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現上海市興業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是介紹中國共產黨誕生史跡的革命舊址紀念館。建於1952年,由“一大”會議室、中共創建史陳列室和革命史專題臨時陳列室3部分組成。“一大”會議室位於興業路76號底樓,家具與物品均按當年原樣陳列。中共創建陳列室有歷史文獻、文物和照片170餘件,陳列內容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產生及其活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革命史專題臨時陳列室曾分別舉辦過毛澤東、周恩來在上海的史料展覽。

基本信息

簡介

位於上海市黃坡南路374弄。館舍是兩排 9幢青、紅磚相交砌成、門首上端雕有裝飾圖案的石庫門樓房,總面積900平方米。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

它與當年的中共一大會址有機地連在一起。中共一大會議室,原是一大代表李漢俊及其胞兄李書城寓所的客廳。室內所有家具和物品均按當年原樣布置。紀念館對外開放的主要有中共一大會議室和《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文物陳列》。《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文物陳列》共展出歷史文物、史料和照片150件,生動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創建前後的歷史畫面。1921年7月23日,來自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代表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陳公博、周佛海,還有包惠僧及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等秘密匯聚在上海法租界的貝勒路樹德里3號(今興業路76號),舉行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開到7月30日,因受法租界巡捕房的干擾而暫時中斷。8月初的一天,大會的最後一次會議,改在浙江嘉興南湖一艘遊船上進行。

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開闢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時代,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1951年10月,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管理委員會,查實會址,稍事修繕後對內開放。1958年會址恢復原貌,並在緊鄰會址的房屋內辟設輔助陳列室。1961年 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7年正式定名“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對外開放。

2017年,列入國家發改委印發《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藏品

中共“一大”會議室,原是出席“一大”的上海代表李漢俊(原名李書詩)及其兄李書城寓所的客廳。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建黨大會在此秘密舉行。會址僅18平方米,居中置放大餐桌,桌上擺放茶具、花瓶、煙缸。長桌周圍放著供代表們坐的圓凳與方椅,兩斗小桌置於北端靠板壁處,室內照明為舊式燈罩與燈泡。這些陳列品,是經當年屋主李書城的夫人薛文淑鑒定繪樣後復原的,並經“一大”代表董必武、李達、包惠僧實地審定。會址後面的陳列室,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產生及其活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3部分。陳列面積 90平方米。近 200 件照片、史料、實物組成的陳列,重現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的歷史。現有陳列還全部展出了出席“一大”的13位代表和兩位共產國際代表的照片,附有簡歷介紹。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

該館藏品,近現代文物有3.9萬件,其中一級品348件。珍貴的文物有孫中山和李大釗早年用過的英文打字機;1920年上海出版的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第 1箇中文全譯本;五卅運動時期,劉少奇在上海總工會工作用的名片等。該館歷年來主辦的主要展覽有《太平軍進軍上海一百周年展覽》、《五卅運動展覽》、《紀念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三十周年展覽》、《毛澤東同志早期在上海的革命活動》、《董必武同志在上海》等。

該館編寫出版了《中共“一大”會址簡介》、《上海地區建黨活動研究資料》;編著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上海地方黨史大事紀》(1919~1927);與館外合作撰寫了《惲代英》、《李漢俊》傳。

修繕與擴建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上海市委非常重視對中共“一大”會址的調查勘實工作,指示市委宣傳部負責進行調查。1951年4月,查實確定中共“一大”會址在今興業路76、78號(原望志路106、108號)。會址查實後即開始修繕工程。1952年初修繕工程告竣。同年9月,會址內部亦布置就緒,中共“一大”會議室布置在樓上,開始內部開放,徵求意見。以後,附近居民反映會址房屋曾經改建,已非當年原貌。當年的武漢小組代表董必武在視察後回憶大會是在樓下舉行而不是在樓上。當時的房主人,李漢俊的嫂嫂薛文淑也反映,他們家放在樓下客廳的大餐桌從未搬到樓上過。經過深入細緻的調查核實,會址於1958年重新按當年建築原狀進行修復,拆除改建時增建的廂房,會議室亦按董必武和房主人的回憶布置在樓下。這樣,會址從房屋建築到內部布置都恢復了當年原狀。
紀念館紀念館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成立於1952年,初名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第一館,屬上海市文化局領導,1968年改今名。1984年3月,中共中央領導人鄧小平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1988年10月以後,紀念館改屬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領導。

紀念館原有館舍系利用中共“一大”會址所在地樹德里的原有房屋建築,共2排9幢一上一下的樓房,磚木結構,坐北朝南,為上海典型的石庫門裡弄建築。其中南面一排5幢房屋沿興業路(原望志路)。會址即在西首兩幢。北面一排4幢在黃陂南路(原貝勒路)樹德里弄內。全部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均按當年外貌原狀修復。

為了更好地保護中共“一大”會址這一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革命舊址,進一步發揮她在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1996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決定實施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擴建工程。擴建工程位於中共“一大”會址西側,新建築的外貌與中共“一大”會址建築相仿,保留20世紀20年代上海典型的石庫門民居風格。新建築占地面積715平方米,建築面積2316平方米。地上一層為觀眾服務設施,設有門廳、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和貴賓廳。二層為《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文物陳列》展覽廳。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擴建工程於1998年6月10日開工。全市廣大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人民民眾積極參與了工程的義務勞動和自願捐款。1999年5月27日,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工程在慶祝上海解放50周年紀念日竣工並正式對外開放。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專門為擴建工程竣工開放題詞“沒有共產黨就沒新中國”。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建館50年來,收藏文物3.8萬餘件,其中一級文物128件,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1千餘萬人次。1997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歷史意義

1917年,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從此,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作為自己的思想武器,重新考慮中國的實際,探索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新路子。

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和階級基礎。翌年,在上海、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等地和在日本、法國的留學生中先後成立了共產黨的初期組織--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出席會議的有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 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等12人,還有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他們代表了全國53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荷蘭人馬林和俄國人尼克爾斯基也參加了大會。由於受到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的注意和乾攏,最後一天的大會臨時轉移到浙江省嘉興縣南湖的一條遊船上舉行。大會通過了第一個黨綱和決議,選舉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此,在古老落後的華夏大地上,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指南的無產階級政黨。她滿懷信心,以改造舊中國為己任,為改變中國各族人民 被剝削、被壓迫的狀況,實現共產主義這一遠大理想,開始同軍閥、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鬥爭。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始建於1952年,位於上海市興業路黃陂南路口。紀念館現有館舍系利用中共“一大”會址所在地樹德里的原有房屋修建,為上海典型的石庫門裡弄建築,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會址於1958年重新按當年建築原貌進行修復,使其從房屋建築到內部布置都恢復了原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