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度見聞錄

中國印度見聞錄

本書寫於九世紀中葉到十世紀初,是阿拉伯作家關於中國的最早著作之一。阿拉伯作家關於中國的著述雖然不太少,但大都得自傳聞。伊本·霍達伯、比魯尼、馬爾瓦茲等固然未曾親履華夏之地;就是伊本·巴圖塔是否真正到過中國,也是一個爭議中的問題。本書卻是根據曾旅居中國的阿拉伯商人的親身見聞記錄而寫成的,文辭樸實無華,翔實可靠,是古代中外交通史上重要的文獻之一。

基本簡介

中國印度見聞錄

中世紀阿拉伯人所著最早關於中國印度的旅遊記。原著為阿拉伯文抄本,系根據唐代來華的阿拉伯商人蘇萊曼等人的見聞所撰,851年匯集,880年續成。該書是先於《馬可·波羅遊記》約4個半世紀問世的關於遠東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1983年由穆根來、汶扛、黃倬漢根據法、日兩種譯本翻譯成漢文出版。

全書分兩部分

全書分為兩卷。卷1系根據法國索瓦傑1948年的阿拉伯文、法文對照本譯出,

共73節,分為兩部分:(1)敘述阿拉伯商人從波斯灣經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到中國沿途航線上所見的港灣、島嶼、居民、風物、貨幣、交易方式等自然和社會情況。(2)廣泛敘述印度諸邦、中國皇帝以及兩國的城市、官制、司法、稅收、物產、交易、交通、軍隊、婚姻、宗教信仰等社會和自然概況,取名為“關於印度、中國及其國王的情況”。卷2系根據日本滕本勝次的日譯本譯出,分為3部分:(1)記述中國唐代黃巢舉兵反叛朝廷,攻陷、洗劫廣州城,殺害當地居民與外籍穆斯林客商,以及中國皇帝求救回紇王派兵平亂等有關情況。(2)記述巴斯拉城一個名叫伊本·瓦哈卜的穆斯林晉見中國皇帝時的情景:一同觀看皇帝收藏的一些先知畫像,談論有關伊斯蘭教規的信條等。(3)分別講述了關於爪哇城故事、中國見聞續記,印度見聞數則、印度諸王的傳說等專題。全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反映了以下一些基本歷史事實:(1)唐代東西海上交通日益發達,中國和阿拉伯之間的商業往來已經開始。(2)阿拉伯穆斯林來華人數日趨增多,他們與華人和睦相處,對中阿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3)中國官方對伊斯蘭教持寬容態度,不僅不干涉外籍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而且在他們比較集中的地區如廣州,還授予了他們自行管理自己內部事務的權力,從而使伊斯蘭教在廣州及其他地區得以廣泛傳播。上述記載有的與中國史書互相印證,有的補充了中國歷史記載中的某些不足,為研究中國伊斯蘭教史、中西交通史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珍貴資料,為中外學者所注目。本書自18世紀以來,曾有多種語言的譯本問世,為東西方學者廣泛引用。20世紀初,中國學者張星娘在其《中西交通史料彙編》中曾多次提及此書,並摘譯過其中若干章節。30年代劉半農父女曾合譯此書,題名為《蘇萊曼東遊記》,譯自法、日兩種譯本的《中國印度見聞錄》,內容更加完整、充實,為中華書局中外關係史名著譯叢之一。譯者在原注基礎上增加了若干中譯者注,對讀者更有裨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