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

《連線》

《連線》作證:十年高科技一輪迴 - 啟動一場革命,技術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思想和觀念。

《連線》《連線》
《連線》(《WIRED》)

《連線》雜誌官方網站:http://www.wired.com/ 英文

簡介

美國1993年創刊。曾經被視為是新經濟雜誌一員的《WIRED》如今證明了它更重大的貢獻在於培養了一大幫“技術派”,這本雜誌崇尚無線技術及數碼並長期堅持此道,實在值得大批數碼熱血青年的熱烈追捧,文化評論家已經把它等同於1960年代由《滾石》帶動的一代。

2005年全球雜誌勢力TOP100”排行中,《連線》在全球雜誌中排名第10,另外兩本被國人熟知的雜誌《財富》和《福布斯》分別排名第3名和第15名。自1998年起,《連線》每年發布一期“全球最具創新企業四十強”排行榜,表彰處於全球高科技領先地位,並有著光明前景的創新型企業。
1993年,《連線》雜誌橫空出世,成為數位化時代的預言家與鼓吹手
技術與創新、科學與醫療、商業與全球政策、藝術與文化……顛覆傳統科技雜誌風格的《連線》,站在時代的最前沿,洞察著改變我們生活的一切新興事物。可以說,中國對於網路的認識,就是從閱讀《連線》雜誌開始的。
《連線》是一本什麼書?
它是一個商業故事,記錄了以《連線》雜誌創辦人路易斯·羅塞托為首的創業者,如何尋找贏利機會和商業模式,如何說服風險投資者、如何成功上市的過程。但它更是一部心靈的傳奇,展現了青春戰勝衰老、天真戰勝世故、熱愛終究戰勝所有誘惑的故事。
通過本書,中國讀者會知道,新經濟熱潮的主角不僅是比爾·蓋茨、楊致遠等技術和商業能人,還有一大批新文化的傳教士和吹鼓手,比如路易斯·羅賽托,比如凱文·凱利,他們創辦媒體、開設網路社區、召集精英聚會……各種新點子從此生根發芽,對時代影響至深。

《連線》《連線》

《連線》發展歷程

1988年,37歲的路易斯·羅塞托(Louis Rossetto)從荷蘭跑到舊金山,尋找可能的出版雜誌的途徑。這個時候的他沒有經驗、沒有擔保、沒有信用、沒有關係。他什麼都沒有,除了兩個信念:數字文化是一場革命,以及,要為這場革命辦一本酷雜誌。這個熱衷於情色文學、早年間甚至跑到羅馬去瞻仰情色巨片《卡里古拉》的拍攝場地的人簡直像個瘋子。

《連線》《連線》
在1993年之前,計算機期刊的出版被Ziff-Davis、IDG、CMP等巨型出版集團壟斷,其時,計算機出版物如同自然科學期刊一般,只是負責傳遞當前計算機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主旨嚴肅、行文深澀、面目可憎。1993年1月,路易斯·羅塞托在幾位風險投資家的資助下,和妻子簡·梅特卡夫(Jane Metcalfe)一起成功地將《連線》帶到世上。由此,他們創造了整整一代新興的電腦出版物,他們讓科技戀物癖也變成了一種時髦。

《連線》存在的惟一前提是:計算機革命將深刻改變人類生活,因此這本雜誌完全是從人——而非技術——的角度來探討技術,以及技術對政治、文化、社會和倫理道德帶來的衝擊。

《連線》的文章主題涵蓋各個方面,從美國政府訴微軟壟斷,到電子音樂家的生活,從數字鴻溝到網路禮儀。《連線》對數字時代的思考也充滿了哲學意味,關於智慧財產權,關於人們日益縮短的注意力,關於新媒體的未來。

1998年6月15日被Condé Nast收編後,《連線》卻開始逐漸遠離其慣有的宏大主題將重點更多地放在了網際網路時代的商業上。推出“連線指數:推動了新經濟的40家公司”。《連線》的改動,告別了以往在設計編排上的混亂感,同時也意圖用更多的商業報導把自己裝扮得更成熟。

2001年安德森認為,惟一的出路就是:回歸本源,回到羅塞托創辦《連線》之初的那條路上去。安德森找到了路易斯·羅塞托,把他請回來當顧問,然後對雜誌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從欄目到設計,雜誌力求恢復最初的風格。同時,為了保持《連線》獨特的視覺特色,明亮的色彩、濃重的前衛氣息依舊是《連線》意圖突出的氣質,但卻棄用了早年間常用的螢光效果,正文易與廣告混淆的問題得到了解決。花花綠綠的MTV風格的拼接版式也被改掉,用色更大膽,但也更專一,同時還顯得更具親和力,而非一派精英氣。因此,雜誌的讀者群也要相應擴大,安德森要在一切看得到《滾石》的地方看到《連線》的身影。“我們要擁抱那些自認為不太會閱讀科技雜誌的讀者。”安德森的成功改革再次印證了《連線》的旺盛生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