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京大塔

中京大塔

中京大塔位於寧城遼中京故城內東南角,俗稱大明塔,建於1013—1098年。中京大塔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高80.22米,塔基底徑48.6米,塔體直徑34米。高度上該塔僅次於陝西涇陽的崇文塔和河北定縣的料敵塔,為全國第三高塔,體積則全國第一。

基本介紹

中京大塔(俗稱大明塔)中京大塔(俗稱大明塔)

俗稱大明塔內蒙古赤峰市遼中京遺址上的八角密檐式磚塔。高達80.22米,周長113米 ,是中國現存體積最大的遼代古塔。位於遼寧和內蒙古交界處的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大明鎮,距離遼寧省邊界僅有十幾公里。1969-1979年間,此地曾屬遼寧。

赤峰境內的古塔共有九座,即上京南北二塔,中京三塔,慶州白塔,武安州白塔,敖漢五十家子白塔,元寶山區小五家白塔。這些塔均為磚砌,按其類型可分為密檐式和樓閣式兩種。
中京大塔位於寧城遼中京故城內東南角,俗稱大明塔,建於1013—1098年。中京大塔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高80.22米,塔基底徑48.6米,塔體直徑34米。高度上該塔僅次於陝西涇陽的崇文塔和河北定縣的料敵塔,為全國第三高塔,體積則全國第一。

歷史沿革

中京大塔中京大塔

大明塔興建的具體年代,至今尚無資料。根據1982年維修從塔上發現的一塊磚上寫有“壽昌四年四月初八……”等幾字推斷,認為大明塔應為遼統和25年到壽昌4年(公元1007年~1098年)間所建,據《元一統志》載可能建於遼重熙四年(公元1036年)。第一層大檐下塔身高近11m,每面嵌鑲浮雕造像,正中鑲成起券佛龕龕內蓮座上跌坐佛像,佛像面目寧靜神態慈祥、造型優美,姿勢各不相同,顯示了遼代佛文化的發達和高超的塑像水平。每位菩薩左右各有兩個肋侍造型優美,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均是遼代傑出的彩塑。塑像之上砌出華蓋,兩側上方各有飛天一對,飛天有的手持花束,有的手捧果盤,作供養佛狀。蓮荷花、牡丹花、海石榴、草鳳等,依然色調鮮明、華麗。飛天面相豐頤,長裙赤足,身纏衣帶,輕健飄逸,飛翔在彩雲之間,構成肅穆的禮佛圖景,可稱是遼代建築彩繪的精品。浮雕刀法簡練,線條流暢,形象莊嚴,栩栩如生,是遼代雕塑藝術中的佳作。每面的轉角柱都砌成二截塔的造型,上截刻有本面菩薩說法地名,下截刻有本面菩薩的法名。如:正北面左棱塔上截刻“曲女城邊說法塔”,下截刻“金剛手菩薩”,全是漢文。不論是佛像浮雕,還是其他文飾,堪稱罕見的藝術珍品。,佛塔各層有木檐,一層大檐下有仿木構石枋,斗拱只出一跳。二層以上木檐下全部是磚疊澀。塔頂基部高7.16m,銅頂高2.88m。整個大塔建築宏偉,造型秀美,工藝精湛。

塔身赤面有兩行蒙文,內容是“大清鹹豐甲寅年敬修”,為清代補修時所寫。塔座為須彌座,上部砌出仰蓮瓣經改造修建,成為每邊寬14m,高17m的直壁。大明塔歷時近千年,是全國目前現存磚塔中保存較好、體量最大的古塔。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近千年的風吹雨打,特別是經歷了元代7級大地震及1976年唐山地震,塔頂傾斜,風鐸、銅鑒大部墜落。歷史上對大塔可能有過多次維修,但未見史料記載。1981年國家投資50多萬元全面維修,歷時三年,於1984年8月全部竣工。維修後不僅將殘損部位全部修好,而且更換了原銅頂(原塔剎頂現存內蒙古博物館),新掛風鐸一千多個,銅鑒四十個。檐角鈴鐸隨風搖曳,顯示著時空的蒼茫深邃。

大明塔東側入口處一對石獅殘臂雄踞,愈見蒼勁雄渾古樸,給人以不隨時間而消亡的堅定感。就形制歸類此二石獅子與應縣木塔磚台北側惺道腳的石獅屬同一類型,硬是遼代遺物。又從舊照片中的位置判斷,原在遠處應為石像生陣列,現穆至塔跟前。 出遼中京故城遺址,約下午2時半,但距赤峰市區相距尚遠,且無高速公路,急行百五十餘公里,至赤峰市區,已近黃昏。

數百年的風吹雨打,特別是經歷了元代七級大地震及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塔頂傾斜,風鐸、銅鑒大部墜落。歷史上對大塔可能有過多次維修,但未見史料記載。只是在塔正面菩薩像兩邊有蒙文字兩行,翻譯為“大清帝國鹹豐甲寅年(1854年)修”。

為了保護這珍貴的建築,1981年國家投資進行全面維修,於1984年8月全部竣工。

中京大塔連同遼中京遺址在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結構

中京大塔中京大塔

大明塔位於遼中京內城的正南門——陽德門外東側。因遼中京延續到明代而只留下塔,人們習慣稱之為大明塔。塔築於高約6m的夯土台基上八角形平面十三層磚砌密檐式,總高80.22m 塔基底徑48.6m,塔體直徑34m,高度上該塔僅次於陝西涇陽的崇文塔和河北定縣的料敵塔,為全國第三高塔,體積則全國第一,在現存遼塔中雄居魁首。該塔雄渾凝重,巍峨矗立。晴日,便在百里之遙,亦可用肉眼望見。用清乾隆皇帝描寫此塔的詩句就是“自遠早見郁迢嬈”,若到跟前看一看,卻是“逼近欲瞻翻不易”觀者無不為工程之浩大、造型之壯觀、雕刻之精細而嘆為觀止,使人不禁肅然起敬。

密檐式磚塔為遼塔中最常見的一種,相比多層式塔和閣樓式塔,一般如陳明達先生所言:“略為瘦高,密檐重疊而無重壓之感”,但此塔塔體直徑與塔高之比近乎1/2,而塔基直徑與通高之比更大於1/2,總體造型卻是取渾厚的審美趣味,此是不同於其它遼代密檐式塔之處,或許是當時為國都的整體建築風格考慮吧?

中京大塔中京大塔

塔座為須彌狀,高20.5米,上部浮雕仰蓮,每邊14米,每面中部用磚浮雕三個古萬字。塔身分八面,每個棱面上都附有佛龕,龕內雕飾著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的凸起菩薩坐像浮雕。觀音頭上有華麗的寶蓋,兩旁各有一個體態輕盈,手持荷花,腳踏浮雲的飛天。每兩面相交的棱面上,每面左棱上象是一個二截塔的造型,上截刻有本面菩薩說法地名,下截刻有本面菩薩的法名。如:正北面左棱塔上截刻“曲女城邊說法塔”,下截刻“金剛手菩薩”,全是漢文。正南面的觀音像特別引入注目,她體形豐滿、姿態端莊、飄帶捲風,端坐於雲煙浩淼的蓮花台上。

塔頂基部高7.16米,頂高2.88米。塔剎是小型藏式喇嘛塔,南北各有一小門,上面寶珠、相輪、寶瓶都是紅銅鑄造。沒層塔檐椽頭均掛有銅鈴,計1350隻,微風吹拂,千鈴共鳴,如宮廷雅樂。整個大塔建築宏偉,造型秀美,工藝精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