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細狹口蛙

花細狹口蛙

花細狹口蛙(學名:)為姬蛙科細狹口蛙屬兩棲動物。雄蛙體長約34mm,雌蛙體長約40mm。體色變異較大,背部一般有4條明顯的深色縱紋。皮膚粗糙,除四肢內側皮膚光滑外,全身密布扁平疣,腹面有少數色淺的大圓疣。鼓膜隱蔽,鼓環清晰。指端鈍圓,第一、第二指幾乎等長。趾端鈍圓,第五趾短而弱,趾間具微蹼,趾長順序為4、3、5、2、1,跖間無蹼,有外跖突。雄蛙有單咽下外聲囊,有雄性線。

基本信息

特徵

花細狹口蛙 花細狹口蛙

雄蛙體長約34mm,雌蛙體長約40mm。體色變異較大,背部一般有4條明顯的深色縱紋。皮膚粗糙,除四肢內側皮膚光滑外,全身密布扁平疣,腹面有少數色淺的大圓疣。鼓膜隱蔽,鼓環清晰。指端鈍圓,第一、第二指幾乎等長。趾端鈍圓,第五趾短而弱,趾間具微蹼,趾長順序為4、3、5、2、1,跖間無蹼,有外跖突。雄蛙有單咽下外聲囊,有雄性線。 體較窄長,體長32—44毫米左右,雌性略大;頭高而小,長寬幾相等;吻端略尖,突出於下頜,吻棱顯著,頰部幾近垂直;鼻孔近吻端,鼻間距與上眼險寬相等而小於眼間距;鼓膜不顯;舌長卵圓形,後端無缺刻;上下頜均無齒;內鼻孔後緣有光滑的犁骨齒嵴棱、左右不相遇,口腔深處有兩排鋸狀突起,橫貫在咽上方,前短後長。指端鈍圓,第一、二指幾等長,第四指顯然短小,均達第三指的第二關節下瘤;關節下瘤發達,各指均有指基下瘤;掌突大。後肢短,脛咐關節前達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端鈍圓,第五趾短弱;趾間基部微具蹼,踱間無蹼;關節下瘤發達;有內外蹠突。皮膚極粗糙,除前臂、脛、跗內側的皮膚光滑以外,全體密布疣粒;有少數大而色淺的圓疣作較規則的排列,一般自口角沿胸側有5—7枚大圓疣,向外在體下側也有若干淺色大圓疣。顳褶顯著,在肩基部形成凹痕。液浸標本整個背面為淺棕色或略帶灰色,與深包的體側部分極易區分;背面的斑紋極為醒目,而且變異較大,一般有四條明顯的深色斜縱紋。在胯部有一大圓斑點;頭側自眼后角至體側以及咽胸腹前端色深,有時咽部有兩條深色寬縱紋,四肢橫紋顯著。雄蛙有單咽下外聲囊,聲囊孔長裂狀。

生態習性

常匿居於住宅附近的深草叢中,很少在水內,在大的水塘中沒有發現過。產卵季節一般在三至九月間,卵產於小水坑內I卵深棕色,直徑1毫米左右,卵外有三層膠質膜,外層的上端成扁平小膠質囊,卵成片的漂浮於水面。早期蝌蚪與花狹口蛙極相似,僅體色為淺棕色。

生活環境

生活在30-300m海拔的平原、丘陵地區,常見於住宅或耕地周圍的草叢。卵平鋪成薄片狀,漂浮在水面。

分布範圍

雲南、廣東(廣州)、海南(白沙、澄邊、儋州、萬寧興隆、瓊中)、廣西(南寧、憑祥、龍州、上思)、香港;國外分布於緬甸、寮國、高棉、越南。

無尾目百科(二)

無尾目(學名:Anura)是屬於兩棲綱的動物,成體基本無尾,卵一般產於水中,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經過變態,成體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數皮膚也有部分呼吸功能。...
翡翠樹蛙
福建側褶蛙
峰斑林蛙
腹斑掌突蟾
腹斑倭蛙
高原林蛙
貢山齒突蟾
掛墩角蟾
洪佛泛樹蛙
橫紋樹蛙
花姬娃
紅蹼樹蛙
黑點泛樹蛙
合征姬蛙
海南湍蛙
滑跖蟾科
黑斑側褶蛙
黑耳蛙
黑蹼樹蛙
花姬蛙
華南雨蛙
華南湍蛙
虎紋蛙
花狹口蛙
桓仁林蛙
合江臭蛙
花齒突蟾
花棘蛙
紅點齒蟾
花細狹口蛙
華西雨蛙
海蛙
黑眶蟾蜍
金線蛙
鋸腿小樹蛙
棘皮湍蛙
棘腹蛙
金線側褶蛙
金江湍蛙
金秀小樹蛙
棘臂蛙
尖舌浮蛙
棘側蛙
景東臭蛙
景東齒蟾
棘指角蟾

九龍棘蛙
肯氏小樹蛙
寬頭短腿蟾
康定湍蛙
綠點湍蛙
隴川小樹蛙
雷山髭蟾
林芝齒突蟾
陸卵跳樹蛙
隆枕蟾蜍
六盤齒突蟾
利川齒蟾
涼北齒蟾
鱗皮厚蹼蟾
龍勝臭蛙
綠臭蛙
隆肛蛙
理縣湍蛙
涼山湍蛙
墨脫小樹蛙
勐養湍蛙
莽山角蟾
孟連細狹口蛙
墨脫棘蛙
勐臘小樹蛙
緬北棘蛙
寧陝齒突蟾
南江角蟾
南江齒蟾
屏邊泛樹蛙
盤谷蟾蜍
普雄齒蟾
秦嶺雨蛙
強婚刺鈴蟾
飾紋姬娃
四川狹口蛙
桑植蛙
塞舌蛙科
山湍蛙
三港雨蛙
沙坪角蟾
雙團棘胸蛙
飾紋姬蛙
沙巴擬髭蟾
史氏蟾蜍

四川湍蛙
天台蛙
台北蛙
頭盔蟾蜍
突肛擬角蟾
凸肛角蟾
威寧蛙
無指盤臭蛙
武夷湍蛙
無斑雨蛙
微蹼鈴蟾
西藏蟾蜍
小角蟾
鄉城齒蟾
細刺蛙
小口擬角蟾
蟼掌突蟾
錫金齒突蟾
小耳湍蛙
小湍蛙
喜山蟾蜍
香港湍蛙
西藏齒突蟾
胸腺齒突蟾
小棘蛙
腺角蟾
小山蛙
小弧斑姬蛙
仙琴蛙
西域湍蛙
圓疣樹蛙
隱耳蟾蜍
疣刺齒蟾
雲南臭蛙
疣足樹蛙
眼斑小樹蛙
棕背蛙
棕點湍蛙
中亞林蛙
中國林蛙
昭覺泛樹蛙
中華蟾蜍
昭平雨蛙
竹葉臭蛙
棕背臭蛙
棕褶樹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