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手工業

中國近代手工業

中國近代手工業,指中國從清代鴉片戰爭起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的手工業。

中國近代手工業

正文

指中國從清代鴉片戰爭起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的手工業。
中國古代原有發達的手工業,並以手藝精良著稱,其產品足供人民需要,尚有餘可以出口。鴉片戰爭後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的百餘年間,受外國商品大量進口和國內中外資本機制工業興起的影響,手工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期間,原來的官府手工業已趨衰微,本文的考察專指民間手工業。
傳統手工業的遭遇 鴉片戰爭後,洋貨的入侵以紗布為大宗,中國最重要的也是產值最大的手工業即棉紡織業首當其衝。到19世紀末,全國織布用紗已有約1/4為進口洋紗所代替;以後國內紗廠興起,到20世紀30年代,手工紡紗業衰落。手工織布則情況略異,到30年代,其產量尚占全國用布量的一半左右,至中華民國時期末仍維持這個水平。鋼鐵和鐵器製造業是遭受打擊的另一個重要部門。中國著名的蘇鋼、條鋼不能抵擋廉價的進口鋼的衝擊,很快絕滅了。手工冶鐵則仍能維持原有產量,到20世紀30年代才見衰落。手工制針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其他鐵器製造業所受影響不是很大。另外,遭受嚴重破壞的還有制靛、刨煙、踹布、暈油燭、木板印刷等手工業。由於中國的傳統手工業種類繁多,分布面廣,而進口終屬有限,故絕大部分手工行業仍能維持生產。不過,它們在19世紀50~60年代的太平天國戰爭中普遍衰落,70年代有了恢復,以後則隨著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內外市場的擴大而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中國近代手工業中國近代手工業
中國近代手工業中國近代手工業
新手工業的出現 鴉片戰爭以後,除傳統的手工業外,又不斷有新手工業出現。其中一類是從國外引進的,如火柴、制皂、鉛石印刷、制西藥、搪瓷、織襪、毛巾、油漆、日用化工以及機器、電機、車船的修造等。這些新式工業引進後,因機器設備昂貴(當時只有蒸汽機或煤氣機),或因市場有限,改用手工製造,以後才逐漸使用機械動力。另一類是20世紀以後適應商品出口的需要發展起來的,如豬鬃加工、腸衣加工、桐油加工、抽紗、發網、草帽、地毯等行業。這些行業,隨著出口的興衰,起落不一。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展 在中國原來的傳統手工業中,農民家庭手工業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棉紡織業還沒有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繅絲、績麻以及糧食加工也基本上是在農民家庭中進行。城鎮的鋪坊手工業和個體工匠有了一定的發展,並且在絲織、冶鐵、制瓷、造紙、製糖、制煙、釀酒、榨油、銅礦、煤礦、井鹽等約20個行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場手工業和發原料、收成品的散工制(包買商制)。但它們只出現於某些集中產區的某些大戶中,為數甚微,被稱為資本主義萌芽。鴉片戰爭後,這些資本主義生產形式有了發展,逐漸擴大到絕大部分手工行業。尤其是在棉手織業中也出現了散工制,並開始脫離農業,出現了手工織布工廠。在新引進的手工業中,大部分有工場手工業,部分是散工制;新興的出口加工手工業中,散工制較為發達。到20世紀30年代,幾乎所有的手工開採的礦業,都已是工場手工業的規模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這種發展,和國內外市場的擴大(需要大批量生產)有關,也和手工業技術的改進分不開。
技術的改進 這期間手工業技術的改進主要表現為若干行業中新工具的使用。如織布業原使用投梭式織機,20世紀初引進手拉機,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多,並可加寬布幅,創製出能與機制布競爭的改良土布。其後,又有足踏鐵輪織布機,效率又提高約一倍。絲織業的舊式織機,也逐漸為手拉機和鐵輪織機所代替。再如軋棉業改手搖機為足踏機;繅絲業除推廣足踏機外,並仿繅絲機器製成小機,以人力代蒸汽動力;手工紡紗,後期也有改良的“七七”紡紗機出現。榨油業的舊式榨床,改用羅絲車,節省勞力,並大大提高了產量。
機械動力的採用 這種技術的發展也導致若干行業的工場手工業改用機械動力,向近代化工廠過渡。主要發生在20世紀一些城市電力比較普及以後,一些人力、畜力的礱坊、磨坊、油坊,採用電動機,成為米廠、麵粉廠、油廠;乃至四川有悠久歷史的井鹽業也使用機器吸鹵。這方面最成功的是絲織業,因使用電力織機,發展出規模較大、頗負聲譽的綢廠。新引進的手工業,由於在國外已是機器生產,向近代化過渡比較容易。又民族資本的近代化煤礦,大都是在原來手工煤窯的基礎上,逐漸添設若干動力吸水機、卷揚機而發展起來的。
手工業產值及其所占比重 中國近代手工業的發展,沒有完整的統計資料。從一些個別記述和1914~1920年中華民國時期的北洋政府農商部不完全的統計來看,20世紀以來手工業的產值還是有所增長的,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是因為中國工業落後,機制工業雖有發展,仍不能滿足日趨增大的市場需要,故機制工業發展較快的時候,也是手工業較盛的時候。20年代以後,部分手工業向機制工業過渡,手工業的比重可能相對降低了一些。但據1933年工業普查所作的比較完整的估算,全國製造業的總產值中,手工業產品仍占72%左右,機制產品(包括外資工廠)僅占28%。手工業產值中,如果除去農民家庭磨麵,仍以紡織品占最大比重,其次是食品工業,與機制工業的情況相仿。唯在礦業中,這時機器採礦已占優勢,手工開採的土礦產值不到1/4;但鹽的生產基本上仍靠手工。這說明了中國近代手工業的地位,它仍是人民生活用品的主要依賴;當然,這也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條件下,中國工業革命的步履蹣跚。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全面入侵中國後,在華北、華東敵占區,由於日本占領軍濫加徵發,原料奇缺,加以運輸、銷售管制,手工業遭受嚴重打擊,普遍衰落。在西北、西南抗日戰爭的後方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手工業則普遍發展,並出現手工業的合作化運動。抗日戰爭後,手工業生產有所恢復。據1947年20個大中城市的調查,14078個工業生產單位中,作坊和工場手工業占76.5%,在工業最發達的上海,作坊和工場手工業的家數仍然幾達近代化工廠的三倍。在小城鎮和農村,當然更是以手工業為主。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