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寫於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代表作品。當時的法國、資產階級不僅和工人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激烈,而且也和小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激烈起來。小資產階級貧困破產已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一部分不甘心破產的小資產階級成員,紛紛踏上了漂洋過海的險途,企望在美洲、亞洲甚至非洲闖出一條大發橫財的生路,夢想著有朝一日腰纏萬貫榮歸故里。本篇小說就是以這樣的社會背景寫出來的。

作者簡介

《我的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全名居伊.德.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18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拜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為師。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是與契訶夫和歐·亨利並列的世界短篇小說之王,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 他繼承了福樓拜、巴爾扎克、斯湯達等現實主義大師的寫實傳統,同時又追隨左拉等自然主義先驅人物,在寫作中他正視現實、尊重歷史,特別是不讓自己在作品中出現。他的文章中幾乎找不到平鋪直敘的說教,他的創作最大特點就是善於隱藏自己。同時,他更巧妙地掌握了如何在隱藏的同時,傳達給讀者自己的觀點,最終給讀者以啟迪和教育。這種隱藏並不是真正的隱藏,他恰到好處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題,比那些平鋪直敘的陳述和冗長的道理更耐人尋味。

莫泊渠先後結識了法國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福樓拜,以及左拉、都德和旅居法國的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等人,得到他們的指導幫助。1879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小、說《羊脂球》,立即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後,他共寫了20O多篇中短篇小說、六部長篇小說、三本遊記,以及許多文學、政治和時事評論。

他受老師、詩人路易·布那影響,開始多種體裁的文學習作,後在福樓拜親自指導下練習寫作,參加了以左拉為首的自然主義作家集團的活動。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短短的一生當中,寫了6部長篇小說300多個短篇,其中許多作品流傳甚遠,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說巨匠。其創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間,他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一生》 (1883)、 《俊友》 (1885)、 《溫泉》 (1886)、 《皮埃爾和若望》 (1887)、 《像死一般堅強》 ( 1889)、 《我們的心》 (1890)。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國的黑暗內幕:內

《我的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

閣要員從金融巨頭的利益出發,欺騙議會和民眾,發動掠奪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國主義戰爭;抨擊了統治集團的腐朽、貪婪、爾虞我詐的荒淫無恥。莫泊桑還創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說,在揭露上層統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會風氣盼同時,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短篇的主題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如《項鍊》 、我的叔叔于勒》 ;第二是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讚頌其正直、淳樸、寬厚的品格,如《歸來》 ;第三是描寫普法戰爭,反映法國人民愛國情緒,如《羊脂球》。他的作品絕大多數是寫法國中下層社會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諷刺和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的精神的墮落。
莫泊桑獲得了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名。他多次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熱情歌頌法國人民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鞭答資產階級的怯懦與自私,留下了《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龍老爹》等名篇傳世。他還大量地以城市中小資產階級的生活為題材,披露那些人極力向上層社會鑽營的醜態,諷刺他們庸俗而可悲的虛榮心,如《項鍊》《騎馬》《繩子的故事》等。《我的叔叔于勒》也屬於這類作品。

社會背景

莫泊桑生活在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第三共和國時代。面對風起雲湧的階級鬥爭,他一方面看到了人民民眾日益高漲的愛國熱情,另一方面進一步認識了資本主義壯麗面上的裂紋,加深了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並在作品中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日益腐化的現象。

莫泊桑創作的年代,正是法國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第三共和國時代,也即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向帝國主義發展的時代。自第二帝國成立以來,法國資本主義社會處於穩定發展時期,資產階級巧取豪奪,大發橫財,拜金主義流行於整個社會。這時,奢華淫靡,追求虛榮,成了普遍的社會風氣。在這個時代里,資本主義社會不論在政治上、文化上都更腐化墮落。《我的叔叔于勒》寫於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它反映的19世紀80年代法國貧富懸殊、金錢至上、爾虞我詐的社會現實,揭露了資產階級社會淫靡虛偽的風氣和道德敗壞的現象。這篇小說揭露了資產階級社會淫靡虛偽的風氣和道德敗壞的現象。當時的法國、資產階級不僅和工人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激烈,而且也和小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激烈起來。小資產階級貧困破產已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一部分不甘心破產的小資產階級成員,紛紛踏上了漂洋過海的險途,企望在美洲、亞洲甚至非洲闖出一條大發橫財的生路,夢想著有朝一日腰纏萬貫榮歸故里。本篇小說就是以這樣的社會背景寫出來的。

分析情節

《我的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短篇小說的成就最為突出。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質。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描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巧妙,故事情節曲折起伏,善於用精練筆墨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我的叔叔于勒》也是這樣的一篇小說。

1.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

人物的心理描寫,有人物內心獨白和作者從旁描述等方法。本文主要是採用作者從旁描述的方法,也就是作者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描寫,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如寫菲利普忽然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蠣,他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走到其妻子和女兒身邊問:“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菲利普夫人則怕花錢,遲疑不決,“很不痛快地說:‘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這些語言、動作,揭示了菲利普裝闊氣好虛榮的心理,菲利普夫人虛偽、愛面子的心理。

如菲利普認出了賣牡蠣的窮水手就是于勒時,“突然好像不安起來”、“向旁邊走了幾步”,是想躲開窮水手,怕他(于勒)認出來;“瞪著眼看了看”窮水手旁的女兒女婿,是怕被女兒女婿發現這秘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他低聲對妻子說: 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么這樣像于勒?”這相遇對菲利普來說太意外,看到的于勒的境況太悽慘,菲利普一家十多年來的美夢突然破滅了。菲利普還害怕這個窮弟弟又要拖累他。突然遭到沉重、痛苦的打擊,內心充滿了恐懼和希望破滅後帶來的慌亂痛苦。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作者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把主人公菲利普夫婦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刻畫得透徹深刻惟妙惟肖。小說開始時,熱切盼望于勒回來,老說“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在船上遇見時,看到于勒那貧窮的樣子,就像躲瘟疫那樣躲開他。這對夫婦對於勒的態度的變化,由於於勒窮富的變化,可截然不同的分為三個階段:窮 富 窮。

作者刻畫人物的複雜心理,很有層次感,就以菲利普在船上撞見窮水手這段為例:

菲利普無意中剛遇見於勤時,突然好像不安起來,向旁邊走了幾步,“臉色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低聲對其妻說:“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么這樣像于勒?”

他還是放心不下,讓妻子親眼去看看,把事情弄個清楚。

菲利普向船長打聽於勒情況後,臉色煞白,兩眼呆直,啞著嗓子,神色張皇狼狽,低聲嘟噥著:“出大亂子了!”表現出喪魂失魄、驚恐狼狽的神態。

2.本文的構思十分巧妙。

分析:①選材巧。A.先請學生口述課文大意。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B.根據學生敘述、討論,明確:這篇小說寫的事情很平常,人物也很普通,像于勒這樣的在家中揮霍錢財的浪蕩子,出外冒險、升降浮沉的人,在資本主義社會屢見不鮮,可以說是見怪不怪了,作者卻能在這極為常見的普通人的遭遇里,集中筆墨寫出反映當時社會人情冷暖,揭露社會病態的文章,以小見大,以個別見一般。

②處理安排巧。小說題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文章對於勒並沒有作正面描寫,試問:重點描寫的人物是誰?為什麼作這樣的安排?明確:如正面描寫于勒,只能說明一個人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遭遇,反映不出一般人的生活悲劇。本文則著重寫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變化。隨著于勒的暴發與淪落,我們看到的是菲利普夫婦的冷暖炎涼。作者從解剖一個家庭成員的關係入手,著重描寫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變化,讓我們深刻感受到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的利害關係,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繫了”。

③小說自始至終都有一個“我”存在。這也是小說構思的特點之一。明確:A.“我”是小說事情敘述者,但又不同於《競選州長》中的“我”,這“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見聞來展開情節,起著穿線的作用。B.因為“我”是于勒的侄兒,由“我”來敘述“叔叔”的遭遇,父母的態度變化,使人感到更真切,意義更深刻。C.“我”是家中唯一同情于勒的人,設定這個對立面,可使菲利普夫婦的態度變化顯得突出。

④雙線交織,情節完整而緊湊。A.提問:于勒到美洲前後經濟上發生了哪些變化?同學發言後,老師歸納明確:窮——富——窮。提問:伴隨於勒經濟上的變化,菲利普夫婦對他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同學發言後,老師歸納明確:攆——盼——怕——躲。邊講析邊寫出下面板書內容。

可見本文情節是由於勒與菲利普夫婦這兩條線交織發展構成的,圍繞著于勒身世的浮沉來展開菲利普夫婦的態度前後不同的變化。B.根據以上板書內容,由學生自己劃分段落,教師巡迴指導,最後歸納明確:第一部分(1~4段),開端,全家盼望于勒從海上歸來;第二部分(5~19段),發展,全家誇讚于勒去美洲後賺了錢;第三部分(20~47段),高潮,船上巧遇于勒,得知其淪落的底細。第四部分(48~49段),結局,全家躲開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
全文情節總體上是大起大落,這急驟變化,不使人感到突然,卻讓人感到真切、可信,這就是“曲折”的妙用了。討論要點: (1)開頭寫了菲利普一家的境況之後,並不忙著介紹于勒,卻突然用了一句“可是每星期日……”,像電影的短鏡頭似的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人們不禁要問:于勒是誰?他在哪裡?為什麼這一家都盼望他回來?于勒的情況就是用這種曲折的設定懸念的方式引出的。

(2)接下去,作者又回過頭來,前後對比著介紹于勒。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介紹是介於同樣兩個鏡頭之間(“每到星期日”——“於是每星期日”),是插敘。既簡潔交待了事情因果,又使我們產生了不得不看下去的欲望。這插敘的內容本身,就形成了情節的“曲折”。

(3)一般說,接下來就可以直接告訴讀者,這一家人終於見到了于勒或沒有見到手勒,但這樣一來未免直露了,使文章故事一覽無餘。這裡需要“曲折”的布置。而“乘船遊玩”這一情節就是“曲折”的設計。開闢了一個讓人物充分表現自己的舞台,讓希望的肥皂泡一直吹到最大限度,再突然破滅、消失,使故事更加強烈、感人。

(4)于勒的出現,如果用兄弟倆突然撞見的方式就沒戲可看了,不吸引人。作者故意安排吃牡礪這個小插曲,讓人物有更多的表演餘地,這裡面又可設計更多的波瀾。

(5)船上相遇,由“我父親突然好像不安起來”到“出大亂子了!”突出了菲利普夫婦一系列心理變化過程:(父親)猜測——否定——不放心——與船長搭話——真相大白。(母親)莫名其妙——伯——哆嗦——馬上回答——暴怒。人物感情變化曲折複雜。如果直面相對,一下認出來,內容就簡單直露了,人物也顯得單薄。

懸念是欣賞小說、戲劇、電影或其他文藝作品時的一種心理活動,即關切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的緊張心情。作家和導演為體現作品中的矛盾衝突,在處理情節結構時常用各種手法引起讀者或觀眾的懸念,以加強文藝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在章回小說中,往往在情節緊要關頭或人物命運起落之時,作者來個“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就是故意設定的懸念。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莫泊桑巧妙地運用了懸念,不僅把讀者緊緊地吸引住了,而且將故事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故事一開始,作者抓住幾件瑣細的小事,渲染了菲利普拮据的家境後,立刻引出“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為什麼“父親”急切地盼望于勒歸來?于勒歸來會改變他們家的境況嗎?于勒現在在哪裡?他是乾什麼的?這一連串的問號,就是作者設下的一個個懸念,它讓讀者懷著迫切的心情急於看下文。接下去作者寫于勒兩次來信,說他發了財,“已經租了一所大店鋪,做著一樁很大的買賣”。可是一轉眼10年過去了,菲利普一家人望眼欲穿,但仍不見於勒歸來,這又是為什麼呢?作者再次設下懸念,把讀者的胃口吊足。最後菲利普一家在去哲爾賽島遊玩的渡輪上遇到了一個衣衫襤樓的老水手,他很像于勒,可那人究竟是否是于勒呢?他怎么會在渡輪上賣牡蠣呢?又一個懸念產生了。至此,作者把故事情節推向了高潮,任何一個讀者都已欲罷不能了。

人物形象

《我的叔叔于勒》的這一個題目,好像在告訴我們,這篇小說主要寫的人物應該是于勒,但是,在莫泊桑這篇小說中,對於于勒這一個人物形象的著墨並不多。于勒只是小說中的一個線索性人物。但是,值得強調的是,于勒其實也是這篇文章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正是本文中的這一個線索人物的遭遇和經歷,才襯托出了菲利普夫婦的唯利是從,趨炎附勢。也就是說,文章中的所有的人和事,都與這一個線索性人物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因此,對於勒這一個人的進行深入的分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
小說中用這樣的一段文字來介紹了他,“據說他當初行為不正,糟蹋錢。在窮人家,這是最大的罪惡。在有錢人家,一個人好玩樂無非算作糊塗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稱他一聲花花公子 。在生活困難的人家,一個人要是逼得父母動老本,那就是壞蛋,就是流氓,就是無賴了。于勒叔叔把自己應得的那部分遺產吃得一乾二淨之後,還占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確實,這樣的一個人,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無法得到家人和大家的同情的。這就有了大家所看到的于勒。于勒就是一個“行為不正,糟蹋錢”的“壞蛋”、“流氓”、“無賴”。那么,這種“行為不正,糟蹋錢”的“壞蛋”、“流氓”、“無賴”,是不值得我們同情的,我想不僅僅是在法國,就是在我們中國,這種行為也是極其不好的。于勒根本就沒有顧及家庭和自己親人的感受的利益,這時候,被菲利普夫婦和大家認為是一個“行為不正,糟蹋錢”的“壞蛋”、“流氓”、“無賴”,也是情理之中的。因為,于勒的這種行為,與我們傳統一貫所主張的“節約”觀念都是相違背的,都是讓人痛恨的。

于勒是生活在當時法社會底層的一個小人物,雖然年輕的時候的于勒“行為不正,糟蹋錢”,但是,老年的于勒,是一個可憐的人,他的“衣服襤褸”,臉“又老又髒,滿臉皺紋”,還帶著“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手也“滿是皺紋”。于勒在美洲的生活,是艱辛的。常年在外的他,飽經生活的折磨,受盡了人世的蒼傷,這是一個多么可憐的人啊。對這樣的一個老人,這樣可憐的一個老人,就是出於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出於一種人道主義精神,我們都應該去同情他,關心他,更何況他還是“自己”的親人呢?正如“我心裡默默念道”的,“‘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是從“我”幼小心靈里發出的對親情的呼聲,也是對菲利普夫婦的行為、心理和靈魂的一種強烈的諷刺。

其實,造成於勒的生活悲劇,與于勒本人有著非常聯繫的關係。從小說的內容當中,我們還可以認識到,之所以在於勒被送往美洲之後,成了富翁,卻又成為一個窮光蛋,“討飯的”,一個靠賣牡蠣餬口的小販,這與于勒在年輕時候養成的那種“行為不正,糟蹋錢”的不良習慣,應該是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的。雖然莫泊桑沒有講到于勒為什麼會變成窮光蛋,但是,我們也可以想像,一個在年輕的時候“行為不正,糟蹋錢”的“壞蛋”、“流氓”、“無賴”,肯定不會有什麼好的習慣,再加上由於家庭的原因,于勒沒有受到過及時的良好的教育,他的這種“行為不正,糟蹋錢”的習慣已經形成了,根本就是無法改變的。即使他成了富翁,有了很多的錢,可能由於他的這種“行為不正,糟蹋錢”的習慣,使得于勒又很快的變成一個大窮光蛋了。

從於勒的身上,其實給我們的啟示也是很多的。這其中,我覺得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一個人從小應該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更不應該“行為不正,糟蹋錢”。

菲利普

菲利普是個典型的小市民,他虛榮、勢利、自私、貪婪,處處在模仿上層人物,時時想爬到上流社會。

例:
開始,小說突出了菲利普“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使他急切盼望于勒歸來的心情躍然紙上。後來,當于勒真的出現在眼前時,小說又著重描繪了菲利普的神態:“臉色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神色很狼狽”.

菲利普太太克拉麗絲,除了她和丈夫一樣的小市民階層的共性外,還通過她的言行神態著意描繪她精細、刻薄、潑辣的個性。

例:
當菲利普準備請大家吃牡蠣時,她說:“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於若瑟夫,他用不著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她說得何等冠冕堂皇:既愛惜自己,又關心別人;既疼愛孩子,又注意教育。但究其實質,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既顧全面子,又節省開支。看看這番話,我們似乎聽到了她的語氣聲調,也不難想像出她的表情動作,更可以窺察到她的心理活動。當克拉麗絲十分意外地得知賣牡蠣的小販竟是于勒時,她曾有過短暫的慌亂,但又很快鎮靜下來,沉著而冷酷地做了一步步安排:先打發丈夫“去跟船長打聽一下”,以進一步證實小販確是于勒;囑咐丈夫“多加小心”,防止於勒“又回來吃咱們”;告誡丈夫“別叫他們看出來”,“最要留心的是別叫咱們女婿起疑心”;與丈夫商量好“回來的時候改乘聖瑪洛船”,避免再遇到于勒。

寫作特點

《我的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
1.在選材上,莫泊桑對特殊的、奇特的事件不感興趣,他的短篇都以日常生活故事或圖景為內容,摹寫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態。平淡準確一如現實生活,沒有人工的編排與臆造的戲劇性,不以驚心動魄的開端或令人拍案叫絕的收煞取勝,而是以一種真實、自然的敘述藝術與描寫藝術吸引人。由於作者觀察精細、善於開掘,卻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實和社會的本質。篇幅雖短,蘊含極深,平淡小事,意義不凡。給人以以小見大的藝術享受。

2、情節並不複雜,但構思布局非常精妙,別具一格。採取矛盾“層遞法”,通篇小說起伏跌宕,或一開始就造成極大的懸念,然後出人意料的急劇轉折。多姿多彩、生動有趣。

3、在表現形式上,莫泊桑是爐火純青的技藝的掌握者,他不拘成法、不恪守某種既定的規則,而自由自在地運用各種方式與手法。在描述對象上,有時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有時是事件的某個片段,有時是某個圖景,有時是一段心理活動與精神狀態。既有故事性強的,也有情節淡化的甚至根本沒有情節的。既有人物眾多的,也有人物單一的,甚至根本沒有人物的。在描述的時序上,有順敘、有倒敘、有插敘,有目前與過去兩重時間的交叉。在描述的角度上,有客觀描述的,也有主觀描述的,有時描述者有明確的身份,有時又身份不明。描述方式的多樣化與富於變化,提高了敘述藝術的水平,大大豐富了短篇小說的描述方式。

4、採用自然樸素的白描手法,寫景狀物能抓住神髓,細緻,準確傳神。

5、人物形象的自然化與英雄人物的平凡化。通過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狀態與在一定境況情勢下必然有的最合理的行動、舉止、反應、表情,來揭示出其內在的心理與性格真實。不迴避英雄人物身上的可笑之處與缺點錯誤。人物性格都是通過情節開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很少斧鑿痕跡。

6、語言規範、優美,清晰、簡潔、準確、生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