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古都

中國四大古都

西安、南京、北京和洛陽並稱為中國四大古都。西安古稱長安,位於黃河流域關中平原中部秦嶺北麓,地跨渭河南北兩岸,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南京古稱金陵,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襟江帶河,依山傍水,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山川秀美,古蹟眾多。北京古稱燕都,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邊緣與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的交接部位。洛陽古稱洛邑,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北京古稱燕都,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邊緣與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的交接部位。

基本信息

古都並稱

1920年代,中國學術界開始出現將中國著名古都成為“大古都”並將幾大古都並稱的說法。“四大古都”是提出最早的說法,也是最為權威和公眾認知最高的說法,為西安南京洛陽北京

古都古都

中華四京

首都在中國又稱為京城京都京畿京師等。中國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間被按照東南西北方位順序進行分類。

東京:洛陽(歷史上又稱“洛邑”、“洛州”);

南京:南京(歷史上又稱“金陵”、“應天”);

西京:西安(歷史上又稱“長安”、“奉元”);

北京:北京(歷史上又稱“燕都”、“北平”)。

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位於黃河流域關中平原中部秦嶺北麓,地跨渭河南北兩岸。東有華岳、西據太白,南依秦嶺,北臨渭水。歷史上先後有西周、秦國、秦朝、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為都時間長達千年以上,特別是強盛的周、秦、漢、隋、唐以此為都,更增加了其濃厚的文化氛圍,號稱“十三朝古都”。“秦中自古帝王州”,這是唐代詩聖杜甫在其《秋興》詩中的名句。

秦中,即關中,是指以西安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區。它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故稱關中。關中地區南部為我國南北氣候地域的分界線——秦嶺,北部為高低起伏的丘陵,滔滔渭水貫 穿其間,滋潤著兩岸膏腴的土地。包括長安在內的西起寶雞,東至 潼關的渭河流域,號稱“八百里秦川”。這一地區土地肥美,經濟發達,人口稠密,自古以來享有“陸海”、“天府”的美譽。西安地區河流縱橫交錯,有“八水繞長安”之說。“八水”即指涇、渭、 滻、灞、灃、滈、澇、潏等八條河流。關中地區自古號稱“四塞之國”,境內有關山帶河之險,沃野千里之富,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封閉性。同時,由關中東出函谷,可聯絡中原;西逾千隴,可溝通河西南越秦嶺,可抵巴蜀江漢;北上黃土高原,可進入陰山南北,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外向性。因此,西安在軍事戰略上的重要性極大。

南京

概述

南京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及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不僅孕育了長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帶河,依山傍水,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山川秀美,古蹟眾多。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先生遊歷南京後,寫下的《南京》一文中就有這樣一段評價:“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痕跡。你可以揣摩,你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南京位於我國東南部的長江下游,東接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南靠寧鎮丘陵,西倚皖贛山區,北連江淮平原,素有“東南門戶,南北咽喉”之稱。南京四周低山盤曲,山環水繞,自然風貌獨特。境內綿亘著寧鎮山脈西段,城東鐘山若長龍蟠繞,城西石頭山似猛虎雄據,故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說。萬里長江自西向南滾滾而來,折向東去;秦淮、金川兩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兩湖氣勢雄渾、景色秀美。

秦淮,自晉以來即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杜牧的一首《泊秦淮》如今已是膾炙人口:“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歷史上東吳、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個王朝曾在這裡建都(所以一般南京稱“六朝古都”);南唐、明(洪武年)、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於此。南京被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

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中評價南京的地理環境時說:“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誠難覓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長江下游兩岸之最豐富區域之中心,南京將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

南京城身系中華兒女榮辱,五胡亂華,中原漢族衣冠東渡,建立東晉王朝,抵抗外族,還我漢人河山,大明江山抵抗蒙古族元代外族統治,太平天國,中華民國,漢人一次次的反抗外族的根據地,維繫華夏文明的復興之地。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府市建置

越城:公元前472年

金陵邑:公元前333年

秣陵:公元前210年

建鄴:公元211年

江寧府:公元937年

建康府:公元1127年

南京(應天府):公元1368年

南京府:公元1912年

南京特別市(首都特別市):公元1927年

南京市:公元1930年

南京市(中央直轄市):公元1949年5月10日

南京市(江蘇省轄市):公元1953年1月

南京市(副省級市):公元1995年

北京

北京,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邊緣與太行山燕山山脈的交接部位,東距渤海。北有軍都山,西有西山,東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境內貫穿五大河,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綜觀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俯中原,誠天府之國”。

北京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春秋戰國時期分別是西周王朝北方諸侯薊國與燕國的統治中心。歷史北京曾為的陪都(當時稱南京,又叫燕京)、金國的首都。公元1267年,蒙古族忽必烈定都北京,北京成為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蒙古帝國汗國之一的元汗國的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洛陽

概述

洛陽,簡稱“洛”,地處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有5000餘年的文明史,4000餘年建城史和1529年建都史,自夏朝開始有13個王朝、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於此,絲綢之路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邙山古墓群與天子駕六震驚世界,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中國”一詞便源自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洛陽是新興的重工業城市和新能源節約型城市,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歐洲人最嚮往的城市,位居中國休閒城市榜首。

洛陽黃河中游南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古稱豫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有“四面環山六水併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

洛陽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 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開山於此。洛陽是中華姓氏主根、閩南、客家之根。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裡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鑑》,陳壽完成了著名的《三國志》,程頤程顥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洛陽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洛陽被稱為“九朝古都”、“十三朝古都”。其中,“九朝古都”的“九”指公認的九個朝代,也有人認為是多的意思,“十三朝古都”中的13指的是建都的朝代數量。特別注釋洛陽的歷史上的情況比較複雜,容易引起誤解。①商、周、漢、魏諸朝都有多次遷都的歷史,這些朝代的都城從歷史縱向上看可能不只一個,洛陽是其中的一個。例如商就先後多次遷都,所以安陽、鄭州、洛陽都曾經是商的都城。其中安陽最為著名。公元前14世紀,商朝第十代國王盤庚,從山東“奄”(今曲阜附近)遷都到“殷”,成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②中國部分朝代的首都不只一個。出於戰略上和經濟上的需要,一些巨大王朝會設立陪都,例如唐,舉世公認其首都為長安,洛陽之所以稱為其都,是因為唐代統治者定洛陽為其行宮和巡幸之地,故有“東都洛陽”之稱。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後,洛陽成為正式都城.③洛陽曾經是中華民國的陪都,“一·二八”淞滬之戰和八年抗戰中,曾兩次遷都,前一次遷洛陽為“行都”,第二次遷重慶為“陪都”,而南京作為中華民國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歷史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

1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2商 西亳 偃師屍鄉溝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3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4東周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5東漢雒陽 漢魏故城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6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7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8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9隋 東都、東京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10武周 洛陽 隋唐故城 武則天

11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12後唐 東都 隋唐故城 莊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13後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洛陽的朝代數公認的是九朝古都,隨著考古發現,偃師二里頭遺址與偃師商城,都是古代著名的都城,近年來有學者認為洛陽應是13朝古都。

十七朝的說法

戰國時期 韓國

西漢初 高祖

唐末 唐昭宗

中華民國 行都

陪都政權

新、唐,後趙、東魏、北周、後漢、後周、北宋、金九個陪都政權

行都政權

一·二八”淞滬之戰和八年抗戰中,曾兩次遷都;第一次遷洛陽為“行都,第二次遷重慶為“陪都”,南京作為中華民國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唐以後

綜述

此話主要是指唐代以後,西安不再做過中國的首都,逐步退出中國的政治歷史舞台,元代以前,北京還沒有做過中國的首都,還沒有展示過政治歷史舞台。現在主要用來形容南京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地位以及南京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如今還蘊含著南京在中國歷史上傳承啟下的作用,傳承西安的輝煌,開啟北京的恢宏。

三都歷史

西安

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長安”最為長久和著名。長安,意為“長治久安”,是中華文明史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都城。西安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據《廣博物志》、《述異志》、《山海經》等記載,傳說中的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等故事都發生在這裡。據考古證實,早在舊石器時代,這裡就是藍田猿人的聚居區,新石器時代早期,這裡就已經形成了原始聚落“華胥古國”、“半坡”、“姜寨”、“灰堆坡”等。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發現,將中國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同時確定了西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公元前12世紀,周文王姬昌定都這裡,從此,西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13朝古都,中國歷史上的四個鼎盛時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漢唐時期,西安是中國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最早超過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西羅馬,東長安”是其在世界歷史地位中的寫照。“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西安向世界展現了文明中國擁有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鑄造了炎黃子孫永遠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西安,這座中國歷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傳承的雍容儒雅,滿腹經綸,博學智慧,大氣恢弘,成為中國歷史的底片,中國文化的名片和中國精神的晶片。

建都朝代:西周(前363年)、秦(統一後15年)、西漢(前202年)、新朝(前15年)、東漢、西晉、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武周(15年)。

南京

國父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占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即使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亦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建都朝代:吳(211年)、東晉(317年)、宋(420年)、齊(479年)、梁(502年)、陳(557年)、楊吳、南唐(937年)、宋(1127年)、南宋(1138年,陪都)、明(1368年)、南明(1644年)、太平天國(1853年)、中華民國(1912年)。

北京

中國西周時成為周朝的諸侯國之一的燕國的都城。自中國金朝起成為古代中國首都——中都。自元朝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元朝國都,元大都,或稱大都,由於中國皇帝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國的大汗,蒙古文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元大都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明朝自成祖後開始對北京進行大規模擴建,清朝在延續明北京城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些修繕和擴建。至清末北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北京有著3000餘年的建城史和850餘年的建都史。自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名稱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北京等。

建都朝代:遼(938年,陪都)、金(1153年)、元、明(與南京交替)、清、中華民國(與南京交替)、中華人民共和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