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吃遍中國

一本書吃遍中國

巴陵從事美食散文創作十餘年,曾在十數家報刊開設專欄、專版、專題。《一本書吃遍中國》是巴陵對近十年來美食散文的精選,作品在挖掘地方美食的歷史文化後,通過品味感知美食的味道,把讀者帶入一個滋味的世界。

巴陵與大酒店從業人員(湘菜名廚)過從甚密,關注飲食原材料及其歷史文化,主要挖掘地方美食的飲食文化,表現美食的歷史文化和品味美食的味道。特別是巴陵的味覺功能十分敏銳,能夠感觸及其細微的區別和抓住獨有的味色,形成獨特的文字,讓人讀後想吃,吃後回味。巴陵曾為全國各地到長沙品味的文化界食客解說長沙美食、湖南美食,食客聽後食慾大增,滿嘴生津。巴陵的每一篇美食文章都涉及到當地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人文地理、食材、味覺、製作方法和人際交往等內容,注重美食的人文和歷史,傳達當地的風土民情,形成文化大餐。《一本書吃遍中國》集合了人文地理、美食、菜譜、旅遊等書的優點,形成巴陵食經。

《一本書吃遍中國》以地域來挖掘飲食文化和食材,講述飲食中的故事和文化,達到一種食即文化的標準。寫作本書的目的是挖掘各地的地方美食資源,為大廚和食客尋找食材,把民間美食推薦到都市、乃至全世界,提供給大家了解和品味。

圖書信息

《一本書吃遍中國》,巴陵著,企業管理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書號ISBN978-7-5164-0134-7,定價:32.80元。

封面封面

內容介紹

:全國三大美食家,北京的古清生,主要是寫旅遊中偶遇的美食,遊走性比較強,用敘述的流暢美食的味道;廣州的沈宏非,生活在大都市,主要寫酒店美食,多加入男女關係,被稱為飲食男女;長沙的巴陵,與大酒店從業人員(湘菜名廚)過從甚密,關注飲食原材料及其歷史文化,主要挖掘地方美食的飲食文化,表現美食的歷史文化和品味美食的味道。特別是巴陵的味覺十分敏銳,能夠感觸細微的區別和抓住獨有的味色,形成獨特的文字,讓人讀後想吃,吃後回味。巴陵曾為各地到長沙品味的食客解說長沙美食,食客聽後食慾大增,滿嘴生津。
巴陵從事美食散文創作十餘年,創作了五十餘萬字的美食散文作品,曾在全國數十家報刊開設專欄。本書是巴陵近十年來的美食散文精選,作品在挖掘地方美食的歷史文化後,通過作者的品味,感知美食的味道,把讀者帶入一個滋味世界,遨遊在美食在海洋。

作者介紹

:方八另,筆名巴陵。1979年12月生,湖南新化人,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美食旅遊專欄作家。1996年起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在美國的《新絲語》雜誌、香港《黑白》文學期刊發表巴陵專欄,在馬來西亞的《千島日報》、香港《大公報》、及國內的《青年文學》、《當代人》、《讀者》等文學期刊及《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工人日報》、《農民日報》、《福建日報》、《山西日報》、《安徽日報》、《雲南日報》、《湖南日報》、《新民晚報》、《北京晚報》、《羊城晚報》、《揚子晚報》、《重慶晚報》、《錢江晚報》、《福州晚報》、《合肥晚報》、《武漢晚報》、《燕趙晚報》、《華西都市報》、《南方都市報》、《燕趙都市報》、《三湘都市報》等報紙發表文學作品3000餘篇(首)。曾在《安慶晚報》、《呼和浩特晚報》、《科學與文化》、《四川航空》、《車友報》、《航空畫報》等報刊開闢美食散文專欄、專版、專題,在《飲食科學》、《醫食參考》等報刊發表美食文章較多。《湖南省旅遊志》主筆,出版《秋聲高處》、《村莊散記》、《嘗遍大中國》、《嘗遍大中國(二)》、《一本書吃遍中國》等散文集,主編叢書十餘種。

封底推薦

巴陵與當地人、廚師打成一片,這種深入的體驗,讓他的文章更真實,更富細節,讀者能讀出每道菜的背後故事。
——徐上峰《味覺的美學審視》
方八另在文學湘軍中扛起食文化旗幟,基於洞庭湖,或者湘江,融匯天南地北之食。方八另一路走著,一路品著,一路寫著,表達的是一種人生的心態。
——古清生《美食湘軍方八另》
巴陵文筆清新,意蘊深沉。從書中文章的標題看,像是一個選單,可一看內容,卻發現每個看似簡單的選單式標題下,卻都藏著無數鮮為人知的美食故事,有作者親身親歷的,也有作者研習考究的,讀來情真意切,收穫頗多。可以說,此書既是一部美食著作,又是一部旅行佳作。巴陵說:“人生如美食,都需要自己去品味和嘗試,真正的味道只有自己知道。”吃,最能讓人看到人性的一面。吃出味,體現了作者對於吃的研究和吃的藝術追求,古今美食家如此,巴陵亦如此。
——北雁《藏在味蕾里的人文》

目錄

第一輯魚味無窮
橘子洲黃鴨叫
瀏陽手撕魚
南方烤魚
赤壁長江魚
翠玉魚皮
魚嘴巴的冬天
甜酒澇魚
梧州石鼓魚
鳳凰苗魚
魚刺憂傷
魚片飄香
魚躍岳陽樓
第二輯雞鴨成群
珠梅雞
漣源珠梅雞
東安雞
永州血鴨
益陽黃燜雞
安慶口水雞
黃州水煮鴨
風味鴨寸骨
北正街的啤酒鴨
板栗燉雞
水果清香鴨肉揚
錢糧湖土鴨
梅山雷打鴨
鳳凰血粑鴨
南京野水鴨
江永田螺雞
成都鴨舌
第三輯茶語酒香
高椅油茶
侗寨苦酒
安化擂茶
香馨普洱
黑茶故里
新化歡茶
江華冬梨子茶
溈山禪茶
蘭州八寶蓋碗茶
青海茯茶
天香雲翠
成都茶味
蒙洱
渠江薄片
奉家米茶
湘陰姜鹽茶
羅布麻茶
衡山雲霧
衡陽湖之酒
新化水酒
品酒養性怡情
第四輯肉肆醬香
狗肉香
廣漢兔頭
過年臘肉
臨澧缽子肥腸
豆腐拌肉
思鄉的辣椒炒肉
流落湖湘的川菜——豬腳王
骨頭文化
感受雄性牛鞭
邵陽豬血丸子
記憶里的紅燒肉
家庭風格的湖南扣肉
侗寨醃肉
衡東頭碗
第五輯西部食旅
敦煌醬驢肉黃面
豌豆顛的顏色慾望
蘭州馬子祿拉麵
敦煌洋芋粉
蘭州酸辣羊蹄筋
馬大鬍子羊羔肉式樣
格爾木烤羊雜
敦煌酒棗
第六輯清湯寡水
閩東名菜佛跳牆
蟹王魚唇
南京哧啦
青瓜清湯
金城灰豆湯
豆花
廚房湯補
青海麥仁粥
西北羊雜碎湯
芋糊清色
一碗情深
株洲雜菜湯
第七輯名優雜食
飄香長沙城的臭豆腐
品味南瓜
蔡記滷麵
墮落街口味蝦
"高貴"的馬齒莧
糯藕
黔城美食古韻
豆腐年代
長沙冬天一鍋涮
合肥小龍蝦
江永香芋
十月紅薯香
廣漢金絲面
麻糖
南嶽豆腐煲
永豐辣醬
桂林米粉
洋芋飯
辰溪酸蘿蔔
靖港豆腐
南溪豆腐
津市牛肉粉
第八輯副談飲食
冰清如柚
一個柑橘的思想
愛似鳳梨
西瓜清涼
苦爽青蓮
人生如滋味
美食危機與機遇
親福皆美味
時尚美味王子

圖書評論


人文歷史中的旅食風情

——讀巴陵的《一本書吃遍中國》
文/黃湘琳
如果說旅遊是種生活休閒,那么旅食則是種人生休閒。同樣是在路上的狀態,只是旅食多了份探索與品味罷了,除了眼前的秀色可餐,還有舌尖上的風流愜意和回味。
都說一本好書像扇窗子,能給讀者開啟一窗未知地域的風景。讀《一本書吃遍中國》給了我一段充滿溫情、友愛和深厚人文歷史的美食之旅。合上書本,我依舊思緒紛飛,腦海里飄滿了大江南北的茶語酒香和各色菜餚的鮮香爽口,久久難於釋懷。
旅食是一種生活狀態,巴陵以一顆赤子之心行走在中國的蒼茫大地上,滿心虔誠,只做一個誠實的品嘗者,腳步深入幾千年前的蚩尤部落文明故地,深入古老的苗、侗、瑤少數民族聚居地,行走在戈壁荒漠或江南古鎮的小巷子裡,舌尖上帶著探索、品位、鑽研與耐性,專注而細緻的感受茹毛飲血時代傳承下來的最原始的美食滋味。
旅食是種細心的尋找,人類的靈魂本質里,或許都有一種濃厚的故鄉情結、同類情節,為此,人生總處在不斷尋找與追求的路上,歷史的車輪碾過,尋找變得濃烈而寂寞,但因為有美食為伴,追尋的路上儘管風塵僕僕,卻也戀戀風塵,且讓這風塵里更增添了一份風情。
中國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一年四季、一日三餐,花樣繁多,品種各異,而對於四季的美食品味,巴陵自有一番體會和感悟,締結著垂涎欲滴的美食文字。
在萬物新生的人間四月天,聚三五好友於橘子洲頭,臨江而立,目染蒼生,天地開闊,江波沉浮,這是吃橘子洲黃鴨叫的最好時節。老闆端上鮮香的黃鴨叫,好友們開懷暢飲、大塊朵頤,美食美景,美酒美詩,人文與自然融為一體,相得益彰,魚味無窮。人生得此佳境,夫復何求?
或者在初夏的傍晚,清風朗月,疏星點綴,與朋友家人圍在夜宵攤點的小桌上,就著濃厚的溫情氛圍吃一頓南方烤魚。一方水土養一方鮮魚,一方文化養一方食客。南方烤魚精緻細膩,濃香四溢;北方烤魚簡單大方,清淡鮮美。一個用長江水烹飪,一個用黃河水燜煮,水土服,則美味出。巴陵說,烤魚出生薄弱,起初是上不了廳堂的菜,委委屈屈的出現在夜宵攤點和路邊小吃店,像個露宿街頭的孩子,隨著經濟繁榮、飲食業發展,才重新搬上餐桌。巴陵在字裡行間的悲憫意識和人文情懷無不讓人為之動容,地方小吃的繁盛也與經濟發展、社會興衰聯繫密切,一榮俱榮,一衰百衰。菜品如此,民生何為?
寒秋臘月里,還是三三兩兩的朋友聚在一起,在家圍爐烤火,聚眾閒談,桌上擺滿酒品佳肴,最是少不了一盤大閘蟹或魚嘴巴,在草草杯盤與昏昏燈火中,話人生,皆笑語。
有魚嘴巴的冬天,不寒冷;有飄香魚片的日子,令人賞心悅目;而記憶里揮之不去的甜酒澇魚與瀏陽手撕魚,則吃的是與妻子的美好姻緣和夫妻恩愛,是家庭的幸福和溫暖。還有梧州石鼓魚與鳳凰苗魚,是在山水間品嘗河魚,配著土著的人文風情,食客在神清氣爽與眉開眼笑間,吃的是異域風情和人文歷史。
巴陵說起魚席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妙筆生輝之下,讓人滿口生津,垂涎欲滴。
在《一本書吃遍中國》中,巴陵提倡,美食只有到民間去吃,味道才正宗,山珍海味不如原汁原味。巴陵在旅食路上,不僅是對當地文化的探索和對美食的享受,更是對生活的體驗和人生的感悟。敦煌酒棗里,讓人感慨的是勞動人們的美食智慧;從黃州水煮鴨油膩的湯里,看到了人的欲望與追求;下雪天,鳳凰血耙鴨里濃濃的雪味和血味,安慶口水雞里的冷色格調,長沙北正街啤酒鴨脖里的小資情調和月色風情等等,一道道美食就是一件件民間藝術品,不僅色香味形俱全,工藝精湛,巧奪天工,而且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為有時間和歷史的承載,才有民間百年不變、千年經典的美食傳承。民間是最接近地氣的地方,是歷史和人文發展的根源。茹毛飲血時代傳承下來的美食,至今讓人讚不絕口。真正的經典來自土地與歷史的融合,融入了民族的血性與人文的厚重,所以經久不衰,亘古不化。
酒肆肉香里,過年臘肉吃的是遊子對家鄉濃烈的年味的懷念,吃著牛肚花,品味梅山古地的風情,很多味蕾是與成長成正比的,童年裡的美味記憶,在長大後,反而愈加清晰誘人,因為那是經過時間的醞釀和變遷保存下來的菁華,隔了時空,隔了事變,依然讓人記憶猶新、回味無窮。
或許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段沉醉於詩酒茶的歲月,那是一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年少情懷,也是一段捏花微笑的年少過往,不管是“斗酒十千恣歡虐”,還是“隔籬呼取盡餘杯”,亦或是“酒醒春晚一甌茶”,美酒營造氣氛,茗品營造心境,都是閒情雅趣、修身養性之物,但終隨著年歲漸長,心態平和之後,口味開始淡了,欲望也沒了。回歸清湯寡水,生命似有一種返璞歸真之意。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一本書吃遍中國》中菜品的詳細製作過程、作料配製,細膩的味覺感受與品嘗手法,好口碑美食店家的詳細地址等,這不僅是一本美食散文,也是一部集廚藝、嘗藝及美食藏地於一體的實用教材。
在旅食的途中,如果你遇到巴陵在某個充滿鄉土氣息的地方小吃攤上,專注而認真的品嘗某種地方小吃,緘默無言,眉頭緊鎖時,請不要誤會他的沉默,此時,他只有滿心歡喜。

酷暑的“美餐”

——讀巴陵的《一本書吃遍中國》
文/朱文科
七月的午後,烈日炎炎,酷熱難耐,遠方好友巴陵送來了一道“美餐”,帶給我一頓愉悅的飽食。
光看選單,豐盛之極,讓人滿嘴生津,胃口大開:有魚,瀏陽手撕魚、甜酒澇魚、鳳凰苗魚、赤壁長江魚等;有肉,紅燒肉、扣肉、侗寨醃肉、豆腐拌肉等;有雞,珠梅雞、東安雞、益陽黃燜雞、安慶口水雞、江永田螺雞等;有鴨,啤酒鴨、永州血鴨、梅山雷打鴨、成都鴨舌等。還有酒,衡陽湖子酒、新化水酒、侗寨苦酒、冰凍啤酒;還有茶,安化擂茶、普洱、江華冬梨子茶、奉家米茶、衡陽雲霧茶;還有西部美食、湯、名優小吃。任憑多大的肚子,多大的海量,也不可能一餐吃完。於是,只能挑食一點,初嘗一點,品味一點,夏日的暑氣,讓“美餐”的幽香,驅趕得無蹤無影,整個身心沉浸於濃濃的美味之中。
這道“美餐”,也讓人眼界大開,見識大長。一餐入肚,知道了郴州的甜酒澇魚是先醃後焙再油炸,品味出安慶口水雞與其他地方的雞不同之處,明白了鳳凰血粑鴨的主料是糯米豬血丸子和新鮮鴨肉,發現了江永田螺有炒、燒、煮、燉、煨多種吃法,了解到新化和安化是產雲霧茶的好地方,懂得了牛肚花的奇異香味乃山胡椒油
這道美餐,名曰《一本書吃遍中國》,主廚者,巴陵也。巴陵大名方八另,新化走出的青年作家。我們因文學而結緣,交往多年。我很喜歡他的散文,卻未曾注意到他在挖掘地方美食方面會有如此大的成果。一餐《嘗遍大中國》,讓我驚訝之餘,更多的是感佩。這道美餐,色香味俱全,清新、精美,情真意切,乃真性情,乃高品位,乃別具一格。由此讓我心生慚愧,多年來我喜愛遊山玩水,吃過很多風味不同的地方特色菜,寫過不少旅遊散文,卻一直忽視了對飲食文化的關注,忽略了藏在味蕾里的人文。
中國古老的俗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飲食文化在中國無論是傳統還是當代文化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無獨有偶,最近看了《舌尖上的中國》,感動我們的不僅僅是食物的味道,還有歷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鄉的味道,記憶的味道。每個人舌尖上的故鄉構成了整箇中國,並且形成了一個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傳承。而巴陵的《一本書吃遍中國》,讓我對於中國美食文化、風土人情有更深入的體會。真感謝巴陵兄,送我這頓“美餐”。一篇篇對美食繪聲繪色的描寫,一份份在美食中體會出的好心情,讓人們在享受文字之美的同時,不經意就勾起了對美食的嚮往。
期待《一本書吃遍中國》這道“美餐”香飄中外,陶醉更多的讀者。(970字)

美味不勝收

——讀巴陵《一本書吃遍中國》
文/劉海軍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在我國數千年的漫長歷史長河中,普通老百姓能一日飽食一頓或數餐,可謂大飽口福。可如今,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並全面邁向小康社會的新時代,人們吃飽已經不是什麼苛求了,吃好那才是口福。然而,如何去吃好?怎樣一飽口福?巴陵先生的美食散文集《嘗遍大中國》可以讓您如願以償。細讀品讀巴陵先生的美食散文,讓人徜徉在美文藝術殿堂的同時,直教人大開胃口、大開眼界:不僅能間接感受各地的美味佳肴,還能體味當地的人文風光,簡直是美不勝收。
在人體的五種感覺器官中,唯有舌頭的味覺最為敏感、最為豐富、最為細膩。有的時候,人們吃完了一道美食,卻說不出、道不盡那種滋味,只能用舌頭去細細地感覺、在心底慢慢地感受、回味,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或許是其味道太過豐富而一言難盡,又或許是我們言辭匱乏而詞不達意。可是,我們讀完巴陵的美食散文集,每一篇美食美文都能讓您身臨其境、引人入勝。如《翠玉魚皮》一文中寫魚皮的味道,出神入化:“是燒焦的魚皮,黑煳煳的,有些軟塌塌的,筷子顫一顫,魚皮就有收縮地上下擺動,塞進嘴裡,嚼著有些糯性、韌性,烤脆的表面帶著濃濃的咖喱味,細品覺得比紅燒魚、水煮魚、酸菜魚、清蒸魚要有味得多”。我讀著讀著,好像就跟著巴陵在武漢品嘗著那種烤魚皮美食、感受著那種魚皮的美味。讀《一本書吃遍中國》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讓我們對每一種美味心馳神往,也對巴陵的非凡筆力由衷讚嘆。在巴陵筆下,不僅各種美食的美味描述得惟妙惟肖,而且對那種美食的食材、配料和加工製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也介紹得細緻入微,倘是那位家庭主廚看了他的文章,說不定也能製作出一道別具一格的美味來。所以,《一本書吃遍中國》不啻是一冊文學性很強的美食散文集,還是一部操作性較強的美食工具書,人們讀後一定會覺得獲益匪淺。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是巴陵的人生準則。巴陵先生有幾大愛好:好食、好游,好書、好文、好友。在巴陵的腳下走過的每一寸土地、在他口中品嘗過的每一道美食,都會在他行雲流水般的筆端形成一篇篇佳作。巴陵信守著其嚴謹的務實文風,大凡紀實性文章,巴陵先生從不閉門造車,也不相信道聽途說和網路資料,而是深入實地、仔細考察之後,才下筆行文,也因此才寫出膾炙人口的精品力作。試想:不是巴陵親臨遙遠的西部敦煌,親嘗那裡的醬驢肉黃面,他就不會寫出《敦煌醬驢肉黃面》,讀者也就不會感受西部敦煌的獨到美味。正因為作者“行萬里路”,所以在《一本書吃遍中國》的書里,我們還能感受美食所在地的風土人情、民族習俗。巴陵一方面行萬里路,另一方面讀萬卷書,他在拿起筆寫作之前,往往先拿出書卷做一番考究,所以在《嘗遍大中國》一書中,他還能不厭筆墨地為我們介紹每種美食的人文歷史。如在《湘陰姜鹽茶》一文中,巴陵就信手拈來,順理成章地牽帶出古代史上的舜帝和岳飛,近代史上的陶澍、左宗棠等歷史名人,以及岳州窯遺址等名勝古蹟。讀巴陵先生的《一本書吃遍中國》,又讓人們覺得這是一部穿越時空的可讀性較強的旅遊大志書。
擁有幾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中國,飲食文化當然也占有一席之地,由一代文化新人著述的《一本書吃遍中國》,大多是其幾年來,在各地與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的交流記錄,他們圍坐一席,一道溫文爾雅地品嘗美食、談論文字。到今天,巴陵依據食材的不同而分成數個篇章,用優美散文的載體與人共享他所品味的美食,是故全書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哪一天,能親口“嘗食”巴陵先生大筆下的美味,那就是我的口福了;今天,能夠品嘗巴陵先生的《一本書吃遍中國》,那是我們的幸運。

吃美食品生活

文/莫茉
衣食住行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吃應該居於首位。小到每個家庭、每一個人,大至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特別的飲食習慣和烹調方法。而這些習慣的形成和烹調的方式方法無不與其長久以來生存的經歷有關。
若能吃出其味,品出其情,倒是一種真正情感上的融入。
看似簡單的吃,其背後的艱辛誰又能知,看似簡單的食品,其蘊藏在背景的故事卻是如此悠長,若隨著巴陵的《一本書吃遍中國》出行,再在他的文字里探索那些製作的過程和方法,尋找製作的食材和工具,你會發現。很簡單的原料加上平常的佐料,只是多用了些心思,便烹製出了一道道特色的美食。
看著巴陵的《一本書吃遍中國》,不禁會感嘆吃並不僅僅是簡單的充飢裹腹和口福,或許是一種生活的信念,是一種堅韌和剛強,是一種對生活的嚮往和希望。
讓我們深夜靜坐在燈光之下,隨著巴陵的文字述說,從那一道道美食里,仔細去品嘗生活里更深層次的意義吧。
首先要感謝巴陵和他的《一本書吃遍中國》,儘管很多美食與我無緣,也無法一一去品嘗,但我從巴陵的文字里感受到了它的味道。很深刻地感受到前人留下來的力量:用心生活,享受生活,用心去體會和製造生活里的美,讓各種各樣的美,在生活里得到極致的發揮。
這就是我看完《一本書吃遍中國》,合上書本回思最感動之處。

美食的細節

文/李笙清
巴陵的美食文章,筆者早有拜讀,大多發表在報章之上,有的報刊甚至為他開設了美食專欄。旅遊途中的美食見聞,飲食文化的歷史底蘊,大到中華各地名菜,小到名不見經傳的家常風味,尤其是他生活、工作的湘江之畔的名城長沙,一道道三湘風味的美食在他筆下芳香四溢,勾人食慾。
近日,巴陵的美食散文集《一本書吃遍中國》由企業管理出版社出版,煌煌10多萬字,8輯113篇美食散文,是作者十多年美食創作的精選,每一篇讀來,都有令人齒頰生香舌尖含津之感。作者用散文化的文字描述一道道美味佳肴,既有葷素之美,又有雜食之趣,更有流傳久遠的中華老字號的飲食文化精髓,添上茶酒之樂,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乏味。
前些時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播出,這一“吃貨大動員”的號角,喚醒了國人尋覓中華美食文化原生態的意識。看罷這個以美食為主題的片子,再翻開巴陵的新書,就像打開了一本洋洋灑灑的“吃貨指南”,一張內容豐富的中國美食地圖,從“魚味無窮”到“雞鴨成群”,從“名優雜食”到“西部食旅”……加上品茶論酒,飲嘗鮮湯,從東到西,由南至北,在作者筆下,各地美食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如安徽安慶的口水雞,湖北黃州的水煮鴨,廣西梧州的石鼓魚,青海的麥仁粥,貴州黔地的侗寨苦酒,湖南會同高椅古村的油茶,四川南溪的風味豆腐乾,青藏高原格爾木的烤羊雜,還有紅薯、南瓜、芋頭、馬齒莧等普通食材烹製的佳肴……天下美食琳琅,茶酒清香曼妙,掌故、傳說俯拾皆是,諺語、古詩信手拈來,文筆詼諧而不失生動,盎然成趣。作者沒有一味描寫諸多美食烹飪之法,而是用了很多筆墨渲染對美味的不一樣的感受,包括當地的風土人情等,正所謂一書在手,嘗遍中國。
開篇的“橘子洲黃鴨叫”,給我帶來很大的錯覺,初以為是一道關於鴨的佳肴,沒想到竟是湘江里的一種野生魚,水煮、紅燒,加上對橘子洲的歷史描述,和烹製黃鴨叫的諸多美食、食府介紹……當看到關於吃法的細膩描述時,我的口水再也忍不住了,心裡躍躍欲試,對古城長沙充滿了嚮往。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傳統名菜多姿多彩,各領風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美食,蘊含的則是一方人文的悠深。巴陵廣交各地名廚,足跡踏遍大江南北高原邊塞,以美食入文,以細節調味,融故事與美學於一爐,挖掘的是中華飲食文化的根,渲染的是中華傳統美食的情,這點是難能可貴的。讀《一本書吃遍中國》,仿佛經歷了一次難得的美食之旅,別有一番滋味蕩漾於胸,讓人對生活充滿了熱愛與嚮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