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馬嵬驛民俗村

興平馬嵬驛民俗村

馬嵬驛民俗文化村(馬嵬驛民俗文化體驗園)位於興平馬嵬辦事處李家坡村,依託黃山宮獨特的歷史資源順勢而建,將現代生活與歷史文化完美結合,為馬嵬構築起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項目總投資5180萬元,流轉土地600畝,以古驛站文化為核心,集文化旅遊、民俗文化展示、休閒體驗、旅遊觀光為一體。唐朝時馬嵬驛是西行的第一驛站,民俗文化村建在原址範圍內,這裡的建築古色古香,店鋪林立,來到這裡你會立刻被古文化的氣息所感染,仿佛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基本信息

交通路線

興平馬嵬驛民俗村興平馬嵬驛民俗村
路線一:西安—霍高速公路—興平出口下—興平立交—迎賓大道—S104—東環路—興化路—南關西路—槐里東路—中心大街北段—金城路(東段)—金城路(中段)—金城路—S104—終點。
路線二:西安—霍高速公路—興平出口下—興平立交—迎賓大道—S104—東環路—東關十字左轉—東大街—金城路—S104—終點。
路線三:也可以在到達興平市區之後,從興平市汽車站乘1路或5路公車,到馬嵬菜市場下車(告訴售票員去馬嵬驛即可)。

景點介紹

景觀

馬嵬驛民俗文化村馬嵬驛民俗文化村
馬嵬驛民俗文化村(馬嵬驛民俗文化體驗園)位於陝西省興平市馬嵬辦事處李家坡村,地處楊貴妃墓--黃山宮景區向西一公里處。以古馬嵬驛站文化為核心及文化旅遊民俗文化展示、休閒體驗、旅遊觀光為一體。該項目主要包括驛站文化廣場、民俗文化展示區、民族小吃文化街、垂釣區、家禽生態養殖區、百果林採摘園等八大功能區。
馬嵬驛民俗文化村(馬嵬驛民俗文化體驗園)是馬嵬歷史、社會、文化特徵的集中體現,在規劃上保護老窯洞遺址26口,收藏老農具及生活用品30000餘件。園區建築錯落有致、古樸素雅;環境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布局有山水瀑布、雕塑小品、亭台樓閣、石雕碑刻等景觀;建成民俗作坊街、民俗小吃街、民俗文化展示街、大唐文化街4條民居古街;配套馬嵬驛文化廣場、百果園、雕塑藝術館、驛柵城、珍禽園、茶樓、戲樓、農具展示館、城門樓觀景台、娛樂園、祈福殿12大景點。是一個集古驛站文化展示、原生態餐飲、民俗文化體驗、休閒娛樂、生態觀光為一體的新概念文化體驗園。

歷史

馬嵬驛民俗文化村馬嵬驛民俗文化村
馬嵬驛故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西北二十三里,距離長安(今西安)百餘里。相傳馬嵬本為東晉一武官名,因他在此築城而命名地名。
公元756年夏(唐玄宗天寶十五載六月),安史叛軍攻破潼關,唐玄宗與楊國忠、楊貴妃姐妹等倉皇奔蜀,路經馬嵬驛,六軍徘徊、持戟不前,一致要求誅殺楊國忠。接著,隨行郎吏又懇請玄宗以貴妃搪抵天下怨憤。玄宗無奈,只好反袂掩面,讓人縊死楊貴妃。史稱“馬嵬之變”。一代佳人,就這樣香消玉隕,在馬嵬坡下黃土中長眠,貴妃墓就在現今馬嵬鎮的西面。
馬嵬驛站自唐代到清代是朝廷傳遞宮廷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擔負著各種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信息傳遞任務,是長安到蜀地,長安到吐蕃的首個驛站,是古絲綢之路、唐墓古道、秦蜀古道的重要驛站
馬嵬驛<溫庭筠>
穆滿曾為物外游,六龍經此暫淹留。
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成碧草愁。
香輦卻歸長樂殿,曉鍾還下景陽樓。
甘泉不復重相見,誰道文成是故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