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護》

《韋護》是丁玲早期愛情悲劇小說。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韋護》《韋護》

書籍作者:丁玲

圖書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圖書售價:8.00元

圖書類別:文學

出版時間:1983-08

開本:32開

頁數:573頁

裝訂:平裝

簡析

丁玲作品丁玲作品

寫於一九二九年末至一九三0年初。它五四運動前的社會現實為背景,以摯友瞿秋白與王劍虹為原形,描寫革命者韋護與小資產階級女性麗嘉的戀愛和衝突。韋護一方面站在不可動搖的革命工作上,另一方面站在生命的自然需要上(戀愛),經過思想鬥爭,終於革命戰勝了戀愛,離開了麗嘉,到革命中心廣州去。韋護走後,麗嘉雖然感到幻滅的痛苦和悲哀,但還是在時代浪潮衝擊下,決心要做出點事情來。《韋護》的構思和描寫,明顯地表現了丁玲創作轉變期殘留的舊的思想痕跡,即小資產階級感情色彩及“革命+戀愛”模式。但它畢竟是丁玲嘗試創作革命文學的第一部小說,描寫了早期作品中未曾出現過的革命者形象,有著一定的時代性。

丁玲早期創作的《韋護》是繼《莎菲女士的日子》後又一篇以描寫青年男女戀愛為題材的小說,這篇小說以作者好友瞿秋白與王劍虹的愛情故事為原型,描寫了青年韋護和麗嘉的愛情故事,但這個愛情故事以韋護的出走而無疾而終。這對曾經甜蜜美好令人艷羨的青年男女為何從牽手最終走向分手,既往研究一般將原因歸結為革命戰勝愛情,這是不全面的,還應該從男主人公自身二元思想性格特點入手,分析導致這份感情中途夭折的原因。

小說主人公

《韋護》中的兩位主人公韋護和麗嘉,在丁玲筆下,是一對真正的可人兒,是陷溺於愛河不能自拔的痴情男女。麗嘉,在先前的韋護眼中顯出尖銳、輕蔑、嘲諷的神態的女性,一旦被愛情所俘虜,就變得痴痴迷迷,將愛情打造成了一個甜蜜得令人窒息的枷鎖,不過,被這枷鎖所囚禁的,首先是麗嘉自己。至於韋護呢,作為在人生和愛情上都擁有較為豐富經驗的中年人,最終不得不離開麗嘉而去,兩人破裂的原因,他自覺並不應該將責任歸諉於麗嘉。就像他在決定離開麗嘉之前的心中所想:“但是這能怪她嗎?她沒有一次有妨害他工作的動機,雖說她怕那分離的痛苦,但是她不會要求他留在家裡的。”問題顯然出現在韋護自己身上。這就是韋護自我檢討的、文學薰陶而成的本性與政治傾向的選擇兩者間的衝突:文學的浸染使他嚮往一種田園烏托邦和愛情至上的境界,政治方向上的選擇則使他投身世俗的社會生活和政治鬥爭。在兩難困境中掙扎良久,加上來自外部的壓力,韋護只好割捨對麗嘉的痴情,不辭而別。

人物形象處理分析

在作品中,為什麼麗嘉的形象被處理為一個愛情至上的女性,並且在韋護的形象比較下,會從最初的光彩照人,在結尾處演變成為近乎愚昧地追求和持守自己的愛情、反而失去愛情的被遺棄者,顯得那樣暗淡無光呢?

這樣的發問,第一種回答是,丁玲是按照鏡像對立方式構思自己的作品的。在作家的創作中,順向思維逆向思維,都是常見的手法。前者是按照原初生活中事件和人物的基本輪廓,加以一定的濃縮和概括,例如,像魯迅談他自己的創作時所言,一方面,作品與生活有著嚴格的對應性,改變了阿Q頭上的那頂氈帽,就背離了作品的蘊含,另一方面,在人物形象上,有可能是臉在山西,鼻子在貴州,是從多處經驗集中起來的。丁玲有許多作品,如《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某夜》、《年前的一天》、《莎菲女士日記第二部》等,從作品人物到情節走勢,都可看到她自己生活經驗的底子。後者是根據對立原則,將現實中的人和事加以改頭換面,轉換角色和情感,將悲作喜,將恨作愛,因死而生,因長作幼,或者移花接木,張冠李戴,與現實生活形成一種對立和緊張。這樣的例子也為數不少。

知人論事上,丁玲是非常有才分的。在《韋護》中,她最早地揭示出韋護內心世界的兩種矛盾性。其一,韋護在早年間所接受的對文學的烏托邦的嚮往,和他後來所接受的革命理想的召喚之間,存在著內在的斷裂,前者使他沉溺於與麗嘉的愛情之中難以自拔,痴迷於兩情相悅超脫紅塵的境界,後者卻要求他割捨情愫,為社會而獻身。其二,作為一名精英知識分子,他自覺擔承起為大眾謀求解放和幸福的使命,有殉道者的激情,與此同時,對大眾的頭腦簡單、思想蒙昧,他有著發自本能的嫌棄。然而,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在覺察到這種嫌棄的時候,他又有著強烈的自我反省精神,對自己的這種心態進行批判,卻最終缺少說服力和徹底性。這種慧眼獨具,的確值得稱道。

描寫手法

在知人論事上,丁玲是非常有才分的。在《韋護》中,她最早地揭示出韋護內心世界的兩種矛盾性。其一,韋護在早年間所接受的對文學的烏托邦的嚮往,和他後來所接受的革命理想的召喚之間,存在著內在的斷裂,前者使他沉溺於與麗嘉的愛情之中難以自拔,痴迷於兩情相悅超脫紅塵的境界,後者卻要求他割捨情愫,為社會而獻身。其二,作為一名精英知識分子,他自覺擔承起為大眾謀求解放和幸福的使命,有殉道者的激情,與此同時,對大眾的頭腦簡單、思想蒙昧,他有著發自本能的嫌棄。然而,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在覺察到這種嫌棄的時候,他又有著強烈的自我反省精神,對自己的這種心態進行批判,卻最終缺少說服力和徹底性。這種慧眼獨具,的確值得稱道。

小說原型

瞿秋白與他的第一夫人王劍虹有一段既酸澀又甜蜜的浪漫情感歷程,在這段歷程中,丁玲充當了“紅娘”的角色,使即將失之交臂的愛情又得以開花結果。
1923年秋,丁玲與她的密友王劍虹經瞿秋白介紹,來到上海大學文學系讀書。時任上海大學教務長的瞿秋白對這兩個湖南來的女青年很關照,業餘時間還教她們學習俄語,給她們介紹蘇俄和歐洲文藝復興的情況。沒過多久,比丁玲大兩歲的王劍虹愛上了瞿秋白,但卻把愛深深地藏在心裡,瞿秋白也悄悄地愛上了王劍虹,但不知如何開口。有一次王劍虹畫了幅瞿秋白講課的素描,瞿秋白非常喜歡,要知道這是第一次有人給他畫像呀,但他卻故意說,畫的不怎么樣,當時王劍虹很掃興,弄的瞿秋白挺尷尬,此後他們兩人見面就開始侷促起來。蒙在鼓裡的丁玲發現本來無話不談的瞿秋白突然跟她們疏遠了,王劍虹也總是很憂鬱。一天,王劍虹突然對丁玲說她要回老家,丁玲問她為什麼,她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仍執意要走,丁玲為此心煩意亂,把按時登門教俄語的瞿秋白也轟了出去。第二天,丁玲在房間裡無意中發現了王劍虹枕邊的幾頁詩稿,拿起來一看,“他,回自新氣的俄鄉。本有的瀟灑更增新的氣質,淵博的才華載回異邦藝術之倉。他那學識、氣度、形象,誰不欽羨敬重?但只能偷偷在心底收藏……”看到這,丁玲全明白了。她拿著詩稿便直奔瞿秋白住處。當她把詩稿交到瞿秋白手中,瞿秋白激動地問道:“這是劍虹寫的?”丁玲給了他肯定的回答後說:“劍虹要回老家去,現在只有你才能留住她!”丁玲真誠地說,“你快去吧,她正好在家,我兩個小時後回去。”兩個小時後,丁玲回到住處,室內的氣氛變得溫馨和諧,桌上放著許多寫有詩句的紙條,原來他們在以情詩對話。事後,瞿秋白和王劍虹都非常感謝丁玲這個紅娘,1924年1月,他們喜結良緣。
瞿秋白和王劍虹的婚姻是短暫的,1924年7月,王劍虹因患肺病去世。1930年,丁玲以瞿秋白和王劍虹為原型創作了中篇小說《韋護》,這是作品中的男主人公的名字,“韋護”是傳說中疾惡如仇,專打抱不平的韋陀菩薩的名字,瞿秋白總把自己比做“韋護”,並經常用“韋陀”的筆名發表文章。《韋護》的主題是“革命加戀愛”,男主人公是丁玲筆下創作的第一個革命者的形象,這部小說在當時左翼文學陣營里很有代表性,也是丁玲創作風格轉變的重要標誌。

創作談

我寫的中篇小說《韋護》是一九二九年末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韋護是秋白的一個別名。他是不是用這個名字發表過文章我不知道。他曾用過“屈維陀”的筆名,他用這個名字時曾對我說,韋護是韋陀菩薩的名字,他最是嫉惡如仇,他看見人間的許多不平就要生氣,就要下凡去懲罰壞人,所以韋陀菩薩的神像歷來不朝外,而是面朝著如來佛,只讓他看佛面。
我想寫秋白、寫劍虹,已有許久了。他的矛盾究竟在哪裡,我模模糊糊地感覺一些。但我卻只寫了他的革命工作與戀愛的矛盾。當時,我並不認為秋白就是這樣,但要寫得更深刻一些卻是我力量所達不到的。我要寫劍虹,寫劍虹對他的摯愛。但怎樣結局呢?真的事實是無法寫的,也不能以她的一死了事。所以在結局時,我寫她振作起來,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戰鬥下去。因為她沒有失戀,秋白是在她死後才同楊之華同志戀愛的,這是無可非議的。自然,我並不滿意這本書,但也不願捨棄這本書。韋護雖不能栩栩如生,但總有一些影子可供我自己回憶,可以做為後人研究的參考資料。
一九三○年,胡也頻參加黨在上海召開的一個會議,在會上碰到了秋白。秋白托他帶一封信給我。字仍是寫得那樣工工整整秀秀氣氣,對我關切很深。信末署名赫然兩個字“韋護”。可惜他一句也沒有談到對書的意見。他很可能不滿意《韋護》,不認為《韋護》寫得好,但他卻用了“韋護”這個名字。難道他對這本書還寄有深情嗎?儘管書中人物寫得不好、不像,但卻留有他同劍虹一段生活的遺蹟。儘管他們的這段生活是短暫的,但過去這一段火一樣的熱情,海一樣的深情,光輝、溫柔、詩意濃厚的戀愛,卻是他畢生也難忘的。他在他們兩個最醉心的文學之中的酬唱,怎么能從他腦子中劃出去?他是酷愛文學的。在這裡他曾經任情滋長,盡興發揮,只要他仍眷戀文學,他就會想起劍虹,劍虹在他的心中是天上的人兒,是仙女(都是他信中的話);而他對他後來畢生從事的政治生活,卻認為是凡間人世,是見義勇為,是犧牲自己為人民,因為他是韋護,是韋陀菩薩。

作者簡介

丁玲丁玲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現代女作家。原名蔣偉,字冰之,又名蔣煒蔣瑋、丁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臨澧人。1918年就讀於桃源第二女子師範學校預科,次年轉入長沙周南女子中學。1922年初赴上海,曾在陳獨秀、李達等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學習。在長沙等地上中學時,受到五四運動思潮的影響。1923年經瞿秋白等介紹,入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習。次年夏轉赴北京,曾在北京大學旁聽文學課程。1925年與胡也頻結婚,1927年開始發表揭露舊中國黑暗現實的小說作品。處女作《夢珂》於同年年底發表於《小說月報》,不久又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引起文壇的熱烈反響。1928年10月,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在黑暗中》。1929年冬,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韋護》。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後出任左在線上關刊物《北斗》主編及左聯黨團書記(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時期她創作的《水》《母親》等作品,顯示了左翼革命文學的實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