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疾病]

三高[疾病]
三高[疾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高是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的總稱,它們是小康社會派生出來的“富貴病”。“三高症”在早期可以毫無症狀,也無異常感覺,常常因健康體檢才發現。但到了晚期可形成嚴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研究表明這三者臨床疾病的聚集並非偶然。1988年美國著名內分泌專家Reaven將高血糖中的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症、糖耐量異常,高血脂中的高甘油三脂血症和高血壓統稱稱為“X綜合徵”,即現在醫學界一般說的代謝綜合徵。高血脂可以引起血管栓塞;高血壓可以引起腦出血和腦血管破裂;高血糖可以引起糖尿病。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明確提出,防止心血管病的第一道防線就是減少“三高”和控制“三高”。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三高[疾病]三高[疾病]
“三高”與現代文明有關,故又稱之為文明病,屬於高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成年人群中患病率特別高。“三高”症非常容易並發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導致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在我國“三高”更是以其高患病率、高危險性、高醫療費用著稱.根據資料顯示,目前中青年白領的健康狀況令人堪憂。高血脂、脂肪肝等以往老年人容易得的心腦血管疾病都在中青年白領中提前報到。

除了遺傳因素外,常見於中老年人、運動量不足、長期超負荷工作或情緒波動者、吸菸者、肥胖症、患有某些內分泌疾病、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者,飲食不當(高鹽、高糖、高膽固醇、高飽和脂肪酸類的食物)等等。

醫學定義高血壓系指循環系統內血壓高於正常而言,通常指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症。通常是以低於140/90毫米汞柱為正常,而高於160/95毫米汞柱為高血壓。因它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故稱“悄悄的殺手”。
高血脂是指血中膽固醇或甘油三酯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現代醫學稱之為血脂異常。它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是心腦血管病發生髮展的危險因素。它發病隱匿,大多沒有臨床症狀,故稱為“隱形殺手”。
高血糖是機體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於正常值。是機體內一個獨立存在的病理改變,病變部位在血液,病變性質是血糖代謝紊亂。高血糖的臨床表現,可以有顯性的症狀,如口乾渴、飲水多、尿多、消瘦;可以是隱性的症狀,無明顯主觀不適。

疾病危害

三高[疾病]三高[疾病]危害
“三高”的危險性非常高:這些疾病在早期可以毫無症狀,也無異常感覺,而到了晚期卻可日趨嚴重,甚至危及生命。就高血糖而言,具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狀的患者已經不多見了,據統計,大約有一半左右的病人並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多數是在體檢時被發現或是產生腎臟、眼睛、周圍神經等併發症時才被查出來,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空腹血糖並不高,而其餐後血糖卻已超過了11.1mmol/L,如果僅僅是空腹抽血體檢的話,往往容易漏診。患了糖尿病而得不到及時診治的話,常會貽誤病情,以致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正常人的血壓每天在一定範圍內波動,早晨稍高,晚上稍低。若長期超負荷工作或情緒波動時,會使人常處於神經興奮(通常是交感神經)狀態,致使心率加快,周圍血管收縮,血管阻力增加,血壓上升。當血壓一直保持在高水平時,就稱高血壓病。血壓水平如不能得到控制的話,就會常感到頭暈、乏力,嚴重者累及心、腎,甚或引起卒中,有性命之虞。高脂血症本身可以毫無感覺,但是血清可以很渾濁,甚至狀如乳白色奶油一樣。但即使這樣,也不一定有不適之感。當長期血脂過高,大量脂質沉積在血管內皮細胞上,最終引起血管硬化,發生冠心病或腦中風時,才會有明顯症狀。而如果高脂血症病人伴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壓時,則會加速血管硬化的進程,縮短併發症出現的時間,對“三高症”患者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相互關係

高血脂與高血壓的互相影響

影響血壓升高的因素有哪些呢?正常人血管內膜是光滑流暢的,就像動脈壁彈性、血管的外周阻力、血液粘度是形成高血壓的重要因素,而血脂增高會在血管內膜下逐漸沉積呈黃色粥樣斑塊,如果不治療,就會逐漸破潰、出血、血管變狹、血液流動性減弱,便會使血脂增高血壓升高;,其實這三種因素也與高脂血症有直接關係。血脂長久的積累可造成血管硬化,使血管壁彈性減弱,血壓升高,這就是高血脂與高血壓的互相影響,並不是只有壞的影響,因為同時患有高血脂和高血壓,高脂血症還能使抗高血壓藥的敏感性得到降低,所以治療高血壓高血脂不止要單方面治療,應協調進行。

高血脂與高血糖的互相影響

很多糖尿病人都伴有高脂血症,並認為高血脂是糖尿病的併發症。而且血脂增高者還易造成心腦血管併發症。有過半的糖尿病病人有脂代謝紊亂問題。不撿查根本不知道,糖尿病引發血脂增高主要是胰島素不足時,體內脂酶活潑性就會減低,因此血脂容易增高。另一方面糖尿病同時還伴蛋白質和水、脂肪、電介質的紊亂。再一方面如果糖尿病人運動少,卻吃的過多,就會使體內脂類合成增多,導致血脂增高。而高血脂與高血糖的互相影響是什麼呢?就如高血脂患者由於胰島素在不利變化時,易誘發糖尿病。

高血壓與糖尿病的互相影響

尤其是肥胖型高血壓病人常伴有糖尿病,相反亦是如此,所以很多專家學者將兩者稱之同源性疾病。主要原因是:它們可能存有共同的遺傳基因;糖尿病易引起腎臟損害,從而使血壓升高。此外糖尿病人由於血糖增高,間接引起高血壓。由此可見,三者之間的關係密切,所以高血壓病與糖尿病患者在降血脂上要有深刻的認知。

致病原因

三高[疾病]三高[疾病]注意事項
三高的原因有很多,值得重視的是很多人年輕都市人認為現今的過勞生活是其最終走向成功之路的“關鍵基石”,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因此,很多年輕一族就會疏忽對自身健康的關注,“三高”疾病接踵而來,過勞生活一下子從“成功基石”變為了“絆腳石”。現今快節奏的工作往往會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很多人為了能“拼”出自己美好的將來,休閒時也不能完全放鬆,於是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容易悄然找上門。

飲食無規律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忙時就省下個一餐半餐,碰到應酬聚會時,則胃口大開,濃油赤醬的東西一概照單全收。膽固醇脂肪在體內悄悄醞釀,成為引發“三高”的導火索。

更危險的是有些人明知自己的很多生活習慣不夠健康,卻也懶得去糾正。但是時間一長,病症悄悄來襲,就只能“被動治療”了。所以我們必須改變觀念 ,把被動治療變成主動預防。把健康放在首要位置。

疾病防治

三高[疾病]三高[疾病]
1、及早發現、及早診斷。一般來說30歲以上白領工作者應定期檢測血壓和血脂,40歲以上要定期檢測血糖。

2、有氧運動和飲食控制。每天一定量的有氧運動有益於健康。如慢跑、游泳20~30分鐘。一旦有了“三高症”的跡象,則應進行飲食控制,尤其是要限制糖、鹽及脂肪的攝入。多進食含纖維高的新鮮蔬菜。

3、減肥。肥胖是“三高症”及冠心病的高危因素,減肥能減少患上述疾病的危險,促進血壓下降並提高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島素抵抗的狀態。減肥主要通過飲食、運動、藥物及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如邊看電視邊吃瓜子等來達到理想體重目標。

4、戒菸節酒。吸菸有百害而無一利,對於“三高症”患者來說,更有促使交感神經興奮,使心跳加快,周圍血管收縮,從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酒精則是高熱卡物質,每克酒精含7大卡能量,長期大量飲酒會導致高熱卡攝入,不利於“三高症”的預防和治療。

注意事項

飲食控制

均衡膳食營養抗高血壓:需攝入維生素B族、等營養素,它們富含在豆類芹菜香蕉等食物中,能改善脂質代謝,保護血管結構與功能,起一定降壓作用。抗高血脂:需攝入維生素A、C、E、硒等抗氧化營養素,它們富含在各類蔬菜水果以及菌類等食物 。抗高血糖:需攝入維生素D等營養素,它們富含在乳製品、海河鮮等食物中,能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耐量,改善血糖偏高所引起的併發症。

三高[疾病]三高[疾病]飲食結構
另外繁忙的都市人往往無暇講究三餐營養,加之口味、習慣等原因,僅依靠日常膳食並不能保證攝入充足的營養素。專家認為三餐之外,可額外補充善存一類配方全面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製劑,它每一粒都含有A-Zn30種營養素,能全面滿足身體對營養的需求。

預防三高應該從各個方面注意 。安靜的工作環境:實驗表明,緊張的工作會引發血壓升高,選擇安靜的工作環境能良好得控制情緒,能夠平穩血壓。別把繁忙作為藉口,規律地睡眠和運動是抵抗“三高”重要幫手。

食物以清淡為主,避免進食肥膩、刺激性、高膽固醇及醃製的食物。煮食方法應以蒸、滾、氽、 為主,避免煎炸。少肉多菜,肉類以瘦肉為主,去膏去皮。少鹽、少糖、少油。

碳水化合物

適宜——米飯、粥、麵食類、芋類、軟豆類。

應忌——番薯(產生腹氣的食品)、乾豆類、味濃的餅乾類。

蛋白質

適宜——脂肪少的食品(嫩牛肉豬瘦肉)、牛奶和牛奶製品(鮮奶油、酵母乳、冰淇淋、乳酪)、大豆製品(豆腐、黃豆粉、豆腐絲等)。

應忌——脂肪多的食品(牛、豬的五花肉、排骨肉、無鱗魚等)、肉類加工品(香腸等)。

脂肪

適宜——植物油、少量奶油、沙拉醬。

應忌——動物油、生豬油、燻肉、油漬沙丁魚。

維生素礦物質

適宜——蔬菜類(菠菜白菜胡蘿蔔番茄百合根南瓜茄子黃瓜等),水果類(蘋果橘子葡萄西瓜等),海藻類、菌類。

應忌——纖維硬的蔬菜(竹筍玉米),刺激性強的蔬菜(香辛蔬菜、如薺菜香菜類)。

運動防治

高血脂可引起血管栓塞;高血壓的危害是一系列的,會引起腦出血、血管破裂;高血糖則易引起糖尿病。年輕人特別是腦力勞動者工作過度,經常有頭昏、頭痛、腰酸背痛的症狀,是因為大腦缺乏氧氣與能量、身體缺乏運動造成的。對此可以從以下方面注意。
應注意給大腦增強足夠的營養。這包括注意空氣的含氧度,必要時可吸一些氧,注意多食一些大腦需要的營養物質,補充一些礦物質和維生素、蛋白質。
應注意科學用腦。加強身體鍛鍊,使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交替進行,工作時間不應太長,中間應小憩。最有效的恢復大腦活力的方法是注意休息。睡眠是人體最好的必須的休息方式,許多年輕人一遇工作壓力往往首先選擇犧牲睡眠,其實往往得不償失。
有條件的可選擇到康復醫學科進行腦循環儀、高壓靜電等物理治療,促進腦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環。推拿能使身體放鬆,減少壓力荷爾蒙,因為壓力所分泌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會對免疫系統造成傷害。每天接受45分鐘的穴位按摩,連續一個月後可使免疫細胞數目增加,免疫功能有明顯改善。
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個人喜好和實際條件請醫生制定合適的“運動處方”。鍛鍊時一般應選擇有氧運動項目。有氧運動是指在運動中肺通過積極的工作,通過加快心跳和呼吸頻率,來滿足運動中對氧的需求,實現運動中人體氧供需的動態平衡。有氧運動是健身的最佳方式,包括慢跑、快步走、腳踏車、游泳、跳舞、健身操、跳繩、上樓梯、划船、太極拳以及非競技性的桌球、籃球和羽毛球等項目。其中快步走、腳踏車、游泳、跳舞、健身操、跳繩、爬山等運動是有氧運動最常見的形式。每天應堅持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累計達30分鐘,每周至少鍛鍊3至5次。健身時,人們應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和健身需求,有針對性地加以選擇,而不宜選擇過於劇烈的運動項目。例如腦力勞動者因用腦頻繁,易患高血壓、神經衰弱等疾患,可選擇那些促進腦細胞發育,提高心肺功能的項目,如爬山、打太極拳等;身體肥胖,易患高血糖者,運動時可選擇強度小、靈活、輕鬆的項目,如步行、慢跑、騎腳踏車等;以降血脂、抗衰老為目的者,可選擇健身跑;以防高血壓為目的者,可選擇散步、騎腳踏車、游泳等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