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商報》

《重慶商報》

《重慶商報》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由重慶新聞中心主管主辦,於1997年1月1日正式創刊,國內統一刊號:CN50-004。《重慶商報》在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和重慶市新聞出版局的領導指導下,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愛灑商家、情系市民、關注社會、以人為本"為辦報宗旨,以"更加主流、更加原創、更加新銳"為辦報理念,以"簡約時尚的風格、實力主流的姿態、識別清晰的版塊"為版式定位。立足本土,著眼都市,關注社會百態,關愛民聲、民生,突出新聞的重要性、新聞性、貼近性、服務性、實用性,致力挖掘各類新聞的縱深價值,努力架起黨和人民民眾溝通的橋樑,既當好黨的喉舌,又服務於讀者,服務於大重慶的"大市場、大商貿、大流通"。

基本信息

簡介

《重慶商報》《重慶商報》

《重慶商報》創刊於1997年,與新重慶同步誕生。是一份面向大眾的本土綜合性都市報。《重慶商報》擁有獨立的發行公司與印務公司,日發行量超過53萬份。自創刊以來,始終遵循“主流、好看、輕鬆、實用”的辦報理念,以“創新傳媒價值”為品牌核心,率先在中國報業推出“策劃競爭代替自然競爭”的創新經營模式,率先跨媒體聯盟構建立體傳媒全新平台,以全新角度解讀平面媒體的真正價值。《重慶商報》不斷追求報紙與社會民生的貼近性、服務性與實用性,不斷挖掘各類新聞的縱深價值,努力構架民眾與政企間的溝通橋樑。

發行初期

《重慶商報》《重慶商報》

2004年7月,以“魔鬼發行人”著稱的《京華時報》副總經理譚軍波加盟《重慶商報》,任副總裁,分管發行與專版專刊。此前《重慶商報》為適應報業市場化需要,已於2002年將報社優良資產剝離,成立了由報社絕對控股的重慶匯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8月3日,重慶第一支正規化、專業化的報紙發行隊伍——商報“小紅帽”,以紅衣紅帽的統一裝束出現在重慶街頭。這支1000多人的隊伍打破了重慶報業代理商把持渠道的發行格局。完成初期的鋪點擴張後,商報“小紅帽”把人員穩定在600人左右。據了解,“小紅帽”上街後,《重慶商報》的發行量在原有基礎上翻了一番,更重要的是,《重慶商報》由此在較大程度上控制了自己的發行終端。

競爭對手

《重慶商報》《重慶商報》
《重慶商報》本是晚報和晨報的有力競爭對手,這次攜子報《渝州服務導報》加入集團,表面看既為自己找到了穩固的靠山,也了卻了集團收編商報的夙願,但事實遠非如此。作為一張徹頭徹尾市場化的報紙,要融入一個傳統體制下的報業集團,無論在體制的適應上抑或在企業文化的融合上都存在著相當的難度,昔日競爭對手身上的“火藥味”也難以在朝夕之間消除。而商報最初確實“受過委屈”,據說,在集團內部的一次聯歡會上,明明商報的節目質量最優,卻因為其他報紙在評審中占多數而無法獲得名次,商報社長郭漢江不得不專門為此對商報員工進行安撫。更明顯的後果是,加入集團初期的不適應對商報士氣造成打擊,一年以內流失了一批經營骨幹,譚軍波、匯融集團總裁助理郭登禮和《渝州服務導報》主管廣告的副主編廖佳都在這一時期離開。而這一磨合期歷時整整兩年。

發展歷程

《重慶商報》《重慶商報》

《重慶商報》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從最初的300萬元貸款起家到現在的產值近3個億,11年時間裡,重慶商報幾經沉浮。“我們在不斷做乘法,這個乘法就是在300後乘10,而不是單純地做加法”。郭漢江認為,做加法對於商報太慢,只有做乘法,不斷地高速增長,才能真正適應市場變化和讀者需求。
1997年1月1日,《重慶商報》依靠力帆集團300萬元貸款起家,儘管力量弱小,因為是和直轄市一起成長的報紙,一開始就分割了當時的《現代工人報》、《重慶晚報》和《重慶晨報》的讀者份額。但是這樣的份額在當時晚報和晨報眼裡是“無名小卒”,廣告商也不認同,所以從1997年到2000年,與商報結緣的是“虧”字,以致於1998年郭漢江到商報負責經營時,“最發愁的就是每個月給職工發工資,到處貸款借錢。”他稱,報社在最開始的那段時間,一到發餉時,他最鬧心,也是他認為自己最無能為力的時候。
面對如此窘況,重慶商報的領導團隊開始思變,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和辦報理念。2000年,商報開始在廣告經營上作文章,採用相對靈活的市場化策略。當時的廣告經營方式為自由賽跑的競爭方式,商報開市場之先河成立兩家廣告公司代理報社部分行業廣告,同時與其他廣告公司深入合作,採取廣告代理和自營相結合的方式,極大地推動了報社的廣告經營。另外報社開始嘗試與商家和行業協會共同策劃活動,通過專刊進行推廣,這種策劃經營的初級方式拉開了商報策劃行銷的序幕,並促使商報廣告收入快速增長。至此,商報的經營狀況發生了質的改變。當年的數據顯示,該報基本上結束了在發展中虧損的局面,甚至還賺到了商報歷史上的第一桶金,從此扭虧為盈,此後經營額基本穩定在六千多萬元的水平。
以前的..“無名小卒..”轉眼間成了“後起之秀”,商報的發展態勢引起了當時的《現代工人報》、晚報和晨報的警覺,這些報紙開始對商報形成合圍之勢。如何讓商報快速地發展成為一個強勢媒體,在當時的重慶市新聞出版局局長陳夷茁的支持下,郭漢江進行了一次大膽的謀劃,主要策略就是采編與經營剝離,實行公司化運作,將報社優良資產剝離,成立了由報社絕對控股的重慶匯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機制的改革使商報輕鬆上路,並由此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當時已經盛行的策劃概念讓商報團隊意識到,光靠經營人使勁吆喝商報是如何如何好,商家不一定買帳,一些企業對媒體已經提出了新要求,不願意媒體只做簡單的“二傳手”,而是希望藉助其平台展示新形象、傳遞新信息。為此,2003年,重慶匯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了專門的策劃部門,以謀略之道推進經營之果,策劃競爭代替自然競爭,使策劃成為經營的潤滑油和添加劑。
“我們打的是組合拳,而不是東一拳西一拳,”郭漢江稱,策劃部門的重要職責就是整合多個經營部門,集合經營資源,通過大型活動或重要節假日的活動策劃,搭建具有傳播影響力的展示平台。商報此舉果然得到商家追捧,他們不僅前來展示,而且還期待商報參與到他們企業中,為他們服務,量身定做廣告信息等。記者在重慶的採訪中,即使商報的競爭對手對商報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重慶商報的活動策劃數量多,活力大,連續不斷頗具創意的活動行銷促使其高速發展。據了解,商報每年有一定規模的策劃活動都在近百個左右。一年一度的“時尚產業周”、“年度行業飈榜評選..”、“美食節..”、“汽車節”、“讀者節”、“聖誕狂歡節”等已成為影響重慶的大型品牌節日。
在資源配置方面,“二八理論”在商報也被充分利用。據郭漢江介紹,以前的經營資源配置幾乎是平均用力,所以在版面表現等方面無疑造成資源浪費。為改變這一現象,商報對經營資源進行整合後,用80%的資源(人力、物力、版面)去打造20%的事情,如確立汽車、地產、財經等重點行業和版面。
除了廣告經營模式的變化,原有的發行模式也在求變。2000年以前商報就組建了重慶第一支正規而又專業化的報紙發行隊伍——商報“小紅帽”,徹底打破了重慶報業代理商把持渠道的發行格局。從該年度開始,
商報一直堅持商報與讀者零距離的發行模式,商報發行員第一時間將報紙送到讀者手中,這一模式使商報的發行較當時的晨報、晚報有優勢得多,讓商報擁有了更多的讀者群,在讀者結構方面,知識型和家庭型讀者占絕大多數。
2004年,對於許多重慶本土報人來說是個特殊的年份,也是轉折性的年份。陝西華商報系空降重慶,攜雄厚資金和人才吞下當時已經殘喘的《現代工人報》,更名為《重慶時報》,欲與晨報、晚報和商報等一較高下,重慶媒體之爭一時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但即便多了一個競爭對手,此時的《重慶商報》依靠已經形成的靈活的經營機制、市場化的經營策略、品牌化的包裝推廣遠遠跑在了時報的前面,“從2002年開始,6千萬、1億、1.6億、2.1億、2.3億、2.5億,這么多年一路走過來,商報連續有四五年都是40%~50%的高速增長。”郭漢江談到。《重慶商報》真正躋身為重慶主流強勢媒體恰是在時報登入重慶的前後兩年。

風雨磨合

然而,恰是在發展的盛夏,重慶報業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2005年11月,原屬重慶市新聞出版局的重慶商報社整體劃轉至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由於體制與文化上的差異,商報從此經歷了長達兩年的磨合,特別是搏擊多年的商報早錘鍊成純市場化的報業實體,要融入集團這個多少帶有一些計畫色彩與機關作風的大家庭,恰是南橘北枳,曾經受過不少“委屈”。
也是在那段時間,關於商報財經報的定位成為重慶網路關注的焦點,不少網民以為,商報會走向死胡同。“在中國,一份純經濟類的報紙若沒有強大的資金、人力支撐,生存將非常艱難,很可能就走向了死亡”,一位負責《經濟觀察報》等大牌財經平媒的職業報人曾經斷言。然而現實出乎這位報人的預料,郭漢江在內容的定位上有自己獨到的一套見解,“由於特殊的媒介生態環境,辦成純粹的經濟類報紙將難以存活。當然我們也在逐漸加大對經濟新聞的側重,但若要脫離區域情況,違背市場原則,冒著失去讀者的風險迎合商字,是絕對不可能的”。
不管並不併入集團,商報的發展腳步不會停滯甚至倒退,郭漢江認為,求變、求活、求發展是商報發展的根本,對於新聞產品,郭漢江提出
“主流、好看、輕鬆、有用”八字辦報理念。用他的話說,八個字很實在,但也很實用,《重慶商報》隨之堅持以“主流、好看、輕鬆、有用”的辦報理念,並逐步形成了以“新聞提質”、“轉型攻堅”、“報網互動”為目標的,堅持以經濟和民生為特色的定位,堅持以市場調查和市場考核為報紙采編質量的評判標準,堅持以策劃帶動版面、以策劃形成特色的操作思路。
如果將采編與經營比喻成報紙的兩隻手,商報經營的手似乎伸得更長。記者了解到,商報的策劃一直是其經營的主導。面對市場競爭,策劃也逐漸集中在“策劃、活動、服務、速度”八字方針上展開。
商報在2004年就成立單獨的策劃中心,將報社的新聞策劃資源和經營策劃資源整合到一起,通過整合報社的資源,強化策劃對采編和經營的助推作用,從而提升報社在當地的傳媒競爭力,拉動廣告收入。比如與重慶市政府合作的三峽國際旅遊節,創意重慶國際城市形象論壇,理財節,第四屆、第五屆中華美食節,家博會;十七屆全國書市,與行業主管部門合作的品牌大考,商報教育專家聯盟;與媒體及其他資源平台合作的,中國住交會“三名”評選,中國案例評選,汽車風雲榜,新絲路模特大賽,國際旅遊小姐大賽等等。客戶通過參與這些活動既提升品牌,又拉動銷售,與商報形成了雙贏的局面。  

回顧四年來的風雨磨合,商報由原來的人才流失到如今的再發力,集團也給予了商報非常充足的土壤。在集團的四張大報中,給商報的政策也是最寬鬆的。不僅維持了商報原有的體制、資源配置和幹部隊伍,而且允許商報實行獨立核算,也不用向集團上繳利潤,為商報營造了一個相對寬鬆的成長環境。經歷磨合期後,商報的活力再次被激發。

努力方向

2008年下半年,一場席捲世界的金融危機讓商報人意識到,這場危機同樣會波及商報,如果應對不適當,商報或許會被這場危機拖垮。去年的年終會上,郭漢江就在全報社敲響警鐘,也適時提出了應對危機的策略。
“金融危機的影響將會慢慢顯現出來,我們今年的策略是大小通吃,而不再是以往的抓大放小”。
大小通吃不僅體現在商報經營上,各個行業都要全面開花,多點出擊。策劃競爭更為顯現,商報要求策劃中心、各個事業部和廣告代理公司無論大小策劃都要做,不僅做好展示平台,而且要服務好廣告客戶,在整個市場廣告份額減少的情況下,將更多的份額賺進重慶商報社。記者在策劃中心採訪時,看到該中心策劃人員都在忙碌,每個人都有策劃案,每個月都有大型、中型策劃活動。從前幾個月的情況來看,商報的策劃活動的確為商報賺足了吆喝,汽車、地產、財經等行業的36%廣告份額為商報所擁有,參與活動的廣告客戶也對商報的策劃大聲叫好。2009年3月19日,是《重慶商報》汽車周刊發布的日子。記者注意到,當日的商報光汽車品牌廣告就有整整30個半版。
可以說,商報的整合舉措在辦報理念和方向上因這場金融危機實現了大突破。《重慶商報》總編輯張憲民介紹,該報除了繼續堅持原來的辦報理念——“主流、好看、輕鬆、有用”,2009年初進行全新改版,並在貫徹“原創、獨家、聲音、互動、活動”這一改版原則,在做強民生新聞的同時將著力打造財經新聞版、證券新聞版、理財新聞版以及財經周刊。同時,強化報網互動新聞版並增加記者部落格,前者實現與大渝網的互動,後者在全國紙媒體中率先嘗試這樣的新聞視角。
無須諱言的是,商報的基礎的確是目前重慶幾張都市報中最好的,除了《重慶商報》這個主體,郭漢江已經開始在謀劃打造兩報一網一中心的“小航母”。目前,報紙方面集團已完全委託商報經營管理《渝洲服務導報》,經過重新謀劃發展,將與現代傳播等聯手打造,由邵忠的團隊負責模板與內容的建設,商報負責經營,現在已經進入工商註冊階段。
郭漢江介紹,大渝網的發展勢頭良好,去年實現了百分之四十幾的增長,今年1~3月份仍實現了8%的增長。
布局中的一個中心在許多業內人士眼中,不啻為一塊金字招牌。由重慶市委宣傳部主管、商報為法人代表的對外交流中心,是《重慶商報》實現“提升品牌、廣告增量、以會養會”目標的平台,通過與政府的聯姻,目前招商已將近三百萬。 “我一直相信冬天的時候越是沒有聲音,春天來到的時候也許就可以積蓄更多的力量。我們擁有幾大良好資源。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別的報紙用單一渠道進行發展的時候,我們擁有的資源已經整合為一個套餐。拿做廣告來說,客戶是願意只在報紙上刊登,還是願意既有日報又有周報,又有網路呢?”郭漢江自信滿滿,商報人也自信滿滿。

國內各地報紙大全

報紙newspaper(s)是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

《光明日報》
《中國日報》
《解放軍報》
《中國信息報》
《經濟日報》
《中國少年報》
《北京晚報》
《北京日報》
《今晚報》
《遼瀋晚報》
《瀋陽晚報》
《半島晨報》
《華西都市報》
《錢江晚報》
《南方日報》
《華商報》
《重慶商報》
《重慶晨報》
《大河報》
《瀋陽日報》
《每日電訊報》
《檢察日報》
《鎮江日報》
《江南晚報》
《江蘇郵電報》
《農民日報》
《四川畫報》

《天府早報》
《自貢日報》
《大眾日報》
《青島晚報》
《北京周報》
《生活日報》
《濟南日報》
《濟南時報》
《魯中晨報》
《滕州日報》
《工人日報》
《蕭山日報》
《舟山日報》
《貴州都市報》
《新報》
《廈門日報》
《閩西日報》
《福州日報》
《福州晚報》
《福建僑報》
《海峽消費報》
《哈爾濱日報》
《惠州日報》
《順德報》
《南海日報》
《南方農村報》
《老年報》
《新都市報》

《解放軍畫報》
《河南農村報》
《焦作日報》
《大連日報》
《生活新報》
《昭通日報》
《玉溪日報》
《西海都市報》
《蘭州晚報》
《甘肅農民報》
《少年文摘報》
《珠江晚報》
《科技日報》
《四川法制報》
《佛山日報》
《溫州都市報》
《中山日報》
《華聲報》
《上海青年報》
《貴陽晚報》
《西部開發報》
《經濟信息時報》
《成都日報》
《閩東日報》
《人民法院報》
《雲南經濟日報》
《四川經濟日報》
《湄州日報》
《時代商報》

《青海法制報》
《四川工人日報》
《四川金融投資報》
《西部商報》
《無錫日報》
《質量服務報》
《農村大眾報》
《海峽都市報》
《四川農村日報》
《生活時報》
《中國交通報》
《三明日報》
《上海環境報》
《上海英文星報》
《閩北日報》
《人民公安報》
《石獅日報》
《張家港日報》
《廈門商報》
《經濟導報》
《紹興縣報》
《四川青年報》
《上海建設報》
《今日福建報》
《華聲月報》
《河西晨報》
《黑龍江農村》
《之江晨報》
《上海少年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