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驛》

《馬嵬驛》

《馬嵬驛》是晚唐作者溫庭筠的作品之一。

溫庭筠詩《馬嵬驛》 

作品信息

【名稱】馬嵬驛
【年代】晚唐
【作者】溫庭筠
【體裁】七言律詩

原文

馬嵬驛
穆滿曾為物外游,六龍經此暫淹留。
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成碧草愁。
香輦卻歸長樂殿,曉鍾還下景陽樓。
甘泉不復重相見,誰道文成是故侯。

鑑賞

馬嵬驛故址在今陝西省興平縣西北,距離長安(今西安 )百餘里。公元756年夏(唐玄宗天寶十五載六月),安史叛軍攻破潼關,唐玄宗與楊國忠、楊貴妃姐妹等倉皇奔蜀,路經馬嵬驛,六軍徘徊、持戟不前,一致要求誅殺楊國忠。接著,隨行郎吏又懇請玄宗以貴妃搪抵天下怨憤。玄宗無奈,只好反袂掩面,讓人縊死楊貴妃。史稱“馬嵬之變”。這首題名《馬嵬驛》的七言律詩是詩人依據這一歷史事件而創作的。
首聯是以周穆王週遊天下的神話傳說比喻唐玄宗的奔蜀。根據《拾遺記》和《穆天子傳》的記載,周穆王名滿,曾駕號稱為“八龍”的駿馬巡狩天下,到過遠在塵世之外的西王母之邦。物外,世俗之外,即非人間的仙境。六龍,指周穆王駕馭的駿馬。古代天子之車駕六馬,故用作天子車駕的代稱。這一聯實際上是說,潼關失守後,唐玄宗逃奔西蜀,在經過馬嵬驛時,車駕作了短暫的停駐。
車駕停留的原因是發生了“馬嵬之變”。所以,頷聯承接這一脈絡,敘述了這一事變的直接後果:貴妃已死,猶如青煙消逝,縱有返魂樹也不能使她還魂回生;如今“不見玉顏空死處”,只有貴妃的鮮血化成的這一片茂密的青草似乎在訴說著她的怨恨。《十洲記》載:“聚窟洲有大樹,與楓木相似,花發香聞數百里,名返魂樹。死者在地,聞香即活。”又《莊子》:“萇弘死,藏其血,三年化為碧。”這裡化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貴妃在馬嵬驛的永逝。詩人省去了馬嵬兵變時六軍駐馬,貴妃與玄宗生離死別的歷史情節,而是以形象化的語言,深寓同情地描寫了貴妃的悲劇結局。作為馬嵬事變的直接受害者,楊貴妃已經死不復生。而頸聯形象地描寫了曾經同貴妃訂立“願世世為夫婦”的盟誓的唐玄宗在事變之後過著的生活狀況。長樂殿,即漢代長樂宮,漢初為朝會之所,其後為太后所居。這裡用來借指唐玄宗的住處。《新唐書·宦者傳》載,收復長安後,肅宗不要玄宗再過問天下大事,由宦官李輔國脅迫太上皇(玄宗)從興慶宮遷到西宮中。景陽樓,即南朝陳景陽殿,為陳後主和張妃(麗華)宴樂之所。這裡借稱唐玄宗和楊貴妃曾經住過的唐宮。這一聯概括地敘述了唐玄宗在經歷了一場動亂之後,回到長安,看到的是人去樓空,鐘聲依舊的悲切情景,飽含著他對亡妃的無限思念之情以及他所度過的孤獨、寂寞、悽苦的生活。上下句之間的兩個關聯詞“卻”、“還”用得極妙。“香輦卻歸”道出了馬嵬事變中玄宗與貴妃一生一死的不同命運;“曉鍾還下”寫出了鐘聲依舊人已非的無奈之情。
死者不可復生,生者長恨不已。陳鴻《長恨歌傳》說,貴妃死後,玄宗思不能已,命方士尋找貴妃魂魄,方士謊稱在海外蓬萊仙山找到了貴妃,並帶回金釵鈿合作為信物。詩人在尾聯卻對這一傳說提出了質疑:一個命歸九泉,一個殘生人間,縱作甘泉宮也不可能招致亡靈再見了,即使是文成將軍也難以被封侯。《史記·武帝本紀》說,漢武帝的寵姬王夫人卒,齊人少翁以方術在夜間招引王夫人,使武帝在帷幔中望見。於是封少翁為文成將軍,以客禮相待。並作甘泉宮,中為台室,畫天、地、泰諸神,置祭具以招天神。過一年多,少翁的方術漸漸失靈,神不至。於是誅文成將軍。這裡詩人化用故典,說明了這場悲劇的無可挽回,暗示了玄宗的無盡悲哀與懷念。但是就《長恨歌傳》的傳說而言,對玄宗重蹈武帝的荒誕,命方士尋找貴妃亡靈的愚蠢作法,詩人不無譏諷之意。
這首詩以“馬嵬之變”為題材,著重描寫了事變之後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悲劇結局,寄寓了詩人對這場悲劇的深切同情。全篇以敘事為主,在描述之中兼有抒情和議論。中間二聯貴妃、玄宗交替描寫,在工整的對偶中間以虛字的抑揚,使得率直的敘述變得婉轉而流動。全詩通篇用典故,借前朝故事來敘述,別具詠史詩之一格。

作者

溫庭筠畫像溫庭筠畫像

溫庭筠(812?—870?)唐末詩人和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溫彥博裔孫。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生活放浪,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因薄其有才無行得罪宰相令狐綯,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出為隋縣尉。徐商鎮襄陽,召為巡官,常與殷成式、韋蟾等唱和。後來,歸江東,任方城尉。公元866年(鹹通七年),徐商知政事,用為國子助教,主持秋試,憫擢寒士。竟流落而終。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溫庭筠精通音律。其詩辭藻華麗,穠艷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僅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然題材狹窄,多寫婦女離愁別恨之作,簡潔含蓄、情深意遠,但傷之於柔弱穠艷。在詞史上,溫庭筠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袁枚詩《馬嵬驛》

作品信息

【名稱】馬嵬驛
【年代】清代
【作者】袁枚
【體裁】七言絕句 

原文

馬嵬驛
莫唱當年長恨歌⑴,人間亦自有銀河⑵。
石壕村里夫妻別⑶,淚比長生殿上多⑷!

注釋譯文

【注釋】
⑴長恨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關於唐玄宗、楊貴妃愛情悲劇的敘事長詩,側重於同情。
⑵]銀河:天河。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被銀河隔開,不得聚會。這兩句說:用不到去歌唱當年皇帝妃子的悲歡離合;在人間也有銀河,使得千千萬萬人家夫妻離散。
⑶石壕村: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篇《石壕吏》中的一個村莊,村裡有戶人家在唐王朝的暴政下,害得家破人亡。《石壕吏》的歷史背景就是安史之亂,即《長恨歌》寫到的那個時候。
⑷長生殿:華清宮的一座殿。唐玄宗和楊貴妃有感於牛郎織女被銀河分隔,七月七日在殿裏海誓山盟。表示永世不分。這兩句說:像石壕村那樣的夫妻決別數也數不清,老百姓的淚水比長生殿上灑的那點淚水多得多了!
【譯文】
用不到去歌唱當年皇帝妃子的悲歡離合;在人間也有銀河,使得千千萬萬人家夫妻離散。像石壕村那樣的夫妻訣別數也數不清,老百姓的淚水比長生殿上灑的那點淚水多得多了。

簡析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悲歡離合的故事,不知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詩情文思。白居易著名的《長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寵幸楊貴妃而造成政治悲劇的同時,也表達了對二人愛情悲劇的同情。袁枚此詩卻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將李、楊愛情悲劇放在民間百姓悲慘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審視,強調廣大民眾的苦難遠非帝妃可比。《長恨歌》和《石壕吏》是為人所熟知的著名詩篇,其創作背景均為安史之亂。它們一以帝王生活為題材,一以百姓遭遇為主旨,恰好構成鮮明的對照。

作者

袁枚 (1716—1798)清代詩人。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晚年自稱袁絲、倉山居士,世稱隨園先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性聰慧,幼有“神童”之稱。12歲即為秀才。乾隆進士,選庶吉士,入翰林院,曾代擬奏疏。不久出任溧水、江浦、沭陽縣令。後辭官,卜居南京。從隋赫德手中購得南京小倉山“隋園”(後經改造更名“隨園”),收集書籍,創作詩文。晚年出遊南方諸名山,與諸多詩人往還。死後葬於小倉山南嶺。他反對清初以來擬古和形式主義的風氣,詩文講求性情個性,古體詩奔放縱肆,近體詩清新自然,與詩人蔣士銓、趙翼並稱“江右三大家”。還力倡女子教育,有女弟子數十人,頗為唱和。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筆記小說《子不語》,史著《隨園史論》等30餘種。

袁枚畫像袁枚畫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