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

基本信息

機構簡介

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簡稱勞科院,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直屬社會公益性科研機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為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智囊團和思想庫。
勞科院歸口管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工與信息研究所
勞科院的前身是"中國勞動科學研究院",於1993年成立,1999年更名為"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現有職工185人,其中半數以上為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建院以來,組織完成了大量國家級、部級和院級科研課題。其中;"勞動力市場問題研究"、"新時期就業方針研究"、"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問題研究"和"社會保險問題研究"等課題,為國家和部門決策及制定有關勞動和社會保障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案設計。同時,還為地方勞動保障部門以及社會和企業提供了大量的政策諮詢服務和管理方案設計。與國內有關院校和研究機構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與首都經貿大學聯合培養了一批碩士研究生。研究開發了"企業勞動人事管理系統軟體",在全國推廣套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積極開展國際交流活動,與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韓國、德國等國家以及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關係。

職責和任務

其主要職責和任務是,開展勞動和社會保障基礎理論、決策支持和套用技術開發研究;參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領域的政策研究、制定和評估;開展勞動和社會保障理論和政策諮詢服務;研究、開發、推廣勞動和社會保障科研成果;培養勞動和社會保障科研及科技經營管理人才;開展勞動和社會保障領域有關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與合作;編輯出版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書刊及參考資料;提供勞動和社會保障科研網路信息服務。

歷史沿革

第一階段:管委會成立之前1981年 勞動部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成立
1982年 勞動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成立。
1988年勞動部工資研究所成立(中編辦[1988]24號)。
1989年7月勞動部國際勞工問題研究所(簡稱勞動部國際勞工研究所)成立(機編中函[1989]14號)。
1990年4月 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成立(人綜編[1990]21號)。第二階段:勞動部研究所聯合管理委員會成立1992年1月 勞動部研究所聯合管理委員會成立(勞人乾[1992]17號)。
歸口管理:勞動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勞動部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勞動部工資研究所、勞動部國際勞工與信息研究所、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代管中國勞動學會、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職工教育研究會。第三階段:中國勞動科學研究院1993年12月中國勞動科學研究院成立(中編辦[1993]66號)。
歸口管理:勞動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勞動部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勞動部工資研究所、勞動部國際勞工與信息研究所、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代管中國勞動學會、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職工教育研究會。
1994年2月 中國勞動科學研究院社會保險研究所成立(中編辦[1994]11號)。
1994年6月 撤消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分別成立國家教委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由國家教委管理)和勞動部職業技能鑑定中心(由勞動部直接管理)(中編辦[1994]20號)。
1996年5月勞動部國際勞工問題研究所更名為勞動部國際勞工與信息研究所(中編辦[1996]68號)。
1999年4月 勞動部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成建制劃轉國家經貿委(中編辦[1999]22號)。第四階段: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1999年6月 中國勞動科學研究院更名為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中編辦[1999]128號)。同時,歸口管理單位更名: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 ;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 ;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工與信息研究所 ;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 ;
2002年5月 國家圖書館勞動保障部分館成立。

歷任院長

------現 任 院 領 導------
田小寶 院長 黨委書記
李春光 副院長 黨委委員
劉學民 副院長 黨委副書記
王 競 副院長
------歷 任 院 領 導------
第五任 院領導 田小寶(1999.4-- 今)
第四任 院領導 劉貫學(1998.5--1999.4)
第三任 院領導 王東岩(1996.2--1998.5)
第二任 院領導 宋曉梧(1995.2--1996.2)
第一任 院領導 程映雪(1994.1--1995.2)

機構組成

院機關各部門勞科院歸口管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工資研究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工與信息研究所。各所內機構、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在本規定確定範圍內,根據自身業務情況和工作實際自行設定和確定。勞科院承擔綜合管理、組織協調和服務職能,院機關設8個處室:
1.辦公室
主要協助院領導負責院機關的綜合協調工作;負責院務會議、院長辦公會議的會務工作;制定院有關制度、起草檔案以及收發、文檔等工作;負責全院信息化和計算機網路建設的總體規劃、管理和服務工作;完成領導交辦事宜。
2.人事教育處
主要負責院內機構設定、人員編制、調配、工資、社會保險、考核、任免、教育培訓、高級職稱的評聘、老幹部管理以及人事檔案管理工作;完成領導交辦事宜。
3.財務處
負責管理全院的財務工作;負責院、所經費預算、決算、收支管理;負責院級科研項目的經費核算,對各所的財務活動進行監督和檢查;完成領導交辦事宜。
4.行政處
負責全院固定資產的歸口管理,負責基建和房屋維修;負責車隊、食堂、醫務室、電話室、保衛等物業方面的管理和後勤保障工作;完成領導交辦事宜。
5.科研處
組織編制院中、長期科研規劃和年度科研計畫;開發科研項目,組織下達科研課題的立項、招標、鑑定和驗收工作;承擔和組織綜合性項目的實施,對科研進度及經費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完成領導交辦事宜。
6.國際合作處
負責全院的外事工作及國際合作事務;編制全院外事工作計畫,制定院外事工作制度;負責組織派遣團組和人員赴國(境)外培訓工作;協調、指導科研學術交流方面的外事工作;負責編制外事經費計畫等;完成領導交辦事宜。
7.宣傳處
負責全院的科研宣傳工作;編輯《研究動態》,組織新聞宣傳、出版、發行工作;推廣勞動保障科研成果,匯集和提供科研信息;完成領導交辦事宜。
8.黨委辦公室(含工會)
負責全院黨群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完成領導交辦事宜。歸口管理機構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直屬社會公益性科研機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勞科院歸口管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工與信息研究所。
勞動科學研究所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簡稱勞科所)成立於1982年5月,是國內勞動領域研究的權威機構。長期從事勞動力市場、職業培訓、勞動就業、勞動關係及其調整、勞動法學與勞動保障立法、勞動基礎理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等領域的研究。按照出精品,出人才的辦所宗旨,勞科所圍繞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心工作開展研究,面向社會發展相關服務,為我國勞動保障事業的發展培養了一批人才,完成了政府、國內組織、國際組織、地方勞動保障部門、企事業單位委託的大量科研、諮詢項目,有力支持了勞動保障決策工作,為推動中國的勞動保障事業發展和提高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水平貢獻了力量。勞科所長期努力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領域中推廣套用現代技術,為普及科學技術作出貢獻,1999年被科技部、中宣部、中科協授予”全國科普先進集體“稱號。
勞動工資研究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原勞動部工資研究所)於1990年1月成立,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直屬事業單位,專門從事工資收入分配、勞動關係調整、勞動標準體系等方面理論、政策及套用研究;同時,將科研成果運用到實踐,開展工資業務培訓、提供諮詢及工資分配方案設計等項服務。
近年來出版的書籍有:《重構與創新—現代企業工資收入分配製度》、《經營者激勵與約束—年薪制操作》、《勞動崗位測評參考資料》、《崗位技能工資制實施問答》、《當代中外企業工資分配方法精選》、《企業工資改革成功啟示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與工資制度改革精選》等。
在理論與政策研究基礎上,根據企業實際和市場需求,為企事業單位深化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供諮詢指導和方案設計。主要服務項目有:工作分析與崗位評價、薪酬方案設計、績效考核體系設計、經營者年薪制和股權激勵實施方案設計、按技術要素分配辦法設計、職工持股計畫設計等。目前以為國內數十家大中型企業提供服務,包括寶鋼集團工資制度改革實施辦法、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方案、中國煤炭研究總院等12家科研院所工資改革操作辦法、湖北清江水利開發總公司薪酬方案、桂林旅遊發展總公司勞動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總體方案設計等。
根據社會需求和當年工資分配工作舉辦企事業單位主管勞動工資的經理人員和勞資人員培訓班,介紹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方面的最新政策、改革動向和具體操作辦法,同時每年組織國外考察團、培訓團,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和培訓。
社會保險研究所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於1994年1月成立,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直屬事業單位,由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遠歸口管理。
國際勞工與信息研究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工與信息研究所(簡稱國際勞工所)於1989年成立,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直屬事業單位,是國內研究國際勞工組織、國外勞動保障問題的專門機構。
研究國際勞工組織的政策並協助擬定有關對策建議;研究國際勞工標準及其制定、實施和監督並參與提出我國批准國際勞工公約的建議;參與我部對國際勞工組織的有關活動;開發國際勞工組織的勞動保障信息。研究國外勞動與就業基本政策和制度、勞動力市場機制與政策、勞資關係與勞動立法、勞動與就業的基礎理論和發展趨勢。研究國外社會保障的基礎理論和法規、社會保障體系及其運作、社會保險制度與管理、社會保險基礎理論和發展趨勢。開展同國際勞工組織、中外有關單位、科研機構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長期以來,國際勞工所緊緊圍繞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中心工作,在課題研究、翻譯出版、人才培養、基礎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其課題研究、翻譯出版的成果得到勞動保障部門、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良好評價。院屬機構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北京惠新勞動保障事務所是經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批准成立的勞動保障事務專業諮詢代理服務機構。現有各類專兼職核心專家25名。其主要業務範圍有:勞動保障政策法規諮詢;企業薪酬方案設計;企業工作分析與崗位設計;有關勞動契約、協定等事項的諮詢與代理;勞動保障信息交流合作和技術支持等。下設辦公室、職業介紹部、勞動事務代理部和職業培訓部。各部門業務範圍和主要職責如下:
辦公室
辦公室主要是為求職流動人員和用工單位提供人事代理服務的部門,代辦求職流動人員的個人檔案暫存管理;代辦人事委託代理單位人員的檔案保存和管理。檔案管理的內容主要有:代辦招工、提檔、轉正、定級等錄用、聘任手續;代辦養老、失業、大病醫療保險的建立、收繳和轉移;代辦職工退休審批手續;開具出國、出境、工齡、婚育等相關證明。
職業介紹部
對求職人員進行職業諮詢與指導。採用人才素質測評等技術手段,給求職人員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參考。
建立完整的用人單位招聘信息和個人求職信息網路,為用人單位和求職人員提供免費查詢人才信息庫。
勞動事務代理部
勞動保障政策法規諮詢;人力資源管理診斷;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戰略規劃;企業工作分析與崗位設計;企業人才選聘;績效考核方案設計;企業薪酬方案設計;企業培訓規劃方案設計;有關勞動契約、勞動爭議、仲裁等事項的諮詢與代理;勞動保障信息交流合作和技術支持等。
職業培訓部
求職人員職業能力和技能培訓,企業人力資源培訓、勞動人事和社會保障業務培訓等。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西街17號(科研樓414、419房間)其他職能部門職工代表大會
職工代表大會是勞科院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職工行使民主權利的機構。職工代表大會應緊密聯繫勞科院科研改革和發展實際,為充分發揮和調動全院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勞科院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為促進院的兩個文明建設創造良好的條件。職工代表大會在院黨委的領導下進行工作。職工代表大會在大會期間的工作由大會主席團主持,閉會期間日常民主管理工作由院工會委員會主持。
院學術委員會
工會
我院工會在院黨委的直接領導下,在部機關工會的親切關懷下,自1992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依靠院工會下屬的各級分會組織和全體工會會員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和勞動保障工作,認真貫徹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和歷次全會精神,團結奮鬥,努力進取,使院工會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大大增強了廣大職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我院工會現有會員142人,6個工會小組。工會主席:孫小是 副主席:吳厚德
青年團
勞科院團總支是院青年職工的組織,在院黨委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現有團員和28歲以下保留團籍的黨員26人,多為博士或碩士研究生,團總支下屬2個團支部,團總支團結和帶領青年同志,充分發揮青年人的優勢和各自的專業特長,結合勞科院科研工作實際,為勞科院的各項建設奉獻知識和力量。現任團總支書記:吳厚德。
婦女聯合會
勞科院現有女職工62人,勞科院婦女工作委員會(簡稱婦委會)是我院的婦女組織,在院黨委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婦委會團結和帶領全院女職工,充分發揮“半邊天”的作用,為勞科院的各項建設奉獻知識和力量。現任婦委會主任:孫小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