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

三少

三少,三公的副職。亦稱三孤。《大戴禮記·保傅》:“於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漢書·百官公卿表序》:“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又立三少為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為孤卿,與六卿為九焉。唐 楊炯《明威將軍梁待賓神道碑》:“位隆三少,化浹五胥。”明 沈德符《野獲編·吏部二·二品直拜三孤》:“文臣至尚書,六年始得東宮三少。”

基本信息

基本詞義

詞語注音

三少:sān shǎo ㄙㄢ ㄕㄠˇ

詞語出處

王羲之王羲之
(1)、三公副職。亦稱三孤。《大戴禮記· 保傅》:“於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漢書·百官公卿表序》:“ 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又立三少為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為孤卿,與六卿為九焉。” 楊炯《明威將軍梁待賓神道碑》:“位隆三少,化浹五胥。” 明 沉德符《野獲編· 吏部二·二品直拜三孤》:“文臣至尚書,六年始得東宮三少。”
(2)、三位知名的年輕人。(1) 王羲之王承王悅 ,俱少年知名。人稱王氏三少。《晉書· 王羲之傳》:“ 敦嘗謂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當不減阮主簿 。’裕亦目羲之與王承 、王悅為王氏三少。”(2) 唐 李嗣真 與同時學士趙獻臣、徐昭 任職弘文館,俱稱少俊,館中號為“三少”。見《 舊唐書·方伎傳·李嗣真》。
(3)、謂三度返老還少。姚寬西溪叢語》卷下引宇文士及《粧台記序》:“ 春秋之初,有晉楚之諺曰:‘ 夏姬得道,雞皮三少。’” 楊慎《武后生牙》:“史稱武后 ,年七十,盛自拂拭,不覺衰耗,始信 夏姬 年逾七十,而雞皮三少。” 李漁閒情偶寄· 演習·變舊成新》:“豈非作者功臣,使得為 雞皮三少之女。”

分別介紹

少保

(1)、古代官名。“三孤”之一。 代始置,為君國輔弼之官。後一般為大官加銜,以示恩寵而無實職。《 · 周官》:“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 傳:“此三官名曰三孤。孤,特也。言卑於公,尊於卿,特置此三者。”
(2)、指太子少保。輔導太子的官。

少師

(1)、古代官名。“三孤”之一。 周 代始置,為君國輔弼之官,地位次於太師。 北周 以後歷代多沿置,與少傅、少保合稱“三少”。一般為大官加銜,以示恩寵而無實職。參見“ 少保 ”。
(2)、古代官名。 樂官。《 儀禮·大射》:“ 僕人正徒相大師,僕人師相少師。” 鄭玄註:“ 大師、少師,工之長也。”工,指樂工。《 論語· 微子》:“少師 陽 ,擊磬 襄 ,入於海。” 魯迅故事新編· 採薇》:“我今天去拜訪過了。一個是太師疵 ,一個是少師強 ,還帶來許多樂器。”
(3)、古稱之致仕者。《儀禮· 鄉飲酒禮》“主人就先生而謀賓介” 鄭玄 註:“主人謂諸侯之鄉大夫也; 先生,鄉中致仕者……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於鄉里。大夫名曰父師,士名曰少師,而教學焉。”

少傅

與少師、少保合稱三孤。明史 清史稿官職志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 從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 “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 從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為兼官、加官及贈官”。
後只作為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表彰,是虛職。
輔導太子的宮官 春秋時齊國設定。齊靈公以高厚為太子牙的“傅”,夙沙衛為“少傅”。見《左傳·襄公十九年》。西漢時宮官設太子大傅、太子少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