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行職場》

《驢行職場》

《驢行職場》是一本以原創為主的寓言體故事集,作者通過簡練的筆墨生動地刻畫了若干個典型的職場人物形象,真實地演繹了職場百態。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
.
《驢行職場》是比“杜拉拉升職記”更深刻的職場指南,資深HR經理人嘔心之作經驗之談。
有文有圖,講述職場故事。亦莊亦諧,解密職場規則。
寶馬中國人力資源總監趙菁、搜狐人力資源及行政高級總監張雪梅國美電器人力資源總監王曉紅北大縱橫管理諮詢集團創始人王璞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CEO 何國玉中華英才網《HR經理人》雜誌主編劉興陽、著名職業經理人中國十佳培訓師章義伍聯袂推薦。

內容簡介

同時這還是一本微型小說體例的人力資源管理案例集,四十多篇短小精悍的雋文,四十多則有關招聘、考核培訓激勵發展團隊的思考與啟示。篇篇小故事,意蘊大道理;讀時忍俊不禁,讀後回味無窮。
《驢行職場》適用於:職場新人、想進一步發展的職場白領及企業管理者。
1.初進職場的“菜鳥”;
2.進入職場有一段時間,但卻陷入困惑之中的“白骨精”;
3.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同行以及執掌“驢”運的老闆;
4.面臨畢業的高校大學生。

作者簡介

李晶,某集團人力資源高級總監,MBA,中國商學院MBA成就獎獲得者,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學會常務理事;《人力資源?HR經理人》雜誌專欄作家;出版專著《零售企業如何控制人工成本》。

目錄

推薦序言(一)
推薦序言(二)
自序
1.驢的遺囑
2.驢子與電磨
3.童驢言無忌
4.功勳驢的結局
5.悶頭驢的跳槽
6.兩個農民對驢的考核
7.對驢講的三句話
8.驢打滾的遭遇
9.驢馬爭鋒
10.騎驢找馬的農民
11.拉磨驢的歸宿
12.“果老驢”之死
13.“流盲”無產驢
14.兩驢頭的不同際遇
15.農民相驢
16.驢力資源總監的“妙招”
17.驢效評估
18.目瞪口呆的爆眼驢
19.小犟驢的夢想
20.小嘴驢的命運
21.指騾為驢
22.英驢安在
23.驢力資源總監的面試
24.驢爸爸的忠告(三則)
25.驢子之死
26.豪華的驢隊
27.驢子的投訴
28.“精英驢”的困惑
29.驢總的“親密”助手
30.流言中的驢子
31.驢浮於事的農場
32.仲樂賽驢
33.想出頭的拉磨驢
34.驢子吃草
35.驢的動力
34.初次找活兒乾的小嫩驢
35.小灰驢的口糧
36.年輕驢升遷記
37.“聰明”的馬
38.澳洲的兩頭驢
39.驕傲的驢子
40.枯井中的驢子
41.兩頭拉磨驢
42.驢“歌星”
43.驢和塑像
44.驢力資源經理
45.驢子和狗
46.農民趕驢

前言

推薦序言
驢行職場,咋聽名字不太耳順,但很震耳。讀過一篇篇小故事後,給我3點深刻的印象
一、驢這個比喻很貼切形象。把職場中的人比作驢,像驢一樣幹活,這個比喻非常形象貼切,而且通過馬、狗、雞等農家常見的動物形象比喻,以及與他們主人——農民之間的關係,寫出了職場人萬象,寫出了職場人與老闆之間的關係,寫出了職場人與組織的關係,也寫出組織中人力資源的難題和困局。而這困局正是職場人和組織常見的關係困局。
二、故事編寫非常精彩。每篇故事情節編排都非常吸引人,開了篇就想把它讀完,各種角色之間的矛盾衝突儼然是活生生的現實職場。能編排出如此好故事,一定是對職場和現實組織中的人力資源非常洞悉和了解,沒有很深的職場閱歷,難以編寫出如此精妙的職場故事。
三、很有現實價值。50篇故事以寓言的形式出現,不僅有趣,更重要的是有用。通讀每篇,感覺故事就在身邊,甚至就是自己的親身經歷。無論是初入職場,還是職場的老江湖,都可以一讀。如果您是組織的管理者、決策者、老闆都可以看看這本《驢行職場》寓言故事,對了解組織中不同角色成員的心理特徵和訴求,解決組織中的矛盾衝突,管理好組織,使組織達到績效最大很有幫助。
好東西都是以故事的方式流傳的,但願書中的故事能流傳開來,成為職場人縱橫職場的經典故事
北京騰駒達獵頭公司董事長景素奇
自序
以前一提起驢,我似乎沒有什麼好印象,它常常使我馬上想起一些與之有關的貶損的俗語或詞組。
如形容一個人笨時,說其是“蠢驢”;描述一個人較吵鬧時,稱其為“大叫驢”;說一個人脾氣不好時,冠之以“倔驢”;當一個人放賴不想做某事時,說他是“驢打滾兒”;但某個人不識抬舉時,會被稱作“牽著不走打著倒退的驢”,……,還有很多與驢有關的成語,也大都是貶義詞,如非驢非馬、驢唇馬嘴驢鳴狗吠春風不入驢耳,……,等等。
真正把驢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是柳宗元的一篇《黔之驢》,使驢的形象永久地和“本事不大,所有的招法都用盡了”聯繫在一起,由此文章演化的成語“黔驢技窮”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總之,通過這些俗語或成語的傳播,驢受盡了貶損的評價,給很多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真正使我對驢的印象發生改變是在2005年到歐洲考察零售業,第一站是英國,接待我們的是英國一家著名的零售管理諮詢公司的總經理,當他介紹全球零售業的發展趨勢時,“高度集中且強大的總部和簡約的店鋪”是其中之一,他用“大腦”來形容總部,用“驢”來形容店鋪。當時我們對這樣的比喻很疑惑。經過翻譯與其求證,我們才明白,在英國等一些歐洲國家常用驢來形容“讓幹啥就幹啥,腳踏實地,執行力非常好的人”!相當於中國文化中的牛。恍然大悟之後,我們考察團一行也幽默地把這次出訪戲稱為“驢行歐洲”。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我對驢產生了研究的興趣。
為了進一步了解驢,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居然發現驢有很多“美德”,也包括一些“有識之士”讚美驢的詩句。
驢屬於奇蹄目,馬科,馬屬。驢的形象似馬,但體型比馬小,頭大,耳朵長,胸部稍窄,四肢瘦弱,軀幹較短。頸項皮薄,蹄小堅實,體質健壯,抵抗能力很強,並有性情溫馴,吃苦耐勞、聽從使役等優點。驢可耕作和乘騎使用。每天耕作6-7小時,可耕地2.5-3畝。在農村還可乘騎趕集,適於山區馱運及家庭役用。
由於驢具有耐力好,乘騎舒服的特點,所以,很多詩人和驢結下了不解之緣。詩聖杜甫,“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南唐詩人黃可,其獻高侍郎詩句有“天下傳將舞馬賦,門前迎得跨驢賓”;賈誼有“騰駕罷豐驂蹇驢兮”句;白居易有“迎旦東風騎蹇驢,鏇呵凍手暖髯須”句;陸游有“騎驢上灞橋,買酒醉新豐”等句,都是與驢有關的。
直接詠驢的詩句雖然不多,但也有一些,如清代小說作者無花藏主人就寫過:“賦體龐然大,居才只此蹄。長鳴悲急策,穩步喜香泥。蹇節王臣並,微勞犬馬齊。謾夸千里志,百里且東西。”當代也有為驢平反的詩句:“心本嘉良性本墩,身居漏室亦知恩。負薪不惜流鹽汗,卸磨何妨食草根。膽大曾經驚府駕,位卑也得入仙門。柳公若是今還在,應愧當初耳目昏。”
既然驢有怎么多優點,為什麼落了個壞名聲呢?而為什麼馬、牛都常與“千里馬”“老黃牛”等褒義詞聯繫在一起呢?我又進行了一番探究,但很長一段時間不得其中玄妙。直到有一天,我無意間把驢和職場中的一些人一些事聯繫起來,才豁然開朗了。
其實,職場中有許多不錯的員工,活兒幹了不少,但卻沒落下好,有的是自身的原因,有的是主管的原因,有的是企業的原因,但都與驢的境況驚人的相似!被戴著“蒙子”矇騙每天拉磨者有之,任務完成後被“卸磨殺驢”者有之,等等,不一而足。也有一些優秀的驢,由於企業的原因而“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其中的教訓和啟示非常深刻。
我把這一發現和《HR經理人》雜誌主編劉興陽先生做了分享,得到了他的肯定。不久,第一篇《驢行職場》原創寓言故事《驢的遺囑》刊登在了《HR經理人》雜誌上,受到了讀者廣泛的好評,而後,不斷有新作刊載。
北京斯坦威圖書有限責任公司的申明和康瑞鋒老師無意中瀏覽了其中的幾篇故事,感覺很有新意,於是建議我結集出版,以給更多的剛進入職場的“菜鳥”以及雖進入職場有一段時間但卻陷入困惑之中的“白(領)骨(乾)精(英)”們一些案例式的啟發,同時也給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同行以及執掌“驢”的命運的老闆們一些有益的分享。
希望這本寓言故事集能達成這樣的目的。
最後,對所有對本書的出版及我本人進步有所幫助的朋友表示誠摯的謝意!同時聲明:本書刊載的寓言故事均來自於職場實境,但故事情節均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勿對號入座。謝謝!
李晶

精彩書摘

1.驢的遺囑
有一頭驢,給一位農民拉地,農民發現最近這頭驢不怎么賣力,可能歲數大了。這個老農有點文化,上過一些管理技能方面培訓課,聽說用激勵手段可能會使老驢賣力起來。
於是,他把驢叫過來,對驢說:“我給你制定一個激勵考核辦法,做得好會得到獎賞。”
驢聽了很高興,說:“那您說說這個辦法吧。”
“我以前早晨給你兩個玉米棒,從明天開始,早晨改成給你三個玉米棒,只要你幹得好,每天都會增加。”農民介紹道。
驢一聽很高興,早晨多了一個玉米棒——太好了。於是,第二天拉地拉得特別好。可是到了晚上,他發現只有四個玉米棒,比原來的五個少了一個,於是他非常不開心。就找老闆說:“不對啊,以前早晨給兩個玉米棒,晚上是給五個玉米棒,現在晚上怎么少了呢?”
農民回答道:“你不用擔心,明天早晨我會再多給你一個玉米棒子,讓你吃的飽飽的。”
驢一聽覺得不錯,心想這是我頭一天比較辛苦,老闆很關心我,所以早晨才多了一個玉米棒子。於是第三天驢又拉得特別努力。結果到晚上他悲傷地發現只有三個玉米棒!他氣壞了,於是農夫又把第四天早晨的玉米棒子調整為五個,但到了晚上卻只有兩個!就這樣,農夫變了花樣折騰,但一天下來總的玉米棒子卻沒有變,仍然是七個。最後這頭驢活幹了不少,但被折騰得筋疲力盡。
在臨死前他交給兒子小毛驢一個遺囑,上面用血寫道:“我沒什麼財產留給你,但我要告訴你一個慘痛的教訓,就是和誰打交道不能跟人這種動物打交道,這些黑心的老闆不會多出一個玉米棒子,但卻變了花樣欺騙我們這些打工的驢多幹活,但到頭來得到仍只有原來那么少。”沒等小毛驢問點什麼,老驢就斷氣了。
簡單地處理了老驢的後世,小毛驢掙脫韁繩跑到了樹林裡,他不想讓老爸的悲劇重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