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物地理

中國動物地理

中國動物地理(zoogeography of China)中國動物生活的外界環境多式多樣,動物界組成豐富,特產種類多,區系及生態的地理變化明顯。 中國國土開發的歷史悠久,動物的分布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很大。在許多地區,特別是東部各地區,動物群的基本面貌已有很大改變。

簡介

中國動物生活的外界環境多式多樣,動物界組成豐富,特產種類多,區系及生態的地理變化明顯。中國國土開發的歷史悠久,動物的分布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很大。在許多地區,特別是東部各地區,動物群的基本面貌已有很大改變。

動 物 的 組 成

中國所產陸棲脊椎動物約2000多種,占世界全部種數的10%左右。其中鳥類所占比例最大,獸類其次,兩棲類及爬行類居後(見表)。
中國動物地理中國動物地理
產於中國的陸棲動物中,有不少種類為中國所特有,或主要分布於中國,如鳥類中的馬雞丹頂鶴長尾雉鴛鴦;獸類中的金絲猴羚牛毛冠鹿梅花鹿等等。第四紀以來,中國動物區系的變化不如歐亞北部劇烈,保存了一些較古老或珍稀的種類。舉世聞名的大熊貓即產於橫斷山脈北部及其附近。大熊貓在分類學上有其特殊地位,自成一科。在新疆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交界的礫質荒漠(戈壁)地帶,尚保存現今唯一生存的野馬。塔里木盆地深處有野生雙峰駝。洞庭湖和長江下游的白暨豚是世界留存到現代的兩種淡水鯨之一。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揚子鱷是世界罕見的鱷類之一。南起華南,北至華北都有分布的大鯢,即娃娃魚,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兩棲類。上述這些種類都是全世界所關注的動物。
中國動物地理中國動物地理

動物區系的起源和歷史演變

中國現存陸棲脊椎動物區系的歷史,按目前的化石材料至少追溯到第三紀後期的上新世。當時中國南北方的動物基本屬於同一動物區系──三趾馬動物群。中國現代哺乳動物的科和部分的屬,在該動物群中已先後出現。三趾馬動物群曾廣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的大部分地區,區域分化不明顯。當時中國的地理環境,北方屬於亞熱帶—溫帶,有較廣的草原和森林草原,南方則以熱帶森林為主。南北方動物與當時生態地理條件相適應,僅在優勢成分上有差別。第三紀後期以來,中國地理環境發生急劇變化,中國東部地區緯向自然地帶的分化趨向明顯。動物區系亦隨之發生明顯的區域分化。特別是幾次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自然地帶發生很大的擺動,對動物區系的演變及各時期動物分布區的移動,均有重要影響。至全新世初期,中國動物區系的地理分布基本上已與現代接近。這一複雜過程目前尚未充分認識,中國動物區系與鄰近地區的關係,特別是西部地區,尚缺乏較深入了解。但據已有的工作已基本說明了第四紀以來中國動物區系區域分化的一般趨勢。亦即在中國,由上新世三趾馬動物群發展至更新世中期時分化為北方的中國猿人動物區系和南方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中國現代的動物區系主要即為上述兩大動物群進一步演變和分化的結果。
中國動物地理中國動物地理

動物區系的地理分區

中國大陸的動物區系分屬於兩個界。南部約在長江中、下游流域以南,與印度半島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及其附近島嶼同屬東洋界,為亞洲東部熱帶動物現代分布的中心地區。北部自東北經秦嶺以北的華北和內蒙古、新疆至青藏高原,與亞洲北部、歐洲和非洲北部同屬於古北界,為舊大陸寒溫帶動物的現代分布中心地區。這兩大界在中國的分野,以喜馬拉雅山脈部分最為明顯。兩大界動物相互滲透,形成廣泛的過渡地帶,兩界之間的分界不易確定。根據大多數代表性動物的分布,這一界線大致相當於秦嶺和淮河一線,是許多主要分布於熱帶、亞熱帶種類分布的北限。

在中國範圍內,古北界和東洋界動物區系在系統上的區域差異,通常反映在較低級分類系統──的替代,但有時尚有科的不同,可進一步劃分為動物地理區。同一“區”的動物,在近代發展史上有密切關係,同時又與現代自然條件有較明顯的聯繫,通常表現為對區域氣候條件的適應。同一動物地理區內,地形和植被的地區變化往往導致區內動物組成的差別或亞種的分化。

中國動物地理區劃

在兩大界之下, 可再分為3亞界,7區

古北界下可分為兩亞界:東北亞界,中亞亞界。

東北亞界包括中國東北和華北地區,屬於季風區北部。其南界相當於暖溫帶的南界。動物區系主要由分布上屬於東北型的成分所組成,有一些北方型的成分。新疆北端阿爾泰小部分山地,動物區系主要由北方型成分組成,通常歸屬於歐洲—西伯利亞亞界。由於這一地區在中國面積甚小,故併入東北亞界闡述。

東北亞界的若干種類與歐洲部分的同類是不連續的,如灰喜鵲、刺蝟,並被認為是受到第四紀最大冰期的影響。當時,大面積冰川—冰緣氣候帶向南伸展,切斷歐亞北部連續的森林地帶,適應於北方森林的動物,曾向兩側沿海溫暖濕潤地帶退避。冰期退縮以後,這些種類未能恢復其原有分布。由此可見,東北亞界在第四紀最大冰期時,曾為動物的“避難地”,動物區系的歷史較為古老。亞界中東北型成分的形成,可能與此關係密切。東北亞界在中國又可分為東北區和華北區:
① 東北區。本區包括北部的大、小興安嶺,東部的張廣才嶺、老爺嶺及長白山地,西部的松花江和遼河平原。在中國古北界中,本區的鳥、獸及兩棲類組成均較複雜。爬行類則相反。陸棲脊椎動物各綱中的東北型,其分布區大多在本區中重疊。粗皮蛙、黑龍江林蛙、黑龍江草蜥、團花錦蛇、細嘴松鴉、小太平鳥丹頂鶴、東北兔和紫貂等均可視為代表性種類。北方型中的若干代表成分,如極北小鯢、胎生蜥蜴、柳雷鳥、攀雀、兔、森林旅鼠、駝鹿、馴鹿、狍、、貂等,亦分布至本區而具特色。
② 華北區。本區北臨蒙新區與東北區,南抵秦嶺、淮河,西起西傾山,東臨黃海和渤海,包括西部的黃土高原,北部的晉冀山地及東部的黃淮平原。屬本區特有或主要分布於本區可稱為華北型的種類很少,僅有無蹼壁虎、山噪鶥、麝鼴、林蝟、大倉鼠和棕色田鼠等。動物區系主要由東北型的廣布成分所組成。南、北方喜濕動物在季風區的相互滲透現象,在本區表現最為明顯。本區的南界與暖溫帶南界大致相符,為南北方類群較明顯的分界線。如南方的樹蛙、姬蛙、鴴雉、啄花鳥、太陽鳥、疣猴、竹鼠等種類,它們的北限,均止於暖溫帶南界,北方的海雀、鼠兔、蹶鼠等種類的南限,亦是如此。此外蒙新區成分,如小沙百靈、鳳頭百靈、毛腿沙雞、石雞、斑翅山鶉、達烏爾黃鼠和榆林沙蜥等向東滲透,幾乎貫穿本區全境。所以本區既是南、北動物,又是季風區及蒙新區動物相互混雜的地帶。

中亞亞界包括亞洲中部地區。在中國境內自大興安嶺以西,喜馬拉雅、橫斷山脈北段和華北區以北的廣大草原、荒漠和高原均屬於中亞亞界。動物區系主要由中亞型成分所組成,有些則廣布於全亞界。高地型的種類比例顯少。兩棲類貧乏。爬行類中以蜥蜴目占主要地位。鳥類中百靈沙雞、地鴉、雪雀等屬的種類見於全境。獸類中以有蹄類和嚙齒類最多。因地域廣大,區內動物分布有一定的區域分化現象,但不同分布型的成分在分類學上的分化水平低,表現中亞亞界內動物區系的關係十分密切。
中亞亞界在中國境內可分為蒙新區的青藏區:
① 蒙新區。本區包括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包括河西起廊)、塔里木、柴達木、準噶爾等盆地和天山山地等。兩棲類中以西部的綠蟾蜍、東部的花背蟾蜍、大蟾蜍為僅有的種,且均屬從外圍濕潤地區伸入本區的種類。爬行類中以沙蜥、麻蜥和沙虎等屬的種類最多,分布廣泛。沙蟒為西部荒漠的代表。鳥類典型種類有大鴇、毛腿沙雞、幾種百靈等。獸類中的野生雙峰駝、野馬、野驢和幾種羚羊等均為本區有蹄類的代表。嚙齒類中以跳鼠科、沙鼠亞科的種類占優勢。
② 青藏區。本區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東由橫斷山脈的北端,南由喜馬拉雅山脈,北由崑崙,阿爾金和祁連各山脈所圍繞的青藏高原。動物區系主要由高地型成分所組成。最典型的代表有獸類中的野氂牛藏羚、藏野驢,鳥類中的雪雞、雪鴿、黑頸鶴和多種雪雀,爬行類中的溫泉蛇和兩種沙蜥:西藏沙蜥和青海沙蜥,高山蛙是高原內部唯一的兩棲類,只見於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但在這些代表種類中,真正特化為高原類型的屬,只有藏羚、高山蛙和溫泉蛇等,為數均很少,其餘者多與蒙新區相同,而呈屬下或種下的分化。這一現象反映兩區間的密切關係及青藏高原抬升的地質歷史短促。

東洋界

中國範圍內的東洋界,屬中印亞界。
中印亞界 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的越南、高棉寮國泰國緬甸等(除馬來半島外)及附近島嶼。中國境內側包括秦嶺山脈和淮河以南的大陸和台灣島、海南島及南海諸島,其在中國境內的北界,即相當於北亞熱帶北界。動物區系除廣布種,大都屬於東南亞熱帶—亞熱帶分布型,此外尚有一些舊大陸成分和少數環球熱帶—亞熱帶成分,以豐富的森林及樹棲動物為特徵。
整個東洋界與古北界不同之處在於它的區域分化現象不明顯。在中國境內的基本特徵是熱帶成分(東洋界、舊大陸熱帶和環球熱帶)從南到北,由豐富到貧乏的逐漸變化。這一現象實際上是全球在更新世進入第四次大冰期以來,熱帶動物區系向南退縮的變化延續至現階段的反映。
中印亞界在中國境內可分為西南區、華中區和華南區:
① 西南區。包括四川西部,昌都地區東部,北起青海甘肅南緣,南抵雲南北部,即橫斷山脈部分,向西包括喜馬拉雅南坡針葉林帶以下的山地。本區動物分布以明顯的垂直變化為特徵。動物區系的主要成分則屬於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分布型的種類。獸類中的小熊貓和鳥類中的血雉和虹雉為其典型代表。特產或主要分布於本區的種類很多,橫斷山脈並為某些類群的集中地,如兩棲類中的鋤足蟾科、湍蛙,鳥類中的畫眉亞科和雉科,獸類中的鼠兔、絨鼠和食蟲類小獸等。此外,某些類群的相近種或亞種在本區及其附近地區的系統替代現象(水平的或垂直的)相當明顯,由於這一特徵使橫斷山脈地區被認為可能是物種保存的中心或形成中心。
西南區大部分屬於南北向的高山峽谷。高山部分有利於北方種類的南伸,如岩羊、喜馬拉雅旱等,沿高山草原可南伸至雲南;而峽谷部分有利於熱帶種類的北伸,如鸚鵡、太陽鳥、獼猴等可沿谷地伸入到橫斷山脈的中段或北段。
② 華中區。本區相當於四川盆地以東的長江流域。西半部北起秦嶺,南至西江上游,除四川盆地外,主要是山地和高原。東半部為長江中下游地區,並包括東南沿海丘陵的北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本區的南界,自福州向西南沿戴雲山經南嶺南側、廣西瑤山至西雙版納北緣。北界自秦嶺、伏牛山、大別山一線向東,大致沿淮河流域南部,而終於長江以北的通揚運河一線。
華中區動物區系是華南區的貧乏化。所有分布於本區的各類熱帶-亞熱帶成分,幾乎均與華南區所共有。由華南區向華中區,熱帶成分有明顯減少,以典型的類群(科)計算,約減少1/3,從本區南部中亞熱帶至北部北亞熱帶,進一步更行減少,僅為華南區的一半。本區與華北區共有的動物,大都為廣布於中國東部的種類。屬於本區特有的種類很少。其中大抵上限於本區分布的種類屬南中國型,如兩棲類中的東方蠑螈、隆肛蛙、鳥類中的灰胸竹雞,獸類中的黑麂、小麂和毛冠鹿等,均為區內分布較廣泛的種。獐的分布亦限於本區。

本區可再分為東部丘陵平原亞區和西部山地高原亞區。
③ 華南區。包括雲南與兩廣的南部,福建省東南沿海一帶及台灣、海南島和南海各群島。本區動物區系中各類熱帶—亞熱帶類型的成分,尤以西部最為集中。全區內廣布的熱帶種類如爬行類中的巨蜥,鳥類中的紅頭咬鵑、灰燕、橙腹葉鵯,獸類中的棕果蝠等,均屬典型熱帶的科。此外尚有一些在本區內分布較廣的種類,如兩棲類中的台北蛙、花細狹口蛙,爬行類中的變色樹蜥、長鬣蜥、中國壁虎,鳥類中的鷓鴣、白鷳、竹啄木鳥、牛背啄花鳥和獸類中的紅頰獴、白花竹鼠、青毛巨鼠和明紋花松鼠等。
台灣和海南兩島,動物科類與大陸相似,但因地理環境孤立,種類雖較貧乏,但有某種特有種和亞種的分化。同時有一些分布於大陸的相近種,在兩島交替出現,這一現象在鳥、獸中最為明顯。
本區可再分為5亞區:閩廣沿海亞區、滇南山地亞區、海南亞區、台灣亞區、南海諸島亞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