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民間來》

《風從民間來》

《風從民間來》是2009年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薛冰。民歌在口頭流傳中的變化,被現代學者視為民歌的生命過程,採集寫定則被看成這一過程的終結。民歌被採集寫定,就像一朵被摘下來的花,就像被製成了可以長久保存的乾花,雖然離開了循環過程,不再有生長的可能,但也避免了隨風飄散的命運。對於開掘中國民歌這座蘊藏豐富的寶庫,這樣一本小書的篇幅是遠遠不夠的。本書只能選擇幾個斷面,作一些探討。希望能藉此將這座美不勝收的藝術殿堂揭開帷幕一角,讓更多的人能得窺其風姿,感染其魅力。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一部文學史,有一大半離不開民歌。民歌在口頭流傳中的變化,被現代學者視為民歌的生命過程,採集寫定則被看成這一過程的終結。民歌被採集寫定,就像一朵被摘下來的花,就像被製成了可以長久保存的乾花,雖然離開了循環過程,不再有生長的可能,但也避免了隨風飄散的命運。事實上,今人對於中國古代民歌的了解,完全是基於前代文人採集與整理出的文本。既然我們還不能沿著時光隧道返回歷史空間,我們接觸前代民歌就只有這一條狹路可行。

作者簡介

薛冰,人稱金陵行者,花甲之年,猶淘書不輟,讀書不倦,著有書話集《舊書筆譚》、《淘書隨錄》、《紙上的行旅》,《中國版本文化叢書——插圖本》,隨筆集《家住六朝煙水間》及《南京城市史》等三十餘部。

書籍目錄(節選)

中國古代民歌中國古代民歌
《詩經》和孔子
風起中原
情歌與淫詩
“刪詩”疑案
樂府烏托邦
“四面楚歌”
吳歌的興起
兒女情長江南曲
英雄氣概北國風
山歌唱竹枝
從劉三妹到劉三姐
天籟出童心
馮夢龍的傑出貢獻
情色·聲色
“橫也絲來豎也絲”
陌上桑與秦氏樓
蟲蟲飛·拉大鋸
自己聰明會唱歌
啟蒙和教訓
“狸狸斑斑”與“腳蹄搬搬”
“勞動歌”
“時政歌”
“生活歌”和“儀式歌”
唱山歌容易說山歌難
尾聲:民歌,漸行漸遠

文摘

民歌民歌
與西方文化中的敘事詩先行流傳不同,中國古代民歌中,敘事歌的興起要比抒情歌晚得多,長篇敘事歌更是屈指可數。周作人先生在《中國民歌的價值》中指出:“中國敘事的民歌只有《孔雀東南飛》與《木蘭》等幾篇,現在流行的多半變形,受了戲劇的影響,成為唱本。”《孔雀東南飛》產生的時代,不會早於漢代末年,《木蘭詩》更晚至北朝。不過在此之前,敘事民歌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出現。如《詩經•衛風》中的《氓》,從氓的求婚到夫婦生活再到婚變,應該可以算作早期的敘事歌;而漢樂府中帶有敘事性質的作品,總在十篇以上。其中最值得關注的,當數《陌上桑》。《陌上桑》,或依歌中人物稱《艷歌羅敷行》,又以首句名《日出東南隅》:“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置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晰,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這一篇《陌上桑》,已經不是原初的形態,《樂府詩集》卷二十八引崔豹《古今注》所記羅敷故事:“《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鄲人,有女名羅敷,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後為趙王家令。羅敷出採桑於陌上,趙王登台,見而悅之,因置酒欲奪焉。羅敷巧彈箏,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趙王乃止。”兩者在情節上有著一定的差異。民歌在流傳中或被採錄時發生變化,並不奇怪。現存歌詞仍保存了最初的故事走向,採桑陌上的場景未變,歌者的身份也未變。——(《陌上桑》與秦氏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