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針織史,現代的針織技術是由早期的手工編織演變而來。針織業在整個紡織工業中是個年輕的部門,迄今約有400多年歷史,而中國針織業發展歷史僅有80多年。但是手工編織針織品很早以前就已存在,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原始人類的漁網編結。早期的手工編織是用兩根或數根木(骨)質直針,將紗線彎曲,逐一成圈,編成簡單而粗糙的織物。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家庭手工業。中國針織機械發展較遲,手工編織和手工鉤編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延續時間較長,流傳至今。中國手編技術水平很高,可編織出現在機器上無法編織的極為複雜的織品。從手編到機編 1982年湖北江陵馬山戰國墓出土絲織品表明,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已有了手工編織物(見彩圖)。自從1589年英國人W.李發明了第一台編織襪片的針織機後,針織生產開始由手工逐漸向半機械化轉化。產業革命後,機械化紡紗、織布促進了針織機械的發展。中國開始使用的針織機械,是在清朝末年由國外傳到上海和廣州的。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上海開設全國第一家內衣廠景綸衫襪廠,專門生產桂地衫、棉毛衫和汗衫等。以後在各大城市相繼創辦和開設了針織工場和織襪工廠。從1896~1949年的50餘年間,全國的主要針織機械設備(主要生產內衣)總數不到 1000台,所生產的織物僅限於棉、毛、絲為原料的少數簡單品種,如汗衫、紗襪、衛生衫褲、棉毛衫褲和圍巾等。現在已能製造各類針織機械,生產各類針織物,並發展了機織針織聯合技術。緯編1896年中國開始生產汗衫等緯編織物。此後,緯編技術的發展十分緩慢。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中國的針織業處於萌芽時期,全國各地針織廠屈指可數,針織品市場仍由舶來品占據。大戰爆發,外貨進口減少,中國針織業獲得了發展。中國實業家籌備創辦針織廠,生產能力大增,品種有所擴大。1907年廣州華興織造總公司創建,1910年江蘇松江履和襪廠建立,生產襪子、汗衫等產品。1912年天津捷足洋行建立,生產襪子。這個時期,中國的針織工業設備陳舊,手搖機占相當大的比重,新式電動織機很少,而且多為家庭性質的小型手工業作坊,生產效率很低,產品品種十分單調。50年代以後,中國已能製造棉毛機、襪機、台車和橫機等。70年代開始設計製造提花圓機。1980年共有圓緯機約 2萬台,橫機約2.4萬台。
經編經編在中國針織業中發展較晚。1920年左右,舌針經編機由外國傳入上海、廣州、天津、營口等地。1945年上海申新紗廠從美國進口10台鉤針經編機,60年代初自行設計製造了鉤針經編機,70年代又發展了舌針經編機和槽針經編機,到1980年共有經編機約2000多台,生產的產品有內衣布、外衣布和裝飾布等。針織產品從傳統的內衣擴展到外衣,從傳統的服用擴大到家用、裝飾用、醫用、農用,產品滲透到機織物的各個領域,花色品種不斷增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針織工業發展迅速,產量質量穩步上升,新產品不斷增加。針織用紗量,1980年比1949年增長將近20倍。已建成專業的針織機械廠和針織織造廠。針織產品已遠銷國外,針織在整個紡織生產中比重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