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新聞學著作

中國當代新聞學著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出版了有關新聞理論,新聞事業史及新聞業務的各種專著、文集和叢書約900種,其中譯作近200種;論文上萬篇。台灣省和香港地區出版的新聞學專著、譯著和文集約占1/2。

中國當代新聞學著作

正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出版了有關新聞理論,新聞事業史及新聞業務的各種專著、文集和叢書約 900種,其中譯作近 200種;論文上萬篇。台灣省和香港地區出版的新聞學專著、譯著和文集約占 1/2。
新聞理論著作 50年代前期和中期以譯作為主,絕大部分譯自俄文著作。1951年翻譯出版的《聯共(布)中央直屬高級黨校新聞班講義彙編》及1953年出版的該書續編,是一部以蘇聯共產黨關於黨報的理論、黨報歷史和辦報方法為內容的文集,較為系統地介紹了當時蘇聯新聞學研究的成果。稍後出版的其他譯作也大都以聯共黨報為研究對象。這些著作曾長期影響中國的新聞理論界。1957年後,國內開始有少數新聞理論方面的論著問世,其中有安崗著的《捍衛社會主義新聞路線》、上海解放日報社編的《黨報的黨性原則》等文集。這些著作著力強調報紙是階級鬥爭工具,對報紙的其他功能持批判態度。60年代初,結合在新聞學領域內進行的學術批判運動,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還翻譯出版一批日本、美國、法國資產階級新聞學者撰寫的新聞理論著作,供新聞學界參考。 其中包括日本小野秀雄著的 《新聞學原理》、美國W.施拉姆等人著的《報刊的四種理論》。這些書都只在內部發行,出版的目的在於發動新聞學界對資產階級的新聞理論進行批判。這以後,一直到70年代末,除了“文化大革命”中印發過一些收有新聞理論方面“大批判”文章的小冊子外,沒有再出版過新聞理論方面的專著。1982年,甘惜分著的《新聞理論基礎》問世,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公開出版的第1部系統闡述無產階級新聞學理論的專著。該書以“新聞事業是以報導新聞為主要手段的階級輿論工具 ” 為基本思想,論述了無產階級政黨報紙的性質、作用及其與讀者和政黨的關係。繼甘惜分的著作之後,到1986年底,先後又有20餘種新聞理論專著和文集問世。1986年出版的《新聞學論文集》,是中國新聞學會聯合會第 1次學術年會的論文集。此外還有少量譯作。這一時期的新聞專業刊物上發表了大量有關新聞理論的文章,除闡述新聞理論中的一些問題外,還涉及到50年代後期以來很少研究的新聞法新聞價值、輿論監督、新聞改革等課題。
大眾傳播學著作80年代初,大眾傳播學介紹到中國大陸,一些國外傳播學名著先後在中國翻譯出版。最先出版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交流委員會編纂的《多種聲音,一個世界》;此後還出版有W.施拉姆和W.E.波特著、陳亮等人譯的《傳播學概論》,W.J.塞弗林與小詹姆斯·W.坦卡特著、陳韻昭譯的《傳播學的起源、研究與套用》等。中國作者所著的傳播學著作有兩種,內容均以介紹國外研究成果為主。
客群調查1982年,首都新聞學會進行了中國歷史上的第 1次讀者調查。調查結果發表在1983年《新聞學會通訊》第5、6期上;1985年又出版了這次調查結果的專書《北京讀者、聽眾、觀眾調查》,在國內外引起廣泛注意。繼北京調查之後,浙江、江蘇、新疆以及人民日報社、中央電視台等也陸續分別組織了客群調查,匯集了從客群方面反饋回來的信息,檢驗了新聞工作的成果,為新聞事業的進一步改革,提供了必要的依據。
新聞事業史著作 50年代以來陸續出版的有關新聞事業的通史、斷代史、專史和人物傳記等著作約30種,先後發表的新聞史中國當代新聞學著作論文近4000篇。1959年出版的由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新聞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部分教師共同編寫的《中國現代報刊史講義》,是建國後出版的第1 部新聞史教材,稍後,又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及復旦大學新聞系編寫的中國新聞史講義問世,以上 3部教材都只在內部發行。“文化大革命”中,新聞史的研究完全中斷。直到1979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教授方漢奇著的《報刊史話》出版,才打破了新聞史研究的沉寂局面。此後陸續出版了20餘種這類著作。1981年出版的方漢奇著《 中國近代報刊史 》,系統地介紹和論述了1815~1919年 100餘年的中國新聞事業的歷史,涉及報刊近 500家,涉及報人近1500名。 史料豐富、 考訂精詳,對近代中國的重要報刊、報人和重大新聞事件,作了實事求是的評價,獲1987年頒發的“吳玉章獎金”新聞學1 等獎。 1987年出版的胡太春著 《中國近代新聞思想史》 、1983 年出版的黃卓明著《中國古代報紙探源》等專著,在中國新聞史研究方面也各有所獲。
有關外國新聞事業史的著作, 80年代以前問世較少。1988年出版的張隆棟、傅顯明合著的《外國新聞事業史簡編》,按歷史順序介紹、分析了世界各國和地區新聞事業發展及新聞理論研究的進程,是大陸出版的第 1部外國新聞事業通史。
1986年出版的B.S.巴格迪坎著、林珊等人譯的《傳播媒介的壟斷》以及1982年出版的E.埃默里、M.埃默里著,蘇金琥等人譯的《美國新聞史》是和外國新聞事業史有關的譯作中較有影響的兩部作品。
新聞業務著作 50~70年代中期,只有少量的講義和譯作。從70年代後期開始,大量新聞業務的專著相繼問世。
新聞採訪學著作艾豐著《新聞採訪方法論》1982年出版,1987年獲“吳玉章獎金”新聞學優秀獎。該書對採訪活動中採訪者與被採訪者矛盾的分析,有獨到見解,是大陸第 1本從理論上探討新聞採訪活動規律的著作。1984年出版的藍鴻文著《新聞採訪學》,是以黨報採訪活動為研究對象的。1983年出版的朱執中著《採訪與採訪心理學》,提出了採訪活動中採訪和被採訪者雙方的心理調節問題。
新聞寫作學著作70年代末以來,有關新聞寫作的書出版近百種。這些著作大多著力於論述新聞導語新聞背景、正文以及各種不同新聞體裁的寫作技巧。其中1986年出版的洪天國著《當代新聞寫作技巧》和同年出版的湯世英等人著的《新聞通訊寫作》,論述均較為系統。
新聞編輯學著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最早出版的編輯學著作是1956年譯自蘇聯貝林斯基著的《書刊編輯學教學大綱》。1981年問世的艾國雲著《報紙編輯學入門》,是80年代出版的編輯學著作中的第 1本。1982年出版的鄭興東等人著《報紙編輯學》,對報紙編輯工作的性質和方法進行了系統的歸納與總結,有一定理論深度。此外,還有少量關於標題製作和版式經營的專著。
廣播電視學著作論文較多,集中發表在《北京廣播學院學報》和《新聞廣播電視研究》兩個刊物上。專著較少。廣播方面,除1982年出版的康蔭著《新聞廣播學研究》、1988 年出版的趙玉明著《 中國現代廣播簡史 》兩書外,還有4 種北京廣播學院教材和2種播音技巧方面的著作。電視方面的專著只有 2種。
此外,還出版了一些有關新聞攝影、報業經營管理和廣告等方面的著作。
台灣省及香港地區的新聞學著作 50年代數量較少。60年代以來,累計出版 500多種。其中大眾傳播學著作占有較大比例。
新聞理論著作60年代以來,出版了多種通論性的專著,對新聞學進行了全面的探討。其理論部分多以三民主義為基礎。對傳播媒介功能與目標的論述與西方的社會責任論大體相同。某些著作如曾虛白主編的《新聞學研究》、錢震的《新聞論》等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80年代出版的著作吸取了大眾傳播學的某些研究成果。如1982年出版的、台灣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主編的《新聞學的新境界》,同年出版的楊孝溁著《三民主義之傳播理論與實務》,都在傳統的新聞學研究課題之外,增加了新聞事業與社會變遷、新聞事業與文化傳播,以及電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等內容。
新聞制度、新聞法、新聞自由和新聞規律方面的專著有30 多種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李瞻著有《新聞道德》(1967)、《電視制度》(1973)等近10種專著,不僅對台灣的新聞制度有較詳盡的分析,而且對世界各國的新聞制度進行了比較研究。
大眾傳播學著作6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徐佳士1966年出版的《大眾傳播理論》是較早的一本。70年代後發展很快,出版有大量譯作和介紹性著作。許多關於台灣傳播問題的實證研究著作也相繼問世。楊孝溁著有《傳播社會學》(1979)、《傳播研究與統計學》(1982)、《傳播學研究方法總論》(1978)等。他的文集《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匯集了他在1978年以前對台灣傳播活動的效果問題及客群行為所作的13次調查報告。
新聞事業史著作先後出版了中國報業通史、斷代史、 廣播史、 地方報史及各種不同類型的報史40多種。曾虛白主編的《中國新聞史》約65萬字,自1966年出版後,曾 6 次再版。 該書有專門章節討論大陸新聞事業,政治色彩甚濃。朱傳譽對中國古代傳播史的研究有一定成績,著有《先秦傳播事業概要》(1973)、《中國民意與新聞自由發展史》、《宋代新聞史》(1967)等。其中《宋代新聞史》探討了宋代各種傳播媒介及出版事業與限禁出版活動的種種法令。賴光臨對近、現代報刊及報人歷史的研究有一定收穫,著有《梁啓超與現代報業》(1980)、《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1980)、《七十年中國報業史》(1981)等專著近10種。
外國新聞事業研究著作先後出版了幾種有關世界新聞史的專著,對美國、日本、蘇聯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新聞事業進行了比較研究。如1966年出版的李瞻著《世界新聞史》、1978年李瞻主編的《外國新聞史》、1985年出版的李明水著《世界新聞傳播發展史》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新聞業務著作出版了50多種。與大陸同類著作的明顯區別是,更多重視各種題材的新聞採訪與寫作技巧的研究。其中1955 年出版的王洪鈞著 《新聞採訪學》、1966年出版的鄭貞銘著《新聞採訪的理論與實際》,都是較為系統的著作。新聞編輯學方面的專著以王石安著《新聞編輯學》論述較為全面。
廣播電視學著作60年代初開始出現,至今已有60多種。以論述工程裝備和製作技術為主,如1975年出版的萬道清著《電視節目製作》、1978年出版的何貽謀著《廣播與電視》、1985年出版的於洪海著《廣播原理與製作》等。1977年出版的陸錦成著《電視原理與實用》,全書共20章,有16章是講述製作技術和工程的。也有少量探討廣播電視內容與客群收視行為及廣播電視社會影響的著作, 如1986年出版的曠湘霞著 《電視與觀眾》、1970年出版的張思恆著《廣播、電視、社會學》等。
廣告學著作約20多種。包括廣告設計、製作技術、廣告心理、廣告管理、廣告實例研究和比較廣告研究等專著。1981年出版的樊志育著《廣告學新論》,從廣告的定義、媒體、經營、表現方法、策略、 組織、 預算、道德及團體等多方面進行了論述。1981年在台灣出版的楊朝陽著《廣告的科學》,對現代廣告意識的研究頗多新見解。
新聞事業管理學著作1966年出版的劉一樵著《報業行政學》、1971年出版的徐平著《報業經營概論》等,系統地探討資本主義制度下報業的組織、發行、廣告、排印、會計、人事、編務、材料管理及營業計畫等問題。
台灣和港澳地區出版有新聞叢書多種。三民書局印的大專用書中的新聞學部分已有30多種,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允晨新聞傳播叢書》有12種,都是由台灣新聞學術界的人士分別撰寫的。
此外,台灣和港澳地區還出版了少量攝影著作。
當代中國的新聞學研究正逐漸向更為廣泛的領域開拓前進。除了傳統的有關新聞理論、新聞史和新聞業務的研究之外,對各種傳播媒介、傳播環境、傳播心理和客群的研究以及有關新聞事業的實證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新聞學研究工作者的重視。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