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果集》

《采果集》

《采果集》,泰戈爾的作品。泰戈爾在該書中闡述了他的世界觀、人生觀、進化論、宗教觀點、哲學思想和藝術觀,表達了他的志向抱負,抒發了他的喜怒哀樂。現實主義作品則對誠實淳樸的下層貧民表示真誠同情,表現崇高的人道主義的精神,歌頌堅守信仰不怕犧牲的精神,反映在新思想影響下印度婦女的覺醒。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名:采果集

采果集采果集

作者:(印)泰戈爾著,白開元譯

出版社: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1-1

開本:16開

ISBN:9787504359896

導語

泰戈爾(1861~1941年)是印度、孟加拉國人民心目中的詩聖。1913年他因英譯本《吉檀迦利》成為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世界文壇享有盛譽。本書是其1916年發表的第四個詩集。它以充滿激情的語言讚頌生命,思索生命的本質。詩作韻味幽雅,哲理深妙,打動過無數中國讀者。這些詩作充滿了樂觀的情緒和生機盎然的氣息,表達了作者對理想追求的樂觀和堅定的信心,讓你在一串串爽潤可口的文字中體味生命的真實感動,品嘗人生的甘美果實。

前言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年)是印度、孟加拉國人民心目中的詩聖。1913年他因英譯本《吉檀迦利》成為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世界文壇享有盛譽。

泰戈爾出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地主家庭,排行第十四。幾位兄長是蜚聲孟加拉文壇的詩人和戲劇家,他家中編輯出版文學刊物《婆羅蒂》,位於朱拉薩迦的祖居,是當時著名文學家、哲學家經常聚會的場所。泰戈爾受家庭藝術氛圍的薰陶,從小酷愛文學。他廣泛獵涉家裡收藏的梵文、孟加拉語、英語名著,一拿到優秀之作便如饑似渴、廢寢忘食地閱讀,汲取豐富的藝術營養,同時以稚嫩之筆嘗試文學創作。他的五哥喬迪賓德拉納特既是兄長又是導師,從不因他年幼而小覷他,而是耐心細緻地對他講解孟加拉詩歌的韻律,和他一起分析作品的不足之處,把修改過的習作在家中辦的雜誌《婆羅蒂》上發表。兄長的幫助和指導,給了他極大鼓勵,使他逐步登上不同門類的文學巔峰。

書摘插圖

采果集
吩咐吧,我願意摘采我的果實,裝滿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裡,儘管有的已從樹上落下,有的還沒有成熟。
我這樣做,是因為這季節挑著太重的果實,牧童吹的淒涼笛聲正透過樹蔭傳來。
吩咐吧,我願意在河上升帆遠航。
三月急不可耐的風啊,你已把沒精打采的波浪吹得嘩嘩作響。
果園已贈予了它的一切,這令人疲倦的黃昏時分,透過夕陽的餘輝,從河邊你的屋裡傳來了你的呼喚。

*********************************************************

斯拉瓦希迪城裡鬧饑荒,佛祖釋迦牟尼逐個問他的弟子:你們中間誰能挑起賑災的重任?

錢莊的老闆羅特那卡爾低垂著頭說:“我的財產遠不能滿足救濟災民的需要。”

王國軍隊的統帥查亞森說:“我灑一腔熱血在所不惜,但我家中已沒有足夠的食物。”

擁有大片土地的達姆帕爾一聲長嘆:“乾旱這魔鬼的巨口吸乾了我的土地,我正不知道如何交納國王的賦稅。”

這時,托缽僧的女兒蘇波莉婭站了起來。

她躬身向大家施禮,謙恭地說:我願意賑濟全城饑民。

“什麼?”其他人全驚叫起來,“你打算如何實現你的諾言?”

賞析

采果集采果集

本書開篇的孟加拉語原作,系《歌之花環集》的第85首。《歌之花環集》其實是一部歌詞集。詩人在這本書中,繼續採用與神對話的方式,表述他的政治、宗教、藝術等方面的觀點。這首詩作於詩人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的1914年,當時他的文學果園裡,碩果纍纍,已經到了收穫的季節,這大概也是詩人為譯本取名為《采果集》的緣由。

書籍評價

《采果集》是泰戈爾的又一部著名詩集,與《飛鳥集》、《園丁集》、《新月集》和《吉檀迦利》齊名。它以充滿激情的語言讚頌生命,思索生命的本質。詩作韻味幽雅,哲理深妙,打動過無數中國讀者。這些詩作充滿了樂觀的情緒和生機盎然的氣息,表達了作者對理想追求的樂觀和堅定的信心,讓你在一串串爽潤可口的文字中體味生命的真實感動,品嘗人生的甘美果實。

作者簡介

泰戈爾,R,(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

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生於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

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

1884至1911年擔任梵 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

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遺言《文明的危機》。

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諸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文、史、哲、藝、政、經範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藝術價值,深受人民民眾喜愛。

其重要詩作有詩集《故事詩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飛鳥集》(1916)、《邊緣集》(1938)、《生辰集》(1941);

重要小說有短篇《還債》(1891)、《棄絕》(1893)、《素芭》(1893)、《人是活著,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雲》(1894),中篇《四個人》(1916),長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妹》(1932);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紅夾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貿易》(1881)、《中國的談話》(1924)、《俄羅斯書簡》(1931)等。

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紹到中國,現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爾作品集》。

譯者簡介

白開元,1945年出生於江蘇常州。1964年高中畢業。1965年被派往達卡學習孟加拉語。1969年回國,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孟加拉語部工作至今。已出版《寂園心曲——泰戈爾詩歌三百首》、《泰戈爾哲理詩選》、《泰戈爾散文選》、《泰戈爾十四行詩選》、《瓴船》、《泰戈爾傳》、《佧齊·納茲魯爾·伊斯拉姆詩歌選》等十餘部譯著。

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翻譯協會理事會理事中國印度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孟加拉語部譯審。

泰戈爾作品

泰戈爾是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