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古利可拉傳》

《阿古利可拉傳》

《阿古利可拉傳》(拉丁文:De vita et moribus Iulii Agricolae),又譯《阿古利可拉傳·日耳曼尼亞志》。古羅馬史家塔西佗大約於公元98年左右寫成的傳記。原書為拉丁文,記載羅馬帝國統治不列顛行省,以及頌揚派駐當地的總督阿古利可拉(塔西佗岳父)的品行、政績及軍功。書中對於研究羅馬人在不列顛經略的情形,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基本信息

簡介

《阿古利亞拉傳》又譯《阿古利可拉傳·日耳曼尼亞志》。塔西佗的作品,流傳下來的版本很多,各有不同的地方,英文譯本也有很多種。中文譯文,主要是根據兩種英譯本譯出的:一種是哈吞(M.Hutton)的譯本,刊於"樓布古典叢書"(TheLoebClassicalLibrary)中,這是一個拉丁文與英文對照的版本;另一種是車遲(A.J.Church)和布洛居禮布(W.J.Brodribb)兩人合譯的版本,刊於"現代叢書"(TheModernLibrary)中。這兩個版本各有優劣,它們所根據的拉丁原本也不相同。哈吞對於他所根據的拉丁原本作了一番考訂工作,他的譯文,主要是幫助讀者閱讀拉丁文用的,談不上什麼文學風格,但是比較忠實。車遲和布洛居禮布二氏所根據的拉丁原本可能不如哈吞所據原本之可靠,但他們的譯文流暢、優美,只是在個別地方作了些不必要的增添和修飾。

內容簡介

“阿古利可拉傳”全書共分四十六節,大約可以分成五個部分。最前面三節算是短短的序言,塔西佗在這裡發抒了他對當時羅馬政治和社會風氣的一些憤激之辭。第四至第九節是敘述阿古利可拉的家世、少年生活和他在出任不列顛總督以前的一段仕宦生涯——其中包括他兩度在不列顛軍隊中服役的經歷。第十至第十七節是對不列顛的地理狀況和居民所作的一般描述以及對羅馬人經營不列顛的簡史所作的報導。第十八至第三十八節是用來紀載阿古利可拉在任不列顛總督時的政績和軍功的,這一部份占全書的一半左右,也就是全書的重點。第三十九節到最後是敘述阿古利可拉回到羅馬以後怎樣用容忍、謙退的態度來避免多米先的嫉害、他的死亡以及塔西佗對他所作的誄辭。

寫作特點

阿吉利可拉傳”大約是在公元九八年左右問世的。這是塔西佗替他的岳父阿古利可拉所寫的一部傳記。阿古利可拉是完成並鞏固羅馬在不列顛的統治的人物,他的一生事跡和不列顛的關係至為密切,所以塔西佗這部傳記中有絕大部份篇幅是用來敘述不列顛的情形的。這不僅是一本傳記,也是我們研究古代不列顛的一部文獻,雖然其中的記載並不很完備和完全可靠,但究竟是有價值的。

寫作動機

關於塔西佗寫“阿古利可拉傳”的動機,存在著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塔西佗這部傳記是他在阿古利可拉安葬的時候所作的演說辭。按照古代羅馬的風俗,在舉行葬禮時經常是有人發表演說的。但根據“阿古利可拉傳”寫成的時間看來,距離阿古利可拉逝世的時間太久,所以這種說法的可能性不大。第二種說法認為塔西佗寫這本書是替他的岳父作辯護的。因為在多米先暴君之朝,許多正直的人都遭到殘害,而阿古利可拉終於默然壽終正寢,當時人可能對他不無微辭,認為他是一個較圓滑、軟弱的人物。所以塔西佗寫這本傳記來袒護他,在傳記中再三強調阿古利可拉和多米先之間的不和協。第三種說法則認為塔西佗寫這部傳記是在寫大部頭的史書以前的“試筆”。第二種說法和第三種說法是可以共存的。至於我個人的看法,我覺得與其去費力追究塔西佗寫作的動機,倒不如多花些時間去玩味他的作品。

學術價值

本書在後世,受到學界上的重視。西方學者J·W·湯普森認為塔西佗透過本書得以頌揚岳父,因而使本書“有一定歷史價值,但更有意思的是把它看作對於一位未曾被當時社會風氣腐化的卓越的羅馬公民的一個幾乎完善的頌歌”。[5]中國大陸學者馬雍、傅正元認為,本書能揭露羅馬帝國在不列顛行省的殘暴統治,以及羅馬官場的陰暗面。而且在文學上而言,本書能突出地描寫阿古利可拉一生的重要事跡,他的性格和作風均刻畫生動,是成功的傳記文學。不過本書亦存在一些缺點,例如塔西佗於地理軍事的認識有錯誤,因而對不列顛的位置、氣候物產和羅馬人在當地的戰役事跡,也有些不正確之處。

綜述

關於氣候和物產的紀載有些滑稽可笑

“阿古利可拉傳”雖然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作為一種史科來看,這部書並不是很成功的。塔西佗對於地理和軍事常識頗為貧乏。他關於不列顛的地理位置描寫得不很正確,關於氣候和物產的紀載有些滑稽可笑,而他所引證的地名大多無從查考。他所記敘的戰役也有一些失實。但是,這部傳記很好地反映了羅馬人對於不列顛人的殘暴統治和羅馬官場中的一些黑暗面貌,它能使我們對奴隸制帝國的精神得到較深刻的體會。這種價值是並不在史料價值之下的。

目的是在於頌揚阿古利可拉

從文學上來看,“阿古利可拉傳”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有些外國學者認為這部作品不是一部好的傳記文學,因為作者沒有把全書的精神集中在主角身上。我們覺得這種看法未免有些迂腐和不公允。因為人們是從作品本身的內容來看它的價值,而不是從固定的體裁觀念來衡量一部作品。塔西佗在這部傳記里突出地描寫了阿古利可拉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跡,他對這位主角的性格和作風的刻畫也很生動。作者的目的是在於頌揚阿古利可拉,他的這一個目的也得到了絕大的成功。

真正說出了不列顛人心裡的話

第一至第三節、第三十至第三十二節以及第四十六節是寫得最精彩動人的。我們尤其喜歡第三十至第三十二節中不列顛酋長卡爾加可士的誓師辭,這段演說也許是塔西佗社撰出來的,但它卻真正說出了不列顛人心裡的話,它激昂慷慨、痛快淋漓,使人讀到這裡不能不深深感動。 無論是有關不列顛人的“阿古利可拉傳”也好,無論是有關日耳曼人的“日耳曼尼亞志”也好,塔西佗常常脫離了羅馬人的立場來描寫那些和羅馬人敵對的異族的。因此,作品不僅都敘述了那些社會發展較落後的部落與奴隸制社會發展到高度的羅馬之間的關係,而且也都表現出塔西佗本人對於落後與先進的文化,新生與腐朽的力量的看法。

揭露出羅馬奴隸制文明的缺點和醜惡

有人認為塔西佗反對社會向前發展,這是不正確的。塔西佗在中都很明顯地指出了不列顛人和日耳曼人在物質文明社會組織上遠遠趕不上羅馬人的地方(雖然他對那些落後的現象帶有嘲笑的口吻,然而指出這些現象總是對的)。塔西佗並沒有同情於那些落後的東西。不過,塔西佗卻同時也指出了那些部落中的生氣勃勃的力量,指出了他們富於鬥爭的精神,指出了他們的自由、純潔、樸實;他把這些拿來和羅馬社會的墮落、腐化、淫蕩、不自由、虛偽等等作了鮮明的對比。他諷刺、指責羅馬人的地方遠較他諷刺、指責敵人的地方為多。一方面,他承認羅馬人的發展比不列顛人和日耳曼人進步;另一方面,他揭露出羅馬奴隸制文明的缺點和醜惡:這並沒有矛盾之處。

塔西佗偉大和可愛的地方

塔西佗不是一個狹隘的沙文主義者,他站在比較公正的立場來對待羅馬同其他民族的關係。他尖銳地攻訐羅馬統治者對於那些部落所施的殘暴行為,也揭露出羅馬統治者的挑撥離間和籠絡軟化敵人的卑鄙手段。他同情受侵略、受迫害的人民,他指出不列顛人和日耳曼人不能團結一致是他們遭受奴役的主要原因。他甚至替他們策劃反對羅馬殘暴統治者的方案,替他們發泄被奴役的人民心中的憤怒和悲痛。這正是塔西佗偉大和可愛的地方。

背景資料

古代羅馬共和國

古代羅馬共和國是一個建立在奴隸主占有奴隸並剝削奴隸的經濟基礎之上的國家。奴隸的勞動造成了羅馬的繁榮、富庶、強盛和輝煌的文化。但是,隨著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奴隸們反抗剝削者的階級鬥爭也一天比一天尖銳,因而不斷地削弱了羅馬統治階級的力量。公元前七四年,爆發了斯巴達卡斯所領導的奴隸大起義,這次起義延續了很長的時間,震撼了羅馬全國,使羅馬奴隸社會的經濟發生嚴重的危機,加速動搖了奴隸主的共和政體。為了加強對奴隸的統治,羅馬不得不過渡到軍事獨載的形式,由共和政體轉變為帝制。但是,奴隸主們雖然改變了和加強了統治機構,卻未能撤底挽救社會經濟中的深刻危機。奴隸運動仍然繼續不斷地發生,奴隸制生產關係逐漸解體,帝國內部力量因為階級鬥爭的複雜化和尖銳化而日益薄弱,對外的聲威也一天不如一天。萊因、多瑙河外的”蠻族”日耳曼人逐漸成為帝國最大的威脅,終至顛復了它。

生活在羅馬帝國盛極而衰時期

羅馬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塔西佗·科納留·(或蓋攸斯)普布留(TacitusCorneliusPublins〈或Gaius〉)正生活在羅馬帝國盛極而衰的這段時期中。關於他個人的歷史,我們所知者甚少。除了從他自己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一些線索而外,只有他的朋友小普林尼(PliniustheYounger)的十一封信札是唯一可供參考的文獻。塔西佗的家業和出生地點已經無法確知了。他大約出生在一個高貴的舊貴族家庭里。他的父親曾在高盧做官,地位頗高。他生於公元五五年以前不久,死於一一七年至一二○年之間;他的一生經歷了皇帝尼羅、加爾巴、維泰利阿斯、魏斯巴興、狄度斯、多米先、納爾瓦和圖拉真諾朝。他在少年時代,曾就學於當時著名的修辭學家匡體良(Quinti-lian),後來又從阿朴爾(APER)和塞孔都斯(Secundus)學法律。他成為一個有名的辯護師。公元七七至七八年之間,他和執政官阿古利可拉的女兒結了婚。阿古利可拉是當時軍政界的要人。塔西佗可能一方面由於自己在法庭上的聲譽,一方面由於結了這門好親戚,所以便在魏斯巴興朝開始廁身政界。公元七九年至八一年左右,他曾任財務使之職,八八年升任大法官。八九至九三年之間,離開羅馬,大約在外省做官。所以當他岳父阿古利可拉逝世的時候,他和他的妻子都不在死者身邊。在這段時期內,他可能遊歷過羅馬帝國北部邊境一帶,他對於日耳曼人的知識大約就是在這時得來的。公元九七年,他回到羅馬,任執政官。在一一二至一一六年之間,他曾出任亞細亞行省總督。他的仕宦生涯,大抵如此。

無情的揭露當時黑暗面

雖然我們對於塔西佗一生的事跡知道得不多,但我們對於他的政治見解和歷史觀點卻可以從他的作品中得到一般的認識。塔西佗在政治上顯然是傾向於共和派的,他對於帝制具有強烈的反感。一方面,可能由於他出身於舊貴族家庭的緣故,他對於舊的奴隸主貴族共和政體表現出無限的留戀和嚮往。舊貴族在共和政體下所享受的“自由”,在帝國時期無疑地要受到相當的限制。塔西佗在他的作品中頌讚著往日的“自由”,而對於帝國時期的專制則深惡痛絕,他對大多數的皇帝,連奧古斯都在內,都沒有好感,他尤其痛恨皇帝手下那些趁炎附勢諂害旁人的“告密者”。他本人並沒有見到共和時期,但在他那個時代,共和派和帝制派的人物之間的鬥爭還很激烈,塔西佗對共和派深表同情,他經常提到那些被皇帝殺害和放逐的共和派人。雖然塔西佗在這方面可能受他的階級本能影響,但是,他揭露了許多統治者的殘暴、荒淫、醜惡和愚笨。被當時大多數政客崇奉為神聖的、英雄的皇帝們,在塔西佗的筆下成了微不足道的人物。他對於帝國時期統治者的猙獰面目以及政治上的種種黑暗面所作的無情的揭露,使我們對當時的情況具有較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塔西佗所生活的時代正是羅馬國家由盛而衰的一個時代,當時,在羅馬帝國的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郁表現出衰落的現象。塔西佗雖然不能理解到這種衰落現象的社會背景,但他卻受到這種現象的強烈刺激。在他的作品裡,對於羅馬帝國時期國力的衰微、官吏的貪污暴虐、軍事的失利、軍隊紀律的鬆弛、學術空氣的不自由、演說術的低落、統治階級生活的腐化墮落、被壓迫民族的痛苦等等都作了詳盡的報導。我們不敢說塔西佗在他的著作中完聖沒有報導失實的地方,但是,他的寫作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他從來不打算掩飾羅馬帝國在各方面的矛盾和黑暗,而是勇敢地去揭露它們。因此,他的作品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奴隸制帝國在走向崩潰的初期中的種種症狀,而使我們在研究這一個時期的歷史時有了寶貴的事實材料。

對於人物性格的分析比較深刻

塔西佗在羅馬的法庭上是一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演說家,而他在古羅馬的文壇上更是一員健將。他的作品中充滿了他自己的感情,即使在描寫與自己完全無關的事物時,也滲入有他的感情在內。他的說服力很強,但這並不是理智上的說服力,而是感情上的說服力。他從來不用說教的方式勸人們相信他的敘述,而是用他自己真摯的、強烈的愛惜來引起讀者們的同情和信任。他的描寫生動、幽默。他對於人物性格的分析比較深刻,對於政治生活的理解比較透闢,出語警策,發人深思。我們常說,歐洲近代文藝受古典文藝的影響很大,那么,在塔西佗身上是可以找得到這種傳統精神的線索的。我們在讀他的作品時,很容易有這樣的感覺:他仿佛儘量想表現他是站在他所描寫的對象之外的,但他卻總是和他所描寫的對象溶合在一起。這也許正是他成功的地方。塔西佗也可以說是一位不很幸運的作者。他的作品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很高的聲譽;在中世紀,他簡直被遺忘了。直到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的文學大師薄伽丘(Boccaccio)得到了一部分塔西佗的殘稿而予以推崇以後,塔西佗的名字才引起人們的注意。但到了今天,當我們屈指數一數羅馬最有名的史學家或文學家時,是絕對忘不了塔西佗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