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村鎮

下村鎮

下村鎮位於新余市市郊,距城區15公里,境內駐有省屬花鼓山煤礦。東與馬洪鄉、水西鎮接壤,西和歐里鎮、觀巢鎮交界、北和人和鄉、水北鎮相連。鎮內有17個行政村,168個自然村,185個村民小組,總戶數9934戶,總人口54731人(含花礦10987人)。全鎮有國土面積144.08平方公里,有耕地51613畝,其中水田33083畝,旱地18530畝。現有18座小(二)型水庫,4座小(一)型水庫,區轄獅子口水庫,山青水秀,風景優美。

基本信息

概述

境內礦產資源儲量豐富,鄉鎮企業大多以煤產品為龍頭砂,以水泥、建築、矽石灰、鐵礦等為主;主要農作

下村鎮下村鎮
物有水稻棉花油菜花生紅薯菜等,以種植水稻、棉花為主;果樹有柑桔、板栗、萘李、黃花梨等;主要樹種有杉樹松樹油茶樟樹等。馬步塄的茶油,清香爽口,全市聞名。

全鎮現有國中3所(含花礦職工學校),國小16所,教師220餘人,在校生5628人,九年義務普及率達99.5%。鎮內有中心醫院1所,花礦職工醫院1所,醫療診所25個,共有醫務人員216人,醫生180人,設有內、外、兒、婦、燒傷科等18個科室,病床120張。

上新鐵路、上新公路,由南向北穿境而過,鎮域南部連線滬瑞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捷;境內有花鼓山電廠,電價低於國家指導價,方便各界投資辦廠;信息暢通、通訊發達,聯通、移動、電信、郵政涉及到每個角落。

行政區劃

下村原名霞溪,以山川秀麗、玉帶香泉、雲蒸霞尉之謂也。解放前夕,屬水北區水南鄉,江東區下村鄉、江東
下村鎮下村鎮領導
鄉、嶺下鄉何家鄉、三和鄉的一部分;解放初隸屬江東區,下設6個鄉。1956年合作化時,分高星、民主、青春、聯盟、前進、勝利、高升、愛國、友誼10個高級社,1958年公社化時,屬江東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火箭人民公社合併為下村公社,下轄:江東、龍湖、甘秀埠、大橋、下村、當下、何家、南村、杭橋、花堆、店下、里村共12個村委。1983年12個下村公社更名為下村鄉,下設爐前、龍湖、甘秀埠、下住、江東、大橋、下村、造里、羅家邊、馬步塄、杭橋、南村、何家、高升、千秋嶺、城潭、袁家、花堆、虹橋、城坊、步橋共21個行政村。1988年12個撤鄉建鎮,從而成為召集的下村鎮。2001年11月,下村鎮南村村委對門、老屋、山背3個自然村劃歸新余市高新技術經濟開發區管轄。2003年9月,將造里併入羅家邊。爐前併入下住,城潭併入千秋嶺,馬步塄併入杭橋,現轄17個村委會。

資源

下村鎮下村鎮文化活動
下村鎮依託極為重要的區位、資源優勢,形成了以煤炭鐵礦、石灰石、建築、水泥、食品加工等為主的主導產業群。全鎮已有年產煤12萬噸的小煤礦生產企業10個;年採石25萬方的採石場12個;年產礦2萬噸精礦的鐵礦粉廠4個;建安工程額達到1000萬元的建築公司1個;年產水泥8.8萬噸的水泥廠1個;資產總額300萬元的食品加工企業1家;年產精煤10萬噸的精洗煤廠4家。同時,鎮內駐有年產精煤31萬噸的省屬企業花鼓山煤礦,它能充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截止2003年底,全鎮有鄉鎮個私企業1077個,從業人員4687人,占全鎮總勞動力的25%,年實現總產鎮19350萬元。

發展

下村鎮人傑地靈,是世界風雲人物何大一的故鄉。歷代人物有宋朝張和,任監察御史;明朝張喬松,任雲南布政

下村鎮三櫻椒豐收
司;張條,任山海關守備;梁寅,於明洪武年間授禮部主事,其子梁岷,任古田縣令;土地革命時期的邱明貴,任紅軍團長;周貴科,長征老幹部,曾任九江市外貿局長。

隨著農村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下村鎮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3827萬元,財政總收入94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38元,二、三產業比77.8%,已列入全省重點鎮行政。

隨著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北京偉祥無人下井水力鑽孔開採無煙煤技術項目、新余市豫彰酒業有限公司、台灣余園農業實業有限公司、新余市日新線業有限公司等投資8000多萬元的18家外資企業相繼投產後,預計到2005年,可增加產值5000多萬元,增加稅收310萬元,財政收入可達11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00元。這些有利條件必然極大地拉動下村鎮的消費需求,必將為下村鎮的小城鎮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2007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4.5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0%和12%,固定資產投資8506萬元,同比增長84.6%,規模銷售收入1.8億元,比目標數增長20%;一、二、三產比重為2.7:4.9:2.4,以工業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格局已經形成,並成逐步擴大趨勢;包括超常規增長數在內,該鎮全年完成財政收入2573萬元,實際完成財政收入1835萬元,比2006年增加879萬元,增長91.9%;比2007年初任務數超收2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716元,比2006年增長13.1%。

文化底蘊

下村鎮下村鎮
下村鎮文化底蘊深厚,歷來就有重文尚教的傳統。元末明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梁寅從這裡走出,現有“夫子堂”遺蹟存世。世界風雲人物、抗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人何大一博士的故里也在下村鎮。全鎮上下傾力扶助教育事業發展,中國小教學水平多年來在全區位居前列。2007年,投資300萬元新建下村中學3300平方米教師辦公綜合樓和學生公寓以及其它基礎設施,下一步準備新建一棟教師單身宿舍樓,擴建運動場院,致力於把下村中學打造成為全省一流的農村中學。

相關信息

下村鎮下村鎮三櫻椒
2008年下村鎮河東村的三櫻椒實驗田里,當地民眾正在抓緊搶收成熟的三櫻椒,到處是一片忙碌而又喜人的景象。副鎮長趙會明、門繼富也特地趕到田間查看收成情況,詳細詢問三攖椒的長勢、市場價格以及銷路等問題,切身關心老百姓的利益。下村鎮黨委、政府根據中央一號檔案精神,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下大力氣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同時向農民宣傳有關現代農業常識,引導農民轉變觀念,自覺提高自身素質,走出了一條靠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效益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路子。河東村兩委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於去年引進了三櫻椒的種苗和種植技術,在村里開闢了100餘畝實驗田,經過兩年的種植實驗,三櫻椒不僅適合本土生長,而且經濟效益可觀,村里計畫明年將繼續擴大規模,推廣三櫻椒的種植。

澤州縣下村鎮

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下村鎮位於市區西北部,西傍沁水、北鄰高平,是該縣一“煤鐵大鎮”、“經濟重鎮”。全

下村鎮下村鎮
縣最高山武聖山就坐落在該鎮,著名的長河水就發源於此山。全鎮國土面積104平方公里,33個行政村,47個自然村,有9900戶、3.7萬口人。該鎮煤、鐵、石膏、瓷土等礦產資源豐富,工業發達,廠礦林立,鎮辦、村辦私營企業百餘個,國營、縣營企業有成莊煤礦和王坡煤礦、岳南煤礦等。下村鎮水資源豐富,有5個水庫、兩個塘壩,水面積800餘畝,為全縣之首。下村鎮是省委、省政府表彰的“綜合實力百強鄉鎮”“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鄉鎮”,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新一屆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翻開了下村鎮新的一頁。

下村鎮地形呈兩山夾一溝之勢,地勢西高東低,是典型的丘陵區。境內山嶺縱橫,連綿不斷。隨高山分布形成眾多山谷河流,澤州縣三條中心河流之一的長河就發源於此。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下村鎮歷屆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充分發揮煤鐵資源優勢,三個文明一齊抓,全鎮發生很大變化。鎮裡的重點企業有投資2920萬元建成的澤西179高爐,投資9000萬元建成亞鑫318立方米高爐,全國農村最大的沼氣站---晉宏日產3000方沼氣站,年產30萬噸以上礦井---西陳莊煤礦。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資1700萬元對東大路和下樊路進行了鋪修;投資1200萬元完成“村村通”工程;投資1000萬元架設了光纜線路,建成省內一流的演播大廳,電視覆蓋率百分之百;投資2500萬元建成全省一流的鎮辦中學和15所標準化國小;投資600多萬元發展旅遊業,聖公寺、白泉寺、報佛寺、長河水庫等旅遊景區初具規模。2005年,全鎮生產總值16.2億元,經濟總收入13.2億元,鎮財政收入72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06元。“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五年,頭年是關鍵,也是新農村建設的起步年。在這樣一個起點上,下村鎮黨委、政府審時度勢,順勢而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與時俱進,奮發有為,全力推進下村經濟社會全面跨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