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誹謗》

《誹謗》

世界名畫 -波提切利作品《誹謗》Sandro Botticelli Art Paintings、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 ) ,是15世紀末佛羅倫斯的著名畫家,他畫的聖母子像非常出名。為蛋黃塗料鑲板畫,完成於約1495年,尺寸62×91厘米,藏佛羅倫斯烏菲齊美術館。

基本信息

取材背景

這個寓言故事,取材於古希臘畫家阿貝列斯的一幅畫中的文字記載,波提切利將之重新構思創作而成。畫面類似一幕舞台劇:在一座莊嚴而神聖的羅馬建築大廳里,視覺中心有三個女子和一個男子,正把一位裸體男青年拖到國王面前審判。被黑色風衣包裹著的男子是“誹謗”,他的手勢伸向國王,竭盡誹謗之能事;手持棍棒,揪著裸體男子的正是“叛變”,她出賣了同伴,並把他交給國王;裸體男青年是孤立無援的“無辜”,他合掌向上祈求真理能拯救他免遭誹謗的命運;後面兩個女子,一是“虛偽”,另一是“欺騙”,也有說是“妒嫉”和“仇恨”,她們倆正在為“叛變”者梳理頭髮;在寶座上坐著一位長著兩隻驢耳朵的國王,昏庸無能,愚蠢無知到極點,聽信誹謗,同時在他兩邊分別是“無知”和“輕信”,不斷地向他的耳朵里灌輸無知和輕信;畫面的另一邊站著一位被黑色長袍包裹著的“悔罪”,他正向著立在身後的全裸體女神,那就是“真理”,希望她能出面拯救“無辜”者。可是站立不穩的真理,手指上天,意思是說:“對於這裡所發生的一切我也無能為力,去找上帝吧。”這幅畫寓意十分深刻。它告訴人們,人間的一切罪惡都是用美麗的形象喬裝打扮以欺騙人民的,統治者聽信壞人之言,正直好人總是落難,而面對這一切,真理也是無能為力的,這就是社會現實。

作品賞析

畫家在形象塑造方面,使用對比的手法以加強戲劇效果。背景的建築物由直線和拱形曲線構成,廊柱壁面鑲嵌著古羅馬聖者和英雄的浮雕,顯得神聖而莊嚴,可是就在這神聖的地方,無辜者和真理受到當權者公然無恥的摧殘和傷害;真理和無辜者以裸體表現而一切壞人皆以華麗的錦袍包裹,顯示真理與無辜者的純潔美好,畫面人物組合靠手勢動作發生互相聯繫,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藝術整體。

作者簡介

《誹謗》的作者:波提切利 (1445—1510年)

波提切利真名叫亞歷山大·菲利浦。少年時代就酷愛繪畫,開始時當金銀藝匠學徒,因為有繪畫天資,15歲時被做皮革匠的父親送到畫家菲利浦·利皮的畫室學畫。利皮帶著波提切利一同描繪現實生活中的人,並借鑑古希臘藝術中的理想,所以他們創作的聖母子和神話人物都具有世俗的情態:和藹可親、動作輕盈、身著絹紗、臨風飄逸。後來波提切利又轉從委羅基奧門下,與比他小7歲的達·芬奇同窗共學。27歲的波提切利決定自立門戶,獨立開設工作室接受社會訂件。由於他曾師從利皮,因此也受美第奇喜愛和賞識,逐漸成為美第奇宮廷畫家中的領袖。

詞語誹謗

fěi bàng

說人壞話,詆毀和破壞他人名譽。誹是背地議論,謗是公開指責。

例:誹謗朋友,實在可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