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全保障報告

中國安全保障報告

該報告不僅宣稱中國增強軍事力量,日本政府需要“提高警惕”,還預言日中兩國可能發生“不測事態”。 該報告不僅宣稱中國增強軍事力量,日本政府需要“提高警惕”,還預言日中兩國可能發生“不測事態”。 共同社說,這是日本首次以特定國家為對象發布此類報告,反映了日本政府對中國軍力增強的警惕。

基本信息

名 稱:《中國安全保障報告》
發 布 人:日本防衛省智庫“防衛研究所”
發布時間:2011年4月6日
發布歷史:首次
內容提示:專門分析中國軍事動向。該報告不僅宣稱中國增強軍事力量,日本政府需要“提高警惕”,還預言日中兩國可能發生“不測事態”。

關於《中國安全保障報告》

日本新聞網訊息

雖然抗震救災成為日本目前的主旋律,但是對外關係,特別是中國的軍事動向並沒有受到忽視。在3月日本公布教科書修訂方案激怒韓國後,4月6日日本防衛省智庫“防衛研究所”又首次公布專門分析中國軍事動向的《中國安全保障報告》。該報告不僅宣稱中國增強軍事力量,日本政府需要“提高警惕”,還預言日中兩國可能發生“不測事態”。

《中國安全保障報告》內容述要

《中國安全保障報告》在發刊詞中寫道,“目前國際社會對中國國家戰略的關注日漸高漲”,日本國民認識到中國軍事力量擴張會對日本安全保障產生莫大影響,因此對中國軍事、安全保障動向的關心也日益增強。該報告就解放軍在海洋、航空等領域正在擴大的活動和正在增強的軍事外交進行分析。該報告共分四章,其中第二章強調解放軍的活動範圍正在從國內擴大到國外。報告稱,中國海軍為確保貿易航路和海洋權益試圖將太平洋遠洋訓練“常態化”,並反覆在南海訓練戰鬥機空中加油,力圖確保在該地區擁有航空優勢。在“周邊各國擔心的領土所有權問題上,中國有通過軍事進行威嚇的意圖”。該報告宣稱,在海空領域,無法否定日本自衛隊和解放軍之間存在爆發“不測事態”的可能。在提到有關中國新型隱形戰機殲-20對日本的威脅時,防衛研究所專家認為,現在就對此影響下結論為時尚早,還需要綜合分析殲-20的航電技術、飛彈系統和空戰能力。

媒體的分析

日本《每日新聞》7日稱,防衛研究所的報告認為,在中國經濟成長使國力增強的背景下,對於中國軍方而言,確保海洋權益以及資源輸送通道成為“新的任務”。2010年的撞船事件使日本與中國的關係變得緊張,中國海軍近年來在東海的“遠洋訓練”變得“常態化”,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中國不僅在領土上,而且還在海洋、太空以及網路空間方面,不論從地理方位還是從內容上看都有擴大的趨勢”,“中國軍力的發展威脅到日本和日美安保體系”。日本政府有必要認識到“保衛新時期國家利益的重要性”,“提高警戒感”。該報告建議,日本政府應與中方建立不受政治關係左右的危機管理機制,加強防務交流,增進兩國政府間的相互信賴。

發布者的解釋

在地震後向各國求援之際,日本與周邊國家卻多次引發爭端

日首次單獨以中為主的報告日首次單獨以中為主的報告
日本教科書事件讓韓國憤怒,日本此前也曾指責中國直升機過於靠近自衛隊艦艇,如今公布的防衛研究所報告也被認為是針對中國發出的警告。為何日本會突然公布這份報告.7日防衛省相關人士表示,這份報告早已開始制訂,原計畫3月前後推出,後因地震和核泄漏事故而推遲公布。該報告的目的是試圖從防衛研究所的獨立視角對中國的安全保障形勢加以分析,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現狀,並希望該報告能成為加深日中兩國在安全保障領域交流的契機,為建立穩定的日中關係做貢獻。在回答有關報告中預測中日可能發生“不測事態”的具體內容時,防衛省人士強調,這份報告主要是防衛研究所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並不代表防衛省的意見,所以對此問題無法回答。防衛省證實,這確實是日本首次單獨以中國的安全保障為主推出的報告。

引發的反應

媒體的反應

與防衛省輕描淡寫的態度不同,日本多家媒體非常重視這份單獨為中國打造的特殊報告。
該報告引起日本媒體大量轉載。
《產經新聞》7日長篇介紹報告內容,並強調這份報告顯示“中國在國際活動中也不忘記誇示軍事力量”。該報還介紹說,防衛研究所通常每年度都要發表《東亞戰略概觀》,主要概括東亞地區軍事、政治經濟情況。而這次增加的《中國安全保障報告》將焦點對準中國中長期的軍事動向。共同社說,這是日本首次以特定國家為對象發布此類報告,反映了日本政府對中國軍力增強的警惕。《讀賣新聞》稱,防衛研究所的這份報告突出日中之間可能發生偶然衝突的危險。
香港《文匯報》日前發表文章,題為《日本渲染“中國威脅”極為不智》。內容稱日本遭受地震、海嘯、核災難多重打擊,當前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救災,減輕國民的苦難。亞洲鄰國紛紛向日本伸出援手,中國更是積極出錢出人出力,把幫助日本抗震救災視為改善中日關係的契機。可惜日本沒有投桃報李,相反公布了專門針對中國的軍事報告,更聳人聽聞稱中日“難免一戰”,刻意挑起中日矛盾。這與追求和平共處、以協商化解紛爭的世界大潮背道而馳。隨著時間推移,日本當局在救災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增多,受到內外質疑的壓力上升,有關中國軍事動向的報告“巧合”地公布,也難免讓人聯想到日本當局是否有意轉移輿論視線,降低國民對救災不力的關注。

政府反應

7日,防衛省人士解釋該報告並非專門選擇這個敏感時刻發表,所謂“不測事態”也不代表防衛省觀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