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子》

描寫法國北方弱滿地區一個城市的農民,在趕集路上撿到—個繩子,因而被冤家誣告,又受到眾人奚落,以至憂鬱而死,深刻地揭示了十九世紀後期法國社會的—個極其重大的問題,即社會道德問題。

(圖)莫泊桑莫泊桑

《繩子》講述的是一件小事,但其結局是令人心酸的。奧什科納老爹在戈代維爾這一小鎮的集市上趕集。他看見地上有一根繩子,處於節儉,便想撿回家用,剛巧被他的仇人馬具皮件商瑪郎丹瞧見了。正好有個商人在集市上丟了一隻皮包,瑪朗丹便放出謠言說是奧什科納老爹撿到的。人們都在指責奧什科納撿到皮包不歸還主人,而他自己卻有口難辯。即使後來真相大白後還有謠言說奧什科納和撿到皮包的人是同夥的。他極力向每個人辯解,結果沒有人相信他。最後他為此事鬧得精神衰退,死了。

寫作背景

《繩子的故事》發表於1883年。十九世紀後期的法國資本主義,已經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階段。普法戰爭以後,統治階級更加反動,對內鎮壓人民,對外發動侵略,擴張殖民地。大資產階級之間互相傾軋,大魚吃小魚現象日益嚴重。隨之而來的是社會道德敗壞:爾虞我詐,相互欺騙,司空見慣;損人利己,暗箭傷人,習以為常。人們視這種現象為天經地義。反而把誠實厚道、純樸善良看作違反常。《繩子的故事》就是解釋這樣一種變態的心理狀態和反常的社會道德觀念,以及他所造成的毒害。城市的農民奧士高納大爺的死,明確地告訴我們,這種荒唐的道德觀念在當時已經形成一種習慣勢力,築成了一個無形的包圍圈,向那些城市善良的人們發起攻勢,並把他們活活困死。

文學常識

莫泊桑是法國十九世紀後期批判現實主義大師。莫泊桑的作品,常常通過選取日常生活中極其平凡、極其普通的故事來揭示深刻的社會。他善於掘取滔天巨浪中的一朵普通的小浪花,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從地稅中窺見太陽的光芒。《繩子的故事》就是這樣—類作品。在這篇不到六千字的短篇中,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既不是金融界、商業界巨頭之間的相互傾軋,也沒有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而只是通過描寫—個故事:法國北方弱滿地區一個城市的農民,在趕集路上撿到—個繩子,因而被冤家誣告,又受到眾人奚落,以至憂鬱而死,深刻地揭示了十九世紀後期法國社會的—個極其重大的問題,即社會道德問題。

內容述評

通過《繩子的故事》置奧士高納大爺於死地的有三種力量:一是馬具商的誣告,二是鄉政府的審問,三是周圍民眾的稀落。這三股力量匯集一起,形成一種無形的羅網,而其核心又是荒唐的道德偏見。在這場逼死奧士高納大爺的圍攻中,馬具商是發難者。他是農村的小奸商,有著農村小奸商那種狡猾、陰險、詭詐的特點。通過他的行為和舉動,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處世哲學符合當時墮落的社會道德觀念。因此,他為達到陷害自己冤家的罪惡目的,不惜造謠中傷,無中生有,把親眼看到奧士高納大爺撿到的繩子說成是一個黑皮夾子。事情真相大白以後,還不甘罷休,繼續散布謠言,撥弄是非,迷惑不明真相的人,直至害死對方而後快。他的行為是當時社會道德觀在一個農村小奸商身上的體現。但是,問題的嚴重性並不在此,而在馬具商的這種處世哲學得到官府的支持和有廣泛的社會基礎,這便是《繩子的故事》所要揭示的深刻的社會意義。馬具商的這種行為,首先得到鄉政府的支持和保護。文章中寫道,當馬具商向鄉政府誣告時,鄉長不調查,不研究,偏聽偏信,完全聽人了馬具商的所謂“揭發”,以為斷定奧士高納大爺撿的是黑皮夾子。在這裡,莫泊桑沒有寫鄉政府的逼供信,嚴刑拷打,也沒有寫鄉長的耀武揚威,盛氣凌人,只有一處寫鄉政府的人搜了奧士高納大爺的身,但也是奧士高納大爺自己的要求,為了要證明大爺自己的清白,在這裡,作者強調得仍然是鄉長和政府里人們的道德偏見,作為下層的統治階級—員的鄉長,他與馬具商有著共同的道德觀念,他怎么也不會相信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有“誠實”二字可言;作為統治階級的一員,他又有更深刻的階級偏見,認為那種不誠實的行為便出自像奧士高納大爺那樣貧苦人身上;他面對奧士高納大爺發自肺腑的“名譽起誓”,“良心和生命擔保”感到驚奇,一味的搖著腦袋說:“奧士高納大爺,馬朗丹先生是個值得信賴的人,我不會相信他把一根繩子錯當成皮夾子。”多么偏執、多么武斷!鄉政府的傳審和鄉長道德偏見、實際上是保護了馬具商的犯罪行為,同時使他更加有恃無恐,敢於當眾撒謊,而且已在使用毒計。致使奧士高納大爺憂鬱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眾人的嘲笑和稀落。他們是一些像奧士高納大爺一樣貧苦的普通農民,是農村小客店的小老闆或是小商人,都是一些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們。誠然,他們絕沒有想到要害死一個誠實的普通農民,可是他們的行為無意中卻幫了馬具商,這是其陰謀得逞,並致使奧士高納大爺郁而死。這是這種“無意”的行動,說明下層人們中毒之深。思想麻木,善惡不分,是非不明;是荒唐的社會道德的社會基礎。奧士高納的死不是馬具商與他個人的糾葛的結果,而是整個社會道德墮落的必然悲劇。我們看到,他們對奧士高納大爺被傳審,不但不表示同情,憤慨,反而處於“好奇”或者“嘲弄癖”去奚落大爺。莫泊桑是—位冷靜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在作品中從不正面表露自己的感情,在這裡卻用了“都沒有任何憤慨”這樣的話來農觀他的深切痛恨。隨著情節的發展,作者進一步寫出,這些老百姓人仍然沒有覺醒,雖然事實真相已經大白,但是他們還是不相信大爺的誠實,甚至對大爺的一再解釋漸漸產生反感、厭煩,以至直言不諱的道出他們反感的真實原因:他們頭腦里同樣認為,人總是欺詐的奧 奧士高納大爺的解釋不過是“騙子”變出來的“歪理”。蒙迪維利埃村的一位馬販子說:“有人撿著了,又有人送還了。俗話說,沒人見,沒人曉,騙你你也不知道。”多么偏見的社會道德觀,多么可怕的習慣勢力! 奧士高納大爺之死的直接原因,既不是資本家和地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也不是資本主義法庭的逼供,更不是慘無人道的牢獄,而是十九世紀後期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墮落,愚昧的偏見和可怕的習慣勢力。他比資本家和地主的殘酷剝削壓迫更可怕,比法庭逼供更冷酷,比牢獄更令人窒息。

藝術特色

莫泊桑式風俗畫的巨匠。在作品中已開始就用不多的筆墨,把我們帶入了法國北方的一次趕集的景象中:集市上人們歡樂的心情,路上開懷的談笑,交換貨物是吵鬧,人畜混雜的集市廣場,大院裡放滿各式各樣的車輛、坐滿顧客的客店,寥寥數筆,栩栩如生;但作家並沒有忘記告訴人們,資本主義社會農村的落後和農民生活貧困的情景,他在這幅“歡樂圖” 里點出了他們的不幸。這些趕集的農民,雖然歡歡喜喜的穿起漿得筆挺的藍布罩衫,女人們梳妝的整整齊齊,披著披肩,戴著便帽,比平時不大一樣,然而由於他們積年累月的繁重勞動,營養不良,男人身體都變了形,女人個個“身體乾瘦”。男人在“骨瘦如柴”的身子上穿著新漿洗的衣服,“鼓鼓囊囊”的活像個要騰空而起的“氣球”:女人們的披肩只能用別針別在“平坦”的胸前。農村的生活條件也十分惡劣,儘管是集市,仍然到處散發出一種難聞的酸臭氣味,停在各店的車輛,有的是“憋腳”的馬車,有的已經“千補百納”。這種落後的農村面貌與十九世紀後期整個資本主義大工業的迅速發展是多么不協調。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作者採用了虛實相間、詳略得當的方法,巧妙的處理了趕集這樣—個特定環境中的民眾場面和主要人物的關係,使得民眾場面栩栩如生,主要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作者以洗鍊、精確的細節描寫,深入細緻的心理刻畫來突出各個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作品中寫道馬具商這個人物。一共出現三次,每次只寥寥數言,但作者就把這個農村小奸商的狡詐、陰險、毒辣躍然於紙上。第一次作者寫他發現奧士高納大爺撿了—條繩子,沒有什麼更多的行動和語言,只寫他在自家門前“瞅著”,順便交待了他與奧士高納嘎也曾經有過糾葛。第二次出現在鄉政府,他到那裡作證。明明看到奧士高納大爺撿的繩子,卻一口咬定是黑皮夾子。這就不難想像,他第一次的“瞅”而不語。實際上已經在盤算著怎樣報復陷害自己的冤家。第三次是在伏圖內•烏勒布雷克大爺的皮夾子找到以後,作者再次把筆鋒轉向馬具商,但也只是寫他站在自家門口,看見奧士高納大爺走過,他“笑”了起來。為什麼笑?作者沒做回答,卻出其不意的自己提出問題“為什麼呢?”馬具商的描寫到此為止,以後再也沒有出場。但是通過以後的情節的發展,讀者不難想像,馬具商這一“笑”是奸笑,“陰險”的笑,因為他一步下重重陷阱,並預測到自己必定的勝利。奧士高納大爺是法國北方諾曼地區一個勤儉、誠實的農民,由於長年累月的農村勞動傷害了身體,得了關節炎,但作者著重描寫的不是他的物質生活的貧窮,而是精心刻畫她精神上所收的折磨。作者緊緊扣住他的“誠實”性格這一特徵,以及其精煉的語言和精神痛苦。由於“誠實”,當他受冤枉時,氣得連話都說不出來,面對著鄉長的審問,直瞪瞪的“愁著鄉長,自己不知為什麼,已經被這種對他的懷疑嚇呆”;由於誠實,以為用“良心”“生命”等所謂人生的榮譽來擔保,就能博得眾人的信任;有由於誠實而執拗,就一再的要把事實真相告訴別人,希望得到了解,反而越弄越糟,精神痛苦逐漸加重。他的激烈的思想矛盾是在事情的真相大白以後。起初,他滿以為自己“勝利了”,他抱著老實人的天真想法,信心十足的整天給人們講自己的遭遇,但事實與他的想法恰恰相反,眾人還是不相信他。作者寫道,他雖然心裡“坦然了”,但又覺得“有某種東西使他感到不自在”,是什麼東西,又“說不清楚”,他的思想鬥爭開始激烈起來,面對著人家叫他“老滑頭”,他“目瞪口呆”,百思不得其解,越來越感受到“不安”;在遭到眾人的嘲笑、奚落之後,他感到“又羞又惱”,因受到“無端的懷疑”而“傷透了心”;漸漸的,他“模模糊糊的意識到無法證明自己是清白的”。一個個沉重的打擊,使得這個誠實的農民越來越感到自己無力反抗,他意識到,要用儘自己的氣力來洗刷自己也是“白費”,於是他在“悶悶不樂”中消瘦下去,臥病不起,最後憂鬱而死。這裡,奧士高納大爺的性格發展,心理變化,寫得細緻生動,合乎人物性格,自然而無雕琢,他的悲慘的遭遇和淒涼的結局令人同情。《繩子的故事》結尾也寫的含蓄、令人遐想萬千,回味無窮,卻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短篇佳作。

作者簡介

(圖)莫泊桑小說精選莫泊桑小說精選

莫泊桑,全名居伊·德·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拜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為師。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是與契訶夫和歐·亨利並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緻,刻畫人情世態惟妙惟肖,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他以《羊脂球》入選《梅塘晚會》短篇小說集,一躍登上法國文壇,其創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間,他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一生》(1883)、《俊友》(1885)、 《溫泉》 (1886)、 《皮埃爾和若望》 、《像死一般堅強》(1889)、《我們的心》(1890)。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國的黑暗內幕內閣要員從金融巨頭的利益出發,欺騙議會和民眾,發動掠奪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國主義戰爭;抨擊了統治集團的腐朽、貪婪、爾虞我詐的荒淫無恥。莫泊桑還創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說,在揭露上層統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會風氣的同時,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短篇的主題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如《項鍊》《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讚頌其正直、淳樸、寬厚的品格,如《歸來》;第三是描寫普法戰爭,反映法國人民愛國情緒,如《羊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說布局結構的精巧。典型細節的選用、敘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文筆,都給後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屠格涅夫認為他是19世紀末法國文壇上“最卓越的天才”。托爾斯泰認為他的小說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鮮明的愛憎”,他之所以是天才,是因為他“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樣子而是照事物本來的樣子來看事物”,因而“就能揭發暴露事物,而且使得人們愛那值得愛的,恨那值得恨的事物。”左拉:他的作品“無限地豐富多彩,無不精彩絕妙,令人嘆為觀止”。恩格斯:“應該向莫泊桑脫帽致敬。”

他雖然只活了43歲,卻留下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說與6部長篇小說,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是帶病之驅進行寫作的,這已經是可令人驚嘆的了;何況,一兩個世紀以來,他的小說創作一直保持著不朽的藝術魅力。他在短篇小說方面的巨大成就,是他贏得了“短篇小說之王”的美名,他的長篇小說也擁有億萬讀者,並不斷被改編成電影,風靡全球。

讀後感

讀完莫泊桑的繩子之後,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向這篇小說中的那些不辨是非,人云亦云的人在現實中實在太多了。《繩子》講述的是一件小事,但其結局是令人心酸的。奧什科納老爹在戈代維爾這一小鎮的集市上趕集。他看見地上有一根繩子,處於節儉,便想撿回家用,剛巧被他的仇人馬具皮件商瑪郎丹瞧見了。正好有個商人在集市上丟了一隻皮包,瑪朗丹便放出謠言說是奧什科納老爹撿到的。人們都在指責奧什科納撿到皮包不歸還主人,而他自己卻有口難辯。即使後來真相大白後還有謠言說奧什科納和撿到皮包的人是同夥的。他極力向每個人辯解,結果沒有人相信他。最後他為此事鬧得精神衰退,死了。 奧什科納就是被那些不辨是非,人云亦云的人害死的。他們不去調查事情真相,才讓謠言傳出去的。他們只是想逞一時口舌之快,而對事情的真相不屑一顧。當他們把謠言痛痛快快地傳便周圍,可曾想過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這些可能看似小事,可都有可能造成嚴重後果。謠言不加節制可以使真相永遠掩埋,讓別人聲譽掃地,更可以使國家社會動亂。到時候真的出了事,那些造謠者和傳播謠言的人都是罪魁首。

謠言並不少見。前段時間“非典”戰役打響前期,關於“非典”的各式謠言已經四起。有人說“非典”是鼠疫;有人說這是恐怖分子放的生化武器;有人說為此已經死了多少多少人,數字大得嚇人;有人說已經有多少多少人已經下鄉躲避“非典”。這些都是無稽之談,因為根本拿不出事實證據。但這謠言傳得可真快,一下子,社會上已經出現一些恐慌:藥店裡治感冒發燒的藥被人們搶購一空,還真有人收拾東西下鄉“避難”。後來還是政府公布了權威信息和數據,才平息了這場風波:“非典”可防可治。這為以後有條不紊地戰勝“非典”打好基礎。可事後不禁想,當初為什麼那些沒有根據的謠言傳的那么快?《繩子》把一件謠言事件刻畫得絮絮如生,使我看到:不辨是非,人云亦云總會出亂了的。

張震鬼故事盤點

鬼故事又稱為恐怖故事,恐怖小說,鬼怪故事。鬼故事是以(推理、懸疑、奇特、未知、穿越、血腥、架空、恐怖、刺激)等風格模式構成的虛幻故事。
《我只要左腳的鞋》
《廁所裡面的燈》
《穿雨衣的女人》
《丟失的皮膚》
《神秘的114房》
《誰嚇誰》
《可以和你做朋友嗎》
《十月的故事》
《死胎》
《ICQ的故事》
《解剖室的舊窗戶》
《白色雪花點》
《貓哭》
《我要搭車》
《寺院驚魂》
《雨夜屍變》
《解剖室的窗戶》
《女孩》
《午夜電話》
《雨季時他們會來》
《老王死了》
《餃子的故事》
《最後一個位置》
《精神病院的報告》
《47號別墅》
《女中學生的故事》
《第12夜》
《暗夜幽明》
《蠟筆畫》
《可怕的遭遇》
《恐怖的追殺》
《夢的啟示之唯一》
《402舍對門的那雙手》
《一紙證明》
《葬屍團》
《午夜橫屍》
《都是網名惹的禍》
《大蛇盜米》
《毛主席驚魂》
《大伯》
《法官剋星》
《甘乃迪家族奇案》
《鬼拍背脊》
《車魂》
《氣球驚魂》
《三個孩子》
《看破人間》
《我要打車》
《辮子》
《對面樓的姑娘》
《未婚夫》
《賭命素描》
《粉色傳單》
《紅饅頭綠饅頭》
《還我心來》
《晚自習的故事》
《倒數第二排的第三個座位》
《請不要畫我的臉》
《神秘的小女孩》
《聲控燈》
《特別提示》
《夜半傳呼》
《深夜擦玻璃的手》
《那個人是誰》
《噩夢裡的結局》
《高考前的疑案》
《打不開的門》
《假鼻子》
《骷髏別墅》
《死者的日記》
《遠方來信》
《找啊找》
《抬棺材的》
《午夜靈音》
《奪愛記》
《內衣》
《紅綢帶》
《樓道傳說》
《不在場的證據》
《非死不可》
《木柵牆的後面》
《三個人的賭博》
《殺人歌謠》
《清掃工》
《今晚他還來》
《臉朝下》
《你看見我了嗎》
《我在等人》
《小濤鬼話》
《她是誰》
《末班車》
《鬼孩》
《殭屍》
《火》
《剪刀》
《殺人計畫》
《弱點》
《第六感》
《繩子》
《姐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