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血丸子

豬血丸子

豬血丸子又稱血粑豆腐或豬血粑,是湖南邵陽地區的傳統名菜,屬於湘菜系。此菜以豆腐為主料,配以適量的豬血和豬肉製成。近幾年,又在原料中增加了雞蛋,每丸一蛋。稱為金錢丸,味道尤美。每年的十一、十二月份,幾乎家家戶戶都制此品,以供數月之需,是當地冬至臘月製作的一種過年食品,有著悠久的傳統。

基本信息

簡介

豬血丸子豬血丸子
血巴豆腐的製作在當地可謂非常講究。豬血採用剛宰殺的活豬的未凝塊的新鮮血,豆腐則採用當地的黃豆製作的豆腐,且挑選嫩滑的作為首選。另外再挑選肥瘦適中的五花肉,橘皮、生薑、大蒜子、辣椒等做佐料。從材料的準備到製作到烘烤。至少需要20幾天,烘得少了不行,烘得急了也不行,這才得到臘香撲鼻、風味獨特的血巴豆腐。
由於豬血豆腐美味的口感,逐漸在周邊地區流傳開來,並被稱為了“寶慶特產”,寶慶也就是今天的邵陽
然而說到味道,當屬隆回為最好。這是和當地獨特的製作方法分不開的。加之地屬山區,居民都以燒柴為烘烤的主要燃料(更有甚者,用穀殼、花生殼、葵花籽殼、桔子皮等作為燃料,或是混合在一起烘烤,其香味更具特色)烘烤。血巴豆腐經過柴火熏制出來的臘香是獨一無二的。
原料:主料~黃豆,新鮮豬血,豬肉;輔料~橘皮、生薑、大蒜子、辣椒、香油(菜籽油

食品用料

傳統的豆腐丸子是以豆腐為主料,配以適量的豬血和豬肉製成。近幾年,又在原料中增加了雞蛋,每丸一蛋。稱為“金錢丸”,味道尤美。
原料配方鮮豬肉750克精鹽150克辣椒粉200克

製作方法

豬血丸子豬血丸子
1.先將豆腐放筐內濾水,把豬肉切碎、雞蛋煮熟。
2.將豆腐揉成糊狀,加入肉末、豬血(留250克上色用)、食鹽、辣椒粉,攪拌均勻。
3.把拌好配料的豆腐糊分成16等分,捏成坨,每份包入一個去殼的熟雞蛋,搓成圓球狀。
4.逐個將丸子外面粘上一層鮮豬血,平擺在木板上,放太陽下曬乾(要曬二三天,如怕變質,可烘乾)即成。
產品特點:做好的豬肉丸子,形圓色黑。食和時切成3毫米厚的片狀,蒸煮皆可,佐酒下飯均宜。這種丸子易貯存、攜帶,如貯藏得法,可放至第二年的五六月份。
----記憶中的製作方法:(不對請幫忙改正,畢竟十多年了。舊記憶)
前天晚上將黃豆淨水泡松
當天早上殺好豬,將血裝好放鹽調勻。
用石磨磨豆腐,過濾渣,煮熟,放石膏(不能夠沾鹽,否則變不了豆腐),靜置,成豆腐花時使用模型濾水,上面使用石頭壓榨水。
晚上,採用五花肉,將肉剁碎,有的放辣椒,有的放橘子皮等調味料。
然後用手將肉、豆腐、豬血、調味料和勻,搞成15CM-20cm的橢圓形,大的長度有你鍵盤那么寬,放到早準備好的窄口籠子裡面的稻草上。每個丸子都必須壓整,否則後面容易變質。
完後,掛在灶上方,下面燒火,因為是冬天,做飯菜都是燒柴火,利用餘熱烘乾,一般不會變壞。烘乾後都變得好小,可能只有原來的一半大。

製作方法二

主料

豆腐500g,豬血300g,五花肉500g

輔料

蔥適量,鹽適量,胡椒粉適量,蒜適量,姜適量

做法

1.五花肉剁成肉末。
2.新出爐的豆腐切塊。
3.豆腐和五花肉放盆里,豆腐用手捏碎。
4.加入新鮮的豬血。
5.加入剁碎的蔥姜蒜末。
6.加入食鹽。
7.加入胡椒粉。
8.拌勻。
9.取一大團,捏成如圖所示大糰子,在兩手之間多摔幾下,緊實一點。
10.每個糰子澆上新鮮的豬血。
11.一般做法是自然涼乾或是煙薰,我採取的用烤箱慢慢地烤乾,捏好的糰子放烤盤裡。
12.烤箱溫度100度,烤到表皮發焦為止,大約用了兩三個小時即可做好。

小貼士

1.烤箱烤了之後,可以繼續涼起來放著,和豆腐乾一樣,放在通風的地方可以放很久。

食用方法

一、炒著吃

1、熱油放花椒粉炸香,再放入子薑片翻炒。
2、因為豬血丸子鹽味很重,炒辣椒時鹽不要放太多。
3、為了顏色鮮亮,可放適當醬油提色。
4、如果鹹了,用大蒜沖減鹹味。如果不鹹,出鍋前再添加適量食鹽。

二、清蒸或淸煮吃

將豬血丸子洗淨,放入鍋中加淸水煮開後約八分鐘出鍋,然後切片即可食用。也可以整支或切片淸蒸熟後食用。

三、豬血丸子炒野蔥

1.豬血丸子切成薄片,燒開一鍋水,將豬血丸子倒入水裡,煮開後將豬血丸子撈出備用;
2.趁著煮丸子的時候,將姜切絲,青椒切絲;
3.野蔥切成小段;
4.將煮丸子的水倒掉,鍋里放油,將煮好的丸子放入鍋里,稍微煎炒;
5.將薑絲和青椒倒入;
6.野蔥也倒入,在野蔥上面稍微放點鹽;
7.一起翻炒至野蔥變軟,起鍋;

起源地說

豬血丸子亦稱豆腐丸子或豆腐圓餅。始於何時並無具體記載。據說源自於六百年前,產地遍布邵陽地區,舊城“寶慶豬血丸子”。但正宗的以“血粑豆腐”命名的傳統丸子只產於隆回縣北部一帶,其特色獨具者產於隆回“四都”地段,稱為“四都圓子”。隆回縣舊分“八都”,“四都”其一也,即今日七江鄉一帶。
以正宗“豬血丸子”命名的傳統丸子則產於臨近湘西的新邵與新化地段。此地與隆回等地舊屬寶慶,故外地將“豬血丸子”、“血粑豆腐”統稱為“寶慶豬血丸子”

菜品故事

(一)相傳,宋朝年間,在如今邵陽這塊土地上住著一對孤兒寡母,家中男人早年因病去世,這位母親含辛茹苦地撫養著自己的兒子。母親為了讓兒子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便把兒子送到雲山廟裡面與和尚一起習武。習武很辛苦,可是跟和尚住在一起又只能吃素。母親眼看著兒子一天天瘦下去,很是心疼。尋思做些葷菜送去,以改善兒子的生活,卻又怕廟中方丈不允,以至終日悶悶不樂。整日愁思苦想,終不得妙法。一日,她從集市歸來,見一人家殺豬,突發奇想,急中生智想到把豬血加在水豆腐裡面,即可解葷腥之饞,亦可避佛門戒律。當即討得豬血、買來水豆腐回家,將豆腐搗碎,拌入豬血,再把豆腐捏成球狀,掛於柴火灶上薰乾。再從外表看去,只是一團黑糊糊的東西。這位母親把這黑糊糊的東西拿到廟裡面送給和尚們和兒子吃。方丈納悶,尋問為何物?母親回答,是用水豆腐薰乾製成,方丈於是再無異議。和尚和母親的兒子吃了這種黑糊糊的東西做的菜,感覺很好吃,每頓都能多吃幾碗飯。這樣練起武來,更加有勁了。於是,這位母親就定時送這種黑糊糊的東西到廟裡面給他們做菜吃。後來這位兒子習武下山後,參加朝庭的武藝招考,一舉奪得武狀元。這時,這位善良的母親才告訴大家,她那種黑糊糊的東西不僅僅是用水豆腐做的,裡面還加有豬血的。但是,也沒有人去責怪這位善良的母親了。事情傳開後,邵陽人各家各戶就開始做起這種黑糊糊的東西來了,並給它取個名字叫“血粑”。因其味美,更兼食用後即可高中狀元之傳說,所以民間歷代相傳,一直流傳至今。
(二)豬血丸子是陳元亮發明的一道美菜,陳元亮愛吃豬血和豆腐煮湯,但他在隆回縣荷香橋鎮樹竹白山村建寨稱王之後就避諱看到白豆腐,因為荷香橋一帶死了人叫呷豆腐.其中一道菜就是白豆腐煮湯.又叫呷白豆腐.他帶兵打仗怕自己的部隊死人,所以就不能吃豆腐,於是他就用豬血和豆腐再加點肉攪和攪和做成一個一個圓圓的砣砣,再放柴火上烤乾煮來吃,這樣一來,做成的圓砣砣外面看起來黑油油的不再是白白的了,切開裡面又是紅紅的,荷香橋一帶白色代表喪事紅色代表喜事.於是,他大喜!放在口裡一吃,味道比豬血和豆腐煮湯更好吃!並且還好收藏一些!於是,他就取名為血粑粑.現在武岡.洞口一帶還叫血粑.後來人民為了紀念他發明的這道菜,又因它形狀是圓的.就取了陳元亮的小名元子的諧音圓子(土音讀作棉子).現在正式的名稱叫豬血丸子.[2]
(三)傳說,與當地的另一種傳統食品--黑飯有關。相傳,楊家將楊六郎入獄後,楊排風每次去牢中給六郎送飯,都被獄卒吃了。於是楊排風想出了一個主意,用一種植物混合糯米蒸煮成一鍋飯,顏色如同黑炭。而下飯菜就是用外表黑乎乎的血豆腐代替。由於黑乎乎的,這次送的飯獄卒沒敢吃,終於送到了六郎手中。這個故事在當地被流傳開來,為了紀念機智的楊排風,每年的農曆四月八日在當地都會舉辦賽歌等歡慶活動,被稱為“姑娘節”。而黒飯與血豆腐就被當成了傳統食品繼承了下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