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頜角

下頜角

下頜角由下頜骨的下頜支和下頜體組成,在面部左右對稱(正常時)通常如果該角角度過大會影響美觀,需要接受整形外科手術。下頜角手術是整形外科中改變人臉型的手段之一,包括磨骨下頜角整形、截骨下頜角整形或切線截骨下頜角整形和長曲線下頜角整形。

基本信息

簡介

下頜角下頜角
下頜角是下頜體與下頜升枝效果處所形成的角狀結構。下頜角處有咬肌的止點。咬肌的收縮使下頜骨上升,使上下牙齒咬合。下頜角與咬肌的止點位於人體面部的後下方,其大小與形狀對人體臉形輪廓有重要影響。不同種族,不同地區及不同生活習慣的人群下頜角的外形有很大不同。人類學上,可以下頜角的形態對標本的種族和地域進行甄別

美學標準

長期以來,有關改善臉型的研究一直倍受人們重視。這是因為臉型與容貌美醜關係極大,理想的臉型能給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臉型不理想,即使五官條件再好,有時也會使容貌美喪失殆盡,造成個體在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明顯壓抑

臉型作為一個人一定行為和文化特徵的外表徵象,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齡層次有著不同的美容學內涵。

在我國,歷來認為卵圓形臉型即俗稱的瓜子臉或鴨蛋臉是最理想的。尤其對於女性更為重要,因為只有這種臉型,無論從正面還是從側面看,都是比例協調的。而且,下頜角隱蔽,外形輪廓線流暢,具有曲線線條的美學優勢,能充分體現曲線美。

另一方面,作為我們亞洲人來說,顴骨不如西方人突出,面容細部也多纖巧,只有卵圓形臉型所襯托的五官最美。即使不加修飾打扮也給人以清秀溫柔之感。換言之,能充分體現自然美。

當前,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追求美、崇尚美已成為社會時尚。通過社會影響,人們總在按照文化中占優勢的模式來改變自己的求美行為,總希望自己的容貌,特別是臉型,符合當前公認的俊男靚女的標準。所以普遍追求卵圓形臉型。尤其是用人方面對其期望值現在還在不斷攀升。致使屬於短面、方面及雙側不對稱等非理想臉型者在求職、升學、擇偶等方面時時受到冷遇。因此紛紛希望改容換貌,主動提出要求改變臉型者與日俱增。

根據對北京地區12歲小學生臉型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卵圓形臉型者在人群中尚不足10%。但是短面臉型者卻高達25%。更有占總數的%的人表現出雙側面部不對稱。其餘的人也均程度不等地表現出在面部協調性和對稱性方面已遭到破壞。說明人群中臉型理想者僅為少數,而不理想者是普遍存在的。

現代美學認為“和諧”是容貌美三要素中的最高級形式。

首先,垂直方向的和諧是美的面型規律性表現形式之一。有人認為正常面下1/3與面中1/3高度應該大致相等。有人則認為面下1/3高度應接近面中1/3高度。但無論如何,面下1/3必須有足夠高度才可使表情自然。這是容貌美的重要基礎之一。若面下1/3高度明顯小於面中1/3高度,便會形成短面印象。俗稱“短下巴”甚至“沒下巴”。頦部軟組織往往代償性前突,唇下豐滿,紅唇正常曲線喪失,呈現一系列衰老狀態。多見於前牙咬合過深及牙齒重度磨耗者,也見於短面綜合症和先天性小下頜,以及兒童期體外傷所致下頜發育障礙等情況。所謂短面綜合症,主要來自臨床印象,突出表現為短面方面面型,過去認為非手術矯治不可改觀。

另一方面,面部和諧還要求寬度協調。美貌人群面中部寬度(雙側顴弓間距)均約為面下部寬度(雙側下頜角間距)的1.3倍。若面下部寬度等於或大於面中部寬度,均屬寬度不調。從正面看雙側下頜角部多過度外展,且嚼肌肥大,膨隆,前牙咬合過深過緊,給人以方面之感。從側面看下頜角的角度每小於正常人均值123度,甚至成為直角狀。對於男性這雖可說是具有陽剛之氣,但於女性則完全失去了靈秀與美麗。

對稱是面型美的另一種規律性表現形式,能給人以平衡、穩定之感,並帶來美的愉悅。雙側面部絕對對稱的人固然沒有,但不對稱若超過一定限度則為畸形,會使容貌美遭到破壞。只不過與面部協調性破壞相比是屬於第二位的。

雙側顏面不對稱可能是先天性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源於後天性因素。如第一和第二鰓弓綜合症、半面小體、半側顏面萎縮或半面肥大,單側創傷或感染,以及長期偏側咀嚼習慣等。現已肯定多數不對稱系由後天環境因素引起。其中首推偏側咀嚼習慣,而且以左偏嚼者最多。近年有關雙側面部不對稱畸形的有關研究表明,從替牙期到恆牙初期,甚至恆牙期,首先發生下頜移位,然後演進到骨骼發育異常,且異常程度由少到多,使雙側面部不對稱表現出明顯的年齡性加重趨勢。如果說源於先天性因素者除表現不對稱畸形外,常以伴有牙齒畸形為其特點。那么,源於後天因素——長期偏側咀嚼習慣者,則會突出表現為偏嚼側下頜角部外生膨隆,伴嚼肌肥大;且該側鼻唇溝加深、面中1/3高度明顯降低、頦結合部也向該側偏移。相反,對側半面平塌、皮下脂肪堆積、眶下區軟組織反顯豐滿。始於兒童期特別是生長快速期者不對稱畸形程度尤為嚴重。至於造成偏側咀嚼的原因,過去最為常見的是因一側患齲齒經常疼痛發炎,導致單側廢用,長期只能使用對側偏嚼。因一側尖牙或不良修復及充填,導致偏側咀嚼者也為數非少。當前,由於口腔醫學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全民中大力開展對齲病的群防群治工作,齲患率已明顯降低,以致引起偏側咀嚼的主要原因己不像以前,牙齒咬合關係紊亂已上升為主要誘發原因。所以,強調進行相應的正畸治療,特別是早期治療,對於防止偏側咀嚼意義重大。目前,隨著口腔醫學的進步,已提出預防性矯治和阻斷性矯治新概念。所謂預防性矯治是指發現影響正常生長發育的因素,保持正常(牙合)以防止錯(牙合)畸形的發生。阻斷性矯治則是指除及時消除病因外,還要及時中斷以往發現或正在發育中的(牙合)畸形,重建正常(牙合)。如果真正做到這幾點,對於防止雙側面部不對稱,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留任何手術疤痕,手術創傷相對於口內外聯合切口要小的多,恢復也明顯加快。

國內先進手術技術採用微創的方式也是因為口內入路,避免了損傷面部血管、神經的機會。手術的技術要求較高。

頜角區別

下頜角肥大
下頜角肥大多與咬肌肥大共同存在,所以很多學者統稱其為下頜角咬肌良性肥大。
下頜角過小
下頜角過小會影響側臉的美觀,由於側方觀察時下頜角的缺失而形成“馬臉”狀外觀。

肥大因素

1.遺傳因素
有一部分患者是由於遺傳引起,其父母或親屬往往也有下頜角肥大現象。下頜角肥大症多伴有咬肌肥厚,患者面形較寬大,多呈梯形臉。在美容整形外科中,要求瘦臉而進行下頜角整形術的求美者較多。
2.咬肌的過度發育凸出於兩側腮部
往往與青少年身體發育期過多吃零食、嚼口香糖(或檳榔)有關,也可以由於夜間磨牙引起。這些都使提上頜肌群(咬肌、翼內肌等)過度鍛鍊,刺激下頜角區的肌肉發育,最終外觀呈現“方臉畸形”。
3.下頜角部的骨性肥大
正常的下頜角的角度應是120°左右,外觀看起來沒有稜角,臉部線條柔和。如果下頜角的骨性過度肥大,就會讓人的臉部呈國字臉。
4.咬肌、骨性肥大同時影響
具體到每個患者,兩部分病因所引起的影響可能不一樣,骨性為主或肌性為主都有可能。但從臨床經驗上看,兩者往往同時伴發。

手術後遺症

1、面部腫脹

下頜角手術從口內做切口,對臉頰兩側的下頜骨進行截除或磨骨,之後再進行縫合。手術後面部會出現腫脹,這屬於正常現象,休息一段時間後腫脹會自動消失。要注意的是,術後要特別護理,讓傷口儘快癒合。
2、術後效果不明顯

下頜骨受到去下頜角手術創傷要形成骨痂,面部肌肉腫脹,骨痂增厚,覆蓋手術成效,手術後看起來效果似乎不明顯。其實,這個也不用太擔心,3個月之後,下頜角手術的效果會慢慢呈現的。不過,導致術後效果不明顯的可能性還有一點就是醫生在進行截骨或磨骨時沒有到位,去掉的下頜骨太少,使效果不明顯。
3、術後臉部兩側不對稱

下頜角手術屬於骨整形,若術前未做好精細的的設計,手術時醫生截掉的兩側下頜骨不一樣,會導致術後面部不對稱。正規整形美容醫院進行下頜角手術前會先進行CT掃描,準確掌握下頜骨的大小、形態,之後根據求美者的面部情況和要求,去掉大小合適的下頜骨。下頜骨手術是一項精細的手術,對醫生的技術要求和審美有高度要求,建議找經驗豐富的面部整形專家進行手術,降低手術風險。

4、神經損傷

手術一旦出現失誤,可能會損傷面神經下頜緣支,導致頸闊肌的中上部分、降口角肌和降唇肌癱瘓,面部變形(特別是面部有表情動作如微笑等時)、面部不對稱、面癱等。這屬於嚴重的下頜角手術後遺症,出現的幾率很低,只要找對醫院和醫生,做好各項措施,就能最大程度避免這種後遺症出現。

整形技術分類匯總

整形的治療範圍主要是皮膚、肌肉及骨骼等創傷、疾病、先天性或後天性組織或器官的缺陷與畸形。治療包括修復與再造兩個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