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財經大學

中南財經大學

原中南財經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直屬的一所以經濟學科、管理學科為主,兼有法學、文學、哲學、理學等六個一級學科的普通高等學校。學校位於武漢市的武昌區,西望萬里長江,東接京廣鐵路,北依黃鶴樓,南鄰紫陽湖。中南財經大學(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是中國四大財經院校之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西望萬里長江,東接京廣鐵路,北依黃鶴樓,南鄰紫陽湖,是財政部所屬高等財經院校,已有60餘年辦學歷史。學校始於1948年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創建,並由陳毅擔任籌委會主任的中原大學,1985年9月,財政部下發“關於部屬三所財經院校改變名稱的批覆”,湖北財經學院改名為中南財經大學。1997年,該校的會計學、財政學、金融學、政治經濟學、貿易經濟學、投資經濟學被批准為財政部部屬高校首批重點學科,列部屬高校之首。2000年2月,國務院批准教育部的方案,中南財經大學、中南政法學院合併組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直屬教育部領導。

基本信息

相應解釋

中南財經大學中南財經大學
50年前,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作出重要決定——創建中原大學,並由第二書記陳毅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在中原軍區召開的“八一”紀念大會上,司令員劉伯承宣布中原大學正式成立,任命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為第一任校長,潘梓年為副校長(後任校長)。這一連串光輝的名字繪就了一個光輝的起點。1949年中原大學隨著解放戰爭的炮火南遷武漢至今址(隸屬中共中央南局和中南軍政委員會),逐漸薈萃了中南地區六省的中山大學、湖南大學、河南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中華大學、武漢大學等一批高等學校的師資和圖書資料,先後更名為中南財經學院(隸屬中南行政委員會,國家高等教育部),湖北大學(隸屬湖北省),湖北財經學院(隸屬國家財政部)。1985年11月定我為中南財經大學,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校名。
全校現教職1500餘人,其中教師600餘人。教師中正、事教授300餘人,其中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享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湖北省十大傑出青年,百名跨世紀優秀青年人才等榮譽稱號者約50人次。學校出版發行名列全國經濟類核心期刊第四的《中南財經大學學報》等六種有影響的學術刊物。1978年以來取得教材、專著、論文等各種類科研成果12000餘項,其中獲國家、部、省級獎勵近200項,包括我國經濟學界的多個最高學術獎項。在國家教委、財政部和湖北省組織的歷次考察評估中,均以優秀成績名列前茅
學校教學場地和設施完善,全部用地47公頃(700餘畝),建築面積近30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近百萬,電子網路連通世界,會堂可與專業劇場媲美,兩室一廳的學生宿舍猶如公寓,曾作為全國第四屆大學生運動會主會場和主賽場的運動場地,又作為全國足球甲級聯賽賽場。新的教學樓,辦公樓和國際學術報告廳已經聳立在校園中央。
校財經學科六類、層次齊全,其中有部省級重點學科10個。所有本科專業均有學士學位授予權,23個專業有碩士學位授予權,14個專業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並在中南地區最先設立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同時擁有工商管理碩士(MBA)招收權,研究生和本科生均有招收台、港、澳地區學生和外國留學生的招生權。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6000餘人,碩士研究生500餘人,博士研究生100餘人,在冊函授生、夜大生6000餘人,自修生8000餘人。建校近半個世紀以來,共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理論紮實,知識面較寬,專業技能熟練,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的高級財經管理專門人才13萬餘人。其中許多人已成為經濟管理、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黨政領導機關等各條戰線的高級專家、學者、領導幹部和優秀的企業家,還有一些畢業在國外、境外取得成功。
學校十分注重對外學術交流,早在50年代末期學校就招收了外國留學生。對外開放以來,有十多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其中一部分被聘為本校兼職教授,並有一批外籍教師常年在校任都。學校與10多所國外、境外大學建立了校際學術交流協作關係或結成姐妹學校,開展了一些由雙方國家資助的科研課題研究,取得豐碩成果。英國公認會計師會(ACCA)在學校設立了培訓中心。學校每年也派出多批教師出國、出境訪問、講學、進修。
建校50年來,學校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傳統,堅持“面向現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發展方向,形成了“團結、文明、求實、奮進”的優秀校風,在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將會形成更加有利於以培養人才為中心,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協同發展的機制。
中南財經大學是財政部所屬高等財經院校,有50餘年辦學歷史。該校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現有19個碩士點、9個博士點以及套用經濟學一級學科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總計可授碩士學位的學科、專業23個,可授博士學位1527人,此外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已授予學位345人;招收博士研究生208人,已授予學位96人。目前在校的碩士研究生504人,博士研究生109人。博士後進站7人,出站2人,在站5人。

簡介

原中南財經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直屬的一所以經濟學科、管理學科為主,兼有法學、文學、哲學、理學等六個一級學科的普通高等學校。學校位於武漢市的武昌區,西望萬里長江,東接京廣鐵路,北依黃鶴樓,南鄰紫陽湖。現該校已與中南政法學院合併,組成新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歷史沿革

中南財經大學是由中原大學財經發展起來的,中原大學,曾經的河南大學一部分,現在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前身和“華中師範大學”主要基礎,學校於1948年創辦,由鄧小平為第一書記,由第二書記陳毅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創建。1948年國立河南大學左右翼分裂,左派師生(占河大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在范文瀾教授帶領下投奔解放區寶豐縣大白莊村(現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肖旗鄉大白莊村),成立新的河南大學,為與開封河南大學區分,陳毅將其命名為中原大學,國立河南大學教授范文瀾出任校長,學校除革命幹部外基本上都是河大人(這類似於牛津與劍橋)。11月,將中原大學遷往開封河南大學校址辦學。1949年,中原大學遷往武漢辦學,主要系科成為今天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前身和華中師範大學的主要基礎。同時,河南省人民政府以中原大學醫學院、教育系師訓班500餘人和河南行政學院400多人為基礎,接回遷徙到蘇州的河南大學1200餘名師生,重組河南大學,省政府主席吳芝圃任校長,下設文教學院、農學院、醫學院、行政學院4個學院。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河南大學改為師範學院,已分裂的國立河南大學部分院系調往武漢,當時負責中南地區院系調整方案的是中南區文教委員會主任趙毅敏,河南滑縣人,河南大學畢業。趙毅敏在這次院系調整中毫無私心,積極回響中央“中南區集中建設武漢”的方針,將已分離河南大學的左派河南師生(即中原大學)遷往武漢,建設武漢,中原大學也服從黨組織安排隨中共中央中原局遷徙武漢。中原大學在武漢分開為財經學院、政法學院、教育學院(“華中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等,後為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再後來就更曲折,在“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的摧殘,經過種種磨難,終於在2000年2月,根據國務院批准教育部的方案,中南財經大學和中南政法學院合併,並於2000年5月26日組建成現在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5年9月,學校跨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

教學設施

全校現教職1500餘人,其中教師600餘人。教師中正、事教授300餘人,其中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享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湖北省十大傑出青年,百名跨世紀優秀青年人才等榮譽稱號者約50人次。學校出版發行名列全國經濟類核心期刊第四的《中南財經大學學報》等六種有影響的學術刊物。1978年以來取得教材、專著、論文等各種類科研成果12000餘項,其中獲國家、部、省級獎勵近200項,包括我國經濟學界的多個最高學術獎項。在國家教委、財政部和湖北省組織的歷次考察評估中,均以優秀成績名列前茅。
學校教學場地和設施完善,全部用地47公頃(700餘畝),建築面積近30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近百萬,電子網路連通世界,會堂可與專業劇場媲美,兩室一廳的學生宿舍猶如公寓,曾作為全國第四屆大學生運動會主會場和主賽場的運動場地,又作為全國足球甲級聯賽賽場。新的教學樓,辦公樓和國際學術報告廳已經聳立在校園中央。

學科建設

校財經學科六類、層次齊全,其中有部省級重點學科10個。所有本科專業均有學士學位授予權,23個專業有碩士學位授予權,14個專業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並在中南地區最先設立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同時擁有工商管理碩士(MBA)招收權,研究生和本科生均有招收台、港、澳地區學生和外國留學生的招生權。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6000餘人,碩士研究生500餘人,博士研究生100餘人,在冊函授生、夜大生6000餘人,自修生8000餘人。建校近半個世紀以來,共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理論紮實,知識面較寬,專業技能熟練,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的高級財經管理專門人才13萬餘人。其中許多人已成為經濟管理、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黨政領導機關等各條戰線的高級專家、學者、領導幹部和優秀的企業家,還有一些畢業在國外、境外取得成功。

對外交流

學校十分注重對外學術交流,早在50年代末期學校就招收了外國留學生。對外開放以來,有十多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其中一部分被聘為本校兼職教授,並有一批外籍教師常年在校任都。學校與10多所國外、境外大學建立了校際學術交流協作關係或結成姐妹學校,開展了一些由雙方國家資助的科研課題研究,取得豐碩成果。英國公認會計師會(ACCA)在學校設立了培訓中心。學校每年也派出多批教師出國、出境訪問、講學、進修。
建校60年來,學校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傳統,堅持“面向現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發展方向,形成了“團結、文明、求實、奮進”的優秀校風,在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將會形成更加有利於以培養人才為中心,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協同發展的機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