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

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

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位於寧都縣梅江鎮背村與逕口村之間通往翠微峰道路南側,是全國唯一一所反映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戰爭的軍事紀念館,填補了我國無全面展示我黨我軍這段光榮歷史紀念館的空白。年接待能力達30萬人次,是繼紅色故都瑞金、將軍縣興國、長征第一渡於都後又一重要的國防教育基地和軍事教育基地,於2009年2月被列為江西省第四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

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位於寧都縣梅江鎮背村與逕口村之間通往翠微峰道路南側,是全國唯一一所反映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戰爭的軍事紀念館,填補了我國無全面展示我黨我軍這段光榮歷史紀念館的空白。年接待能力達30萬人次,是繼紅色故都瑞金、將軍縣興國、長征第一渡於都後又一重要的國防教育基地和軍事教育基地,於2009年2月被列為江西省第四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工程概況

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占地面積240畝,由館體建設、廣場建設、館內陳展和連線線建設共4個部分組成,總投資約1.2億元。
其中,館體建設主體工程占地面積2486.67平方米,建築面積5855.6平方米,建築層數為地面二層,局部三層,紀念館高度為16.4米,建築合理使用年限為100年,防火設計等級為一級;紀念塔高度為30.1米,占地面積為28.26平方米。廣場建設面積14932平方米,綠化及景觀占地面積55438.3平方米。館內陳列展覽面積3450平方米。連線線總長2030米,設計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幹道I級,投7455.67萬元,項目總用地面積為109.01畝。

建設情況

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館的建設歷程,如同寧都的蘇區革命史一樣,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紀念館的前身為建於l970年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三次反‘圍剿’歷史陳列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曾被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和外交部定為外賓考察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參觀點,接待過國內所有省、市、自治區和國外近20個國家的參觀者,參觀者人數多達數十萬人。由於受當時經濟實力、技術條件等因素的制約,陳列館設施過於簡陋,陳列技術落後,適應不了時代的需求,社會各界要求新建的呼聲日益高漲。
2005年8月,就興建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這一議題,我縣在北京專門召開專家論證會。2006年6月,中央辦公廳正式復函省委,同意在寧都興建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
2011年,新一屆領導班子搶抓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歷史機遇,把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建設作為繁榮紅色文化、發展紅色旅遊、提升紅色歷史地位的“一號工程”來抓,全面啟動項目建設。
為把紀念館打造成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高標準建造成國家級精品館,我縣堅持高標準要求、高起點規劃,在建館之初就定位為“全國紅色旅遊一流紀念館”,面向全國公開招標紀念館設計方案,優中選優,最後選定了全國具有知名影響力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方案,邀請到北京軍事博物館研究員、中國紅色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聚英執筆撰寫陳列大綱,館內雕塑由中國著名青年雕塑家廖凱進行設計創作,並邀請了多批次中央、省、市黨史、軍史、以及陳展藝術專家親臨紀念館現場實地觀摩指導,不斷完善陳展工程。
紀念館緊扣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史這一主線,突出展示人民戰爭的光輝思想、紅軍將士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彰顯“雄渾、厚重、大氣”陳展特色。序廳雕塑採用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形式,前面是反“圍剿”的關鍵人物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一組圓雕,後面象徵五次反“圍剿”的浮雕,虛實相間、氣韻靈動,栩栩如生。大型半景畫《黃陂大捷》、《廣昌保衛戰》,動態沙盤《紅四軍進軍贛閩》、幻影成像《寧都起義》等,採用聲、光、電等現代陳展手段,再現了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通過背景畫面、地面藝術塑形、藝術道具、彩塑人物營造真實戰場環境,聲光電配合再現戰場氛圍,多媒體技術模擬再現爆炸、機槍、衝鋒鎗等真實戰場影像。同時,展廳內還藉助了油畫、國畫、浮雕、版畫、雕塑等其他藝術形式,豐富了展出形式、提升了展示效果的藝術性,其規模和設施可躋身全國一流場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