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也不過時的育兒智慧》

《100年也不過時的育兒智慧》

《100年也不過時的育兒智慧》里,李元寧教授以深入淺出的理論、真實而豐富的案例、活潑而生動的插圖,為缺乏自信和經驗的年輕父母們提供了全方位的育兒指導。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封面封面
出版社: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第1版(2008年10月1日)
平裝:207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536699530,9787536699533
條形碼:9787536699533
產品尺寸及重量:23.6x16.4x1.8cm;322g
ASIN:B001KU6P30

內容簡介

《100年也不過時的育兒智慧》通過李元寧教授的實際經驗,為年輕的父母生動地講解了在生活中應該掌握的各種育兒智慧、育兒理念及育兒原則,同時緊密結合了實際的育兒操作。作者為父母普遍關心與擔憂的問題提供了科學而有效的解決辦法,能夠有效地促進寶寶的身心健康發育,養成良好的性格和習慣,促進情緒和社會性的發展,學會初步合作交往的能力,提高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為其後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編輯推薦

回首往事,我們感到成功和最得意的事情就是:我們為這個世界留下了健康優秀的兒女,而不是自己的名字。拯救孤立無援、六神無主驚慌失措、疲憊不堪的年輕父母!育兒網資深育兒顧問,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外婆媽媽李元寧教授獻給年輕父母的育兒聖經
讓媽媽們心悅誠服的前輩育兒寶典。
我們是弓,我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我們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育兒理論和實踐的完美結合
李元寧教授以深入淺出的理論、真
實而豐富的案例、活潑而生動的插圖,
為缺乏自信和經驗的年輕父母們提供了
全方位的育兒指導。
貼心又實用的育兒處方
作者為父母普遍關心與擔憂的問題
提供了科學而有效的解決辦法。如:
怎樣哄孩子停止哭鬧
如何斷奶史有利於寶寶
怎樣對待不愛吃飯的孩子
如何讓孩子學會自理大小便
為什麼要多撫摸孩子
怎樣懲罰孩子最有效
幼兒時期的英語教育是必需的嗎
孩子固執怎么辦
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幼稚園
怎樣越玩越聰明
如何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
孩子沉迷於電視怎么辦
如何科學地進行性啟蒙教育

媒體推薦

來自腦科學、嬰幼兒心理學和教育學等的研究結果證明:嬰幼兒時期得到的發育是人一生中最快也最重要的,是人在身心各方面素質發展的奠基階段。早期兒童認知技能、社會能力、健康愉快的情緒和健壯的身體的發展奠定了人一生成功的基礎。
——育兒網資深育幾顧問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周建中博士
這本書是一位攻讀幼兒教育專業達45年之久的母親把理論套用於實踐的心血之作。如果你初為人母,沒讀到這本書,你將一籌莫展。這本書提到的生活場景正是我每天都有可能碰到的。
——王珏
通過讀這本書,我認識到:孩子就像未雕琢的寶石,優秀的父母可以把孩子造就成能夠散發耀眼光芒的美麗寶石。如果希望你的孩子成長為一顆耀眼的寶石,請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
——金娜雅

作者簡介

李元寧教授,國際著名的嬰幼兒教育權威和保育專家,45年專攻幼兒教育理論31年幼兒教育實踐經驗,世界學前教育組織韓國委員長,環太平洋地區幼兒教育研究學會理事長,韓國幼兒教育代表團首任團長,韓國教師團體總聯合會幼兒教育特別委員長

目錄

詩一首論孩子
推薦序讓兒童擁有健康快樂的童年
作者簡介
譯者序
網名推薦
卷首語把我的經驗獻給年輕的媽媽
前言如今作為外婆也必須讀的書
第1章寶寶的誕生
自然的分娩,完美的出生
腦細胞的發育
嬰兒也會學習
早期音樂教育適合每個孩子嗎?
說話時與孩子平視
有視力障礙的嬰兒和環境
聰明媽媽的育兒故事專題:五音不全的媽媽也要給孩子唱歌
李元寧教授的開放式幼兒教育:幼兒教育是夯實孩子心靈的基礎工程
第2章照顧寶寶
“韓國幼兒教育”優於“西式幼兒教育”的諸多地方
如何斷奶更有利於寶寶
怎樣對待不愛吃飯的孩子
聰明媽媽的育兒故事專題:請改孩子自己吃飯的機會
尊重孩子的穿衣選擇
讓孩子學會自理大小便
爸爸也要參與親職教育
李元寧教授的開放式幼兒教育:孩子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第3章關愛中成長——情商發育
請多撫摸你的孩子吧
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跟爸爸媽媽結婚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要不要懲罰孩子
認可、期待、稱讚
孩子的問題行為的根源
聰明媽媽的育兒故事專題:讓孩子感到心靈的幸福
第4章快快樂樂學說話
寶寶的語言發展規律
溝通的同步性
聽一聽寶寶的心裡話
聰明媽媽的育兒故事專題:認真傾聽寶寶的話
讓孩子坦率地說出心裡話
告訴寶寶爸爸媽媽的事情
李元寧教授的開放式幼兒教育:幼兒時期英語教育是必需的嗎?
第5章孩子的性教育
孩子是從哪裡來的?
有了弟弟以後
撫弄性器官
女孩必須有女孩樣,男孩必須有男孩樣,對嗎?
聰明媽媽的育兒故事專題:不強求性別角色
第6章孩子與畫
寶寶也會畫畫
媽媽,今天我的心情是紅色的
畫畫需要愉快的心情
聰明媽媽的育兒故事專題:從畫中讀出孩子的心
第7章學會“我”的概念——群性發育
什麼是群性
成人的榜樣作用
聰明媽媽的育兒故事專題:請記住,你的孩子的榜樣
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2歲孩子的固執
同齡的集體
幼兒教育機構的必要性
讓孩子體驗邏輯性的結局
培養有責任心的孩子
李元寧教授的開放式幼兒教育:培養孩子的情商
第8章玩是孩子們最重要的事業
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和思考
聰明媽媽的育兒故事專題:給孩子盡情玩耍的自由
玩對孩子來說如同生命
發揮孩子的自主性
玩具的選擇
收拾和整理
水是孩子們喜歡的天然教材
給寶寶看小人兒書
李元寧教授的開放式幼兒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第9章控制欲望是第一步——道德的培養
爸爸媽媽的表率作用很重要
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聰明媽媽的育兒故事專題:孩子的消費態度源於父母
競爭與合作
教孩子解決吵架問題
兄弟間的矛盾
第10章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
讓孩子學會用左右腦
改善智力環
好奇心與提問
運動也是學習
愛看電視的孩子可能會成為表面上聰明的人
認字要順其自然
時間觀念是怎么形成的
教孩子數的概念
上學前的準備
聰明媽媽的育兒故事專題:讓孩子感受學習的喜悅
李元寧教授的開放式幼兒教育:適合孩子的識字方法
後記代代相傳的育兒智慧
序言
100年也不過時的育兒智慧》在韓國的第一次出版是在1980年,當時的書名是《為了年輕的媽媽》。20多年來,這本書通過修訂和改名後重新出版,仍在韓國受到許許多多年輕父母的大力追捧。因為這本書里所承載的是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的經典的育兒智慧,是理論和生活相結合的活生生的育兒方法。
本書的作者李元寧教授從事了30多年的幼教教學,是韓國公認的幼教領域的專家,但她仍然認為養育孩子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在書中,她以這種心態為基點,結合理論和自身的經驗,告訴我們該怎么做才是明智的。她並沒有提出別出心裁或讓人難以理解的新的幼兒教育理論,只是憑藉自己在養育女兒和外孫們的過程中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幼教技巧以及作為幼教專家的底子,從孩子的誕生開始到上國小之前的年齡段為主,絮絮叨叨地給大家講解幼教的方法和理論,就像娘家媽媽的嘮叨一樣可親可愛。
中國和韓國是同屬一個文化圈的友好鄰邦,因此我認為韓國的幼教理念對中國人來說應該是比較容易接受的。我相信,通過這本韓國經典幼教圖書,我們的年輕爸爸媽媽們也會得到一些啟迪,從此讓我們可愛的孩子能夠得到更好的照顧和更科學、合理的教育。
蔡福淑
2008年7月

後記

我在近千張稿紙上編寫了這個有關幼兒教育的故事。讀完這本書以後,有的讀者可能會充滿自信心,心想:“我也能按照這些方法教育好孩子。”而有的讀者呢,反而會放棄,認為:“李元寧教授是專家,當然可以這么做,但我是個普通人,怎么能成功呢?”
養育孩子的時候切忌放棄。失敗了可以再努力,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養育方法會一點一點地發生變化,也會越來越有效。孩子長大了也會特別感謝努力過的父母。
我專攻幼兒教育已經45年了,但仍然無法實施完美的教育理論。有一次,我看見二女兒做出錯誤行為時忍不住大喊了一聲。當然,我知道孩子犯錯誤時應該平靜、客觀理性地教育她才行,但從小習慣的東西是很難克服的。當我意識到自己錯了以後馬上跟孩子道歉:“俞娜,對不起,媽媽不應該大聲嚷嚷。”結果孩子反而安慰我說:“沒關係,人人都有可能犯錯誤。”而且孩子還說出了更讓我吃驚的話,“媽媽跟外婆有些地方一樣,不同的是外婆不會說對不起,而媽媽會說對不起。”一個只有9歲的孩子能有這樣的寬容和理解能力、判斷能力,真是令人吃驚。
不要以為要教育好子女,大人就得成為完美的人。具備完美的品德當然好,但也不要忘記,孩子對不斷努力的父母也會抱有更多的愛意,更願意跟這樣的父母合作。明白父母在努力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肯定會用比我們更好的養育方式來教育他們自己的孩子。

文摘

第2章照顧寶寶
孩子自己穿衣服,如果搭配得好,細心的媽媽一定會藉機誇獎孩子:“今天你穿的衣服顏色搭配的真好。”即使搭配得不好,也不要指責孩子,只會問孩子為什麼要穿成那樣,如果孩子能說出他的理由,就讓孩子繼續穿著;即便媽媽沒有責怪,孩子也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韓式幼兒教育”優於“西式幼兒教育”的諸多地方
給大女兒餵母乳後我得過乳腺炎,吃了不少苦,所以二女兒出生後我就考慮給孩子餵奶粉。當時大夫問我會不會後悔,我說不會。因為我想:餵奶粉時只要好好抱著孩子精心呵護她,會跟餵母乳差不多。於是大夫給我採取了回奶措施。
出院後,我剛抱著孩子餵奶粉時就後悔了,因為給孩子餵母乳時的那種感覺(打心底湧出的愛的感覺)與在手裡拿著奶瓶給孩子時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看來造物主的安排並非毫無道理。
孩子在吸奶時最能感受到心靈的安定,並對媽媽產生信賴感。這時候孩子的安定感和信賴感會成為以後形成人格的基礎。埃里克森(Erikson)認為,孩子通過吸奶可以滿足吃的欲望;母親的乳房也不像奶瓶那樣是透明的,母親不能清楚地知道孩子到底吸了多少。
後來我們採用西方育兒方法,按時給孩子餵奶,認為這樣做才科學。但研究結果表明:過分按時餵奶的孩子在長大以後做什麼都很被動,而且有很強的依賴性。每次怎么哭都不給奶喝,寶寶就會喪失主動性和探究性。現在專家們說,最好是寶寶什麼時候想吃就什麼時候喂,因為會有飢餓感的是孩子而不是時鐘。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育兒方法在某些方面是優於西方的。不管是在市場上還是在公車上我們都可以給孩子餵奶的媽媽。
總的來說,對3周歲以內的幼兒,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方法比較好。而3周歲以上的幼兒教育方法就值得向西方借鑑。
在駐韓美軍幼稚園里當過多年幼兒教師的兩位專家曾在1970年的一次公開討論會上說:“美國孩子在小事情上比韓國孩子更愛鬧更愛發牢騷。”他們說這些可能跟養育方法有關,並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那個時期牛奶很貴,韓國的媽媽只能給寶寶餵母乳,所以孩子跟媽媽待在一起的時間比較長,那時的孩子就有了心理穩定感。我認為21世紀初開始提倡給寶寶餵母乳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寶寶在吸奶的同時,還能跟媽媽形成親密的關係,所以最起碼在寶寶6個月前由媽媽親自帶比較好。
在我們的育兒方法中最不應該丟棄的就是父母跟孩子一起睡覺的習慣。當然,如果孩子大了還和父母一起睡的話,可能會對孩子的性教育產生不良的影響,但對於剛出生的寶寶來說,由大人陪著睡還是較為妥當。因為孩子就在身旁,不管他聽不聽,我們都可以跟寶寶說話,而且寶寶的每一個小動作我們都可以馬上做出相應的反應,這樣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才會更加密切。
韓國人習慣在地板上鋪褥子睡覺,這樣方便大人看到孩子的臉,也可以眼睛對眼睛,這是非常好的。即便是睡床也應該把搖籃放在父母的臥室里,這樣就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迅速做出相應的反應。
舊金山是我去美國留學時到的第一個大城市。在去西雅圖之前,我有機會訪問了當地的上流社會家庭。當時並不是對方邀請我,我是跟著在他們家裡做計時保姆的高中同學去的。
這家主人雖然年輕,但因為繼承了遺產,所以生活比較富裕。他們有一個剛滿1歲的孩子,主人夫婦外出後我和同學帶著寶寶玩得非常開心。但一到晚上7點,同學就從冰櫃里拿出奶瓶,抱著寶寶進了一個房間。這個房間布置得非常舒適,角落裡放著搖籃。只見同學把房間裡的燈光調得很柔和,然後把孩子放進搖籃里讓他躺下,並把那個冰涼的奶瓶放到孩子身邊,說過晚安後就退了出來。
在韓國,我們認為幼兒就該和大人一起吃,一起睡,大人不能離開半步。當時剛從這種文化圈裡出來兩天的我完全不能理解這種做法,覺得太不可思議了。
我問她:“寶寶會不會害怕?”同學說:“美國人一開始就不跟孩子一起睡。”我接著說:“既然寶寶的父母都出去了,我們就陪孩子多玩一會兒吧。”可我的同學說那是不可以的,因為寶寶的父母不願意打破這種習慣。也許那個寶寶已經熟悉了這種生活吧,他不哭不鬧地睡著了,也不知道喝沒喝那瓶涼牛奶。
我們的寶寶半夜起來後可以隨便下地,但西方就不一樣,他們的孩子是在搖籃里睡覺的,無法自己下來,所以有的寶寶一進搖籃就啃著自己的手指頭,另一隻手還摸著自己的耳垂,有的寶寶則必須抓住小被子或抱著布娃娃才能入睡。這種怪習慣是寶寶在黑乎乎的房間裡一個人孤獨睡覺時自然而然養成的。
培養寶寶的獨立性也需要時機,要等到寶寶已經有所準備才能開始,強迫是不行的。
即使是大人也想有個依賴,何況是寶寶呢?讓寶寶一個人忍受孤獨是不是太無情了?!
韓國女畫家B女士曾經與法國丈夫和孩子在韓國居住過一段時間。她的法國丈夫說:“在韓國我們都在一個房間睡覺,而且在寬敞的房間裡跟孩子一起玩耍做遊戲。孩子更喜歡這裡的生活。回國後我母親肯定會說我慣壞了孩子,但我覺得韓國的這種方式更好。”
現在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喜歡給寶寶喝牛奶而不是餵母乳;更喜歡讓寶寶在搖籃里睡,而不是在地板上鋪褥子;更喜歡讓寶寶坐嬰兒車,而不是背著孩子。但事實已經證明,傳統的育兒方法更利於維繫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雖然累一點,但和寶寶多做一些身體上的接觸更容易增進彼此的感情交流。
如何斷奶更有利於寶寶
餵母乳當然好,但應該餵到什麼時候呢?因為餵母乳有很多好處,所以即便是寶寶在六七個月時使勁咬奶頭,媽媽也得忍著。寶寶這時候雖然還沒有出牙,但因為牙床癢會不自覺地咬奶頭。以前我們的媽媽會輕輕地拍一下寶寶或是捏一下寶寶的鼻子來應付。
為了讓孩子有心理上的信賴感,給孩子餵母乳是最好的,但在六七個月開始出牙後,就要著手做斷奶的準備了。6個月之前出牙的寶寶可以給他喝牛奶,一點一點地餵斷奶食品。從來沒餵過斷奶食品的寶寶只因為咬了奶頭就忽然斷奶的話,他的心靈會受到雙重傷害:一是吃不到好吃的母乳,二是親愛的媽媽忽然大聲吼他或打他。
性格的形成有8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就是產生信賴感的階段,寶寶是以咬奶頭來解決牙床癢的問題,但這個問題還沒解決,連填飽肚子的母乳也被奪走了,這不是雙重痛苦嗎?突然吃不上奶或挨打的話,寶寶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
除了這些心理因素之外,在營養學方面,斷奶食品也是必不可少的。
假如寶寶不試著嘗一嘗別的食物,光吃母乳是不能均衡身體發育所需營養的,所以吃母乳的寶寶起碼要用奶瓶喝點煮好後放涼了的大麥茶、牛奶或果汁,一天一次即可。
到了該吃斷奶食品時,給寶寶喝點米湯,吃一點點蛋黃或切碎的蔬菜,可以讓寶寶嘗試各種食品。為了讓寶寶長胖,在一開始就強迫他吃過多的斷奶食品是折磨寶寶的行為。剛開始給寶寶餵斷奶食品時,半茶匙分量最好,而且不要讓寶寶一次吃好幾種食品,開始時只吃兩三種,等寶寶慢慢喜歡上斷奶食品後再增加斷奶食品的分量和種類。在這個過程中,寶寶腦海里開始印刻對各種食物的記憶,這樣寶寶長大後就不會偏食了。市場上所賣的斷奶食品中,用5種以上的食品調製出來的最好不要給寶寶吃。
寶寶滿周歲後,可以給他吃些不太辣或不太鹹的食品,如湯、米飯、切得細碎的烤肉等。有的媽媽總是催寶寶多吃點,特別是對獨生子女或第一個孩子。可以理解那些花費心思辛辛苦苦給寶寶做斷奶食品的媽媽的心理,但媽媽也要明白寶寶的食量很小,強迫寶寶吃東西可能會讓寶寶產生厭食心理。應該考慮到寶寶的胃口,該放棄的時候就得放棄。
寶寶出牙的時候因為牙床疼,一般都不愛吃東西,即便不愛吃斷奶食品,也不要強迫他。建議媽媽把小勺放到冰櫃里等涼了再給寶寶用,或是把奶嘴放到冰櫃里等涼了後再給寶寶咬,這些都是緩解牙床疼痛的好方法。而西方人則喜歡往膠皮玩具里加些水,放到冰櫃里變涼了後再讓孩子咬著玩。
總之,從心理學和營養學方面來講,斷奶應該循序漸進,到出牙時再讓寶寶用牛奶或其他食品代替母乳比較理想。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愛吃斷奶食品,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是必然的。有的寶寶吃得特別多,父母擔心他們會發胖,有的寶寶吃得太少,父母又擔心會影響寶寶的成長。
怎樣對待不愛吃飯的孩子
在傳統的東方國家裡,吃多半不是為了享受,而是因為我們有著沉痛的過去。但西方人不同,他們的晚餐大約需要1小時。吃晚飯時,全家人坐在一起邊聊天邊吃,即便是單身女性也要擺好餐桌,非常正式地吃飯。不像我們,一忙起來就直接把鍋端到餐桌上了。
祖輩們總是說“吃飯時不許說話,這樣會沒福氣”或者說“趕緊吃掉”。這樣的吃飯方式強調的是速度和效率,而不是享受。“你不吃飯會變瘦的”“不吃飯就沒有勁了”等說法則是直接把吃飯和健康聯繫在一起。可能是因為這種思考方式的原因吧,我們的父母比較重視孩子的飯量,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媽媽更是憂心忡忡。媽媽會端著飯碗到處追著孩子餵飯,孩子吃飯簡直就是為了家長。有的媽媽說,這樣餵孩子吃飯就像一場戰爭。媽媽越想讓孩子吃飯孩子就越不吃,好像磁鐵的兩極相互排斥,如果是獨生子女,這種排斥力就更大。
其實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不能光從孩子身上找,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的養育方法有問題。父母追著、趕著讓孩子吃飯,孩子和父母之間自然而然就展開了一場心理遊戲。媽媽端著飯碗追過來,孩子就躲開,直到孩子吃完一碗飯,這場遊戲才宣告結束。有時候父母這種過分的干涉會引起孩子強烈的不滿,並可能導致孩子厭食。吃飯應該是一件愉快的事,連吃飯都要受別人的控制,誰會高興呢?
吃飯睡覺等生理需求是不能受外人控制的,那是我們自身調控的要求。堅持幾天都不吃飯的人是很少的。戰爭時期沒有菜,米飯就著鹽吃也會覺得很美味。
飢餓的人吃什麼都會覺得美味。同樣,父母也應該幫孩子找出他們不想吃飯的原因。端著飯碗到處追著孩子喂,歸根結底是媽媽的想法,不是孩子的食慾。總是長時間地追著孩子餵飯,孩子胃裡的食物也許還沒消化,他能有胃口嗎?父母會想,既然孩子不愛吃飯,那總得吃點別的東西吧!於是就給孩子買冰激凌、餅乾、飲料這樣的零食。即使是大人在飯前吃這些東西也會沒有胃口吃飯,何況是孩子呢?孩子常吃零食就更沒有食慾了。
聰明媽媽的育兒故事專題
請給孩子自己吃飯的機會
以前幼兒教育雜誌《媽媽和寶寶》曾經刊登過著名演員嚴櫻蘭教育孩子的文章。這篇文章講的是關於不愛吃飯的孩子的典型事例:
我精心為孩子做了各種食物都無濟於事,孩子越來越瘦,越來越虛弱。當時他除了喝飲料、吃零食外基本上不吃飯。每到吃飯時間我都要端著碗到處追著孩子餵。有幾次實在是沒有辦法,我把勺子扔到院子裡就哭了起來。當時真是傷心透了。
有一次,我在廣播裡的幼兒教育節目中聽到“不要總是強迫孩子吃飯”。當時我覺得要是不強迫孩子吃飯的話,孩子可能會餓死,但我還是下決心聽從專家的建議。之後的兩天裡,我痛苦地看著孩子,生怕他出事。到第三天,孩子終於主動要求吃飯,我就順其自然地給他盛了飯。從那時開始,孩子愛吃飯了,身體也越來越結實了。
如上所述,在吃飯問題上最重要的是不要強迫孩子吃飯。孩子什麼都想自己嘗試,這是本能,但是請一定不要錯過孩子自己想吃飯的那一段時期。
剛過周歲的寶寶喜歡用雙手扶著飯桌站起來,然後用手抓東西吃。這時候可以做小小的肉丸或把食物切成小塊放到孩子面前。一開始,寶寶只會用手抓,而且很多食物都會掉到地上,可以在寶寶坐著的地方鋪上報紙塑膠布,這樣吃完後也比較容易收拾,慢慢地他就能學會用勺子或叉子了。有的媽媽嫌寶寶自己吃飯太費事,收拾起來也麻煩,就直接給寶寶喂,這樣會讓孩子失去吃飯的主動性。
不管是誰,一開始做事時都不會太熟練。沒有練習的機會怎么能熟練地套用呢?給寶寶一個笨手笨腳的機會吧。寶寶自己吃完後,媽媽不應該說:“怎么搞的?掉的比吃的還多?”而應該說:“哎呀,寶寶太了不起了,都能自己吃飯了!”這是對孩子的一種認可,他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這樣父母就不會因為吃飯的事每次都要跟孩子進行一場戰爭了。
對於不愛吃飯的孩子,媽媽要狠下心來,把飯菜擺好後先叫孩子來吃飯,如果孩子不過來,也不要理他。一開始孩子可能還以為媽媽會像過去那樣到處追著喂,即使不吃,也會給別的零食。但只要家裡人都不理睬孩子,孩子總有感到肚子餓的時候,到時他們自然會主動要求吃飯。
這看上去雖然有些殘忍,但父母必須意志堅定。一般情況下,孩子肚子餓時就會主動想吃飯了。這點父母倒可以放心。
尊重孩子的穿衣選擇
在美國的時候,我覺得那裡的孩子穿得都比較好,不是說穿貴重的衣服,而是指衣服的上下顏色搭配看起來比較舒服。而且經常能聽到孩子說“這件衣服和那件衣服很搭配”“這件衣服的顏色跟那件衣服不搭配”之類的話。
仔細觀察美國人的家庭生活後我才發現,他們買衣服一般都很注重衣服款式之間的搭配,還會考慮配套的裝飾品。即使是給小孩子買衣服,也會考慮到褲子和T恤衫、襪子的顏色是否搭配。在日常生活中因為父母比較注重這些,孩子自然也就耳濡目染受到影響。
但美國的父母從來不強迫孩子穿什麼或不穿什麼,而是買完衣服後讓孩子自己整理,並單獨給一個衣櫃,一般是分為放T恤衫的抽屜、放褲子的抽屜和放襪子的抽屜,然後每次讓孩子自己搭配衣服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