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屍

三屍

三屍指道教的三屍神:屍者,神主之意。據說,三屍姓“彭”,上屍名"踞",中屍名"躓",下屍名"躋"。道教認為人體有上中下三個丹田,各有一神駐蹕其內,統稱“三屍”。也叫三蟲,三彭,三屍神。也有的指人痴,貪,嗔欲望產生的地方。是兼管監視、告密、教唆、破壞等種種惡行的駐身神。

基本信息

簡介

據說,三屍姓“彭”,上屍名"踞",中屍名"躓",下屍名"躋"。成形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 滲透到醫學領域,對藏象學說的形成產生
三屍三屍
了很大,古代陰陽學人認為陽氣產生於盤古開天闢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陽氣就是陽清之氣,雖有盤古真人將其劃分但仍不能完全隔離,陰陽二氣混雜從而化育了萬物。萬物中陰陽比較平均的就演化成了人和蟲。至陽者化為神,陽氣高於人者化為山神或靈獸。至陰者化為虛空,陰氣稍重者化身為草木。陰陽不平衡人的運勢走下坡,容易遇到小人。五行偏奇,或五臟有缺陷身體也會出現疾病。古代民俗中女為陰用昱珀、男為陽用鵐趾配九葉鈴蓮封印厄運使得陰陽歸位。陰陽歸位生靈各有所屬,東方鱗蟲,龍為長,魚類屬;南方羽蟲,鳳凰為長,眾鳥屬;中央裸蟲,人為長,無屬;西方毛蟲,為長,狼熊屬;北方介蟲,龜為長,鱉蚌屬。《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紀命符》稱:"三屍之為物,實魂魄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屍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饗食人祭拜。每到六甲窮日,輒上天白司命,道人罪過,過大者奪人紀,過小者奪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屍,恬淡無欲,神靜性明,積眾善,乃服藥有效,乃成仙。"由此看來,道教的三屍神要比佛教的俱生神更為惡劣。俱生神附於人體,有功記功,有過記過,還算公允。三屍神不然,它是專門"道人罪過的饒舌者。為什麼?因為它巴不得人們早死。人一死,它就卸掉監視人的差使,自由自在地到處遊逛,去享受人們的祭拜了。它的匯報也很頻繁,"每到六甲窮日"便上天,兩個月一次,一去就說壞話。人們對此感到莫大的威脅與恐懼,夢想成仙的人更把它當作第一道障礙。因為,
儘管一股勁地積善、煉功、服藥,也經不起三屍神頻頻上天去告狀,在上天那裡沒有好印象,怎么能成仙呢?不僅如此,《酉陽雜俎》前集還說,三屍神"一居人頭中,令人多思欲,好車馬";"一居人腹,令人好飲食,恚怒";"一居人足令人好色,喜殺"。按照此說,它又是人們做壞事的教唆者。《歷代神仙通鑑》卷八說:"三屍者,一名青姑,伐人眼,令人目暗面皺,口臭齒落;二曰白姑,令人腹輪煩滿,骨枯肉焦,意志不升,所思不得。"按照此說,它還是人們身心致病的根源。總而言之,三屍神是兼管監視、告密、教唆、破壞等種種惡行的駐身神。

概述

而仙人沒有給三屍神好處也沒有壓制他,所以還是被三屍神在背後給陷害了。於是上天給他們一劫難,就是讓他們開殺戒而消弱他們修煉的成果。而此時正好是商朝氣數已盡,所以仙人之間的矛盾和商周之間的矛盾也就聯繫了起來。
「劫」不是佛學名詞。是時間或時限的意思。惡因若累積到某種程度,便會發生某種災難,有的是區域性的,有的則是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但看造業人數的多寡和所造之業的輕重而定。今生造業不一定今生受報;但在過去中,於不同的地方,各人造了某類的惡業之因,就會在未來中的某個時代的同一環境中,受到相同的惡報。
「數」不是佛學名詞。屈原於《楚辭》的〈卜居〉內有云:「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此數是指占卜之術數;《書經》的〈大禹謨〉則云:「天之歷數在汝躬」,以及收錄於《文選》應璩所撰之〈與曹長思書〉一文內又云:「春生者繁榮,秋榮者零悴,自然之數,豈有恨哉!」這些都是講天理、命運或氣運之說。而將之與佛教的「劫」字配合,便產生「劫數」之說了。

動物

三屍是中國古代的動物分類學家們對人體寄生蟲的總稱。這個說法最早出現在郭璞對《山海經》的注釋中。他說,在所有的茯苓中,以鳴條之野出產的最為優質,因此鳴條茯苓在迷惑三屍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
道士葛洪指出,“屍”是這些害蟲的名字,“三”則表示這種害蟲數目巨大,對人類的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而另一位道士陶弘景則認為,在這裡“三”是實指,三屍是三種危害最大的寄生蟲。在《真靈位業圖》一書中,陶弘景詳細描述了三屍的性狀。

性狀

上屍寄居在腦後的玉枕穴里。這是一種藍綠色的蠕蟲,長一般在兩寸以內,極其纖細。當它在人的頭部遊動的時候,會引發強烈的酸痛感。當年曹操患的頭風病,事實上就是上屍造成的。
中屍則居住在背部中央的夾脊穴一帶。夾脊穴分布在脊椎兩側,如果中屍在這些穴位之間遊動,人不會有任何異樣,一旦中屍偏離背脊,那么它的寄主就要受到駝背的困擾了。中屍也是蠕蟲,比上屍略粗短,頭部有一些絮狀的觸手,身體是黑色的。
下屍則生活在尾閭穴內。尾閭穴又被稱為“尾閭關”,是人體一個重要的位置。如果把人體比喻成一個煉丹爐,那么這裡就是爐底受熱的部位。因此,下屍有決定人類生死的意義。下屍是血紅色的,渾身長著細密的短毛,看上去非常恐怖。關於它的形狀,一種說法是和蠶相似,一種說法,則認為如同身在娘胎里的小兒。當宿主死亡以後,上屍和中屍也隨之消散,唯有下屍形跡不滅,並且逐漸聚攏死者的魂魄,變成與生前沒有分別的遊魂。

傳說

另一位宋代學者張君房經過仔細勘別,對陶弘景的發現進行了補充。他指出,三屍事實上是被駐派人體的監察神。這三位身份別名叫彭倨、彭質和彭嬌。每到庚申日那天,三屍就會趁宿主熟睡時暫離人體,進入冥界將他們宿主當月所作的事情一一稟報,而冥界則根據這些記錄對人類的安危做出裁定。
這一秘密的破解讓張君房激動不已。他開始嘗試每當庚申日到來,就終日打坐誦經,而絕不入睡。張君房相信,這樣一來,寄生在自己體內的三屍就無法離開自己,回報冥界,而自己的作為也不會被記錄在案。這最終將導致自己的名字從司命神的死籍上消去。與此同時,為了避免自己的怪異舉動引起體內三屍的懷疑,他按照郭璞的指導,依靠服食以鳴條茯苓為主的藥物,來迷惑三屍。
三十年里,張君房從未在庚申日之內睡去。終於有一天,他突然在自己的弟子面前白日飛升,消失了蹤影。
不久之後的一個夜晚,張君房的一位弟子突然在夢境裡見到了自己的師父。張君房告訴他,由於在迷惑三屍方面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自己被派駐到他體內,充當那個名叫彭嬌的醜陋監督者。

道教中

道教概述

道教的信仰中,“三屍”代表人體內部的三種“惡欲”,即私慾、食慾和性慾......三屍,其原型是三種蟲子。道書《夢三屍說》曰:“人身中有三屍蟲。”具體包括上屍三蟲,中屍三蟲,下屍三蟲,所以稱為“三屍九蟲”。
首先是要斬除執念,如善惡/勝負/貪慾/女色等,佛家稱之為"破執".
“三屍”又稱“三蟲”,其概念源於漢代緯書。《河圖紀命符》曰:“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紀。惡事大者,奪紀,紀一年也;過小者,奪算,算一日也......
又人身中有“三屍”。“三屍”之為物,實魂魄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屍”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饗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窮(當為庚)日輒上天白司命,道人罪過。過大者,奪人紀,小者,奪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屍”。恬淡無欲,神靜性明,積眾善,乃服藥有益,乃成仙。”道教承襲此說,以治“三屍”為成仙之要。一方面給“三屍”取名並描述其各種罪行;另一方面,提出種種治“三屍”的方法。

道教的典籍記載

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微旨》已引《易內戒》、《赤松子經》及《河圖紀命符》言“三屍”之性質及危害,又在《遐覽》中著錄《三屍集》一卷,表明魏晉道教已視滅“三屍”為修道所必需。其後,南北朝至隋唐間,又有不少道書專論“三屍”及守庚申,《雲笈七籤》引錄為“庚申部”,載卷八十一至八十三。其《太上三屍中經》云:“人之生也,皆寄形於父母胞胎,飽味於五穀精氣,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屍九蟲”,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記人之造罪,分毫錄奏,欲絕人生籍,減人祿命,令人速死......
“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發落、口臭、面皺、齒落。“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伐人五藏,少氣多忘,令人好作惡事,噉食物命,或作夢寐倒亂。“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令人下關搔擾,五情勇(涌)動淫邪,不能自禁。”《中山玉櫃服氣經》則稱“上屍”名青姑,“中屍”名白姑,“下屍”名血姑。所述罪過大同小異。

消滅的方法

許多道書載有消滅“三屍”的方法,除以辟穀服氣、符咒、服藥以驅除三蟲外,主要為守庚申。《三屍中經》云:“凡至庚申日,兼夜不臥,守之,若曉體疲,小伏床數覺,莫令睡熟,此屍即不得上告天帝......經曰:三守庚申,即三屍振恐,七守庚申,三屍長絕。”《神仙守庚申法》云:“常以庚申日徹夕不眠,下屍交對,斬死不還;復庚申日徹夕不眠,中屍交對,斬死不還;復庚申日徹夕不眠,上屍交對,斬死不還。”守庚申以除“三屍”,在唐宋十分流行。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二云:“庚申日,伏屍言人過,本命日,天曹計人行。三屍一日三朝,上屍青姑伐人眼,中屍白姑伐人五藏,下屍血姑伐人胃命......七守庚申,三屍滅,三守庚申,三屍伏。”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云:“凡學道者未有不信其說,柳子厚最號強項,亦作罵屍蟲文。”又說:唐末某日,朝士會終南山太極觀守庚申,獨道士程紫霄持反對態度,笑曰:“三屍何有?此吾師托是以懼為惡者爾!”此外,唐末五代所出之《太上除三屍九蟲保生經》,除講“三屍”和守庚申外,著重講腹中“九蟲”:伏蟲、回蟲、白蟲、肉蟲、肺蟲、胃蟲、鬲蟲、赤蟲、蜣蟲;並附圖說明該“九蟲”所能導致的各種病變及滅“九蟲”的藥方。以現代醫藥學的眼光來看,所述雖與科學距離尚遠,但將“三屍九蟲”從“魂靈鬼神之屬”變為類似蛔蟲等“九蟲”,卻多少具有一些進步意義。
又:三屍,也是道教認為的人的三種妄念:痴,貪,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