府機構、事業單位以及企業簽訂合作辦學協定,為滿足複合型、套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實驗、實踐、實訓的基地與平台。

辦學特色

學院緊跟國際教育改革步伐,深化“開天窗、接地氣”系列教改舉措,不斷最佳化教學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天窗”首創獨立學院“逸仙新華班”創新實踐培養兼具專長、個性、素質、修養、知識、能力的複合套用型人才。瞄準國際高校同類品牌專業,比較分析和借鑑學習,進一步最佳化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放辦學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及中國港澳台地區等10餘所高校建立合作關係。開“新華講壇(學者、家長、學子、青年教師、企業家)、名人大講壇”,延展學生第二課堂和拓展視野。創建獨立學院首個“中國醫學數字教育項目示範基地”學校。在粵承辦2014國際護理教育論壇、2015“周有光與中國語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建粵高校首座“周有光先生學術展覽館”和首個“周有光學術研究中心”,培育“中國文字史”青年學者人才。籌建國際學院,探索套用型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打造經管、文、理、工、醫藥類五大科研平台。

“接地氣”立足社會發展實際需求,走進天河區人民法院、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廣州城市信息研究所等企事業用人單位調研畢業生質量和滿意度,了解畢業生工作情況,進一步最佳化人才培養方案。瞄準社會需求和行業產業發展趨勢,打破專業壁壘,加強跨學科教育,共建協同創新和協同育人平台,培育新興學科專業和交叉學科人才。創建“Fab Lab XH創客實驗室”、國內首個“中國大學生產學研創新創業實訓基地”,開展創新教育培育創新人才。注重課堂理論教學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先後在100多家企業、事業單位、政府機構建立實習基地。實施“創新強校工程”建設。集聚家長、企業家等社會資源探索協同育人機制。設“黨員服務示範崗”,打造教學、行政、後勤管理協同服務一線教學機制。

學院辦學十年來,堅持“質量是教學的生命線”的理念,重視專業綜合改革,建設學院精品課程、MOOCs、SPOC等網路自主學習平台,創辦“逸仙新華班”,組織科研項目服務地方工作,申報各類縱、橫向課題,獎勵教職工學術論文發表和專著出版。同時對《藥理學》、《護理學基礎》、《財務管理》、《大學語文》、《藥劑學》、《法理學》等6門課程轉型升級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以《大學語文》、《大學計算機基礎》等為代表作為特色教材建設;並將護理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會計專業、電子商務專業、法學專業、藥學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等9個專業作為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

學校發展專家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

凌孜、沈建國受聘為學校發展專家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6月29日上午,2015新華名人訪談之“中華文化與中國夢”在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東莞校區舉行。葉劍英元帥之女、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凌孜女士(本名葉向真),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沈建國女士受聘為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學校發展專家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

辦學亮點

逸仙新華班

中山大學是廣東省高校首創“逸仙班”的高校教育領航者,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在母校的指導下,融傳承和創新為一體,在獨立學院中率先開設“逸仙新華班”——人才培養新舉措。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逸仙新華班”於2014年10月30日開班,是學院“開天窗,接地氣”辦學思路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舉措之一,在獨立學院中屬於首創。

國家萬人計畫教學名師、學院院長王庭槐教授任“逸仙新華班”特長生創新培養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親自指導“逸仙新華班”的教育教學工作。學院自2014學年起學院在新生中選拔基礎知識紮實、綜合素質強、有特長(包括計算機、體育、英語、書法等各方面有所專長)的60名學生,組建了“逸仙新華班”。

學院通過“逸仙新華班”改革試點,開展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採取“寬口徑、厚基礎”的課程體系,“前期趨同、後期分流”的全程導師及雙導師制的培養,使學生充分發揮特長,張揚個性,實現因材施教、優生優培。培養出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較高科學人文素養、文理醫基礎知識融通、開闊的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思辨及表達溝通能力突出,勇於實踐、善於探索、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的複合型、套用型拔尖人才。充分發揮學院學科優勢,強化特色,對進入該班的學生實行創新培養,使學生能開展探索性、自主性學習,並創造條件充分使其專長得以發展,個性得以張揚。培育品德優良、人格健全、身體健康、有智慧、有文化、有特長和富有創造精神的新時代大學生。

國際護理教育現狀及前景展望論壇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主辦2014國際護理教育現狀及前景展望論壇成功開幕。12月6日上午,由廣州國際護理教育論壇組織委員會主辦(以下簡稱“組委會”)、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承辦、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醫學系協辦的2014國際護理教育現狀及前景展望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廣州佳潤雲凱酒店開幕。

本次論壇以“更新教育理念,迎接時代挑戰”為題,特邀來自美、中國大陸11省及港澳台地區等國際護理學界、教育界知名專家學者出席並作專題報告。他們從不同研究範疇、理論視角對當今國際護理教育改革發展的研究熱點和健康體系變革趨勢展開論述。

本次論壇主席,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院長、國家萬人計畫教學名師王庭槐教授,著名護理學界專家、美國高校護理教育委員會主席Prof.JudithF.Karshmer,中山大學護理學院院長謝文教授,台灣中山醫學大學護理系主任顏文娟教授;執行主席,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醫學系主任王秀嵐教授、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護理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醫學系副主任張建清教授、香港港島西聯網葛量洪醫院護理學校校長關雄偉教授;以及第二軍醫大學護理學院臨床護理學教研室主任周蘭姝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碩士生導師呂偉波副教授、台灣中山醫學大學護理系教授袁素娟教授、台灣中山醫學大學教授黃俊銘等專家學者嘉賓應邀出席。論壇還特邀廣東省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科教處林祖才副處長,廣東省高等院校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中山大學醫學教務處副處長王淑珍副研究員,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副院長楊衛華教授、李中生教授、江沛院長助理等領導蒞臨出席。論壇執行主席、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醫學系主任王秀嵐教授主持開幕式。

王庭槐教授為開幕式致辭,他代表論壇組委會和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向來自美、中國大陸11省及港澳台地區138位國際護理學界、教育界學界教師、研究者、管理者等高等護理人才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感謝。護理學專業人才是人類健康的守護者,關乎人類的生存質量的高低,人才質量和數量的關鍵在教育。新形勢下,國際高等護理教育正日漸向現代化、社會化、綜合化、多樣化、終身化和國際化的趨勢發展。護理教育對醫學護理髮展具有先導作用和推動作用。因此,作為護理教育者,任重而道遠,應勵精圖治,加快改革和創新步伐,強化護理教育管理,最佳化護理教育方法,豐富護理教育手段,為護理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和知識基礎。

林祖才副處長為論壇致辭預祝此次論壇圓滿成功。他講到:健康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健康發展是人類永恆的追求,提高人的健康素質和生活質量健康是人類進步的基礎,關係人類生活的質量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護理作為衛生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廣東醫療發展向著多層次方向發展,護理研究人員也在不斷的發展完善,護理管理模式不斷最佳化,護理人員質量不斷提升,取得顯著成就。建立有效的醫教協同工作機制,既是新挑戰,又是新機遇,而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視窗,更需要不斷地加強國際交流,引進國外先進護理教育理念,吸收優秀護理服務理念,再創輝煌。

周有光與中國語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

高年劭德,譽滿天下的周有光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周老通曉四國語言,是《漢語拼音方案》的創始人之一。他筆耕不輟、潛心專研,幾十年來致力於中國大陸的語文改革和中國語文現代化研究,為我國語言文字學、文教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2015年1月10日,適逢周老110歲華誕和從事語言文字研究90周年之際,由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主辦的“周有光與中國語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開幕儀式在東莞校區講學廳隆重舉行。本次學術研討會有幸邀請到:全國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陳小婭、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執行會長王建華,廣東省教育廳辦公室調研員張毅,中山大學常務副書記陳春聲,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原國家語委國語推廣處處長袁鍾瑞,南京大學原副校長董建,廣東中國語言現代化學會會長詹伯慧,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董事會董事長、廣東省潮州商會會長劉榮海,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院長王庭槐和黨委書記劉美南等來自中國大陸各省及香港地區的漢語言界、各大高校知名學者專家齊聚我院進行學術研討。

“周有光先生學術展覽館”成功揭牌

2015年1月10日上午,南粵首個“周有光學術研究展覽館”在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成功揭牌開館。全國政協教科文衛副主任陳小婭,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執行副會長、秘書長王建華,中山大學常務副書記、副校長陳春聲,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王庭槐院長共同揭牌。

館內展列了周有光先生110年來“有光一生,一生有光”的傳奇人生概貌。囊括了他的個人傳記故事、榮譽書及聘書、系列研究成果、各種學術論文及著作、家庭珍藏相集、創作手稿及錄音帶、工作生活紀念品、家鄉青果巷風景、個人墨寶、與妻子張允和琴瑟和鳴的愛情故事等。來自全國內漢語言界、各大高校領導嘉賓、知名專家學者、教師學生近400人參觀了展覽館。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王庭槐院長表示,周有光先生學術展覽館和學術研究中心落戶高校校園,希望在南粵高校掀起周有光學術研究浪潮,激發青年學者、師生的研究熱忱。讓中大新華師生親身感受周老“一生有光”的學術魅力,潛心學習研究,傳承發揚其學術j精神和治學態度,秉承其“從世界看中國”的眼光及經世致用的使命擔當,助推中國語文現代化事業繁榮發展。

善治文化理論研討會

政法工商文化教育界專家學者縱論“善治文化”為研究和探討善治文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6月28日上午,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廣東省企業聯合會、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主辦,廣州吉中企業集團協辦的“善治文化理論研討會暨《走向善治的中國》首發式”在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東莞校區成功舉辦。

來自政府、企業、高校、醫院等行業學界,政法工商文化教育界專家、學者、企業代表、資深媒體人士等80餘名與會嘉賓,圍繞“善治文化”在國家、社會、企業治理中的套用研究問題,以及對其理性反思、價值取向、內涵理解、精神傳承、案例分享等方面展開了思想的碰撞與交流,對善治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下的現實問題和發展前景做了深入的探討。

北京出席會議的領導、嘉賓有: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凌孜,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沈建國,中央黨校副教育長韓慶祥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中央黨校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田國良,北京軍區總醫院政治部主任孔春,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師曾志,中央黨校出版社第三編輯室主任王君,中央黨校哲學部劉余莉教授,中央黨校政法部行政法學教研室主任王勇教授等。

廣東出席會議的領導、嘉賓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廣州軍區副司令員龔谷成,省對外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陳開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朱澤君,省教育廳巡視員趙康,省發改委副巡視員許沛波,中共東莞市委副書記姚康,省企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全軍,中共東莞市麻涌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黃橋法,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董事長劉榮海、院長王庭槐教授、黨委書記劉美南研究員、副書記副院長藍永金、副院長許淑銳、院長助理劉婉莉,省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張峰及省部分企業家代表。

此次會議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深遠的現實意義。《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南方日報》、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新聞網、中國經濟網、中青網、理論網、廣東電視台等數十家媒體參會報導。中山大學新華學院300餘名師生有幸參加學習交流。

新華名人大講壇暨客座教授受聘儀式

2015年6月,創辦2015年新華名人大講壇,特邀邱震海、郭一鳴、程鶴麟、何亮亮做客講壇暨受聘為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的客座教授。邱震海:著名時政評論員和學者,中國轉型和戰略問題專家,德國圖賓根大學博士,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資深會員,鳳凰衛視《震海聽風錄》和《寰宇大戰略》節目主持人。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的客座教授。

郭一鳴:香港資深媒體人,先後擔任《新報》總編輯、《成報》副社長兼總編輯,現任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副主席、鳳凰衛視特約評論員,“升騰100”行政總裁。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的客座教授。

程鶴麟: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的客座教授。1982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歷任記者、編輯、主持人,曾經創辦和主持開風氣之先的新聞評論節目。2000年,他擔任鳳凰衛視資訊台副台長,先後主持了《時事辯論會》和《法庭實錄》等重磅節目。程鶴麟以他獨特的視角,精闢的見解使這些節目收視長紅。

何亮亮:鳳凰衛視《新聞今日談》及《時事直通車》著名評論員,言論部副總監。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的客座教授。畢業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是國際問題專家,側重研究中國外交、軍事、俄羅斯和東北亞事務。著作有《江澤民時代》、《俄國新總統普京傳-從克格勃到葉爾欽的接班人》、《中國新總理朱鎔基傳》、《汪道函傳》、《第三次海灣戰爭》等,多次榮登暢銷榜。其他新著有《1950香港諜戰》、《零容忍:香港廉政公署40年肅貪記錄》。

劉余莉:女,1973年1月生,內蒙古赤峰人。漢族。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畢業,英國赫爾大學博士畢業。現任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參著著作《中華傳統美德系列之——立志、勤學、修身》(叢書主編夏偉東,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曾榮獲“全國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參著著作《道德建設論》(羅國傑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曾榮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第18屆(2007年)“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評審。

程冠軍:中央黨校《理論網》采編中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資深媒體人,知名文化學者。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客座教授。2007年參與創辦中央黨校《理論網》,主持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中小企業發展論壇,連續多年採訪全國兩會和黨的代表大會。主要從事黨史黨建、企業文化、金瓶梅文化、學習型組織、善道文化、人物傳記等領域的研究,對撥亂反正、真理標準討論、改革開放、學習型政黨、中國夢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有深入研究。先後在《學習時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同舟共進》《人物》《中華兒女》《領導文萃》等媒體發表各類作品200餘篇,計200多萬字,作品被《報刊文摘》、《新華文摘》《人民文摘》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新浪、搜狐、網易等媒體廣泛轉載。

大學生時裝周本科組銅獎最佳舞台效果獎

2015中國(廣東)大學生時裝周是由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廣東省服裝設計師協會和廣州國際輕紡城聯合舉辦的公益性活動,29所高校熱情參與,展現90後首批高等教育成果,我院在本次大學生時裝周中舉行了精彩的畢業作品展演。

5月31日晚,“廣州國際輕紡城杯”2015廣東大學生優秀服裝設計大賽總決賽在廣州國際輕紡城落幕。我院藝術設計學系2011級學生彭三妹的畢業設計作品《牧》榮獲本科組銅獎。2012級學生李曉韻、林玉嬋以及黃鎮傑組同學設計並製作的作品《棋趣》榮獲2015中國(廣東)大學生時裝周指定面料團體創意設計大賽最佳舞台效果獎。

管理體制

學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學院的管理機構有:學院辦公室、教務處、學生處、學術交流與合作處、財務處、總務處等。學院領導和處(室)負責人絕大多數來自中山大學。

培養模式

學院堅持以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多學科和學科交叉融合為特點,培養套用性、複合型和多樣化、個性化的專業人才;採取啟發式、互動式教學等教學模式;推進學分制和主輔修制。在注重學生理論基礎培養的同時十分重視實踐教學,先後在近50家企業、事業單位、政府機構建立實習基地(主要有醫院、法院、藥廠、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各類研究機構等)。

證書頒發

學生修滿教學計畫規定的學分,達到畢業要求時,準予畢業並頒發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的畢業證書;根據2008年教育部頒布的第26號令規定,對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的本科畢業生,授予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的學士學位並頒發學位證書。

專業介紹

專業介紹
專業類型 專業名稱 專業層次 專業名稱 專業層次
資訊管理學類 醫院信息資源管理
本科

醫學類 護理學 本科 聽力與言語康復學專業 本科

康復治療學專業
本科

工學類 生物醫學工程 本科

文學類 英語 本科 漢語言文學 本科

藝術設計學(服裝設計)專業 本科

法學類 法學 本科

理學類 藥學 本科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本科

人文地理與城市規劃
本科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本科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本科

管理學類 市場行銷 本科 行政管理 本科

財務管理 本科 電子商務 本科

工商管理 本科 會計學 本科

旅遊管理 本科 物流管理 本科

公共關係學 本科

經濟學類 國際經濟與貿易 本科 經濟學 本科

統計學 本科 稅務 本科

師資力量

中山大學對新華學院的教學和管理負責,並監控辦學質量。學院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現有專任教師504人,兼職教師259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者占40.08%以上,具有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占65.28%。師資主要來自:學院招聘專職教師;中山大學教師(含退休及少量專職教師);向社會聘任的優秀人才;聘請其他高校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和有關行業富有實踐經驗的高層管理人士、專業技術骨幹。現有管理機構7個,常設機構有院務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督導組等,指導學科建設、專業設定、課程建設和專業骨幹的培養,並監督檢查教學質量。學院還成立了金融研究中心、廣東文化研習中心、醫學醫藥研究中心、財稅與會計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旨在打造平台抓手,訓練青年教師專業科研能力。

學院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廣東,面向全國,放眼世界,著力為社會培養實基礎、寬口徑、重套用、強技能、顯個性,具有創新精神與國際視野的適應社會需求的複合型、套用型高素質專門人才,力爭把學院建設成為在全國獨立學院的前列中有較高知名度、多學科、教學型、套用型、開放性特色鮮明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校園介紹

學院已獲得了學士學位授權資格,學生修滿教學計畫規定的學分,達到畢業要求,準予畢業並頒發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畢業證書;根據2008年教育部頒布的第26號令規定,對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的本科畢業生,授予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學士學位並頒發學位證書。

學院堅持以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多學科和交叉學科為特點,培養複合型、套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採取啟發式、互動式等教學模式;推進學分制和主輔修制;堅持“三基三嚴三早”的教學傳統和“早、正、嚴、實”的教學原則,倡導誠信求是、開放包容、篤實創新的精神,力求因材施教、注重和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及健康人格的養成,在培養人文精神、強調文理醫融通、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特別是實際套用能力的培養。學院已與117家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廣州南沙大酒店有限公司、廣東南方物流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健民會計師事務所等企業簽訂合作辦學協定,為滿足複合型、套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實驗、實踐、實訓的基地與平台。同時,學院堅持開放辦學,積極展開國際教育合作,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已與美國索爾茲伯里大學、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孔子學院、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澳門城市大學建立合作關係,並根據不同高校套用不同的合作模式,不斷加強對外教育合作,提高辦學水平

校園文化傳統

學校標誌

學校校歌

《山高水長》

白雲山高、珠江水長、吾校矗立、蔚為國光、中山手創、遺澤余芳

博學審問、慎思不罔、明辨篤行、為國棟樑、莘莘學子、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不息自強、發揚光大、貫徹主張、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學校校訓

中山大學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由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11月11日在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提寫。

首先,中山先生把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五者作為有機統一體給予新釋,他所指的“博學”是指學生要學習“古近中外的知識”,包括自然和社會科學乃至社會實踐,更值得重視的是,孫中山的“博學”而識,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遠大志向而又有廣大文化知識的人才。

其次,中山先生反對死讀書的方法,強調獨立思考。他告誡青年,學、問、思、辨的關鍵在於獨立思考,學科學、發展科學,首要在於要明白任何科學的創造發明,不是靠書本知識,而是由於科學家長期考察心得貢獻到人類的記錄。可見孫中山的問、思、辨,是指人的學習認識方法,把“觀察”和“判斷”這兩種近代科學思維方法運用到教學方法上,這顯然也是創新的方法。

第三,中山先生把古代“篤行”發展為社會實踐。把造就振興中華置於自己肩上的人才學校,作為“好學校”: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為人民、為國家、為社會、為社會服務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這對於我們來說,仍然具有啟示的意義。其一,學校主要任務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學校教育的方向,孫中山強調為革命造就人才,我們今天應給予繼承和發展。其二,學校要培養學生有正確的人生觀,中山先生強調學生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學生造就成新的欺負人民的新貴,這表明樹立革命的人生觀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應把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科學地發展學、問、思、辨和行的教育認識規律,中山先生強調在立大志的前提下發揮學、問、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證關係,表達了對教育認識規律的合理性,今天我們要堅持的是,在堅持教育基本路線前提下必須堅持廣博的學識,獨立的思考,分辨正確與謬誤,批判抵制社會和國際的錯誤思潮,堅持理論與實踐統一。

作為中山大學申辦、教育部批准設立的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將秉承中山大學的歷史傳統和優良學風,遵循中山先生“博學、審問 慎思、明辨、篤行”的大學校訓,倡導“誠信、求實、團結、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以鄧小平“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堅持“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調發展,力爭把學院辦成居全國同類獨立學院前列、國內有一定知名度、特色鮮明的套用型、開放性、多科性的大學。

校園活動

學院積極倡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拓展第二課堂,打造活力新華,弘揚新華正能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在院黨委領導下、院團委指導下設五大學生組織(學生會、學社聯、廣播台、藝術團、記者站)和50多個學生社團,開展系列主題新穎、緊跟時代的校園文化活動。如:40餘場“我為中大新華建言獻策,創先爭優踐行十八大精神”系列主題活動;30餘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活動;開辦兩期“青馬工程”培訓班,評選向上向善好青年;17場“與信仰對話·飛Young中國夢”主題精品報告會;20餘項紀念五·四運動95周年主題團日活動;總計260多名學生黨員奔赴省內外基層開展寒假“大學生黨員訪萬家”活動;組織64支團隊開展“三下鄉”暑期實踐活動、368項志願服務活動,服務時數近16000小時;2014年組織參加校外活動80餘場,包括東莞合唱節、麻湧水鄉美食文化節等。

學院還組織師生參加全國、省市各類文化、科技大賽屢獲佳績,如:用友杯全國總決賽團體一等獎,全國商科技能競賽一等獎(全國第三名),兩岸三地大學生會計與商業管理案例競賽冠軍,全國高校商業精英挑戰賽會計與商業管理案例競賽大陸地區總決賽二等獎,第五屆“藍橋杯”全國軟體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JAVA組全國獲一等獎、三等獎,第六屆“藍橋杯”全國軟體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全國總決賽Java組“二等獎”,第八屆全國信息技術套用水平大賽“Rigol杯”電子系統設計團體賽獲全國二等獎,廣東省“挑戰杯·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斬獲四銀四銅,廣東省科技學術節榮獲一等獎、三等獎等,廣東省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本科組一等獎,第九屆廣東大中專學生科技學術節之“第二屆預防醫學技能大賽”決賽獲衛生實踐技能競賽(非預防專業組)一等獎與三等獎等百餘項獎項。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新華講壇”於2013年5月創辦,由“學者講壇”、“家長講壇”、“企業家講壇”、“青年教師講壇”、“學子講壇”五個子系列構成。通過講壇,邀請專家、學者、政治家、企業家、文化名人、各類英模,以及優秀家長、優秀校友等,來到學校,為學生講文化、講思想、講人生、講社會、講自己,分享他們在做學問、社會實踐、就業創業、教與學等過程中的經歷和體會,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並對學生進行三早教育(早立志規劃,早接觸社會,早崗位實踐)、通識教育、勵志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學科融通教育。為師生打開視野的天窗,聆聽智者的聲音。最終落實到學院“複合型、套用型高素質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上。

新華講壇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新華講壇”於2013年5月創辦,由“學者講壇”、“家長講壇”、“企業家講壇”、“青年教師講壇”、“學子講壇”五個子系列構成。學院以“新華講壇”為創新平台,探索建立起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新機制。突破學院對外與地方政府、企業、高校之間,學院內部系部、學系之間的壁壘,充分釋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實現深度合作。學院以“新華講壇”為創新途徑,提升大學文化“軟實力”,助推學院內涵式發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學術自由、開放包容、鼓勵創新、奮發進取的學術氛圍和開拓拼搏、團結合作、求真務實、寬容和諧的育人氛圍。為新華師生提供一個便捷有效的接觸名家名師,了解學術前沿和先進理念的視窗。

通過講壇,邀請專家、學者、政治家、企業家、文化名人、各類英模,以及優秀家長、優秀校友等,來到學校,為學生講文化、講思想、講人生、講社會、講自己,分享他們在做學問、社會實踐、就業創業、教與學等過程中的經歷和體會,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並對學生進行三早教育(早立志規劃,早接觸社會,早崗位實踐)、通識教育、勵志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學科融通教育。為師生打開視野的天窗,聆聽智者的聲音。最終落實到學院“複合型、套用型高素質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上。

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現任黨政領導(2013年4月起)
黨委書記:周雲
原中山大學工會常務副主席周雲
院長:王庭槐
中山大學醫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副院長、黨委副書記:藍永金 副院長:楊衛華
中山大學經濟學教授
黨委副書記:陳榮冠
中山大學哲學副教授
副院長:李沐林
中山大學德育副教授
副院長:李中生
中山大學文學教授
副院長:廖振亮
原廣東金融學院校長高級政工師
副院長:許淑銳 高級政工師 院長助理 劉婉莉

院長助理:江沛
中山大學副主任醫師,博士

歷任領導

學院原黨政領導班子成員(2005-2008.1)
黨委書記:劉美南 中山大學黨委原副書記、紀委書記、研究員 院長:張純祥 中山大學原副校長、中山大學物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院原黨政領導班子成員(2008.2-2010.1)
黨委書記:劉美南 中山大學黨委原副書記、紀委書記、研究員 院長:陳偉林 中山大學黨委原副書記、研究員
學院原黨政領導班子成員(2010.2-2013.4)
黨委書記:劉美南 中山大學黨委原副書記、紀委書記、研究員 院長:陳偉林 中山大學黨委原副書記、研究員

交通指引

廣州校區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廣汕一路721號

郵編:510520

鄰近公交站有欖元村站,柯木塱站,華美路(廣汕路口)站,華美學校站。

欖元村站位於學校正門,途徑公交線路有83,494,534,535,564,高峰54,高峰64,夜60。柯木塱站鄰近東區宿舍,線路有83,345,346,494,494A,535,564,高峰54,高峰64,夜60。華美路(廣汕路口)站和華美學校站有84A路。以上線路均可到達天河客運站,龍洞站及可在射擊場或東升廠站換乘捷運6號線長湴站。華美學校,華美路,欖元村,柯木塱可乘坐497路或欖元村,柯木塱564路前往奧林匹克中心北門站換乘捷運4號線黃村站。學校數百米外為在建的捷運6號線二期柯木塱站將於2016年12月28日開通(長湴-香雪)。

東莞校區

地址:廣東省東莞市麻涌鎮沿江西一路7號

郵編:512133

東莞校區與廣州校區、中山大學南校區之間每天都有校車直達。

東莞校區有中大新華學院(東莞校區)總站,現有611(東莞)路公車,2014年10月28日起增加廣州第三巴士的廣368路中大新華學院(東莞校區)-廣州夏園,可換乘BRT進入廣州市區,廣369路中大新華學院(東莞校區)-廣州茅崗新村(可換乘捷運5號線文沖、大沙東、大沙地)。另外在學校不遠的地方有616(東莞)和617(東莞)路前往廣州開發區換乘B28、快28等線進入廣州市區。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東莞校區規劃用地1800畝教育用地1200畝,毗鄰華陽湖濕地公園是全國唯一與自然生態環境連在一起高等學府,距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廣州校區和中山大學南校區約為40分鐘、有兩路公共汽車直達廣州,每天都有校車往返,為學生實習和就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東莞校區與廣州校區、中大南校區、中大北校區之間每天有校車往返便利師生出行和交流,更有368、369跨市公車,由學院站直達廣州5號捷運線和夏園BRT總站。

發展遠景

學院立足廣東,面向全國,放眼世界,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複合型、套用型人才,主要服務於廣東和泛珠三角地區。學院除現有校園設施外,辦學合作方將繼續投入資金,保證學院的建設和發展。學院堅持科學發展觀,兩個校區共同建設、協調發展,學院努力構建布局合理、風格獨特、設施良好、功能齊全、品位高雅、校園和諧、安全文明的育人環境,力爭把學院辦成居全國同類獨立學院的前列、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套用型、開放性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