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龍華烈士陵園東臨名剎龍華寺,和龍華古塔隔路相望。前身為血華公園,闢建於1928年,為陣亡烈士陵園,名血華園。1952年市工務局園場管理處接管整修,1952年5月1日對外開放,改名龍華公園。1964年,對公園進行擴建整修。

簡介

龍華烈士陵園建於原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舊址和龍華公園原址,位於上海市區西南,與華龍古寺毗鄰。龍華烈

(圖)上海龍華烈士陵園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士陵園建有紀念瞻仰區、烈士墓區、遺址區、烈士就義地、碑林區、青少年教育活動區、幹部骨灰存放區和遊憩區共8個功能區。

紀念碑矗立在陵園主軸線上,其正面鐫刻著江澤民題寫的“丹心碧血為人民”7個大字。紀念館分8個展廳,以1000餘件文物和大量照片圖片,展示自鴉片戰爭以來,為“獨立民主解放、建設”而戰鬥和犧牲在上海的200多位革命先烈的光輝業績。烈士紀念堂安放著500餘位烈士的骨灰,堂內設有一幅題為“碧血”的大型瓷版畫,是先烈崇高精神的生動寫照。陵園內有全國著名雕塑家塑造的10座大型紀念雕塑和集當代書法大成的龍華烈士詩詞碑林。

解放前,國民黨凇滬警備司令部位於公園西側,內設看守所,1927年到1937年,數以千計的革命志士曾被關押於此。公園東北為刑場。羅亦農、彭湃、陳延年和李求實、柔石、殷夫、胡也頻、馮鏗等革命志士就義於此。1985年,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把國民黨凇滬警備司令部、烈士就義地原址、龍華公園建為龍華烈士陵園,1990年動工,江澤民為紀念碑題寫碧血丹心為人民,鄧小平題寫園名,陳云為紀念觀題寫館名。

1992年上海市委決定將漕溪路上海烈士陵園併入龍華烈士陵園,1995年7月1日竣工對外開放,由鄧小平同志題寫園名的龍華烈士陵園位於龍華寺西側,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這裡原為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舊址和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解放後,作為革命烈士紀念地予以保護,20世紀90年代初與上海烈士陵園合併建設。1995年7月1日建成開放,是一座集紀念瞻仰,旅遊文化,園林名勝於一體的新穎陵園,素有“上海雨花台”之稱。

陵園結構

(圖)上海龍華烈士陵園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公園主題、主軸線、主體建築相交融;昨天今天明天交接,建築、園林小品、雕塑藝術相輝映。突出地把園林建園門內廣場保留了龍華公園原有的一片香樟密林,外圍散置龍柏、羅漢松等大樹,下層配置冬青等小灌木。龍華觀桃是上海歷史上有名的勝景,在陵園大門東側有大片桃樹林,種植碧桃、垂絲桃、壽星桃等品種500餘株,周邊內側還種有紅花夾竹桃。每當三月,但見落英繽紛,與龍華古塔交相輝映。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志未窮,牆外桃花牆裡血,一般鮮紅一般紅更使桃花與陵園聯為一體。

南北主軸線甬道兩側密植高大龍柏,圓柱型樹冠綿延成兩道綠牆,給人莊嚴、肅穆的感覺。外面兩側是兩排四季常青的雪松和葉色鮮紅的楓樹,下層地被種杜鵑花。體現出整個陵園的主體意境。甬道中段兩旁對稱的大花壇中,滿壇鮮花簇擁在烈士紀念碑前。

東西副軸線與南北主軸線垂直交錯,成為東西向的林蔭幹道,兩旁以廣玉蘭為主調樹種,配置茶花、八角金盤、八仙花等花灌木。副軸線東段伸入碑林區全部植竹叢,象徵烈士的高尚氣節。另一條副軸線位於西北部,綠化以墓地為主體,列植蜀檜柏作為背景樹,墓地前面鋪常綠草坪,四周群植臘梅、南天竹、桂花、石榴、紫薇等。 

(圖)上海龍華烈士陵園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紀念瞻仰區:陵園中部、南部的南北主軸線上,大門廣場內有傳統特色的門樓,樓頂上為鄧小平所題龍華烈士陵園,門外廣場東側保留紅岩,象徵革命烈士威武不屈的英姿。門內香樟林後為三層逐層升高和逐層向兩邊擴大的平台。第三層廣場正中,一座用紅色花崗石築成的巨大橫幅由鮮花凌空托起,碑正面鐫刻碧血丹心為人民,反面為碑文。紀念碑後面是紀念館,呈金字塔形。第二層平台兩旁,有獨立、民主、解放、建設兩組主題雕塑。

碑林遺址區:在陵園東側,緊依龍華古寺。共由兩座碑亭、四座碑廊、兩座碑牆和大型梯形式花壇組成。入口處是一座名為《且為忠魂舞》大型烈士群雕,底座鐫刻毛澤東手書的《蝶戀花》 ,兩座碑亭皆為方形,攢尖頂,亭中央各立一根四面有碑文的碑柱。碑廊外一側建有對稱的兩座碑牆,一牆鐫刻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全文手跡;另一牆鐫刻烈士詩文29首。在茂林修竹間,還豎立數十塊保持自然形態、大小不等的石林碑刻,星羅棋布,自然成林。

就義地及地下通道:位於陵園東北隅,南銜遺址碑林區,西臨紀念瞻仰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烈士墓區:由烈士紀念堂和烈士墓地及無名烈士墓組成。烈士紀念堂造型別致,圓形的頂部是斜面幾何形鋼架玻璃天棚結構,牆面內外共有三塊百年英烈歷史浮雕,紀念堂內有一幅瓷版畫,主題為碧血,取材於春秋的碧血丹心。墓地分東西兩塊,內植草皮。

碑 苑:龍華烈士陵園的碑林,占地20餘畝,是以烈士遺詩、遺文為主要內容的一座現代碑林。碑林位於陵園東西軸線的東端,西接紀念碑廣場,北通龍華烈士紀念地(遺址區),是一個充滿濃厚民族文化的環境。碑林有碑亭、碑廊、碑壁及碑石等四種碑刻形式。碑亭有2座,踞於東西軸線之上,每個亭中設四碑壁,周圍配有石凳。碑廊計4座,方形,外環為廊,中留天井,天井中築平台,樹自然巨石為碑。碑壁2堵,各長50米,設於碑林中段南北兩翼,起伏延伸。碑石有兩種,有 大塊的河卵石和大型的太湖石,千姿百態,立於亭、廊之外,站立在草地道邊和茂林修竹、花叢樹蔭之中。

碑林鐫刻李大釗蔡和森瞿秋白魯迅等創作的詩文90餘首,碑苑書法除個別為烈士本人手記外,余者皆為國內書法名家謝稚柳、顧廷龍、程十髮、沈鵬錢君陶賴少其李百忍王學仲等書寫,楷、行、隸、草、篆等風格各異的書法藝術與烈士詩文珠聯璧合,相映生輝。碑苑極富大地藝術風格,翠竹雅書,別具天趣。

修建歷史

(圖)上海龍華烈士陵園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1963年,中共上海市委重擬建造龍華烈士紀念公園,在原龍華公園的基礎上征地、圍牆、綠化,在公園入口處矗立“紅岩石”。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中斷。

1983年12月,趙世炎烈士夫人夏之栩來上海龍華後,上書中央建議修建龍華烈士陵園,鄧小平當月14日批示。次年2月,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了《關於籌建龍華烈士陵園的請示》和《關於龍華烈士陵園總體設計方案的請示報告》。中央4月14日批示同意。1987年,當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將籌建龍華烈士陵園的工作列入議事日程。1988年1月,國務院批准“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10月,江澤民為龍華烈士陵園紀念碑題寫“丹心碧血為人民”,鄧小平為龍華烈士陵園題寫園名,1991年2月,陳云為龍華烈士紀念館題寫館名。

199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根據國務院批示,批准上海市烈士陵園遷入龍華烈士陵園一併建設,建成的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依此批示,龍華烈士陵園建設工程於1994年5月27日開工,1995年4月5日完成土建工程,7月1日對社會開放,其紀念館於1997年5月28日開館。

龍華烈士陵園占地285畝,建有紀念、瞻仰、碑苑、遺址、烈士墓、就義地及地下通道、青少年教育活動和遊憩等區域。每一區域都由不同的建築群構成。人們在瞻仰緬懷英烈的同時,又沉浸在文化和藝術的氛圍中。

歷史回顧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上海城在東方崛起。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侵略和反動派的倒行逆施,曾使她蒙受過莫大的歷史恥辱。一大批優秀的中華兒女為民族的解放、國家的富強所建樹的豐功偉績,又使她擁有無尚的殊榮。

吳淞口的隆隆炮火,小刀會的獵獵義旗,辛亥革命的陣陣槍響,匯成了上海近代史上悲壯的戰鬥樂章。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莊嚴誕生。這是翻天覆地的大事變,上海從此成為現代中國的一座革命名城,成為中國工人運動、革命文化運動和各民主階層愛國民主運動的主要堡壘之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中,上海人民前仆後繼,英勇奮鬥,終於贏得了抵禦外來侵略和人民解放事業的最後勝利。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上海人民為保衛祖國,建設祖國屢建奇功,再造輝煌。

(圖)上海龍華烈士陵園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1927年(民國16年)3月,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初為上海警備司令部)在龍華鎮設立後,殺害和囚禁無數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土。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殺害的有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和優秀黨員宣中華、汪壽華、孫炳文、余立亞、糜雲浩、陳博雲。1928年有陳延年、郭伯和黃競西、楊培生、趙世炎、顧治本、周顒、陳喬年、鄭復他、羅亦農、李立一等,1929年有彭湃、楊殷、顏昌頤、邢士貞等。1931年2月7日夜,林育南等共產黨員和“左聯”五作家也在此被集體殺害。1950年4月,在當年淞滬警備司令部的刑場之一,今龍華路2501弄1號,經鎮民提供的線索,挖掘出18具完整的遺骸和數具頭骨、身骨及肢骨不全的遺.龍大道、羅石冰歐陽立安惲雨棠、李文(女)、伍仲文(女)、王青士蔡博真、段楠(阿剛)、彭硯耕、費達夫、劉爭、賀治平、湯士倫、湯士佺、李雲卿。1981年,上海烈士陵園將二十四烈士殉難處闢為紀念地,占地4畝,同年樹立“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碑。碑兩側搭建畫廊,陳列21位烈士圖照和生平介紹。碑後有一株枯樹,樹幹上彈痕累累。
1934年春,獄中革命志士為紀念死難烈士,寫下:
龍華千古仰高風,
壯士身亡志未窮。
牆外桃花牆裡血,
一般鮮艷一般紅。
1983年12月,趙世炎夫人夏之栩致函中共中央,建議在龍華建造烈士陵園。中共中央領導人胡耀邦鄧小平批示:“在龍華搞個烈士陵園,似乎勢在必行”,“建議規模與南京雨花台一樣”。此後成立由上海市民政局、市園林局、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市規劃局和中共上海市委黨史徵集辦公室組成的龍華烈士陵園籌建領導小組。1985年2月,上海市決定在龍華建造一座規模宏偉的烈士陵園。4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覆上海市園林設計院設計的方案。規劃陵園包括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在內,面積365畝。

(圖)上海龍華烈士陵園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龍華烈士陵園建有紀念瞻仰區、烈士墓區、遺址區、烈士就義地、碑林區、青少年教育活動區、幹部骨灰存放區和遊憩區共8個功能區。紀念碑矗立在陵園主軸線上,其正面鐫刻著江澤民題寫的“丹心碧血為人民”7個大字。紀念館分8個展廳,以1000餘件文物和大量照片、圖片,展示自鴉片戰爭以來,為“獨立、民主、解放、建設”而戰鬥和犧牲在上海的200多位革命先烈的光輝業績。烈士紀念堂安放著500餘位烈士的骨灰,堂內設有一幅題為“碧血”的大型瓷版畫,是先烈崇高精神的生動寫照。陵園內有全國著名雕塑家塑造的10座大型紀念雕塑和集當代書法大成的龍華烈士詩詞碑林

在上海一方熱土上,無數中國共產黨人和各黨派、各階層的志士仁人,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開創了我們民族的千秋大業,培育了一種崇高的民族氣質、革命精神和高尚風範。一位烈士,就是一座人生的豐碑。她昭示人們:先烈們走過的道路,是一條奮鬥之路,是一條不斷探索、追求真理之路,是一條輝煌的人生之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