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候機

中國式候機

中國式候機,是中國特有的現象之一,中國航班延誤或取消現象頻發,大量旅客也因此頻遭航班延誤之苦。航班延誤天氣和流量是主因,但也與航空公司任性取消航班有關,由此帶來的候機難,是飽受公眾吐糟的話題之一。

現象

中國式候機中國式候機
飛機晚點在中國可算“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家常便飯。雖然在飛機跑道上苦等數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堪稱許多民航旅客的噩夢,但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內地客而言,既然不能改變之,只能接受適應之。以至經常選乘飛機出行的國人中流行一句戲言:“飛機晚點正常,不晚點反而不正常。”

據權威統計,到2014年,內地航班延誤及取消量已連續第四年增長,達到自2006年進行首次數據統計以來之最高水平。大約93.7萬架次內地航班(占總數三分之一)不能準點起飛。民航方面認為,航空管制、天氣原因和航空公司需要分別承擔三分之一責任。美國航空數據網站公布2015年7月份全球航空公司《正點率表現報告》也顯示,在全球航班正點率中,中國航企排名墊底。為此,人們不知理性或非理性地鬧過抗爭過維權過多少次,然而現實似乎“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對此現象,公眾稱之為“中國式候機”。

升級版

中國式候機中國式候機
所謂“中國式候機”升級版,是指航空公司任性隨意取消航班。其任性隨意表現起碼有三:

1、事前通知太遲太突兀,讓旅客措手不及。

作家陳慶貴撰文指出,他預訂的是當日S航18:10起飛的飛機,當他正趕往機場途中的14:49時,突然收到航空公司取消航班通知,且無改簽航班等預案信息下文。也就是說,離起飛前3小時21分才通知取消航班,須知此時旅客幾乎都在趕往機場的路上,作家質問:“請問是選擇去機場還是返回。如此這般任性讓旅客如何不焦急。如此短時間通知取消航班,是數十年乘飛機經歷的第一個‘第一’。”

2、事中處置混亂,讓旅客詭異驚愕。

旅客到達機場後,S航方面僅以“天氣原因”解釋事由,顯然不能令人信服。在我們強烈要求下,才旅客辦理改簽,結果一行14人只能12人改成5:30航班,其中一人簽成,一人改簽不成被留下。正當我氣不打一處來時,已拿登機牌過安檢排隊登機的旅客等4人被告知不能登機,只得將已辦過託運的行李再退出拉回。作家不禁質問:“航空公司內部是如何協調對接的?犯如是低級錯誤能讓人原諒嗎?這是我乘飛機經歷的第二個‘第一’。”

3、事畢善後不力,讓旅客無以安慰。

在旅客再度要求下,S航將大家改成20:25起飛的另一航班,辦妥手續候機時又遇晚點,被告知飛機預計要到將近次日1點才能起飛。估算這架經停飛機抵最終目的地將近天明,與其今夜無眠折騰通宵,毋寧選擇再改簽次日航班。於是旅客又改回S航次日10:10飛機,將行李退出時已近次日零點。因被S航安排到賓館休息錯過機場大巴,打的又遇拒載,只得花自費80元打黑車到賓館,一直折騰至凌晨2點多才身心俱疲地入睡。至次日登機,行李已過了三次安檢,作家稱,“這是我乘飛機經歷的第三個‘第一’。雖然經過理論,S航方面給了最低限度的說法和安置,但本次經歷仍然讓我至今想來心有餘悸難以釋懷。

建議

“中國式候機”升級版比“中國式候機”導致後果更嚴重。後者經多年折騰,旅客怒感神經幾近遲鈍,大不了“沒錢的官司——等”;前者則有可能因為連等的機會和希望也看不到,更易引發不可預測的矛盾和紛爭。

設若說,對於經常乘坐飛機的旅客而言,航班延誤和糟糕的溝通渠道令他們不爽,讓不少人已然神經麻木見怪不怪習以為常;那么呼籲,對“中國式候機”升級版,則理當引起前瞻警覺和高度重視。進一步假設,如若相關方面對晚點延誤痼疾一時半會尚難找到治本之策;那么要善意提醒,現時防止“中國式候機”升級版和併發症變異蔓延,不僅可謂當務之急,而且堪稱正當其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