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守望者》

《麥田守望者》

《麥田守望者》是捷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它客觀又深刻地指出了青少年在成長過成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於1951年出版。

基本信息

簡介

《麥田守望者》《麥田守望者》

《麥田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作者是捷羅姆·大衛·塞林格(J. D. Sallinger)1919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早年參過軍,這部小說是他目前出版的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出版於1951年。

《麥》一發表就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同時也使作者舉國聞名,因為一些評論家譴責這部小說為非嚴肅文學,該書曾經被某些社團列為禁書,隨後還成為文學〈第一修正案〉的權利、審查、猥褻等問題的辯論中心。

作品風格

《麥田守望者》《麥田守望者》

文章的主人公是一個中學生,名字叫霍藤(Holden),在一個名叫Pencey的中學上學。這是一篇自述體小說。作者以一個中學生的視角,寫了一個中學生校內外多層面的生活經歷、所見所聞,並由此折射出一幅美國社會的眾生相。第三章第一句話就與眾不同:I’m the most terrific liar.(我特別會騙人,我是一個幾乎沒有一句真話的人,我靠撒謊過日子,……。)你不認為這一句話就能讓你感到這本書的內容會與眾不同嗎?

往下看,你會發現文章字裡行間滲透著自嘲自諷,流露著對社會的冷嘲熱諷、鞭撻批判。它的這一風格使你想起王朔、梁左的粗俗、誇張、辛辣、詼諧、吹噓和調侃。

主人公身在學校,但除了英語,其他5、6門課都不及格,但他似乎毫不在乎,他與傑克·倫敦筆下那勤奮好學、挑燈夜戰、指望有朝一日能立足於社會的馬丁·伊登的生活態度可謂南轅北轍。他不講究時尚穿著,喜歡把帽舌推到臉袋後面去。他滿口髒話,goddam、bastard這些髒話脫口而出,給人一個十足小痞子的印象。

讀慣了“雅文學”的人們曾對這本書報以鄙視的眼光,但它最終擠入了當代美國文學代表作的行列,進入了中國大學的美國文學名著選篇的課堂。

作者簡介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

《麥田守望者》塞林格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1月1日出生) 美國作家,他的《麥田裡的守望者》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

塞林格出生於紐約的一個猶太富商家庭,他在15歲時就被父親送到賓夕法尼亞州的一所軍事學校。1936年塞林格從軍事學校畢業,1937年又被做火腿進口生意的父親送到波蘭學做火腿。塞林格在紐約的時候就開始向雜誌投稿,其中大部分都是為了賺錢,但也不乏一些好文章,其中包括了《香蕉魚的好日子》。

二戰中斷了塞林格的寫作。1942年塞林格從軍,1944年他前往歐洲戰場從事反間諜工作。戰爭令塞林格恐懼,他之後寫了多本以戰爭為題材的書。

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紐約開始專心創作。他的第一本長篇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1951年出版,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塞林格一舉成名。他之後的作品包括了《弗蘭尼與卓埃》(1961年)、《木匠們,把屋樑升高》和《西摩:一個介紹》(1963年)和收錄了他的短篇故事的《九故事》(1953年),但都不像《麥田裡的守望者》那么成功。塞林格擅長塑造早熟、出眾的青少年的形象。

《麥田裡的守望者》獲得成功之後,塞林格變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夏州鄉間的河邊小山附近買下了90多英畝的土地,在山頂上建了一座小屋,過起了隱居的生活。他雖然從未放棄寫作,但他在1951年之後,就很少公開出版自己的作品。他後期的作品也越來越傾向於東方哲學禪宗

塞林格在歐洲期間曾經與一個女醫生結婚,但不久便離異。1953年他與一個叫克萊爾·道格拉斯(Claire Douglas)的女學生相識,兩人後來在1955年結婚,但是後來又離婚。1972年塞格林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個名叫喬伊斯·梅納德(Joyce Maynard)的耶魯大學女學生的文章和照片,立即被她吸引,兩人開始通信。兩人的關係在十個月後破裂。

1999年,塞林格在34年沒有發表任何作品後終於發表了新的長篇小說《哈普沃茲16,1924》。《哈普沃茲16,1924》最早是以短篇的形式出現在1965年的《紐約時報》上。塞林格將這部作品授權一個小的出版公司,但是到現在他的作品都還沒有出版。

2000年,塞林格與第二任妻子克萊爾·道格拉斯的女兒瑪格麗特·塞林格出版了《夢的守望者:一本回憶錄》一書。書中她披露了很多塞林格不為人知的秘密,像塞林格經常喝自己的尿、很少和克萊爾做愛,禁止她走訪親友等。

塞林格,美國小說家。《麥田裡的守望者》使他一舉成名。主人公霍爾頓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這一形象尤其得到青少年的普遍認同。一時間,就像模仿少年維特一樣,模仿霍爾頓的言語行動和穿著,成了當時的一種時尚。除了《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結集出版的只有短篇小說集《九故事》,其中的主角都是一些不合時宜的男女青年。塞林格是西方文壇一怪,成名後就過著隱居的生活,使許多“塞林格迷”欲罷不能。

內容提要

《麥田守望者》《麥田守望者》

本書的主人公霍爾頓是箇中學生,出身於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他雖只有16歲,但比常人高出一頭,整日穿著風雨衣,戴著鴨舌帽,游遊蕩盪,不願讀書。他對學校里的一切——老師、同學、功課、球賽等等,全都膩煩透了,3次被學校開除。又一個學期結束了,他又因5門功課中4門不及格被校方開除。他絲毫不感到難受。在和同房間的同學打了一架後,他深夜離開學校,回到紐約城,但他不敢貿然回家。當天深夜住進了一家小旅館。他在旅館裡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裝的男人,有相互噴水、噴酒的男女,他們尋歡作樂,忸怩作態,使霍爾頓感到噁心和驚訝。他無聊之極,便去夜總會廝混了一陣。回旅館時,心裡仍覺得十分煩悶,糊裡糊塗答應電梯工毛里斯,讓他叫來了一個妓女。妓女一到他又緊張害怕,最後按講定的價格給了五塊錢,把她打發走了。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爾頓上街遊蕩,遇見兩個修女,捐了10塊錢。後來他的女友薩麗去看了場戲,又去溜冰。看到薩麗那假情假義的樣子,霍爾頓很不痛快,兩人吵了一場,分了手。接著霍爾頓獨自去看了場電影,又到酒吧里和一個老同學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進廁所,把頭伸進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陣,才清醒過來。可是走出酒吧後,被冷風一吹,他的頭髮都結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許會因此患肺炎死去,永遠見不著妹妹菲芘了,決定冒險回家和她訣別。

霍爾頓偷偷回到家裡,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芘,向她訴說了自己的苦悶和理想。他對妹妹說,他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後來父母回來了,霍爾頓嚇得躲進壁櫥。等父母去臥室,他急忙溜出家門,到一個他尊敬的老師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發覺這個老師有可能是個同性戀者,於是只好偷偷逃出來,到車站候車室過夜。

霍爾頓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書了,決定去西部謀生,做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但他想在臨走前再見妹妹一面,於是托人給她帶去一張便條,約她到博物館藝術館門邊見面。過了約定時間好一陣,菲芘終於來了,可是拖著一隻裝滿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後,因對妹妹勸說無效,霍爾頓只好放棄西部之行,帶她去動物園公園玩了一陣,然後一起回家。回家後不久,霍爾頓就生了一場大病。整部小說是以回憶的方式寫的。

書評之一

《麥田守望者》《麥田守望者》

守望者的理想 / 施鹹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今天的當代美國文學中,有兩部小說經過三十多年時間的考驗,已被認為是“現代經典”:一部是黑人作家拉爾夫·艾里森(Ralph Elli。, 1914一)的《無形人》(The Invisible Man,1952),一部就是本書。

本書篇幅不大,只十幾萬字。作者除發表過一些短篇小說外,迄今只寫過這一部長篇小說,卻在美國社會和文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小說一出版,就受到國內青少年的熱烈歡迎,認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一時大、中學校的校園裡到處都模仿小說主人公霍爾頓——他們在大冬天身穿風衣,倒戴著紅色鴨舌帽,學著霍爾頓的言語動作。甚至在六十年代初期,外國學者只要跟美國學生一談到文學,他們就馬上提出了《麥田裡的守望者》。

不同的青年、不同的家長和不同的評論家,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對此書作出不同的評價。有過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一種意見頌揚此書,把它說得天花亂墜,認為成人通過本書可以增加對青少年的理解,青年人在閱讀本書後則能增加對生活的認識,使自己對醜惡的現實提高警惕,並促使自己去選擇一條自愛的道路;另一種意見嚴厲批評本書,把它看作洪水猛獸,說主人公滿嘴粗話,張口“他媽的”,閉口“混帳”,讀書不用功,還抽菸、酗酒、搞女人,從而認為本書內容“猥褻”、“讀神”,有些家長甚至要求學校禁止學生閱讀這類書籍,某些圖書館(如加利福尼亞州桑胡斯城的中學圖書館)曾一度將本書列為禁書;但經過時間的考驗後,大多數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本書列為必讀的課外讀物,許多公共學校還以它為教材,美國的社會學家大衛·里斯曼(David Riesman)在哈佛大學開設的社會學課程《美國的社會結構和性質》中,指定本書為必修讀物。

這部小說出版後,至今影響不衰,總銷售量已超過千萬冊,有好幾種不同版本,例如平裝的班登(Bantaxn)版已印至第五十三版。它在當代美國文學中的地位也日益鞏固,越來越受到文學評論界的重視。

《麥田裡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視,不僅是由於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藝術風格,通過第一人稱以青少年的說話口吻敘述全書,更重要了資本主義社會精神文明的實質。人活著除了物質生活外,還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個比較富裕的社會裡,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質生活更為重要。美國在戰爭中發了橫財,戰後物質生產發展得很快,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產階級的人數也激增。

但廣大人民的精神生活卻越來越貧乏。空虛。五十年代初美國政府奉行杜魯門主義麥卡錫主義,遏制共產主義,國際上加劇冷戰,國內鎮壓進步力量,核戰爭的恐怖籠罩著每個人的心靈,有些人粉飾太平,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另有些人看不慣庸俗、虛偽的世道,想要反抗,卻又缺乏光輝的理想,找不到一條光明的出路。因此美國有的當代史家把美國的五十年代稱為“靜寂的五十年代”或“怯懦的五十年代”。

有些青年人以消極的方式(主要通過酗酒吸毒、群居等頹廢的方式)對現實進行反抗,史家稱他們為“垮掉的一代”或“垮掉分子”。本書作者塞林格和他筆下的人物如本書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實際上也是垮掉分子的代表,但垮得還不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如霍爾頓尚想探索和追求理想(包括愛情理想),因此他嚮往東方哲學,提出長大成人後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這種理想當然幼稚可笑,但說明作者有點像魯迅《狂人日記》里提出來的那樣,尚有“救救孩子”的想法。霍爾頓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之一,他的性格較為複雜,有受資本主義社會耳濡目染的醜惡一面,但也有反抗現實、追求理想的純潔一面。

他為什麼不肯用功讀書,被四次開除出學校?那是因為學校里的老師和他的家長強迫他讀書只是為了“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而在學校里“一天到晚乾的,就是談女人、酒和性;再說人人還在搞下流的小集團……”這就是霍爾頓所生活的世界。他不願同流合污,自然也就無法好好念書,因此他的不用功實質上是對資產階級現行教育制度的一種反抗。

另一方面,在他那樣的生活環境裡,他又能找到什麼可貴的精神寄託或崇高理想呢?學校里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勢利的偽君子,連他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師後來發現也可能是個搞同性戀的,而這位老師諄諄教導他的,也只是資產階級利已主義的信條:“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本書在藝術上頗具特色,心理描寫細緻入微,可以說開當代美國文學中心理現實主義的先河。從表面上看,霍爾頓不求上進,抽菸、喝酒。亂談戀愛甚至找妓女,簡直是個糟糕透頂的“壞孩子”,如果光看這些外表上的不良傾向,當然無法真正理解像霍爾頓這樣的孩子,而我們多少成年人卻往往用簡單、粗暴、主觀的方法去對待青少年(包括自己的子女),從而造成或加深兩代人的隔閡(也即西方所謂的“代溝”)。

本書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解剖青少年的複雜心理,透過現象觀察精神實質,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霍爾頓的精神世界的各個方面,既揭示了他受環境影響頹廢、沒落的一面,也寫出了他純樸、敏感、善良的一面,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反映了青春變化期青少年的特點,無怪乎在西方社會裡引起了廣大青少年的巨大反響,而且不少成年人也把它看作啟發自己理解年輕一代的鑰匙。

在語言的運用上,本書也獨創一格,這種風格後來被不少西方作家所模仿。全書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使用了大量的俚語和口語。

書評之二

《麥田守望者》《麥田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1951年,這部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小說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願望。家長們和文學界也對這本書展開廠爭論。有認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對生活的認識,對醜惡的現實提高警惕,促使他們去選擇一條自愛的道路;成年人通過這本書也可增進對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壞書,主人公讀書不用功,還抽菸、酗酒,搞女人,滿口粗活,張口就“他媽的”,因此應該禁止。經過30多年來時間的考驗,證明它不愧為美國當代文學中的“現代經典小說”之一。現在大多數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它列為必讀的課外讀物,正如有的評論家說的那樣,它“幾乎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

本書以主人公霍爾頓自敘的語氣講述自己被學校開除後在紐約城遊蕩將近兩晝夜的經歷和心靈感受。它不僅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一個不安現狀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孤獨憤世的精神世界,一個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徵,也批判了成人社會的虛偽和做作。霍爾頓是個性洛複雜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對那些熱衷於談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對校長的虛偽勢利非常厭惡,看到牆上的下流字眼便憤憤擦去,遇到修女為受難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對妹妹菲芘真誠愛護,百般照顧。為了保護孩子,不讓他們掉下懸崖,他還渴望終生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發出“救救孩子”般的呼聲。可是,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極反抗,還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泄、易衝動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讀書,不求上進,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菸酗酒打架、調情,甚至找妓女玩。他覺得老師父母要他讀書上進,無非是要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他認為成人社會裡沒有一個人可信,全是“假仁假義的偽君子”,連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師,後來也發現可能是個同性戀者,而且還用“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那一套來教導他。他看不慣現實社會中的那種世態人情,他渴望的是樸實和真誠,但遇到的全是虛偽和欺騙,而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只好苦悶、彷徨、放縱,最後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二次大戰後,美國在社會異化、政治高壓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壓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來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書主人公霍爾頓實際上也是個“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只是他還沒有放縱和混亂到他們那樣的程度罷了。

《麥田裡的守望者》之所以能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很重要的一點還由於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藝術風格。全書通過第一人稱,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敘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和行為舉止,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偽面目和欺騙行徑。作者以細膩深刻的筆法剖析了主人公的複雜心理,不僅抓住了他的理想與現實衝突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表現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小說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識流”,兩者得到了巧妙的結合。在語言的運用上,本書也獨創一格。全書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不避瑣碎,不諱隱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語和俚語,生動活潑,平易近人,達到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讀者更能激起共鳴和思索,激起聯想和反響。  

作品影響

《麥田守望者》《麥田守望者》

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
全篇散發著濃郁的青春氣息的讀本

現代文學十大經典之一
美國文學史上的青春讀本

英國《衛報》根據書店銷量研究公司的資料,列出英國人最喜愛的20世紀20本經典小說,結果榮登榜首的是《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是一本可以讓人一口氣讀完而掩卷沉思的書,被《時代周刊》稱為"現代文學十大經典之一"。
小說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一個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實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精神文明的實質。全文都是以一個青年的口吻進行敘述,讓人讀來親切感人而真實。

《麥田裡的守望者》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中和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特別受到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小說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願望。塞林格這本薄薄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影響了幾代美國青年,大概也影響了不止一代中國青年。這本在世界文學中也算得上"現代經典"之作,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譯成中文以來,已有多種版本多次印刷,常銷不衰。

當《麥田裡的守望者》初出版時,雖然書評極佳,我對這類少年自述生活小說根本沒有興趣。經過朋友慫恿之後,我好奇地向朋友借閱,翻了第一頁,就不能釋手,聚精會神地把它一口氣讀完(我14歲的女兒也有同感)。這是一種很難得的讀書經驗。
--美國知名華人書評家 董鼎山

《麥田裡的守望者》幾乎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它之所以能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很重要的一點是由於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藝術風格。全書通過第一人稱,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敘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和行為舉止,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偽面目和欺騙行徑。作者以細膩深刻的筆法剖析了主人公的複雜心理,不僅抓住了他的理想與現實衝突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

表現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
--《紐約時報》

《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問世,霍爾頓這個對虛偽深惡痛絕的少年形象竟然被千萬讀者看成是迷人的新英雄,文中的崇尚自由的親切語言受到熱烈歡迎,而塞林格對我的影響可以與海明威相提並論。
--美國著名作家 約翰·厄普代克

這本小說雖然爭議很大,仍然受到大批讀者的喜愛,它是美國最受歡迎的暢銷書之一。這部小說帶有作者年輕時一段自傳的性質,小說講述了一個16歲少年,霍爾頓·考爾菲德(Holden Caulfield),在暑假前際因為5門功課有四門不及格被學校開除後,在極度壓抑、頹廢、矛盾中度過的幾天經歷。早熟但幼稚的霍爾頓發現現實世界的醜惡跟他理想的童年世界的“純真”形成巨大的反差、在看到了成人世界的種種醜惡、虛偽後沉湎於理想、純真的童年世界裡不能自拔,一直幻想能做個“純真”保護神,最後精神幾乎崩潰,被送進一家精神病醫院療養。在醫院療養康復中他以第一人稱敘述了自己的故事。

《麥田裡的守望者》之所以能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很重要的一點還由於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藝術風格。全書通過第一人稱,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敘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和行為舉止,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偽面目和欺騙行徑。作者以細膩深刻的筆法剖析了主人公的複雜心理,不僅抓住了他的理想與現實衝突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表現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小說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識流”,兩者得到了巧妙的結合。在語言的運用上,本書也獨創一格。全書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不避瑣碎,不諱隱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語和俚語,生動活潑,平易近人,達到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讀者更能激起共鳴和思索,激起聯想和反響。

作品賞析

“有那麽一大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遊戲
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
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
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手裡的這本《麥田裡的守望者》看起來和漂亮,但不華麗,只是賞心悅目。封面是綠色調的,和那幅叫做《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油畫很配。書的名字很好聽,所以一直想看。它的英文版名是“Thecatcherintherye”。把catcher譯作“守望者”,別有一番風味,因為詞典里catch的本意並沒有“守望”這一項,但是誰都能夠理解“守望”這一層含義。不深刻,但很深入。
有不少人看過這本書,不同年齡的不同的人總會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是因為太特別的風格所致。作者用第一人稱並以青少年的口吻在敘述,寫得痛快淋漓,並不追求語言的華麗和意境的烘托,只是用現實主義筆調,生動細緻地描寫一個以“我”自稱的名叫霍爾頓的十六歲少年日常生活所經歷的點點滴滴。

背景是美國的五十年代——這個對美國來講很特別的時代;這個虛無縹緲的時代。物質生活很富裕,精神生活卻很空虛。於是,“靜寂的五十年代”作為全書的背景來充分展現一個中產階級子弟苦悶、彷徨的精神世界再合適不過。也許只有在那樣複雜的背景下,才有那樣的矛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現實社會的醜惡和自我內心的純潔的矛盾。在這樣消極的世界裡,霍爾頓不願和那個年代合拍,不願與這個世界同流合污,但是它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改變。但是我想,他最好的一點在於它還能有所追求,有所思考,比如他嚮往東方哲學,和他的理想——
“長大後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
僅此而已。但是我是能夠明白的,我想看完這本書都會理解的。在那樣的矛盾世界裡無謂掙扎,不如僅僅是守望,做一個簡簡單單的守望者,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一種象徵了。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名字,可以讓人覺得它不應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這也正是作者的意圖吧。題目和內容詮釋了理想和現實,就像大海藍天一樣,看上去海天相接,實質上千山萬水。留給讀者一個很大很美的空間,麥田,守望。賞心悅目該是最好的形容了。

全世界最暢銷的15本書

聖經可謂是史上最暢銷的書。那么,除掉它之外,哪些書能拔得頭籌呢?毛澤東的“紅寶書”緊隨其後排在第二,接下來的就比較意外了。宗教書籍占領了榜單的前半部分,餘下則大多是魔幻系列。從這張榜單中,是否能看清我們自己作為人類的本性?
《毛主席語錄》| 《古蘭經》 | 《新華字典》 | 《摩門經》 |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無人生還》[書籍]| 《指環王》|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 《達文西密碼》[書籍] | 《哈利·波特與密室》| 《麥田守望者》|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 《賓虛:基督的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