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祭祖

下沙祭祖

下沙祭祖習俗傳承了八百年,儀式規範,保存完好,具有開拓創業的文化特徵。把祭祖安排在重陽節,使得下沙的祭祖與眾不同,這充分體現了重陽節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與後來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相吻合。

下沙祭祖
2011年6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思銘公世祠 圖片2黃思銘公世祠 圖片2
序號:997 項目編號:X-90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
下沙黃氏祭祖習俗若入選國家級,將打破有人認為祭祖是迷信的說法,也將把祭祖這樣的中華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同時,對於喚醒市民對非遺的保護也有著積極意義。 “下沙黃氏祭祖習俗,一年兩次,海內外的黃氏宗親都會來。” 文化部官方網站上公示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中,深圳共有3個項目入選,下沙黃氏祭祖習俗便是其中一項。
下沙重陽祭祖習俗始於南宋時期。南宋淳佑八年,下沙村黃氏開基祖黃默堂去世葬於村北的蓮花山,其子孫開始每年重陽節到墓地祭祖。到九世祖黃思銘時期,下沙黃氏家族進入重要的發展階段。黃思銘去世後,後人於明朝末年在村內建“黃思銘公世祠”紀念他,墓祭、祠祭祭祀儀式也有了完整、嚴密的固定程式,並代代延續至今。
每年春秋兩季,在下沙村內的黃思銘公世祠和蓮花山的黃默堂墓地,黃氏宗親祭典都會如期舉行。春祭較為簡單,只拜祠堂,時間為每年清明前;秋祭是相對隆重的,既要拜墓,又要拜祠堂,時間為每年重陽節後的農曆九月十五日(拜墓)和九月十六日(拜祠堂)。把祭祖安排在重陽節,使得下沙的祭祖與眾不同,這充分體現了重陽節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與後來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相吻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