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影金像獎

中國攝影金像獎

中國攝影金像獎是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性攝影藝術最高獎項。金像獎與中國電影金雞獎、電視金鷹獎、戲劇梅花獎等項並列,是中國文學藝術界12個藝術門類最高獎項之一,不僅在藝術界有著重要的地位,在社會上也有著廣泛的影響。中國攝影金像獎每2-3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不超過10名。此外設立此獎提名獎,提名獎10名。為保持中國攝影金像獎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各類獎項評選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某一獎項獲得者參評同一獎項必須在5年內有新作品或做出新成績。中國攝影金像獎旨在表彰和獎勵在攝影藝術事業上取得突出成就,做出大貢獻的攝影家和廣大攝影工作者。

基本信息

獎項介紹

中國攝影金像獎中國攝影金像獎

創辦時間:1989

主辦單位: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文聯

中國攝影金像獎(以下簡稱“金像獎”)是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性攝影藝術最高獎項。金像獎與中國電影金雞獎電視金鷹獎戲劇梅花獎等項並列,是中國文學藝術界12個藝術門類最高獎項之一,不僅在藝術界有著重要的地位,在社會上也有著廣泛的影響。

開展中國攝影金像獎評選活動,目的是鼓勵廣大攝影工作者和愛好者鑽研創作,推出更多攝影精品;同時更好地發揮中國攝影家協會品牌效應,推動理論研究和評論,凝聚和培養優秀的攝影人才,繁榮我國的攝影文化事業,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貢獻。
中國攝影金像獎主要在中國攝影家協會個人會員和團體會員所屬個人會員中評選,但不局限在會員範圍內。凡從事攝影創作、攝影理論評論、攝影組織(教育)工作並在某一領域取得相當成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均可作為候選人參加評選。

評獎宗旨

設立“中國攝影金像獎”,旨在表彰和獎勵在攝影藝術事業上取得突出成就,做出大貢獻的攝影家和廣大攝影工作者。“金像獎”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鏇律,提倡多樣化,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要努力提高評獎的科學性和權威性,正確的導向和示範作用,有利於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繁榮社會主義攝影藝術事業。它已經連續辦了五屆,在攝影界乃至整個文藝界具有巨大的影響。

開展中國攝影金像獎評選活動,目的是鼓勵廣大攝影工作者和愛好者鑽研創作,推出更多攝影精品;同時更好地發揮中國攝影家協會品牌效應,推動理論研究和評論,凝聚和培養優秀的攝影人才,繁榮中國的攝影文化事業,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做貢獻。

獎項設定

1988年2月,中國攝協第四屆五次常務理事會決定創立“中國攝影金像獎”。1989年10月,第一屆金像獎舉辦。1996年,從第四屆開始,由中國文聯、中國攝協聯合主辦和頒發。2005年,國家整頓文藝評獎,中宣部下發《關於中國文聯與各文藝家協會申報全國性文藝評獎項目的批覆》和《中國攝影金像獎的批覆》,明確中國攝影金像獎等11個獎項立項,每兩年評選一次。

1.創作獎--分設紀錄類、藝術類、商業類,獎勵在攝影創作方面具有突出成績者。

2.理論評論獎--分設理論類、評論類、史論類,獎勵在攝影理論、評論、攝影史方面作出突出成績者。

3.圖片編輯獎--分設報刊圖片編輯類、網路圖片編輯類,獎勵從事圖片編輯工作,為攝影作品傳播作出突出貢獻者。

4.圖書獎--分設策劃類、編輯類和裝幀設計類,獎勵正式出版的以攝影作品和攝影知識為內容的優秀出版物著作人。

5.終身成就獎 --獎勵為攝影事業做出重大貢獻,並產生重大影響者。

申報條件

創作獎

(1)申報人須有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發表及獲獎並有良好影響。

(2)已獲得過金像獎的作者可以繼續申報,但參加同一獎項評選,必須提交上次獲獎之後的新作品。

(3)申報的作品,在創作理念和方法上應有所突破,作品的內容與形式達到有機結合,具有較高的審美境界。

創作獎參評人應提供:

(1)體現本人創作水平與風格的作品20幅(規格為16英寸,不裝裱);

(2)至少4幅在國內外發表及獲獎的作品證書和圖片小樣(也可含在20幅作品中),也可附送本人作品集;

(3)一篇簡述本人對攝影藝術理解和思考的1000字左右的文字。

(4)其他有效證明材料。

理論評論獎

(1)堅持“二為”方針和正確的輿論導向;

(2)在報刊發表攝影理論文章、評論文章10萬字以上或出版過攝影理論、評論專著。

(3)在攝影理論研究或攝影評論的某個方面有突出成就,獲得攝影界廣泛認可。

理論評論獎參評人應提供:

(1)本人代表性文章10篇或理論評論專著1-2部

(2)個人獲獎證書複印件及其它有效證明材料。

獲得過“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或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者優先。

圖片編輯獎

中國攝影金像獎中國攝影金像獎

(1)從事攝影圖片編輯工作10年以上、具有編輯以上職稱。

(2)對圖片的編輯思路明確,熟練掌握和運用視覺語言,在圖文實踐中有自己的見解,版式設計風格鮮明,所主持欄目獲得讀者廣泛好評。

(3)撰寫過1-2篇有獨到見解的關於圖片認識和版式設計的論文。

圖片編輯獎參評人應提供:

(1)本人工作證明材料(加蓋本單位和上級主管部門公章)。

(2)本人的報刊或網路發表的圖片編輯成果3件(報紙原件,網路用稿採用精細紙介列印)

(3)本人撰寫的1-2篇有關圖片編輯的論文,以及其他獲獎證明材料。

圖書獎

(1)從事攝影圖書編輯工作10年以上、具有編輯以上職稱。

(2)在圖書的策劃、編輯裝幀設計等方面有所創新,形成獨特個人風格,所編圖書在社會上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和較大的反響。

(3)策劃、編輯或裝幀設計過10本以上攝影類圖書。

圖書獎參評人應提供:

(1)本人工作證明材料(加蓋本單位和上級主管部門公章)。

(2)本人編輯策劃或設計過的圖書十冊。

(3)本人獲獎證書複印件及其它有效證明材料。

在國家級圖書策劃、編輯或裝幀設計等領域評獎中獲獎者優先。

終身成就獎

從事攝影事業、做出重大貢獻、並產生重大影響者,可以申報或被推薦終身成就獎。

終身成就獎參評人應由至少中國攝影家協會二名副主席或四名理事書面推薦;並提交其本人代表性著作(攝影畫冊或理論評論專著)兩部、推薦單位的證明材料和書面意見。

評選程式

評選分申報、初評、終評三個階段進行。

申報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攝影家協會可以申報本地區參評人參評。

(2)全國性攝影團體,行業攝影組織可以申報本組織、本行業參評人參評。

(3)中直系統新聞宣傳單位可以申報本單位參評人參評。

(4)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攝影家協會可以申報新疆建設兵團參評人參評。

(5)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可以申報解放軍和武警參評人參評。

(6)中國攝協下屬各部門、各直屬單位可以申報與符合申報條件的攝影人。

(7)除現役軍人外,其他符合條件的參評人可由中國攝影家協會兩名理事直接向中國攝影家協會組聯部申報參評。

註:參評人需填寫統一格式的《中國攝影金像獎報名表》。申報單位應提供對參評人員的推薦意見,並加蓋申報單位公章。本人直接向中國攝協申報的參評人,須由推薦人填寫推薦意見。

申報終身成就獎的參評人,需提供本人工作單位的意見。

初評

中國攝協根據章程制定評選細則,由協會依照各專業性質,分別邀請有關專家,組成初評審員會進行初評。

初評時間為8月15日—8月25日

終評

由金像獎組委會聘請有關專家組成評選委員會負責終評。

(1)評選先評議、後投票的方式進行。投票方式為不記名投票。

(2)全體評審2/3以上參加投票的,投票方為有效。

(3)參評人應獲得全體評審1/2以上多數票,方可當選。

(4)成就獎評選中,參評人應獲得全體評審3/4以上多數票,方可當選。

評選結果經金像獎組委會核准後,由中國攝影家協會報中國文聯審批以及報中宣部備案後生效。

評選範圍

1.凡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積極推動中國攝影事業發展和繁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均可申報參加評選。

2.所有申報參評資料均需使用中文。

3.香港、澳門、台灣地區永久性居民及海外華人有特殊情況需要參評的,將由中國文聯報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審批。

獎勵形式

按各獎項頒發中國攝影金像獎獎盃和證書。

組織機構

1.中國文聯、中國攝影家協會設立金像獎組織委員會,負責金像獎組織和評選的領導工作。

2.金像獎評選委員會由金像獎組織委員會聘請業界專家組成,負責評選工作。

3.評審會中同一專家評審連任不得超過三屆。

4.金像獎組織委員會辦公室設在中國攝協組織聯絡部,負責評選的日常事務工作

歷屆獲獎情況

第一屆時間:1989年10月11日-11月6日

主辦單位: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央電視台

地點:北京

第一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評選委員、獲獎人員名單(1989年)

評審構成:15人

作品獎委員:邵柏林、尚 進、楊恩璞、陳淑芬、徐佑珠、茹遂初、袁毅平、錢 浩、高 帆、陳淑芬、安玉英、呂厚民

組織獎委員:陳 勃、陳昌謙夏同生

金像獎獲得者:

於雲天 王旭東 李元奇 陳長芬 陳寶生 張宗琨 吳品禾 武治義 黃成江梁力昌

金像提名獎獲得者:

於俊海 王建民 邵家業 吳鋼余海波閔強 武強 鍾國華袁學軍 雷力鳴

開拓杯獎獲得者:

田原 李英傑 張靖 梁惠湘程曉春

金燭獎獲得者:

張克堯 吳明耀 肖敬志 郭志全 彭邦卿

特點:

1、確立設定該獎的目的和目標:為了表彰先進,鼓勵來者,擴大攝影影響,推動攝影發展

2、確立獎項:在攝影藝術創作、組織工作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志頒發“金像獎”、“開拓杯”和“金燭獎”。

第二屆時間:1992年10月8日-20日

主辦單位: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央電視台

地點:在北京開幕,西安閉幕。

第二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評選委員、獲獎人員名單(1992年)

作品獎主任:陳淑芬

委員:

孫美蘭劉鐵生 佟樹珩 邵柏林 楊恩璞 徐佑珠 張益福 袁毅平

組織獎主任: 陳昌謙

委員: 郭志全 梁惠湘 吳明耀 陳淑芬 雷紹光 陳勃 柳成行 佟樹珩 李振盛

金像獎獲得者:

王達軍 李兆軍 陸中秋 吳學華 岱天榮 林永樂 鄭永琦 武治義 趙承安游雲谷

金像提名獎獲得者:

車光照 王建軍 王福春 劉占坤 邵家業 楊曉利 郭延民 侯賀良 徐勇 唐禹民

開拓杯獎獲得者:

龍緒明 劉俊成 李士英 吳品禾 何煌友 林承武 黃克勤 張利萍 解海龍 游泳

金燭獎獲得者:

牛子祥 史建華 沈英 李穎 楊乃燕 胡培烈 餘澤良 郭鳳鳴 葛慶亞 蔡本源

特點:

1、參評人數多。23個省市自治區以及中直、解放軍,共64位參評作者。

2、參評作品水平高。本屆參評作品水平很高,難分伯仲,實難取捨。會後評審建議在今後的評選中應建立規範的評選規則。

第三屆 時間:1996年8月17日-21日

主辦單位: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央電視台、吉林

地點:吉林省長春市開幕,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閉幕。

第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評選委員、獲獎人員名單(1996年)

評 委: 劉榜 袁毅平 張益福 楊恩璞 朱羽君段繼文 夏同生 賀延光 (邵柏林因病未出席)

金像獎獲得者:

於俊海 馬連勝 王福春 於惠通 盧廣 李楠 張小林 彭香忠 線雲強徐京星

金像提名獎獲得者:

高東風 梁達明湯德勝於德水王衛江 郭新 李剛 牟建為 楊世忠 黑明

開拓杯獎獲得者:

王長春 張原生 楊華岳 蔡征 房志國 殷正觀 關榮玉 鄒本東李偉坤李振森

金燭獎獲得者:

趙劉蘭 譚忠發鍾克昌倪鈞 任錫海 胡培烈 燕亮 夏一平 盛揚 李淑嶼

特點:

1、在京外的地方舉辦中國攝影藝術節,在長春開幕,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閉幕,主要活動也在兩地舉行。

2、首次舉辦創作和交流活動,並舉辦了“長白山”國際攝影大獎賽。

第四屆時間:1999年12月7日

主辦單位: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央電視台、吉林

地點:浙江麗水

第四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評選委員、獲獎人員名單(1999年)

評審會主任:呂厚民 陳淑芬

副主任:劉榜 徐佑珠

秘書長:韓學廷

委員:丁道希 王文瀾 車文龍喬天富 朱羽君 呂厚民 劉榜 陳昌謙 陳淑芬 陳長芬 李前光 吳品禾 楊恩璞 金伯宏 賀延光 聞丹青 袁毅平 韓學廷 王文瀾 徐佑珠(因出國未出席)

評獎委員會顧問:李準 徐肖冰 陳勃

金像獎獲得者:

王文揚 朱恩光 張黎明 李剛 謝墨 於仲安翟東風 馬毅行 黑明 柳軍 王瑞林 徐京星 胡金喜 王衛江

金像提名獎獲得者:

梁達明 姜東 姜振慶 盧現藝 姜平 周朝榮 鮑衛東 孫成毅陸開蒂成貴民鄭雲峰

組織工作獎獲得者:

羅大偉 沈遙 徐邦 王秋杭 胡培烈 宮正 康大荃 朱鍾華 郭承雲 何煌友 樊矯健 華鐵 潘朝陽崔新華 林路

特點:

1、本屆金像獎是經中宣部批准設立後首次評選。

1997年,中宣部決定在攝影、戲劇、音樂、舞蹈、電視等十三個文藝領域設立國家級獎項,以表彰為文藝事業發展做出突出成績的藝術家,體現出國家級文藝獎的導向性、權威性、公正性。自此中國攝影金像獎由中國文聯、中國攝協聯合主辦,成為中國攝影界的專業最高獎。

2、取消金燭獎和開拓獎,設立組織工作獎

3、舉辦城市,浙省麗水市被授予“中國攝影之鄉”稱號。

第五屆時間:2001年10月18日

主辦單位: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央電視台、福建省文聯和莆田市人民政府

地點:福建省莆田市開幕

第五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評選委員、獲獎人員名單(2001年)

評審名單:

胡 珍、高 帆、於 健、李前光、劉 榜、韓學庭、陳 申、吳常雲、高 琴、陳長芬、賈明祖、賀延光、冀運表、謝榮生、劉鐵生、吳 鵬、常祥林

獲獎者名單金像獎創作獎:

曹紅、趙彤傑、孫成毅、康泰森、石廣智、武治義、王衛東、邊緣、周萬萍、李怒舲

金像獎理論評論獎:顧錚、林路、駱飛、徐國興

金像獎攝影教育獎:宿志剛

金像獎圖片編輯獎:侯賀良

金像獎創作獎提名獎:徐京星、張華斌、姜平、林森、葉學齡張善夫

金像獎攝影教育提名獎:顏志剛張宗壽

金像獎組織工作提名獎:李瑞雨、趙廣田、徐春海

金像獎組織工作獎:周潤三、馬金焰、蔡征、劉魯豫康詩緯、張繼輝

特點:

1、中國第一個攝影專列——“北斗星”號攝影專列,於2001年10月15日上午9時11分由北京開往福州。第一個活動影展在攝影專列上開展。

2、首次舉辦攝影講座。

3、首次以一條街作為展場,共展出了420人的7000多幅作品,創下當年的歷史之最。

4、中國首次“人體攝影藝術展”在本屆攝影節上展出。

5、藝術節期間,“雪津杯”現場攝影萬元大獎賽,在3天的時間裡,共收到來自450名作者參賽作品近3200幅,最後有18幅照片獲獎。

6、金像獎衍生出創作獎、理論評論獎、攝影教育獎、圖片編輯獎和組織工作。

第六屆時間:2004年10月1日至5日

主辦單位: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旅遊協會、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和中央電視台

地點:貴州都勻

第六屆攝影金像獎評審及獲獎作者名單

評審會主任:邵 華

副 主 任:於 健、趙長青

秘 書 長:李前光

副秘書長:解海龍

委 員:王文瀾鄧 維、李 全、李甲芹、劉鐵生、朱憲民、吳常雲、陳 永、高 琴、冀運表

獲獎作者名單

創作金像獎(10名)

鄧 偉(中直) 石廣智(福建) 馮凱鏇(解放軍) 李學亮(新疆)張華斌(山西) 張善夫(上海) 胡金喜(北京) 姜 健(河南)姜振慶(遼寧)崔茂元(天津)

創作金像獎提名獎(10名)

馬 寧(湖北) 王 征(寧夏) 王 琛(廣東) 田捷硯(四川)李楚益(廣東.女) 賀興友(重慶) 賀建華(廣東)蓋旭輝(遼寧) 梁達明(遼寧)惠懷傑(北京)

組織工作金像獎(10名)

王佐玉(內蒙古)通遼市政協主席

申維辰(山西)山西省省委宣傳部部長

劉 雷(中直)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長

周建琨(貴州)中共都勻市委書記

秦玉海(河南)副省長、公安廳廳長

黃小安(廣東.女)省攝協副秘書長

索久林(黑龍江)省攝協副主席

桑玉柱(吉林)省攝協副主席

焦光華(浙江.女)麗水市委副書記

樊德壽(湖北)省攝協主席

組織工作金像獎提名獎(9名)

石 明(雲南)盧立文(河南)朱衛平(浙江)李石文(中直)張利萍(湖南.女)和亮光(雲南)金潔(河北)鄭康銓(廣東)蔡希仁(廣東)

金像獎成就獎

武治義(中直)

組織工作成就獎

胡培烈廣東

特點:

1、來稿水平高,品種豐富。

2、打破過去只有攝影界人士才能獲獎的慣例,把組織工作獎頒發給了雖然不從事攝影工作,但關心和支持攝影事業並通過舉辦攝影活動發展了本地經濟的地方領導們。投稿提倡少而精。

3、本次評選設定了獨立的“商業類”,並且給了商業類兩個金像獎獲獎名額。這在金像獎歷史上還是首次。

4、評選一改過去投子兒評選的傳統做法,而是採用評審投票的方式。減少了投子兒評選造成的評審之間互相影響的現象,最大限度地製造了一個公平的評選平台。

第七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第七屆中國攝影金像獎

第七屆時間:2007年9月28日

主辦單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文聯、中國攝影家協會和青海省人民政府

地點:青海西寧

第七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評審名單

評審會主任:李前光

委員:王玉文、王鄭生、吳常雲、張 宇、李 媚、李根興、陳小波、羅 旭、聞丹青、賈明祖、高 琴、盛希貴、鮑 昆

第七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獲獎作者名單

創作獎記錄類(15人):

於全興、王文波、王傳順、王鐵君、劉英毅宋舉浦

張新民、李錦河、林 強、居楊、耿雲生、徐偉皓

黃一鳴、彭振戈、傅擁軍

創作獎藝術類(10人):

王子國、石廣智、東哈達、田捷硯、孫晉強、宋剛明、張永富、張 望、秦玉海、梁達明

創作獎商業類(5人):

李楚益、鄭之、范 華、胡黎明、顧勇

理論獎(6人):

沙占祥、李仁臣、劉鐵生、胡武功、姜緯、吳鋼

圖片編輯獎(2人):

李 楠、徐京星

圖書獎(5人):

王長春、線雲強、呂小中、吳旗、鄭虹

終身成就獎(2人):

袁廉民、梁惠湘

特點:

1、2005年《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管理辦法》頒布後,金像獎成為中國攝影界唯一被國家批准可以評獎的獎項。

2、金像獎在今年由“評作品”明確為“評人”。

3、在評審中,增加了“同一屆評審中新任評審數票占評審總數三分之一以上”的規定。同一屆評選中只能早報一個單項,不同屆別可以申報不同項目等新舉措。

4、取消了組織獎和教育獎項。新增加了圖書獎和終身成就獎。

5、2006年中國攝影家協會面向全國徵集各大攝影活動標誌,金像獎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LOGO。

第八屆時間:2009年8月1日-5日

地點:雲大理

組委會、評審名單

組委會由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胡振民親自掛帥擔任名譽主任;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覃志剛任主任;副主任由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中國攝協分黨組書記、副主席兼秘書長李前光和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主任夏潮共同擔任;委員包括中國攝協主席團成員、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以及中國文聯有關部門負責人等。評審會同樣由李前光和夏潮共同擔任主任之職,評審中既有中國攝協副主席王悅、王瑤、朱憲民、張桐勝、羅更前,分黨組副書記、副秘書長王鄭生,分黨組成員高琴,又有資深的評論家李媚,既有《人民畫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徐步、《解放軍畫報》社副社長柳軍、《人像攝影》雜誌社社長冀運表,又有多次獲得金像獎和金像獎提名的攝影家梁達明,更有代表攝影界新銳力量的本報總編輯曾星明、連州國際攝影年展藝術總監段煜婷等。本次評選還設立了監理組,由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評獎管理處處長羅江華和中國攝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顧立群分任組長、副組長。

創作獎

紀錄類:

喬天富(解放軍) 費茂華(中直)

歐陽星凱(湖南) 劉應華(解放軍)

覃明章(解放軍) 王 琛(廣東)

王爭平(內蒙古) 楊曉寧(江西)

姜振慶(遼寧) 雷 聲(中直)

周國強(湖北) 李 泛(陝西)

賈婷(北京) 湯德勝(江蘇)

於志新(中直)

藝術類:

線雲強(解放軍) 李 剛(河南)

李光成(河南) 孫晉強(陝西)

沈玲(解放軍) 劉志成(北京)

桑玉柱(吉林) 石永亭(吉林)

惠懷傑(陝西) 李曉英(湖南)

楊越巒(河北) 衣志堅(河北)

商業類:

王敬民(北京) 賀建華(廣東)

顏志雄(湖南)

理論評論獎

藏 策(天津) 江融(中直)

韓叢耀(江蘇) 孫慨(江蘇)

宿志剛(北京) 李樹峰(中直)

朱運寬(雲南) 蔡煥松(廣東)

鄭蔚帆(廣東)

圖片編輯獎

周朝榮(解放軍) 楊曉東(陝西)

陳淑萍(山西)

圖書獎

陳小波(中直) 陳海汶(上海)

黑明(中直)

終身成就獎

陳復禮 徐肖冰 呂厚民 陳昌謙

簡慶福 侯波 陳勃 袁毅平

第九屆時間:2012年5月22日

創作獎

紀錄類

1.雍和

1956年生,上海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圖片中心副主任。30年如一日地系統記錄了上海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發展足跡,在國內外諸多刊物發表,曾獲《中國攝影》《大眾攝影》年賽金獎,上海市青年藝術十佳、上海市范長江新聞獎。

2.於德水

1953年生,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主任記者,河南省攝影家協會主席。擅長拍攝新聞紀實作品,從事攝影工作30餘年,曾獲中國新聞獎、中國攝影金像獎提名獎、中國攝協“突出貢獻攝影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3.阿音

1970年生,自由攝影師。擅長人文專題拍攝,以拍攝中國遊牧蒙古人著稱。曾獲第22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金獎、《美國國家地理》“所有之路”全球攝影大獎、德國國際攝影中國徠卡攝影師大獎,並在國外舉辦展覽。

4.王建民

1954年生,新華社高級記者,軍事圖片總監。眾多軍事題材攝影作品曾入選全軍影展、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全國新聞攝影作品評選,斬獲中國新聞獎、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突出貢獻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新聞獎等國內重要攝影獎項。

5.奚志農

1964年生,知名野生動物攝影師。曾獲英國BG野生生物攝影年賽傑拉爾德•杜瑞爾瀕危物種大獎、中國攝影傳媒大獎年度攝影人物、英國《戶外攝影》“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40名自然攝影師之一”等榮譽稱號。

6.李舸

1969年生,人民日報社攝影部主任。連續21年參加全國“兩會”和“十五”、“十六”、“十七”次全國黨代會的報導。曾承擔數百位國家元首、政要訪華的攝影工作,參與報導香港回歸等重大活動,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

7.余海波

1962年生,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理事、深圳藝術研究會專業委員會會長。擅長人文紀實攝影、新聞攝影。現供職於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商報》任圖片總監。

8.李亞隆

1955年生,政協湖北宜昌市委員會主席、湖北省攝影家協會顧問。擅長人文紀實攝影。

9.張國通

1954年生,河南攝影報主編。1992年以來堅持對中日戰爭遺留問題的研究拍攝和跟蹤報導,2005年啟動“張國通攝影《為歷史作證100展》”的巡展,社會影響廣泛。曾被中國攝影家協會授予“中國攝影50年突出貢獻攝影工作者”稱號。

10.張風

1958年生,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主任。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多年。擅長新聞攝影。曾獲2001年全國新聞攝影評選(金獎),全國十佳青年攝影記者提名獎(雙十佳)、第十二屆中國新聞獎(銅獎)、2007年度全國“金鏡頭”獎(金獎)。

藝術類

11.孫晉強

1954年生,陝西長安文苑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擅長專題攝影,從事攝影創作30餘年,先後獲得第七屆、第八屆中國攝影金像獎。2010年《文明》雜誌和蜂鳥網分別授予他“中國十大自然地理攝影師”稱號。

12.王建軍

1954年生,四川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當代著名風光攝影家。現供職於四川省外商投資企業服務中心。

13.陳海汶

1959年生,上海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攝影》執行副主編,上海三亞文化傳播展示有限公司任董事長。擅長人文紀實攝影、藝術攝影、圖書畫冊策劃、出版。

14.姜平

1963年生,北京新視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人民日報人民網特聘藝術顧問。擅長自然人文地理攝影。從事攝影30餘年,曾獲第四屆、第五屆中國攝影藝術金像獎提名獎。

15.陳錦

1955年生,四川美術出版社高級編輯,四川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以人文專題見長。曾獲中國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四川青年攝影十佳”、中國攝協授予的“德藝雙馨”稱號等各種獎項。

16.肖吉地

1950年生,河北秦皇島市司法局退休職工。擅長風光攝影。作品《碼頭晨曲》入選第十三屆國際攝影藝術展,曾多次在《中國攝影報》、《中國攝影》刊發攝影作品。

17.馮建國

1962年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攝影專業負責人。主要研究大畫幅攝影以及高品質攝影作品的製作、銀鹽影像長久保存。從2000年起,在國家一級刊物上發表攝影成果40多篇,出版個人著作6部、翻譯著作1部。

18.劉瑞新

1954年生,河北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擅長風光、人文攝影。作品多次入選中國攝影藝術展,1972年至2011年,先後在《中國攝影》、《大眾攝影》、《中國攝影報》等各類刊物上發表攝影作品近百幅。

19.王強

1958年生,自由攝影師。擅長風光、人體攝影。從事攝影工作30餘年,作品《遲到》獲十五屆全國藝術攝影展銀獎,發表作品2000餘幅,獲獎作品200餘幅,出版人體攝影藝術書多本。

商業類

20.王敬民

1972年生,自由攝影師,擅長商業人像攝影。1998年在北京從事商業人像攝影至今,曾獲得第八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第五屆、第六屆全國人像攝影十傑,影像亞洲齊魯國際攝影比賽金獎、銀獎。

理論評論獎

21.劉寬新

1952年生,《數碼攝影》雜誌編委,北京攝影函授學院副院長。長期研究攝影理論和數位技術,論著近300萬字。累計發表攝影作品千餘幅,多次榮獲國內外大獎。

22.韓叢耀

1957年生,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中華圖像文化研究所所長。從事攝影圖像傳播理論研究和教學工作近30年,在國內外發表攝影作品2000餘幅,播出電視作品900多分鐘,出版攝影著作26部。

23.丁遵新

1933年生,自1958年起,從事攝影創作及攝影理論評論工作50餘年,出版攝影理論著作11部,在已舉辦的10屆全國攝影理論年會上9屆均有論文入選。在國內10餘所高校任教。

24.黃一璜

1957年生,華中師範大學視覺文化傳播研究中心副教授。1990年起先後發表理論評論文章100餘篇,曾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代表作《中國攝影界有一種病叫“自戀”》。2006年獲中國攝影家協會授予的“突出貢獻攝影工作者”稱號。

25.晉永權

1967年生,供職於中國青年報。1993年起從事攝影工作,系列攝影作品被法國國家博物館(微博)、上海美術館等機構收藏。長期潛心攝影理論研究,集10年心血的研究成果《紅旗照相館—1956-1959年中國攝影爭辯》,出版後得到業界高度肯定。

圖片編輯獎

26.張蔚飛

1950年生,浙江日報社圖片總監,從事圖片編輯18年。先後榮獲第十二屆全國新聞攝影作品評比金牌獎、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授予“創新獎”,中國新聞圖片編輯“金燭獎”、中國新聞獎等。著有專著《我所理解的新聞攝影》。

27.張小文

1956年生,廣東省攝影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新聞紀實委員會委員,1996-2007年任南方周末《寫真》版圖片編輯,現供職於南方都市報視覺中心圖片部,從事圖片編輯工作長達16年,撰寫了多篇攝影理論文章。

圖書獎

28.王琛

1965年生,高級工藝美術師,深圳市新翔廣告印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從事圖書出版、編輯、策劃、印刷等工作30餘年,曾獲中國傑出“時尚”攝影師,全國廣告攝影“十佳優秀攝影師”。《地球的溫度》榮獲第62屆“美國印製大獎”。

29.張新泰

1957年生,新疆人民出版總社總編輯。1986年起從事攝影創作,出版有攝影畫冊、專著7部。策劃編輯大型攝影畫冊近20部,曾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第七屆亞洲印藝大獎賽金獎等多個國內外大獎。

30.王達軍

1953年生,重慶人,《四川畫報》社社長、總編輯。從事攝影30多年,擅長人文攝影,曾獲第二屆中國攝影金像獎。先後策劃拍攝、編輯出版了攝影畫冊20多本,其中《安岳石窟藝術》獲得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終身成就獎

1.裴植

1919年生。1938年參加革命,1945年任《晉察冀畫報》社攝影科長;1946年調晉冀魯豫軍區工作。曾隨軍轉戰冀魯豫前線,並隨軍橫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拍攝有《劉伯承司令員打靶》、《鄧小平與陳毅同志在河南寶豐會議上交談》等照片。1955年調國家體委工作,主持編寫《體育攝影》一書。1983年籌建中國體育攝影學會,任第一、二屆主席。2006年被中國攝協授予“突出貢獻攝影家”稱號。

2.張祖道

1922年生。1949年任中南軍區政治部《戰士畫報》社軍事攝影記者;1952年在北京《新觀察》雜誌任記者、攝影記者。1961年任《中國攝影》編輯。曾任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

1954年,張祖道隨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訪問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草原;1956年陪伴潘光旦赴鄂川地區考察土家族情況。1957年至1999年的42年間,他先後5次隨同費孝通訪問調查“江村”,用相機記錄了江南小村從傳統農桑狀態到現代工業的變遷過程。2006年被中國攝協授予“突出貢獻攝影工作者”稱號。2007年《江村紀事》出版。2008年出版《1956,潘光旦調查行腳》。

3.顧棣

1929年生。1940年2月參加革命,1944年9月參加八路軍,入晉察冀軍區第一期攝影訓練班學習新聞攝影。先後在《晉察冀畫報》、《華北畫報》、《解放軍畫報》社任職。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榮立過二、三等功。1958年轉業山西,後任《山西畫報》總編輯等。1980年前後,顧棣開始尋訪、收集、整理、編輯攝影史料等工作。2009年出版《中國紅色攝影史錄》,收錄100多位著名攝影家的經典作品970幅等,被譽為戰火紛飛中的攝影家們的一部壯麗史卷。2006年被中國攝協授予“突出貢獻攝影工作者”稱號。

4.錢嗣傑

1928年出生,1946年入伍。歷任《東北畫報》社、東北民主聯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攝影記者,中央新聞總署新聞攝影局攝影記者,拍攝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期間的大量優秀作品。1964-1970年任毛澤東隨身專職攝影記者。2008年在上海舉辦“‘領袖風采’—著名新聞攝影家錢嗣傑作品展”。曾任中國老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榮譽顧問。2006年被中國攝協授予“突出貢獻攝影家”稱號。

5.孟昭瑞

1930年生。1948年從事攝影工作,先後擔任《華北畫報》《解放軍畫報》攝影記者、研究員。參加平津戰役、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新政協開幕、開國大典、抗美援朝、兩彈一星發射等多次重大事件報導。1986年出版專著《歷史的瞬間》;1992年11月,在北京軍事博物館舉辦《孟昭瑞攝影藝術展》。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06年被中國攝協授予“突出貢獻攝影家”稱號。

6.時盤棋

1932年生,1949年參軍,先後在中原、第二野戰軍、川東軍區、西南軍區任攝影記者,參加渡江戰役、解放大西南、川東剿匪等戰場採訪,參加四川土改、修建成渝鐵路、康藏公路通車攝影報導。抗美援朝期間,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三兵團攝影組長。1955年轉業,歷任新華社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分社攝影記者。1990年舉辦《時盤棋新聞攝影40年作品展》,出版同題作品集,2006年被中國攝協授予“突出貢獻攝影工作者”稱號。

第十屆 時間:2015年1月6日

第十屆中國攝影藝術節於2016年1月6日在浙江省寧波市開幕,備受關注的第十屆中國攝影金像獎也在本次藝術節上揭曉。解海龍等29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師獲獎。

中國攝影金像獎,是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攝影家協會聯合主辦的攝影藝術領域全國性最高個人成就獎,此次頒獎典禮也是全國知名攝影師的一次聚會。

本次攝影金像獎共有29位攝影家分別在攝影創作、攝影理論、攝影傳播和終身成就四大類評選中獲獎,其中攝影創作是本次金像獎的重頭戲。曾拍攝希望工程系列紀實照片而享譽中外的攝影師解海龍、以高原動物攝影為專長的攝影師樊尚珍等9人獲得紀實攝影組獎項;《新快報》攝影記者李潔軍、《深圳晚報》攝影記者獲得新聞攝影組獎項;李英傑樓宇浩等7人在藝術攝影類、商業攝影類獲獎。

攝影傳播和攝影理論獎項則是對從事於攝影學術研究和出版的攝影人的獎勵,楊莉莉朱金平等10人在這兩類獎項上獲獎。本屆攝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頒給林少忠茹遂初邵柏林等3位中國攝影界的元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