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蛇吞象

一蛇吞象

【典故】 古代傳說南海有一種蛇叫做巴蛇,它身長有800尺,能吃象。巴蛇把大象連骨頭都吞下肚裡,三年以後才把骨 頭吐出來,被吐出的骨頭可以醫治腹內疾病。這個傳說廣為流傳。 後來有人根據傳說,改編成“蛇吞象”的故事:古代有個窮苦獵人叫阿象,他憐憫一條餓昏的小蛇,精心得把 它飼養大。此後,阿象一再向這條蛇索取報答,使自己變成了富翁。但由於他的貪得無厭終於被這條蛇一口吞掉了。

基本信息

一蛇吞象

注音

yī shé tūn xiàng

釋義

亦作“巴蛇吞象”。巴蛇是傳說中的一種神蛇,長800尺,能吃象。比喻人心不足,貪得無厭。

出處

佚名《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戰國·楚·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示例

對於那些想~的人應該制止。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貪心不足

這個故事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形象描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